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结合素质培养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

摘要: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兼具“小众”与“大众”性质——以体育为业的人才固然是少数,但每个人都可以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都与体育人才的主导和参与密不可分。体育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是体育行业的基础,又是大众体育的引领者,这就让体育学校具备沟通多种研究视角的可能性。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是体育学科和体育行业发展状况的典型样本;体育学校与政府、民众的关系,又反映着民国时期体育文化的特质、发展路径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状况。为进一步梳理有关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史实,展现中国体育行业的专业化、近代化进程,并更准确地评价中国近代体育学校的历史地位及历史作用,本论文分五章、两部分研究了民国时期的体育学校。第一部分由第一、二、三章组成,分别从起源、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三方面入手,呈现近代体育学校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国人自主兴办的体育学校和西方人在华培养体育人才的工作,是体育学校在中国的两大起源。两者均认同体育兼具锻炼身体和塑造精神的意义,因此都迫切希望大量培养体育教师。两类体育学校在竞争中,共同塑造了以自然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体育教师为首要目标,理论学科与运动训练相结合,融入中国传统体育元素的体育专业教育模式。体育学校日后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在起步阶段初露端倪。第二章分别探讨了公立体育学校和私立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状况。1929年前,公立体育学校的发展相对迟缓,而私立体育学校深受五四时期民族主义和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成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主要力量。从1929年起,南京国民政府的体育政策日益积极,辐射全国的公立体育学校系统初现雏形。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私立体育学校的约束,私立体育学校被纳入体育师资训练系统。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私立体育学校大受打击,公立体育学校成为体育学校的主体。第三章探究了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训练体育师资为宗旨和首要目标,培养文化素质全面,体育理论扎实,运动技能优秀,实务能力突出的体育人才,是体育学校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体育学校在招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毕业就业各环节,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采取了多种手段,希望将人才培养机制的效能最大化,但效果并不理想。体育学校的产生、经营和教学活动,既体现了近代体育学的学科建设成果,也反映了民国时期体育事业总体孱弱的现实。第二部分由第四、五章组成,探究近代体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从体育视角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其中,第四章探讨了体育学校中的武术教学,认为武术成为近代体育的重要项目,既是以西方体育学科衡量和改造中国传统体育的结果,也是在民族主义话语下与西方对抗的实践。在“西方近代体育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追求下,专业学校武术成为了一门自成体系的,技术和理论兼备的“学问”,但是,仅凭近代专业学校武术,尚难以充分完成传承、发展武术的重任。第五章延续了过往学者关于体育对女性的身体改造,以及体育与妇女解放关系的探讨,认为近代女子体育专业教育一方面以“体育救国”的追求打破和否定了传统意义上“柔弱无力”的文雅,另一方面又定义了健康柔美的“文雅”,两者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内核一脉相承,都认为女子应阴柔委婉,女性应弱于男性。性别刻板印象的推翻与重建,既刺激和保护了女子体育的初步发展,客观上在体育行业内创造了女子专属的空间。又严重限制了女体育从业者的从业方向和上升空间。民族主义在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支配地位,似乎与自然体育思想的主流地位相悖;实质是民族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统一。因为自然体育提升身体素质的目标仍然与“体育救国”相一致,其引入的近代竞技体育项目,不仅为传统体育的改造提供了样板,甚至也成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的重要方式。因此,自然体育思想虽然在价值观上与“体育救国”存在差异,但仍能与“体育救国”并行不悖。

关键词:体育学校;体育学;体育救国;武术;女子体育

学科专业:中国史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一) 近代中国体育史研究

(二) 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史研究

三、研究简介

(一)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二) 基本史料和研究方法

(三)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起源

一、中国人自办体育学校:以中国体操学校为中心

(一) 自办体育学校的动机

(二) 中国体操学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的办学实践

二、外国人在华兴办体育学校: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中心

(一) 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在华体育人才的动机

(二)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兴衰

(三)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训练方式

(四)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与中国体育事业

四、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

一、私立体育学校

(一) 五四时期的“私立体育学校热”

(二) 经营私立体育学校的困难

(三) 私立体育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以办学资质争议为中心

二、公立体育学校

(一) 1903~1929年:公立体育学校的缺位

(二) 1929~1937年:起步与初步发展

(三) 1937~1945年:整理与扩张

(四) 1945~1949年:不正常的“常态”

三、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招生制度

(一) 普通招生:体育学校选材标准分析

(二) 保送招生:学校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互动

二、课程体系

(一) 体育学课程

(二) 其它课程

三、课外活动

(一) 运动技能的展示和检验

(二) 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拓展

四、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措施与实际成效

(一) 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措施

(二) 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五、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中的传统体育教学:以专业学校武术为中心

一、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及其发展动力

(一) 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

(二) 专业学校武术的发展动力:中小学全面推广学校武术

二、专业学校武术的建构

(一) 对西方近代体育学的顺应

(二) 建设“中国式体育学”的尝试

三、专业学校武术的成效和局限

四、小结

第五章 民国体育学校中的女子体育专业教育

一、女子体育专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

(一) 近代精英阶层对女子体育的提倡

(二) 女性自觉投入体育事业

二、女子体育专业教育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 与男性平分秋色的运动健将

(二) “健康而温柔”的新女性美

三、女子体育专业的就业情况

(一) 女性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二) 女性体育从业者受到的束缚

四、小结

结语:多重视角下的体育史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民国体育学校简称对照表

致谢

上一篇:宗教艺术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志愿者社会实践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