浅谈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4-05-04

浅谈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精选6篇)

篇1:浅谈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担子明德小学 李孝红

自从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之后,我想这不失为我们的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途径。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诵读在教学中的作用。那么,经典诵读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早上、下午 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抄录高鼎的《村居》一诗,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莲叶青青》,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莲叶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有些经典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这样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

四、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的《三字经》、《论语》,趁儿童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要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习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 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五、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 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粗浅感受。其实,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篇2:浅谈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比较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收稿日期:1995.01.05 作者单位:赤峰宁城机关干部学校 责任编辑:刘晓霞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李准、李荐葆的《高山下的花环》、马克・吐 温的《竞选州长》、欧・享利的《警察和赞美诗》和《孔雀东南飞》、《灌园叟晚逢仙女》、《林教头风雪山 神庙》、《一件小事》等文学作品,重点谈了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的比较阅读的一些可借鉴的方法。比较 阅读。不但适用于文学作品,也适用于其他体裁的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学法 比较阅读 人物 环境 情节 比较点

* * *

高中语文教材在单元知识和训练的“阅读训练”中明确提到比较阅读。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 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之加深对 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近几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 中认识到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不仅适合当今高考语文应试的需要,也适应当前我国语文教 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把有比较点的不同课文加以比较,看清这些作品在内容或形式上的 相同点或相异点,便于理解记忆,同时培养了他们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 和文学鉴赏水平。可以说此种方法能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谈谈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比较阅读。

我们在教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把文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与入选初中教材中 的《高山下的花环》(节选)中的革命烈士梁三喜的母亲梁大娘加以比较,这两个人物相同点都是革命烈士的 母亲,但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所以对革命的看法和对儿子为革命事业英勇牺 牲的理解也迥乎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不但占有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而且还把持着一切宣传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机器。他们不但支配着 物质生产资料,而且统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封建思想体系,毒害着、 禁锢着中国人民的思想。他们欺骗群众,麻痹群众,使之安于命运,服服贴贴地受他们的统治、宰割。封建统 治阶级对人民长期的压迫奴役,封建思想意识形态长期对人民进行的毒害,使被压迫阶级思想麻木,落后,逐 渐接受了统治阶级的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由于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封 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对她的愚弄和毒害当然也很厉害,所以她对儿子的`革命行动毫不理解,对儿子革命行为 的看法与茶馆中茶客的观点并无二致。她在给儿子上坟的时候,脸上“现出羞愧的颜色”,“硬着头皮”,以 至对别人在清明节偷偷地献花环,悼念儿子,做出一种“他们冤枉了你”,“今天特意显点灵”的唯心主义解 释。如果说华大妈给小栓上坟时心里只有痛苦悲哀的话,那么夏四奶奶除了痛苦和悲哀之外还比华大妈多了一 重儿子死得不光彩的隐痛。这一细节描写,一方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对劳动人民的毒害和影响,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对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革命宣传,没有大造革命舆论,没有把人民群众动员起 来,组织起来,使他们理解革命、支持革命以至于参加革命。可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到了多么惊人的 程度。试想一场革命如果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而广大的人民群众袖手旁观,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那么 这样的革命是断然不能取得成功的,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就是这样一场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的革命,没 有得到人民支持、理解的革命,所以它的失败也是必然的。《高山下的花环》里的梁大娘在给为国捐躯的儿子 梁三喜上坟时恰逢雷军长也给他的独生子凯华上坟。当雷军长询问梁大娘的家庭情况时,梁大娘声泪惧下地说 :“……老大,抗日战争时牺牲了,老二

篇3:浅谈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大声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语言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组成的发音、词汇、语法, 学生掌握语言, 这些因素必须“内化”。读的信号刺激强度, 远远超过学生默读、老师解释等。大声朗读可以更有效地使书面语言系统在大脑中“内化”, 逐步构建一个完美的处理语言“完形”, 因此, 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语言习得的过程。通过阅读课文, 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型, 一个句子连接成一个段落, 甚至掌握方法, 将提高口语和作文能力。

二、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语言中, 大脑皮层的声音尤为重要, 有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曾经有这样的话:“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也就是说, 只有反复朗读回味, 才能理解深层的涵义。有感情的阅读, 使声音进入大脑产生强烈的形象和蜕变,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读、轮流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安静的阅读等方式阅读, 边阅读边思考, 结合阅读进行思考, 理解阅读的本质, 最终分析语言、理解内容。例如, 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 不是为学生解释桂林山水甲天下, 作为老师, 应该指导让学生看描述桂林风景的关键句子:漓江安静清晰的绿水, 桂林的山的险。学生通过阅读, 会逐渐加深理解课文, 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丽, 然后意识到作者赞美祖国的想法和感受江山的美丽。可见, 多讲不如多读。

三、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 学生和语言面对面的接触多了, 能品味“真实”的语言。阅读过程中的语言艺术在学生脑海中不断积累, 在不知不觉中, 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深化为学生自己的积累, 一旦可用, 自然就会想到。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 童年读的杰作, 回想起来, 仍记忆犹新。一些语言现象被巧妙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 并时不时在使用。如《草原》这篇文章作者是这样描述草原风景的,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那么……, 这种境界既……又……,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再如《秋天的图画》中“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这些美丽的句子和句型, 学生通过阅读, 积累在他们的头脑中, 以后再遇到描写景色时, 他们就可以模仿运用了。通过这种方式, 还担心学生写不好文章吗?

四、朗读能再造意境, 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反复读一篇文章的精华, 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 课文读多了, 学生很快就会进入意境, 发挥想象力。此时, 最初沉默的言语变得充满感情, 文章所体现的活力突然跳跃出来。如果老师善于创造情境渲染气氛,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再现意境。所以, 课文的理解将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假如》时, 我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读,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积累句子的格式, 进而结合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美好的世界。在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后, 引发学生想象, 因势利导, 让学生进行一次想象说话: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发挥想象, 你还会写什么?

五、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材所编辑的文章, 大多是很有代表性的, 语言优美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求学生读准句子、读准发音、看清字形,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 接触了很多新的词句, 积累了词言知识。反复朗读, 让学生读美丽的句子, 正确流利阅读, 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阅读好的学生,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强的。这是因为, 这些学生通过反复阅读, 很多美丽的句子、词句都存储在他们的头脑, 增强了语感, 他们的表达也将是连贯的, 自然能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篇4:浅谈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经典阅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进行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占领着越来越高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大学生的人格素养的培植以及对大学生靈魂的塑造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的经典文学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度院校面临的一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疏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重视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尤其是作为最能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大学生对我国经典文学的阅读逐渐地在减少。经典文学作品需要大学生沉静下来,慢慢认真的品位其中的奥妙与伟大。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一些阅读内容都充斥着随意性,大学生的心理很不成熟,很大部分大学生都会出现过分投入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难以自拔,忽视经典文学的魅力。

2.中国文学经典阅读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讲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要的政治问题。(二)教育学生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让学生了解四项基本原则乃立国的根本,明白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教材与中国文学经典阅读结合不足。大多数高校只是运用教育部统一安排的教材进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老师的备课材料选择也不广泛,教学案例中很少有与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相结合的,更无法做到与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链接。

三、中国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心理的影响是无形的。中国文学经典作品是我国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比如:“孟母三迁”、“择邻而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都是文学经典,对这些文学经典的阅读可以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使大学生重视“合力育人”的传统,把家庭、学校、社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需要营造的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营造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的三观的形成与确立息息相关,这种影响是持久的。(二)营造校园环境。校园有特定的文化氛围与精神环境,大学生每天都要与校园接触,从校园生活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2.塑造坚强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文学经典阅读的作用,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教学优势。一般来说,文学经典相对于抽象性的哲学思想而言,更加具有直观性与感受性。在进行经典文学的阅读中,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利于学生的心灵情感与人格气质的塑造。在阅读的过程,大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激发大学生同鄙俗行为斗争的勇气,增加追求真理的渴望,不断进行自我批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品格的人。

3.追求价值人生。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的发展,竞争已成了无法避免的事。大学生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心理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压力。据相关调查研究,很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处于亚健康的生活状态。大学生可以把经典文学阅读当作自己的课余休闲的一种方式,在经典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心态与文学作品进行良性的互动,解放大学生的思想,让大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驰骋,让大学生灵魂有安身立命之所。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文学作品读得多,大学生自然而然的散发出书香气息,使大学生主动去追求一段有价值的人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简析了当代知识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中国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其作用,分析和探讨中国文学经典的阅读是为了更好让大学生的成才、成人。

【参考文献】

[1]马秀峰.阅读文化经典活动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5):111-114.

[2]李娟.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7):273-273.

[3]邵鸣.浅谈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3(3):58-58.

篇5:浅谈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无极县实验学校 张秀军

摘要:多媒体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析学生的学习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它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从而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阅读教学 兴趣 解疑化难 正文:

多媒体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通过生活的展现、实物的演示、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再现等多种手段,同语言描述相结合,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凭借这种情景,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融为一体,作用于学生的心里,以促使认识活动与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想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堂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就得掌握用它的时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适时的为教学服务。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出现在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为新课创设理想的情景,且学生对所要引入的知识有足够的兴趣,并且能够为以后的教学做最理想的铺垫,这是可以尝试使用;其次,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而这样的教学环节用我们普通的教学手段解决起来困难,不形象、不直观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借助这方面的力量;最后,为了对文本知识的延伸,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致的概括,需要用到这样必要的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在执教《火烧云》一课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计算机分别再现各种火烧云的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将大大提高。再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字宝宝,告诉学生,这些字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帮它找到家,你就能与这个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字宝宝就会对你笑一笑。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疑化难、与时代最新信息融通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那种对敌人的极端轻蔑,对死亡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断,使学生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在师生互动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排演课本剧。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如果制作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再如《蝙蝠和雷达》这类科学性较强,并且无法观察、体验到实际场景的推理性说明文,教师不大好把握;原理讲多了就把课上成了自然课。学生对这类内容也不好理解,因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文中的描述摸不着、看不到。一般情况下教师只能采用给学生看挂图或投影片,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以上方法我们都曾尝试过。由于课件的静止或简单抽象难以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兴趣不浓、想象不足、理解有限,给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带来困难。我们在实践中根据这类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蝙蝠和雷达》一课,我设计制作了一套二维动画软件以辅助教学。剖析蝙蝠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使用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实验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我先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先让学生从“蒙上眼睛”“封住嘴巴”“塞上耳朵”三个方面动手在课件中的实验,接着让学生边听、读,边看有关蝙蝠捉蚊子的影片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由于动画课件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通过这一段探究性地学习,总结出学法:听朗读、看演示、说原理。以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下文打下基础。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想品德教育。因而,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把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到语文教学内容中去。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拔、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梅花魂》时,结合课文播放爱国人士的视频故事片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此紧扣课文,挖掘教材内涵,恰当运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既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又使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入到了课改的前沿。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给小学生以自由学习的新天地,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教学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再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调动情感,激发学习的欲望,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具体形象的视频效果,吸引了学生的视觉,集中了学生的听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帮助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此为机遇,通过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动语文学科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2.《科学.技术.社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篇6:浅谈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丰满区教师进修学校马洪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恰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蓬勃着生命的律动,充盈着收获的精彩,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十分必要。下面,我以《恐龙》一课为例,谈谈本课中几处电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的落实产生的作用。

《恐龙》是长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所选的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恐龙。文中介绍了鱼龙、梁龙、翼龙、雷龙和霸王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也简单介绍了恐龙生活的年代和神秘消失的时间,本篇课文旨在让学生认识恐龙这种动物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漫游、主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并初步掌握说明事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科学的兴趣。

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它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像、生动优美的画面大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本篇课文教学之初,我并没有着急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喜欢恐龙吗?大约在两亿年以前,恐龙是地球的主人,下面,老师就带领同学去看一看它们。”在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以后,我就用多媒体播放恐龙的视频:大片的森林,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湖水,蔚蓝的天空,在这美丽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恐龙在陆地上散步、嬉戏、玩耍,还有的在天空飞翔,孩子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不停地说着各种恐龙的名字,不停地为恐龙有趣的动作发出笑声。我抓住这一时机,进行了第一段的教学:“大约两亿年以前,恐龙是地球的主人。它们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 因为之前有了录像片的播放,学生对这段的理解没有任何困难,尤其是结合看录像,学生也理解了重点词语“漫游”,即漫无目的的游玩,当然看到了到处都是形态各异的恐龙,他们也就理解了“主人”这个词语的意思,所以这一环节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同初绽的蓓蕾,为我们的语文课堂点亮了一树春光,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落实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篇课文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最不容易理解与掌握的地方,所以有些老师在这一环节伤脑筋,找不到好的教学策略,甚至常常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慨,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也遇到了这样的困难。《恐龙》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内容如下:“恐龙的种类很多。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轻型飞机在天空中飞翔。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呢。最有趣的是梁龙,它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有二十多米,其中蛇一样的脖子和鞭子似的尾巴就占了大部分。梁龙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吊桥在移动。”这一段的教学是让学生了解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并初步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因为恐龙这种动物学生在生活中没见过,所以仅凭语言文字介绍不能够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好呢?我陷入了沉思。在经过细致思考与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我重点抓住了两种恐龙的介绍,运用了电化教学手段进行了教学。首先是关于鱼龙的描写,本段只用了一句话“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来介绍。学生不知道鱼龙的样子,但学生们都熟悉海豚,所以我就运用多媒体先出示了海豚的图片,海豚是一种外形灵巧而又聪明的小动物,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所以它的图片出来,马上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紧接着我再出示鱼龙的图片,二者进行对比,学生不但记住了鱼龙的样子,还知道了它和海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会游泳,进而了解了鱼龙的生活习性,相信学生们也会像喜爱海豚一样喜欢鱼龙,因为它们是一对长得像的朋友。对于梁龙的学习,我依然运用多媒体出

示了梁龙的图片,让学生亲眼目睹了梁龙蛇一样的脖子和鞭子似的尾巴,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真大呀!”“真长呀!”的惊叹声,同时我又在梁龙的旁边出示了吊桥的图片,让学生看着吊桥的样子想象梁龙走起路来的样子,摇摇晃晃的,真的是“好像一架吊桥在移动”,从而了解打比方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本环节的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没有见到过的恐龙,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它犹如一束清丽的阳光,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灵感与激情,扎实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实了第三个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完本环节时我真的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俗话说:“想象力是创造之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根据本篇课文的内容,我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探究科学的兴趣作为第四个教学目标,在最后一段落实。本篇课文最后一段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种动物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至今还是一个谜。”在教学这段文字时,我先让学生讨论恐龙这种动物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之前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喜欢上了恐龙这种动物,所以对这个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火山爆发把恐龙烧死了;有的说是地球变热,植物都没了,恐龙因此就饿死了等等,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趁热打铁,又一次运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灭绝的几种推测:

1、气候环境使恐龙灭绝。从白垩纪开始,地球上的环境和气候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四季分明的气候,两级变冷,恐龙喜欢吃的植物适应不了这样的气候,纷纷灭绝。和哺乳动物相比,恐龙各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无法适应当时的环境而灭绝。

2、小行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灭绝。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使地球3个月一片黑暗,恐龙找不到食物而灭绝。

3、恐龙蛋壳变厚使恐龙灭绝。科学家研究表明:白垩纪晚期的恐龙蛋壳变厚,孵不出小恐龙。

学生看完这几种推测之后,我又告诉他们,其实直到现在,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是一个谜,只等着你们在将来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找真正的答案,让学生在充满疑问与想象中结束本课。本环节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看似几段不起眼的文字,不像录像与图片那样有吸引力,但它确如一粒种子,一粒探究科学兴趣(奥秘)的种子,悄悄地跑(埋)进了学生的心里,等到春风吹来的时候,就会盛开出千树万树的梨花,芬芳满园。

上一篇:以谢谢有你话题作文下一篇:刘小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