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2022-12-18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人一贫如洗, 对别人不可能慷慨解囊,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 同样也不能发展, 培养和教育别人。”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见《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第340页)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 是学生的知识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实施“主体性教育”是今天中国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核心命题。主体性教育不仅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应当造就自主发展的教师。

1 阅读教学中, 确定教师的主体角色

阅读教学中, 教师既应是主导者, 也应是特殊的阅读主体。他自己首先应该在这一活动中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提升生命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带着自己的兴趣和需求, 知识和经验, 情感和观点走近、走进作品, 建构作品的意义。教师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 走在阅读教学的最前列, 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 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发挥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问学生将这个题目改成“贾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 是否恰当?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但意见始终不统一.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的一锤定音。

“贾府迎黛玉”这个题目显得过于隆重, 抬高了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 不像原来题目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林黛玉住姥姥家”这个题目虽说通俗, 贴近生活, 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 贾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 而是一个声势显赫的豪门贵族。因此这个题目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

教师自身是主体还体现在组织教学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上。教学活动是一种最自由的活动, 也是一种最需要自由的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个性鲜明, 要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 敢于向权威挑战。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 选择新颖的教法, 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个性意识。如案例:《守财奴》教学片段。

师:读小说, 第一感觉、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它是进一步理解、评价作品的基础。读完课文之后, 你一定会觉得课文中有些片断、有些细节非常生动, 令你过目不忘。请同学举出一个你认为印象最深的片断或细节, 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生1: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葛朗台抢女儿的梳妆匣, 因为它深刻反映了葛朗台自私自利、唯金是图、见钱眼开的性格, 一看见金子, 眼睛就闪光, 反映了他爱财的一面。

生2: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归还他女儿梳妆匣的那段话, 反映了葛朗台的虚伪。

生3: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临死前看见法器的神态和动作, 它反映了葛朗台嗜金如命、至死不变的守财奴性格。

生4: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临死前每天都要看他的金子, 表现出他临死前依然不忘占有金子的性格。

生5:我觉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课文最后“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一句, 可以看出葛朗台的本性。

上述案例中, 教师没有按照传统的小说教法, 从梳理情节入手分析人物, 归纳主题, 总结写作特点等等, 而是不惜花费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谈“第一感觉”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求。要注意的是, 对于高中生来讲, 激发学习兴趣这一环节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 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只有弘扬和提升教师的主体性,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 阅读教学中, 确定教师的平等参与者角色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和特定的心理、情感、价值观与文本对话, 是平等的主体。教师可以在自读检测中报告自己的速读效果, 也可以在交流讨论中陈述自己的感受、观点。教师要走下讲台, 倾听学生的声音, 允许学生异口异声。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平等、自由的学习情景, 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有愉悦的学习心境。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 形成师生多维互动式启迪释疑的交流活动。在这个交流活动中, 教师组织和管理课堂, 虚心听取、学会欣赏, 同时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比如, 在学习《鸿门宴》讨论项羽的人物形象时, 有的学生就说项羽没有魄力, 优柔寡断, 用“妇人之仁”还不解气, 说他是“缺乏男子汉气概, 越看越像老太太”;还有的学生说他放虎归山, 坐失良机, 根本配不上“英雄”二字, 简直就是“狗熊”。项羽在他们眼里一无是处, 被批判得体无完肤。面对这样的评价, 笔者并没有否定他们的看法, 也没有说他们偏激, 只是鼓励他们继续分析, 项羽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跟刘邦有着怎样的交往?两人年龄上的差距, 性格的差异?同时让他们联想历史上项羽的英雄业绩, 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经过一番探讨, 先前的众口一词慢慢的转化了, 但他们的自尊心丝毫没有受挫, 积极性依旧很高, 还总结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刘邦和项羽, 是一对不共戴天的朋友, 是一对肝胆相照的敌人。

教师由知识的施予者变为学生平等的交往者, 学生心灵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者, 既不是以课堂主宰的角色占据教学的时空, 也不是以权威的身份硬塞给学生一大堆结论。而是真正把学生放在阅读的主体位置上, 重视学生积极参与精神, 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阅读教学中, 确定教师的引导者角色

布鲁纳认为,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积极探索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再是知识的讲述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新课标也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作者不一定成为学生的知音, 但教师却一定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既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又要积极发挥帮学作用。阅读前, 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需求,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阅读中, 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 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和理解;阅读后, 要和学生一起交流, 共同提高, 鼓励学生既要认真反思, 正确评价, 又要充分阐发、大胆质疑。比如学了《祝福》一文后, 在课堂上讨论祥林嫂是不是非死不可?是谁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总之, 教师不是作者的传声筒, 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 而是学生的伙伴, 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教师的引导者角色, 还要求解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比如, 速读的技能训练与阅读理解、鉴赏如何结合;如何兼顾阅读材料的典范性和时代性;如何确定和落实阅读教学目标, 等等。如在散文阅读中交给学生这样的方法:在对散文结构的整体把握中, 最要关注的是作者思路 (顺序) 和线索。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 (对象) →联想→感悟。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写景叙事类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顺序进行, 而状物抒情类散文多以某一事物、某种感情为线索安排思路, 议论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贯串全文联缀人物和事物的顺序叫“线索”。它是谋篇布局的主要方面。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决定了它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而是由一些事件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景物组成的。由此, 准确把握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 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或者时空线索;有物线 (某一种事物作线索) 、情线 (以一种感情变化为线索) 。写景叙事类散文多以时、空或时空为线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类散文多以物线、情线为主。抓住了线索, 就抓住了散文的“形”与“神”。对线索的把握, 有时从标题或头尾处找到, 更多的是根据行文上反复出现、交代的词语来决定。

可见教师自身的阅读训练不仅关系到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把握, 更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指点与引导。

4 阅读教学中, 确定教师对阅读资源的创新开发者角色

阅读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分析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 认识可以开发的课内课外阅读资源的种类、分布, 分析这些资源与目标、内容的关系, 估计利用这些资源产生的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对阅读材料有自由的、充满个性和智慧的解读, 那种人云亦云、固守现成见解的阅读是缺乏创意的, 当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老王》这一课思考这样的问题:“老王去了, 不是他的亲人的杨绛‘每想起老王, 总觉得心上不安。’作者为什么会心上不安?她对老王不好吗?”“作者对老王已经这么好了, 但她为什么还会感到愧怍呢?杨绛曾经在她的一部作品的后记中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社会, 文学创作毋需鼓吹嚣张、毋需宣张残忍、毋需吹捧权势, 而要同情弱者、关注底层、表达人性的善良与关爱。通过这样的解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再走出课文引导学生关注和关爱弱者。

新课标, 新教材, 新教学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行为。语文教师要摆正自己在阅读教学中角色位置,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主体性教育不仅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应当造就自主发展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即主体角色、平等参与者角色、引导者角色、创新开发者角色。

关键词: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角色定位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一篇:重庆市南岸区推行农民工工资发放双月报制度避免拖欠农民工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