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

2023-05-04

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探究式阅读要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诱导学生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亟待解决的求知状态。教学方法越新奇,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不断地进行创新。

关键词: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式阅读

一、前言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综合。它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目标与方法是统一的,目标是方法的灵魂。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二、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

新课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应当为实现新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服务,并受教学组织、新课程内容说影响和制约。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它应具备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民主对话性。民主对话性是指教学方法无论怎么丰富多彩与先进,都应当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关系和对话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培养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自主探究性。它是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适合学生独立地探究和解决由本人或教师或学生提出的课题。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自主探究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

(三)情感导向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的三个维度的目标中,把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就十分重视情感导向性,并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四)实践性。培养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

(五)开放性和内在统一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程内容的不同,教学时间、地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再加上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但是,尽管教学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只要一经选择,就应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教育情境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可以产生合力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方法的教育价值。

三、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心理学等各个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环境情感因素的激发和创造;教学力求在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千姿百态的新的教学方法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以供大家参考。

(一)展示型。

展示型教学方法是通过现场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课件等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展示能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分解课程内容的难点,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考虑如何把握展示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度,如何把握展示时机。

【课例】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雨铃铛》教学片段——恰当使用多媒体

一位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雨叫雨铃铛?”这位教师不急于回答,也不急于让学生讨论。而是用多媒体播放一场小雨,先让学生闭上眼听雨,然后睁开眼看雨,接着让学生想雨。学生有了这些直观形象的展示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很深刻。有点孩子说:“雨从房檐上落下来,一串一串的,好像挂在我家窗前的铃铛啊!”有的孩子说:“雨落到地上本来就是嘀嗒、嘀嗒响的,可是风一吹,就丁零、丁零响了,好像风吹铃铛的声音,真好听。”

点评:这样的音像展示,再现了儿歌中的情景,为学生感悟儿歌语言,展开想象做了有力的铺垫。

(二)平等对话型。

这是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民主平等。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信心,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干,发表不同意见。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现在的课堂对话越来越民主。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参与讨论创造条件,如创设对话情境,课前资料准备等。其次,教师在讨论中不能忽视自己也是对话的主体,对学生有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再次,对话式教学还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三)合作型。

合作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合作将实现几十名学生智慧的交融与共享。合作情境的创设尤显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含义深刻的语段、逼真动人的细节描写、饱含深意的象征式结尾、与众不同的标点符号的使用等都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合作,但绝不放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论是同桌互帮、四人小组交流,还是多人协作、同志式组合,对教师的要求都更加严格。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学会分工合作、自由发言、悉心倾听、互相包容、互相鼓励的交流习惯,还要不断地巡视,组织参与引导点拨,了解全班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不断地激发学生求同、求异、求真、求善和求美的意识,并能迅速地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迅速确立集体探究时的思路和条理。

【案例】《江畔独步寻花》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一课时,事先设定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一上课,便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问:“诗中写的‘花’是什么花?”其余学生也在下面议论纷纷。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于是甩开预设的教案,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生:有桃花、梨花„„ 生:有水仙花„„

师:诗中写的花可能有水仙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 生:没有。因为诗中所写花“千朵万朵压枝低”,水仙花是草本植物,不可能“压枝低”。

师:好,继续想像,诗中的花还可能是什么花? 生:有桂花。

师:可能有桂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

生:没有。因为桂花是八月份开的,而诗中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可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中看出。

师:可以想像,诗中写的花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些花组成的画面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会,可以读,可以为诗配画,也可以用一段话来描绘,还可以找找相关的文章来体会。

生:(私下小声说)可以出去看看学校的桃李林吗?

师:当然可以啦,通过仔细观察学校的桃李林,对照着来理解这首诗。 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便来劲了。于是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把他们分成五个学习大组,一组为诗配画,一组改写,一组到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一组在班级小书库去查找,一组外出观察。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织各个小组学习。

第二节课伊始,由各组挑选代表交流小组学习的收获。 生:(汇报学习收获,略)

师:大家学得非常好。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思考:学生的需要与教师既定的教学步骤相矛盾,这是对老师教育智慧的一次严峻考验。可贵的是老师能抓住契机,以学定教,及时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求答案,体会百花争春的迷人景象。学习的成果不是来自教师预设的程序,而是其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的出轨没有带来尴尬的一幕,反而上演了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的精彩。

(四)自主探究型。

自主探究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使教师从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者。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探究式阅读要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诱导学生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亟待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1.在质疑中进行探究式阅读。

(1)在预习中大胆质疑。老师引导学生预习、阅读,在阅读后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发现,预习之后至少提两个自己的疑问。

【案例】教学《乌鸦喝水》时,学生预习中提出:乌鸦喝不到水时,想出什么办法喝到水的?还有别的办法可以帮助乌鸦喝水吗?学生带着问题去找来瓶子、石子和水。自己做了一个把石子一个个地放进盛有水的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实验。学生还发现乌鸦喝不到水是因为瓶口太小,于是想出了乌鸦衔着石子将瓶子打碎的办法来帮助乌鸦喝水。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问题得到了解决。

(2)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处提问。在接受美学看来所谓文本是指一堆静态的文字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许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它需要由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使读者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这些空白处。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换。

【案例】在意犹未尽的结尾空白处提问

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文《问银河》后,许多学生意犹未尽,教师引导说:“银河是多么的神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于是激动地仿照课文的句式提出了问题: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鱼虾?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金色的沙滩、珍珠和贝壳?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绿色的森林,有没有丰富的矿藏?„„

点评:上述案例充分挖掘课文的艺术空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填补,不仅能够充实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开拓、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探究式的阅读,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在文中的矛盾精微处质疑。文章中前后文的矛盾之处常常是文中蕴涵玄机之处,善于去发现这些矛盾,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往往会使学生对文本的情蕴体会更真切,思维及语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案例】《赠汪伦》教学片段——抓住矛盾体会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诗歌去边读边想像,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疑问。

生:为什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生:有句话叫做“多情自古伤离别”,也就是说离别总是伤感的.可为什么汪伦送李白却要踏歌相送?感觉汪伦非常高兴送李白走,这不是和诗句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相矛盾吗? 生:送别朋友一般都要开欢送会,或者大家要在离别前聚餐一顿,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要在李白乘船将要走的时候才跑来相送?这说明汪伦对李白的友情不是很深。这不和诗中所说李白与汪伦感情很深相矛盾吗? 师: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提出了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请同学们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生:(讨论) 生: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难过,因此不辞而别。汪伦知道以后赶来相送。

生: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过李白,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送别不足以表达自己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深入,你们的说法很有道理,都突出了汪伦对李白的感情很深。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汪伦要高高兴兴地送别李白呢? 生:我认为李白师豪放之人,他不希望朋友在送别的时候伤感。而汪伦了解李白的个性,于是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李白见了非常感动,觉得汪伦是自己的知音。于是李白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挥笔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这样的千古佳句。

师:(十分兴奋地赞叹道)如果汪伦是李白的知己,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你们是这首诗歌的知音。

思考: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点拨学生,发现细微的波澜,推波助澜,促成学生自信地质疑,自信地思考,自信地释疑。在教师的激励中,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2.探究阅读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拓展,让探究走进生活。 【案例】成都盐道街小学甘娅老师执教《兰兰过桥》教学片段

在学习了课文《兰兰过桥》以后,老师引导学生将课文阅读向生活中拓展,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使探究走进了生活。

教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桥的文字资料、图片、照片等。结果有的孩子去拍摄府南河上的桥,有的孩子请家长上网帮助查询,有的孩子让家长带他们到书城看书,还有很多孩子抱来百科全书,课余时间就和同学互相讨论桥,交换看有关桥的书。教师还请英语教师、音乐教师教唱桥的中英文歌,请美术教师教孩子们画桥,掌握桥的结构和绘画技能。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孩子们多了解了很多桥的知识,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老师让学生设计出了自己心中的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组合为绘画天地、手工天地、写作天地、表演天地四个学习小组,让孩子们在小组学习中自由创作。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问题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探究,这样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语文学习与探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3.探究性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阅读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这样很可能时间就不够,这就会与事先预设的目标发生矛盾,预设的目标就可能无法达成,这时是放弃预设的目标,让学生探究,还是立刻收住,去完成预设的目标?笔者认为,现代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我们的教学预设应当随课堂生成状况及时调整,如果学生的探究是有价值的,放弃预设也是有价值的。当然在探究活动中,在给学生留足探究时空的前提下,计划和控制时间也是必要的。

(五)游戏竞赛型。

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是儿童成长中最需要、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教学时,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神经迅速兴奋起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随着新课堂的实施,游戏竞赛型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重用,特别是低段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同样有待创新。因为不少教师单纯为了让学生感到有趣,而选择和设计游戏,以使课堂热热闹闹,但知识与能力真正落实了吗?游戏的形式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教学场地而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除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拓展型、实践型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生成最优的教学方法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明的教师,其教学方法的构成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而且总包含着体现其个性特色的独创因素。如何生成最优的教学方法呢?教学中,应当以学生的学习作为立足点,发挥教对学服务的功能;以启发式作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作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学生的情绪因素,使理性与非理性、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促进学生整体协调发展;协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合理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时,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教学方法越新奇,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不断地进行创新。

老师们都知道,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当前乃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课堂教学都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基础教育共12年,每个学年有40个教学周,每周有5个教学日,每学年共有200个教学日、1000个以上的教学时,基础教育12年总计1.2万个课时,占学生在校活动总量的4/5以上。所以,课堂教学质量、效率、效益直接影响着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达成。反之,如果每一节课都出现一些偏差、失误,那么这些偏差、失误的积累,就是造成学习困难学生的重要原因。所以,抓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编著:《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 孙春成编著:《新语文课堂:探究教学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3. 白金声编著:《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3月版。 4. 毕田增 周卫勇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5. 裴海安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语文报社2004年1至4期。 6. 陈琦 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与创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既古老又年轻和富有生气的人类社会的文化教育活动。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有了文字就有了阅读,阅读史如文字史一样长。文字的创造是为了记录人类社会的信息,信息记录下来是为了阅读传播,因此可以说文字与阅读是同生俱存的。有人认为,人类的阅读史比文字史更久远,在创立文字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学会了“结绳记事”、“刻图记事”的表义活动,辩解绳结和图形的意思,这便是最初的阅读。但也有些学者坚持认为,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文字符号与绳图符号有着本质的区别。有了文字才有了词,词所代表的是一个个经过抽象的概念。人类产生“概念”是思维萌生与发展的一大飞跃,阅读就是伴随着文字概念的形成与思维的萌生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从现代的角度看,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阅读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倍受人们的重视。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成了社会发展的命脉,而阅读则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如:报纸、电视、广告、招贴等。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乐园。人类正在充分地利用和发挥着阅读的社会功能。因此,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要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让学生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提升精神境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这里总体上说一说1--5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与重点:一年级: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引导独立思考,鼓励阅读个性的发展,重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二年级:重视朗读训练,培养默读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注重情感体验,享受阅读审美乐趣,重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语气、学习默读,体验情感。三年级:抓好精读课文的教学,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落实词、句训练,培养默读能力,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重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习方法,自主阅读,精心指导";组织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运用方法,独立阅读,主动学习,提高能力。四年级:重视朗读指导,培养默读能力,把握内容,体会感情,读写结合,适当延伸,在阅读中积累语言,丰富自我。五年级除以上内容外,强调了阅读个性和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总之,对于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朗读训练与指导(同步培养默读能力)。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的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标》关于各阶段的基本要求,做到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低段:(1-2年级)在读中识字,以"识"促读,学习普通话,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逐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识字、写字、读书的好习惯。中段:(3-4年级)自主阅读,交流感受,积累语言,在读中理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阅读习惯。高段:(5-6年级)自主阅读,读思结合,欣赏品味,学会学习,在读中感悟,拓展阅读视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三个阶段共同的要求。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的 《桂林山水》一课时,力求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朗读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关于读,我对学生的训练过程是:初读(读 通顺,不破句,边读边画重点)--再读,默读加速,读流利--精读,高声朗诵,做到有感情--品读,读出意境,做到字正腔圆,情随文动。学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段文字真是棒极了,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全赖于科学的训练,全在于我对"读"的训练理念的把握。从我市不少语文老师的课中都可以看出读的训练加强了,读的方法科学了,读的品味提高了。

二、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质疑问难。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倡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要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教师;把“理解”、“品味”、“领会”、“感悟”留给学生。教师的讲,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学生的学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从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这些变化,的确是十分可喜的。例如我在执教《桂花雨》一课时,就十分精彩,生活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面对语言文字的描绘,我们要靠开启生活图景,来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体验,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朗读的火就会点燃起来。我问:同学们,摇桂花时的情景美吗? 生1:(异口同声)“美!” 我说:“那它美在哪里呢?” 生2: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生3: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下来。 我进一步启发说:“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4:桂花轻轻地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生5:桂花落满一身,我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我说:你的心情如何? 大家说:“我想大喊。”我乘机说:大家一起喊一喊。生齐答:(非常兴奋地一起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通过学生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跃然纸上。教师利用画面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自然"由画入诗",引导学生读诗文,升华情感,学生的品读、欣赏、动手、动口、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到这个时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教法和学法都得到了合理利用,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三、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积累语言。一是感悟课文所描述的情景,研习课文用语的精妙;二是背诵、默写指定的课文内容,领略文采的精华;三是联系生活实际,扩展阅读空间,感受生活语言给人带来的快乐。

第三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

邢台市柏乡县龙华学区

李巧英

在落实三维目标,提升学科德育有效性的主题下,语文学科有着“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也就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学科德育的责任,那如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完成语文与德育的自然融合呢?

一、文以载道,挖掘“道”,落实好三维目标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无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最耀眼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德育因素似乎信手拈来。其实不然,在实践中,我们常碰到这样两种类型的文章。一种是看上去德育因素不明显的课文,如《生物指示现象》等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的文章。这类文章如何凸现出其蕴含的德育因素?一种是德育因素非常丰富的文章,如何取舍?

(一)让隐性的“道”变得具体起来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文章,通过教学组织过程来揭示其中蕴涵的德育因素。过程的揭示是学科德育的难点,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以《生物指示现象》为例,通过学生活动、作业布置、拓展文本等途径挖掘出蕴含其中的德育因素。如收集表现生物指示现象的古诗词,在课堂上阅读交流。谈谈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哪些“生物指示现象”,它们对于生活的意义。通过这样的练习、拓展来萌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寻大自然奥秘的意识和科学精神。这就将这篇课文中具体的“道”

1 凸现出来。

(二)让丰富的“道”变得专一起来

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文章,通过字词品读、学生认知体验,挖掘出最有感染力和潜移默化效果的德育因素,让丰富的“道”变得专一起来。以《雁》为例,在作品角色身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德育因素。从雁夫妻的角度,可以看到对彼此间爱情的眷守,对自由尊严的捍卫。从呆鹅的角度,可以看到失去梦想,麻木而平庸人生。从张家男女的角度,可以看到人性的贪婪和冷酷。从村里人的角度,可以看到人类漠视弱小的自私和残忍。如何取舍? 从品味关键的字词入手,哪些细节在冲击和感动了我们呢?我们从受伤的母雁“昂着头,冲向空中那只盘旋的孤雁哀鸣着”到“她只能目送丈夫孤单地离去”;从“心里空前绝后地悲凉。眼里噙满了绝望的泪水”到“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这些极富张显力的刻画中,最为深刻地感受到的应该是对自由、对尊严的渴望。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丰富的情感线索,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集中体验某一特定的主题,以提高特定时间段内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二、知人论世,品味内涵,把握适当的德育尺度

知人论世,是把握文本内涵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写作背景与作者人生状态的介绍应该到哪个尺度,德育联系的方向或深度应该如何把握?才能最有效地完成德育与学科自然融合,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防止主题拔高

以《祖父和我》为例,它节选自《呼兰河传》,单从这篇文章看,

2 它表现了童年真好这一主题。但联系到整本作品《呼兰河传》的主题和作者的人生状态,这一主题恐怕显得过于浅显了,需不需要在知人论世中得以拔高呢?我觉得不需要。因为它的读者是预备年级的孩子,他们在阅读对话中,被激发出的认同感决定了他们所能接受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尺度。童年真好虽然相对整部作品主题来说是浅显的,但它的德育融合却是有效的。

(二)防止德育先行

对于初中学生,像《故乡》、古诗词这样主体精神色彩特别浓厚的文本,不去追溯作者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尺度把握,往往会造成德育先行,从而偏离了德育融合的途径。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以《故乡》为例,它的主题理解一向是一个难点,为此H版教材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直接在课本注释1中写出:“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新教材的编撰者删去了这个注释。但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怎么来把握呢?一是对于这样的主题所蕴涵的情感和价值观,我们该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二是对这样的理解深度,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这应该是尺度把握、实现融合过程中,每个教师应思考的吧。

三、感悟思辩,守住底线,与时俱进融合德育因素

有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案例。我教授《“诺曼底”号遇难记》已经几次了,每次讲到船长与船一起沉入大海所体现出的品质时,越是以前的学生,越是都像书中所导向的思想一样,认为船长忠于职守,船亡人亡,应该学习这一种精神。而越是最近的学生,愈来愈多地认为在船长完成应有职守后,选择与船共亡,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是不可取的。学生思想的变化在提示我们,在守住道德精神底线的前提下,德育也要与时俱进。作为处在那个特定时期、特定职业岗位上的船长,这样做是值得人们敬佩的。这种认知上的冲突给我们提出了另一个难题:今天的德育,既不能完全撇开特定文本中的历史环境,也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价值判断来取代过去的选择。应该从两者的区别中,理解时代的变化对价值判断的影响。

当然,完成阅读教学与德育的自然融合,离不开对学生、老师主体地位的尊重,离不开对教材能动作用的认识。于是,学生、教师、教材这三个生命体,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核心要素,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这三个要素的不断对话,提升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素养。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创新的时机.培养创新人才应具有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也应努力致力于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探,归纳出"问题法","体验法""画图法""迁延法"等几种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初中语文课堂,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这一创新教育基本教学理念,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创新,那么学生创新精神就会得到不断弘扬,学生创新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一、引导学生观察,丰富想象力

“创新精神”的内涵包括人格因素、智能因素。人格因素包括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感情,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的性格,经受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等等,智能因素包括思维的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流畅性和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等,上述这些是我们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努力的方向。在《万紫千红的花》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创新思路,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作者在说明昆虫对花色的选择写道:“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这一例子符合生活实际吗?从蜜蜂采集活动看,仲春时节,长江以南尽染黄色,只要是晴好天气,蜜蜂就嗡嗡地忙碌于油菜花“黄海”之中,怎能说蜜蜂“不喜欢黄色”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而运用感性材料来检证课文,获得超越作家认识的科学结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也是阅读教学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避免给学生“设框”,重于学习需要的“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就给学生阅读定下框框,以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出现了教师挖井让学生往下跳的现象。其实,作为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解开对他们思想的束缚,让他们自读自悟。如课堂上,学生自读课文后,只由教师的一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就可以引出学生许多精妙的发现。所以,教师应袒淡化“教”,根据学情来确定教的内容,而这个“教”更准确地说,应是指只重于在学生需要时的“导”:可以导思考方向;可以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些“导”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由自渎过渡到自悟。

曾有学者说过:“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地审视我们与真理地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地景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地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范进中举》始终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这样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一定要学习领会和感悟,从而便于学生自己受到教育,摆正读书的心态,使学生的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

三、精心设置质疑问题,培养创造力

所谓问题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注重的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使用"问题法"教学,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因此,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成功与喜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创造性学习中取得成功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和自信的态度,心理上的安慰和愉快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志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多创设一些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迸发创造的火花,对其努力与结果适时加以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感以至极度兴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动是初中生特有的天性。初中生的认识依赖于动作感知,在动作中思考,因而产生联想和想象。丰富的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是科学创造的雏形,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空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巧于动手,勤于动脑,科学地引导学生想象,以达到激活创新意识启迪思维之功效。

总之,语文教学无定法,只要我们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不断改进合乎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和活力,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以生为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与学更重于学,应让学生自渎自悟,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棵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不断地进行课堂反思,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光新;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潘敏;让活动课真正激活语文教学[N];学知报;2011年

3、苏兰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学科教学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方法 途径

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获得知识,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动力。而对于正处于打基础阶段的中学生来说,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怎样才能搞好阅读教学呢?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学会读书。对于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随时都可进行。如在课前预习中,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的达到教学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很大的。作为语文老师,应给学生提出给力的要求,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以能够解决问题的心态去阅读。在预习中,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自然就会更加愉快地投入到自主阅读之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文字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外在表现,学生大声朗读,更能体会文章语言的精炼和内涵,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主旨,特别对于精彩片段,更要精读细读。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学生学会阅读的金钥匙,阅读方法有很多,我们通常运用朗读、默读、速读、口头复述、精读、评析等方式。对于不同学生的阅读层次,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并且能循序渐进,运用恰当的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语文的阅读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手,也就是不动笔墨不看书,可以摘抄名言警句,写一写心得体会。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动笔,可以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并用,提高阅读效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时,应要求学生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整体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然后才从整体到部分,分析段落、语句,也就是阅读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一是注重师生间的亲和度,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广阔的阅读面与学生沟通,使他们能感受到自己才疏学浅,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阅读画面,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播放配乐美文,既能让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又能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得到美的享受。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深入文章中的角色,揣摩作者的用意,有感情地去朗读或者表演,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三是精心选择阅读材料。语文阅读材料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乐趣。作文语文老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慎重选择阅读材料。

四、加强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知识视野之广阔仅凭这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配合必要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加强课外阅读,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1.可以成立阅读兴趣小组。2.根据所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定期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所形成的阅读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得以强化。3.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4.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做好读书笔记。

五、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得以升华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是充满情感美的文本,许多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露,道德美的凸显。在我们的教材中就有许多作品:如《春夜喜雨》《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散文融情于景,表现主题。如《白杨礼赞》《捕蛇者说》等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人民的热爱。小说、戏剧等许多作品也都通过具体的情境或矛盾冲突来反映社会。学生通过阅读,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在潜移默化间提升了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了道德修养,这也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所在。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在阅读中去渗透美的教育,爱的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我们的语文教育充满活力。

(责编 张晶晶)

上一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下一篇:语文学科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