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022-09-11

语文教学以听、说、读、写为四大版块, 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量是语文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 而阅读的过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信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要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生活美、语言美。当我们的阅读渐入忘我之境, 其乐陶陶时, 我们就与作者已形成了共鸣, 也进入他们的意境, 如何才能在阅读中更好地与作者产生共鸣呢?当然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邀游世界。想象是创造之源, 它来源于生活, 只有多观察, 积累生活经验, 学会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思想动态, 多了解事物发展规律, 并能快速地再现、提炼、加工。我们想象的翅膀就会日益丰满起来, 阅读也会如虎添翼。

一、想象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求真、悟善、审美, 并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莫泊桑的《项链》中路瓦栽夫人, 她的外表是美丽动人的, 但却不幸嫁了一个小职员, 过着贫穷人的生活。可她骨子里却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而面对住宅的寒伧, 墙壁的黯淡, 家具的破旧, 衣料的粗陋, 她却感到无比的痛苦和伤心。一旦有展现的机会, 她那爱慕虚荣, 想跻身上流社会, 过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想法便如毒蛇般紧紧缠绕着她。为了参加教育部长的夜会, 她把丈夫辛辛苦苦挣来养家糊口的所有积蓄都拿来装饰自己, 想将自己打扮得如贵妇人一般, 想以美貌获得男人的好感。她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 也不顾丈夫子女的感受, 一味追求富贵人家的生活, 最后在晚会上她比所有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 她陶醉在成功的光环里, 也陶醉在别人的赞美里, 终于在晚会上迷失了自己。因此从这点来看, 她的灵魂是丑的。在教学中, 通过合理想象, 使学生对路瓦栽夫人在晚宴上艳光四射, 满足了她的虚荣心之后, 她是洋洋得意, 满面春风, 但又为自己不小心丢项链而惊恐不安, 树立了正确的真假美丑观。若不从理性上正确对待人物形象, 有的学生就可能对玛蒂尔德所向往的奢华生活产生共鸣, 对她舞会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她看项链, 赔项链表示惋惜。阅读时, 设想她不一味沉醉在想过富人的日子, 不爱面子, 不慕虚荣, 而脚踏实地的过活, 她的一生又会怎样呢?丢项链, 赔项链是路瓦栽夫人一生的转折点, 为这她背上了十年的债务, 并赔送了她的大好青春, 她也因此懂得了穷人的艰难生活。她亲白干家里的一切粗活, 而且还到处争价钱, 受嘲骂, 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受苦受难十年, 她终于还清了债, 而她也理所当然的成了一名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 终于摆脱了精神枷锁, 勤劳自强的品质回到了她身上, 她不再幻想自己应该过贵妇人的生活, 而且对这一改变心理彻底的轻松、高兴, 并露出了天真的得意的笑容。此时, 我们来评判她时, 她不再是那个丑陋的玛蒂尔德了, 而是勤劳的善良的家庭妇女。因为她在十年的苦难生活中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 而且还懂得了正确的生活方向。虽然小说的结尾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 但对那个“失项链”之后勤劳自强, 重信守诺的玛蒂尔德的可贵品质是值得肯定的。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这一形象的塑造, 否则只认为小说讽刺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对她人性的另一面无法涉及。没有想象, 学生便无从全面而透彻的理解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无法拓展。

二、想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把

19世纪杰出的启蒙主义者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即教师要有激活学生的绝招, 让学生为实现理想就要努力学习知识、技能, 这就成了学习动机。有了这一动机, 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并不是所有的文章学生们都喜欢, 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 学生兴趣不浓, 有些人甚至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 因为古汉语语法难懂且学起来枯燥。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德赛发现:“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去从事的, 他们才能真正把它视为己任。”那么学生认为有必要时才会去学,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 有很多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 不能只等到要用时才去学。针对文言文难懂, 难教的情况, 在教学中先避开基础知识、从学习文言文的思想内容或表现方法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生活有哪些借鉴意义入手, 强调学习它对我们的事业成功有哪些指导作用。这样, 学生对此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 而会努力地学习, 积极地思考。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 求生存对学生来说最具吸引力。例如在讲授《六国论》、《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等文章时, 就引导学生说:“在生活中, 你们发现没有, 同是阐述一个道理, 有的人说了, 对方会欣然地接受;而有的人说了, 对方却恼怒地拒绝, 甚至还会大动肝火?”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有!”那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学生们会说:“有的会说, 有的人不会说。”对了, “这会说, 对每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有‘三寸不烂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如今市场竞争激烈, 每个人要想成功, 就必须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你想成功推销自己吗?你想让别人欣然地接受你的建议主张和请求吗?”那么请认真研读《烛之武退秦师》、《六国论》、《陈情表》等文章吧。这么一讲, 学生们对这几篇文章格外重视, 就会反复诵读, 反复琢磨, 并从中归纳出容易让人接受的说理请求技巧。1.设身处地, 为对方着想。从为他人着想的角度立意, 时时处处都为对方的得失着想, 这就会使对方感到有一种亲切感, 容易消除心理防范, 使之心平气和地读下去或听下去, 并心悦诚服地接受, 如《烛之武退秦师》。面对偏隅西方急于东扩的秦穆公, 烛之武力挽狂澜, 从容不迫, 不仅说退秦师。而且令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 让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动。他为此推出了精心筹措的说辞--“五论救弱国, 妙语退秦师。”这不就是“三寸不烂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的最好证明吗?学生一想, 说话这么厉害, 看来古文中要借鉴的东西多着呢, 兴趣一旦挑起, 便会一发不可收拾, 学习主动性自然会上升。而且学生还会浮想联翩, 碰上这样的事我怎么办?……2.分析自身, 启发对方。这种方法能缩小说者和听者或读者之间距离, 便于感情的沟通, 而且在说理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过激的言辞, 说理含蓄委婉, 娓娓动听, 所以容易让一人接受,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3.借古讽今, 旁敲侧击。这样做巧妙地回避了现实问题, 而去评论古事, 虽没有单刀直入地切中时弊, 却在议论中处处与时弊暗合, 不言而喻。讽劝既含蓄委婉, 又容易使人从中警醒, 如《六国论》。

三、想象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所见所闻的局限, 他们对很多的事物并没有亲限目睹, 也很少耳闻。对课本里出现的东西本未经历, 也少体验。在此情况下, 怎样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唯一的只有假设一定条件, 通过想象的途径, 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美轮美奂的境地里, 激起学生欣赏作品的物象美、情感美、意境美, 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情厚谊及无法言语的那种美妙绝伦。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 作者描绘了绵亘数千里, 地域广袤, 景物丰美的天山。可学生们如何有条不紊地去领悟天山色彩斑斓的美, 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时, 让学生的思路跟着作者的游踪, 通过想象, 利用各种感官, 启开学生的感情闸门, 分析作品的情与感, 唤起学生的共鸣, 从各个侧面去感知万物, 逐步去领悟自然的美, 领悟作者所抒发的热爱天山并推及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热爱新生活的情感。在欣赏景物时, 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展开, 总伴随着情感因素, 以情感为推动力, 此时的物象也会融入某种情致。如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 也显得格外精神。”教到此处, 运用假设想象, 抛弃上课的时间、地点及其他一切条件的限制, 脑里即浮想联翩, 自由驰骋, 设想此刻自己正骑着天山骏马, 荡悠悠在冰雪消融, 潺潺流水的戈壁滩上, 沉醉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问。在柔柔的春风里.马儿带着你穿过行林, 停驻在山脚旁, 这里泉水清澈见底, 溪流缓慢, 萦绕着山脚轻轻荡漾在溪水两岸, 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 红、黄、蓝、白、紫, 五彩缤纷, 像绵延的织锦那样华丽, 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 像高空的长虹那样绚烂。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丛中, 自己骑着马儿淹没其中, 你感到自己的心情是多么舒畅, 此刻的你是多么的精神。加之在想像中伴随着情感, 于是就出现了这幅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策马畅游图, 学生们在鉴赏时就自然流露出淡淡的喜悦情怀。这种陶醉是想象天山的美感染了你, 让你联想到祖国天山多么美啊, 生活在那是多么幸福。作者所展现的天山的美并不仅仅是景物美。作者还描绘了天山的风土人情, 那迷人的夏季牧场, 那诱人的酥油饼香味, 那婉转嚓亮的歌声, 那静谧而安详的夜晚都令人遐思无限。这一系列的通感, 让你不由自主产生要畅游天山的冲动, 将体会的幸福感和激起的好奇心结合起来, 形成创造动机, 为开发边疆添砖加瓦, 为天山人民谋幸福而努力学习。通过丰富的想象, 学生们欣赏并领悟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内涵。这厚实、情趣盎然的内容, 浓郁的生活气息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作品的美。学生随着读量的增加, 知识面的拓展, 想象也会更加丰富, 鉴赏作品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这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想象, 是丰富感情的重要手段。“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呼之欲出的想象, 运用于阅读教学中, 才能将作者的悲喜交加, 爱憎交织, 乐极生悲, 悲极反笑得以深化, 最终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情感巨浪, 也更能体现作者的创意。

上一篇:谈谈心理因素对声乐表演的作用下一篇:应用型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就业匹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