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2022-09-16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觉,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 智能手机的普及, 网络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涌现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唱响网上主旋律。2013年, 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一定要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管理, 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1]网络文化的普及, 改变了传统的育人环境, 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情绪情感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楼、图书馆等物质文化建设完善, 精神文化受到重视, 各个学校拥有自己的校训。具体到网络文化层面, 高校设立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入驻今日头条, 借助新媒体手段宣扬先进文化,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2003年开始, 我国开始精品课程建设, 目前高校构建了以慕课、微课等形式的一系列网络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也深入到各大网络教育平台, 形成了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总体来看, 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看到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由于网络信息冗杂、管理经验不足、媒介素养缺失等带来的各类问题, 只有正视问题, 探寻对策, 才能扬长避短, 优化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地价值观, 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一) 网络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庞杂, 面临挑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在新的形势下,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渠道得到不断地丰富和拓宽, 同时对于教育者和大学生来说,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随着网络时代海量信息的冲击, 教育者如何选择学生感兴趣以及贴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授课是一个挑战。然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等特点,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意志薄弱, 面对着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 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容易发生偏差, 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 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也产生挑战。

(二)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滞后

高校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和快捷性等特点, 以及大学生对网络规范意识的缺乏, 对高校网络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缺乏先进性、长期性, 网络在不断发展, 而高校网络制度仍延用旧的管理模式来应对, 这与现实中管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校在管理中往往重视技术管理而忽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重视先进网络文化建设而缺乏坚强技术保障。[2]

(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队伍尚未建立

目前高校网络队伍建设还跟不上高校网络发展的速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文化意识、运用网络文化的能力、运用网络语言的能力有待提升。高校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般由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等组成, 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扎实的理论基础, 但缺乏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以及网络操作技能。从当前高校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在自身上仍有发展的空间, 其人数与大学生人数所占比重也存在分配上的失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策

(一)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的快速发展, 海量的信息资源制约着大学生的辨别能力。时代和社会潮流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3]坚定文化自信,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 深入校园网络文化, 占领校园网络文化主阵地, 宣传先进文化知识, 传播科学真理, 弘扬社会正气。这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増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一方面要求学校相关部门认真研究, 积极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师生日常活动的顶层设计,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例如, 在学校网站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栏, 丰富网站内容的同时, 扩大教育规模。另一方面要求全体师生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社会实践中, 主动建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如定期指导团支部开展团日活动, 在文体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 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新媒体的普及,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的到来, 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思维, 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结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 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型化、网络化, 以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多种形式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引导大学生利碎片化时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 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高地, 强化“三微一端”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整合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各类信息技术资源协同运作, 突破时空限制, 挖掘特色文化、品牌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 开展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教育活动, 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同时注重网络文化监管, 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网络文化素养建设

“互联网+”时代需要适应新时代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媒介素养制约着优秀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网络文化素养建设是优化校园网络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要立足全员育人, 综合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信息技术老师等, 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 懂理论知识、有实践经验, 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互联网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开发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组建网络文化队伍。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对校园网络文化统筹规划, 建设网络文化队伍培训与考核机制, 帮助队伍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责任意识, 帮助他们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抢占网络文化教育主阵地, 充分发挥他们在网上引导、信息监控、内容更新、系统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4]同时注重对网络文化队伍的考核, 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保持队伍的先进性, 有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队伍的长远发展。

网络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之一,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以及管理, 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帮助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网络文化的到来, 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内容庞杂、学生不易分辨, 管理体制落后, 缺乏专业化队伍等问题, 提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网络文化素养建设三方面策略, 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ahstu.edu.cn/wlzx/info/1017/1159.htm, 2018-10-28.

[2] 刘凤英.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15.

[3] 石白慧.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 2016.

[4] 陈涛, 潘伟国, 穆玉兵.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形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31) :85-86.

上一篇:浅论构建和谐校园与人事工作新要求下一篇:浅谈办公室协调工作的内容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