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大学生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专业认同关系着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提高林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需要学生要主动培养自身的专业兴趣,做好职业规划;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做好专业教育;学校要探索完善学生的培养模式,做好招生引导。

第一篇:大学生专业论文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初探

摘 要:本文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专业思想教育不到位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采取具体有力的措施和途径,运用多个层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系统连贯的教育,把专业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主要问题;措施和途径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届时,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具有相当程度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蓬勃发展。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专业思想不稳定,其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的就业率较低。这些问题已对我国旅游业、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和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因专业思想教育不到位所导致的问题,探索有效的专业思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效果。

一、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思想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是对具体专业学习和未来专业工作的基本认识、基本观点和基本思想。大学新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了解专业知识,掌握所学专业的主要内容和前沿动向,稳定思想情绪、掌握学习方法、激发钻研专业的热情。虽然旅游管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受到高校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思想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把专业思想教育摆在什么位置,提高到什么程度,关系到专业建设及学科的长远发展。能否指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专业思想,能否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关系到学生的思想稳定、学习效果和培养人才的质量。目前普遍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日常管理、奖学金评定、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和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缺乏专业信念、专业理想和专业精神的培养。

2.专业思想教育缺乏系统性、梯次性

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应自成体系,包括专业基本介绍、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就业前景、人才需求市场分析、师资队伍结构等。教育过程应该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新生入学结合入学教育介绍专业激发专业理想,毕业前进行专业就业前景教育,促进就业积极性等分梯次进行。目前,这方面的教育活动基本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插曲,专业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同时教育方式简单,教育内容不精,学生不能从专业思想教育中寻找到理想的答案,不利于专业信念的构建。

3.专业思想教育未贯彻始终,效果欠理想

由于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重视不充分且生源素质先天不足,部分辅导员对专业和学生专业思想情况了解不够,而在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方面仅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为稳定学生思想而涉及,对学生提出的专业问题解释甚少。校院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没有贯穿始终,没有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同时缺乏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联系松散而不稳定,学生缺乏切实有效的实践机会。因此专业思想教育效果不佳,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流失率较高,新生转专业的较多,而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的就业率也较低。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专业思想教育不到位所导致的问题

1.缺乏职业认同感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因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在因素的吸引,许多人涌入旅游行业。但是随着对旅游职业特征的深入了解以及其他行业发展的影响,旅游业从业人员曾有的职业优越感随之减弱。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从事服务业档次低、待遇差,不愿报读旅游管理专业。据北方民大的调查,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动选择率为31.7%,其中仅有6.5%的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或服务型岗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为旅游业的待遇偏低,有些福利难以保障,人际关系复杂,对该行业失去应有的热情和信心,以致频繁跳槽,甚至放弃旅游行业。据有关统计,旅游专业大学本科生仅有不到50%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而两年后能继续从事旅游行业的也只有40%左右,即约有80%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结果大批旅游所需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导致社会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缺乏旅游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旅游业管理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更应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没有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对岗位和待遇期望值过高。当前,旅游业内绝大部分管理人员是首先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后才能逐级晋升为管理人员,而这些经验往往是旅游成功经营的根本。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缺乏牢固和贯穿始终的专业思想教育,导致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好高骛远,难以在旅游业中立足。

3.缺乏服务意识和不畏困难与挫折的心理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不愿意从事服务工作,没能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现象。旅游行业实践性较强,一些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不愿意多花时间在专业技能上下工夫,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而大多数学生对从基层的服务工作做起难以适应,对“伺候人”的工作不感兴趣,娇气任性、怕苦怕累、不服管理。本科生在实习、从业时与职校生处于同一平台上,在一线操作方面与他们相比,技能略逊一筹,造成心理的不平衡,使自己失去继续工作的信心。

三、加强旅游管理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1.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切实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为了让学生尤其是新生更好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热爱所学专业,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让学生做好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思想准备,做到自律、自理、自立、自主、自觉、自强,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必须统一认识,齐抓共管,高度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列入校院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并运用多层次、多样化的形式,把专业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前提下,要把专业思想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专门人才上来,充分发挥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旅游企业等各方在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企的全过程。尤其要注重新生入学、学生毕业的两个关键环节,并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在各学期设计相应的专业教育内容,不断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为达此目的,可以把专业思想教育开设成一定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如开设“学科导(引)论”课等,由校院领导或专业教师承担课程的教学,对专业背景、前沿动向、师资、设备、课程设置、学习方法、毕业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实际问题做专门的讲述,让学生从主观上认可职业方向,从客观上符合职业要求,充分激发和唤起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去,引导其顺利完成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大学学习的过渡期、人生征程的转换期。

2.充分发挥教学名(导)师和学长引领导航作用,夯实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应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旅游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要讲明旅游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把握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看到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前景广阔,人生更加辉煌;要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社会需求质量及专业发展趋势等,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发挥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等教学名师的引领导航作用,开展系列讲座,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引导,影响、感染和帮助大学生明确建立人生目标,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了解所学专业,提早接受学术熏陶,提升文化品位,充实精神生活,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为大学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发展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并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拓宽思维面和认识面。还可邀请学长或校友作现身说法,畅谈学习和工作后的体会,回答学生的疑问和其他关心的问题,为在校生释疑、示范、引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成功的欲望。同时,配合学校学分制管理,实行专业指导教师制,指导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网上选课,帮助学生进行选修、辅修,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校生活的全方位咨询等,让学生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去了解熟悉本专业,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更好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确保专业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和经常性。

3.优化师资队伍,重视教学环节管理,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在现代高校旅游教育中,要优化师资队伍,采取顶岗实践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立师德、树师表、强师能,把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各教学环节中去,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心理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灵活的课程体系,坚持由企业界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开发、审查和评估所有课程及其实施,按照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设置课程,并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调整课程,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注意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法、参观体验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操作示范法等,利用现代电化教育(如投影、录像、多媒体技术等),丰富旅游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模式,采取主题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建立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并按照旅游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使学生时刻感到身临其境;改变过去落后的、静态的、封闭式教学为动态的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在取得学位证的同时,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4.打造“专家型”政工管理队伍,深化专业思想教育

打造“专家型”政工管理队伍(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德育教师等),坚持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专业思想教育密切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将旅游专业元素融入学生活动,增强专业敏锐度,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保证学生管理的“专业化”。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在大学生涯中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利用手机、E-mail、QQ群等通讯手段和网络媒体,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为其排忧解难,使之树立学好专业课的自信心;常与授课教师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各专业课中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以便配合授课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拓宽专业知识面;阅读专业资料,帮助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参观专业教师的设计作品和各类科研成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专业的了解,使学生增加自豪感。注重收集整理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在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收集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绩,收集国家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面的信息,并把这些内容随时充实到学生专业教育中去,使学生了解到毕业生所走过的路,激励学生热爱专业,把旅游专业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

5.加强校企良性互动,生动促进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要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以弥补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理解的局限,弥补学校缺乏的实践和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生产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旅游企业能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宾馆、饭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旅游教育的职业色彩要求其专业教学服从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应强化校企联系,依托行业办学,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适时调整教学组合,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的兼职或客座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讲座或座谈、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知悉旅游业界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参与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鼓励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前进入专业实验室、旅游企业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进行专项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旅游业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改变其传统偏见,进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旅游、爱旅游、精旅游”的热情和信心;让学生亲自感受市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学会对自己的专业背景、职业态度和技能、社交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进行自我评价,让其具备旅游业所需要的基本服务技能、专项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6.专业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要胜任旅游行业的工作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要以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来指导专业教育,把专业教育看作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结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等,培养大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同时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等在旅游管理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操守、职业理想、专业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为此而认同自己的专业,巩固专业思想;重视和强化心理健康和理想教育,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工作作风,做到人格健全、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渗透在细节中,要求专业全体学生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微笑待人,培养服务意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统一出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设置值勤督察,督促习惯养成;在教室、宿舍等创造旅游文化气息,强化专业意识。

四、结语

旅游业是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旅游管理专业是21世纪一个非常重要、专业性特别强、前景非常好的专业,高校必须帮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专业心理适应性,培养学习的兴趣与爱好,热爱专业,巩固专业思想,提高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的就业率。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系统连贯的教育,坚持校院领导、政工干部和专业课教师齐抓共管,坚持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才能把专业思想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实现旅游教育培养目标,为社会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纪培玲,路 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S1).

[2]周 济.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07-11.

[3]高 涛.大学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1(1).

[4]

沙爱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调查及对策——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6).

[5]

李华兵,刘兴瑜.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03(2).

作者:范怀超 张启春

第二篇:提升林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途径初探

摘 要:专业认同关系着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提高林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需要学生要主动培养自身的专业兴趣,做好职业规划;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做好专业教育;学校要探索完善学生的培养模式,做好招生引导。

关键词:林学专业;专业认同;途径

引言

林学专业是我国最传统的专业之一,高校开设的林学专业承担着培养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

1林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

1.1专业吸引力小

根据对学习前了解度的调查,不了解的情况比例值为54%,与之相比,了解的情况占比为46%,其中完全清楚明白的学生比例值仅为1%。另外,选择该专业时“主动志愿”的学生为41.19%,不及一半,而“被动调剂”的学生有58.81%。所以林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前缺乏对专业情况与相关信息的了解,且部分学生选择该专业有一定的被动性。

1.2专业满意度低

通过对林学专业大二本科生的调查得知,仅有36.3%的学生对林学专业持“喜欢”态度;42.1%的学生对专业的态度“说不清”,即不清楚自己是否喜欢林学专业;21.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林学专业。梅莉等对在校林学专业学生的调查也显示仅有1.5%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林学专业,65.5%的学生对专业的喜好“一般”,18.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还有5.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1.3就业匹配度差

经调查,林学专业毕业生除部分读研、出国、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外,剩下需要求职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45%左右的毕业生从事园林绿化、速生林培育养护、基层林业管理等专业相关工作。超过一半的林学专业毕业生从事教育培训、公司行政、营销等非专业相关工作,专业就业意愿低,就业匹配度差。

2提升林學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途径

2.1学生要主动培养自身的专业兴趣,做好职业规划

很多林学专业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对林学专业缺乏情感和认可,使自己在校期间处于一种迷茫、困惑、失落的状态中。林学专业学生自身要积极需求调适,主动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首先,要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林学专业,通过对学习内容、专业实践活动、职业前景、专业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认识来发现寻求专业兴趣点。其次,在专业兴趣不确定的情况下,林学专业学生应先认真学习林学专业各门课程,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习、调查等专业实践活动,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最后,林学专业学生可以辅修自己相对感兴趣的第二专业,如园林、园艺、植物学等林学相关专业,通过第二专业学习带动对林学专业的兴趣。

职业规划是个人职业成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基础。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规划可以更好的发挥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的独特优势,更易取得职业成功。林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应当结合专业进行职业规划,初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方向及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调整完善后,在职业规划目标的指引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间接实现专业认同。

2.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做好专业实践教育

传统的实践教学,不论是校内实践还是校外实践,通常都是学生按照教师制定的统一的实习实践方案分组实施,各组的实习实践内容完全相同。

某大学林学专业依托实际项目实施的专业实践教学,在安排学生开展专业实习之前,首先会向专业业部门征集相关的实习项目,了解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需求,然后将获得的项目和需求信息进行汇总并发给学生供其填报专业实习志愿时参考;其次在学生填报志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配,并召开行业实习单位导师与学生的见面会;最后组织学生分组奔赴实习岗位开展专业实践。这样,不仅使专业实践的内容丰富多彩且综合性增强,而且使不同组别的学生在同一门专业实践课程中参加的具体实践内容是有别的。

此外,以项目为依托开展专业实践,各组学生因承担的是实际项目,责任重大,所以对实践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全力以赴,不敢懈怠;同时,由于直接参加实习单位的实际项目,所以学生不仅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而且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自信心。

2.3学校要探索完善学生的培养模式,做好招生引导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多层面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培养模式如能够呼应学生需要,契合社会需求,将会促进学生专业认同感的产生。当前,多数高校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培养规格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林学专业可以探索与森林保护、园艺、草学等相近的涉林专业一起实行“大类招生”,新生入学后先进行大类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认知,学生再进行专业选择,将有效“筛选”出对林学专业真正有兴趣的学生。其次,实施林学拔尖人才培养机制。选拔一批专业兴趣浓厚、专业情感强烈、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林学专业“尖子生”组成拔尖人才培养班,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奖学金设置、保研比例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创新型林业科技人才,产生示范带动效应。最后,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林学专业不仅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林业行业建设者,也要培养林业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较低的情况必然直接影响学生个人发展、学习热情、学习效果等。增强林学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个人积极行动起来,为培养符合新时期林业发展要求的高级专业人才贡献各自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严善春,曹传旺,迟德富.论21世纪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5-6.

[2] 林立群.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6):64-65.

[3] 刘平,刘明国,周永斌,等.低碳社会建设时期林学专业培养模式的调整[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6):16-17.

作者:马长春

第三篇: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

摘要:随着信息素养理论研究的深入,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成为研究的重点,调查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不高,针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文章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对策: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加强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在论文撰写中增加信息素养的要求,提高学生专业信息素养。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

随着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旨在描述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行为能力、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的概念---信息素养应运而生。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如果缺乏一定的信息素养,不仅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而且必然影响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信息素养理论研究的深入,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成为研究的重点。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以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为基础,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融合计算机技术,增加对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等技术技能要求,并逐渐提升到文化素养的范畴。[1]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在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在校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形成的。在此,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包括在信息行为中明确信息需求、查找、获取、组织、利用信息以及评价结果和过程,所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则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2]

2 专业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根据信息素养的层次性特点,不同的人应具有不同的信息素养,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素养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陈维维、李艺从纵向把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3]蒋荣,王新提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和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论学科的理念、知识、技能和能力;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可分为教学信息素养、课外体育信息素养、体育科研信息素养等。[4]此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所有信息行为、信息任务所共有的一般信息素养要求之外,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还有特殊的信息素养要求。[5]

据此,我们可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不同专业大学生都应该达到的要求,专业信息素养是不同专业大学生因其专业性要求,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具备的能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能力属于高层次的信息素养,它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包括了解本学科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作出有效评价并对其中的举证作出判断,能够完成本学科学术论文的写作等。[6]

显然,较高专业信息素养的具备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曾对北京高校(调查时间为2005年)和广东省高校(调查时间为2009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赛事上,而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及学术性较强的研究关注较少。此外,对专业信息源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在调查对象中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达93.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94.6%),很多学生把《田径》、《体坛周刊》《中国教育报》等杂志或报纸当成核心期刊。而且,很多学生不熟悉专业的体育网站。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能力,但对此还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不够熟练(在调查对象中对制作课件软件“操作不熟练”或“完全不懂”的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62.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45.5%)。

以上所提到的“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专业核心期刊和网站的了解”都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由此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较低,这必将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对专业信息的利用,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

3.1 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高校一般信息素养教育向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深化势在必行,从学科专业角度具体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将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并把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更深层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大多停留在文献检索课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显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绝非一门简单的文献检索课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能完成,基于专业学习和教育的信息素养教育才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知识、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应该有效融合,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成从信息获得式教育向信息素养系统培训方式的转变。

3.2 加强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7]近年来,国外融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得到推广,国外一流大学多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以专业教师作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主力,但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由于缺乏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教学内容也未超出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范围。[8]而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体育术科教学具有很强身体实践性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更难以实现。这既有硬件设施限制的原因,也因为术科课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很难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限制了利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增加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要求,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专业课程(主要是术科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将成为体育教育改革新的热点问题。

3.3 在论文撰写中增加信息素养的要求,提高专业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撰写的过程,学生需要以专业问题为主线,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经历信息的搜寻、获取、吸收并最终形成新的信息的过程,从而迫使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并不间断的利用信息素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以研究主题为目标,所有指导和学习都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会觉得更有价值,也更有兴趣,收获也更大。而且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给出具体的专业信息知识,如专业核心期刊和专业网站的介绍,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的方法和步骤的学习,因此通过论文撰写,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都会得到提高,无疑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如能综合图书馆、专业教师的力量,将信息素养的指导融入了专业论文形成的全过程,必然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信息素养。

4 结语

专业信息素养是基于专业学习的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素养理论研究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新热点,调查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亟待提高,由此首先应该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其次需加强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此外,在论文撰写中增加信息素养的要求也能有效提高学生专业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D].中科院博士论文,2003:23.

[2]孙卫红.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15.

[3]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115(11):7-9.

[4]蒋荣,王新.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2:23(5):66-68.

[5]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D].中科院博士论文,2003:41.

[6]杜安平.项目驱动和专业整合——基于科研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J].图书馆论坛,2009(4):140-143.

[7]符勤.嵌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案例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89-92.

[8]曹张军,陈婷,张兴群.从文献检索、专业计算机到专业信息素养——高等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学体[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0.

(1.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2.惠州学院体育系)

作者:孙卫红 等

上一篇: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汽车驾驶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