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2022-09-10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从心理学上讲, 素质是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 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 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人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维元素的多少, 以及后天培养的生理组织的健康程度和思维系统的健全程度, 体现了素质的高低。所以, 素质在先天基础上, 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能够通过学校教育、自身努力形成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道德、文化、职业以及身心, 可以用来全方位衡量个体素质在后天环境中的发展水平[1]。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对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部有明确要求, 要以形成学生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和健全的个性为基础,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充分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具备自主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协作、解决问题等有利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职业社会能力。因此, 高校在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把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有机结合起来[2]。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等八个方面。目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 是在校大学生获取就业竞争力或者就业软能力的关键, 是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对当代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是一项长期并且系统的工程, 需要我们结合素质教育来全面推动[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职场对人才的要求开始发生变化, 从重学位学历到重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人才的培养规格、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 “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责任感、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内核的价值观, 共同成为用人单位、现代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 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和健康正确的价值观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职场升迁的重要因素。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尤其在大力提倡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 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既是企业从用人单位角度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也是大学生寻求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关系

当前, 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高校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应该是将“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抛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倾向, 以满足人的需要、增强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在此基础上, 进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校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两者有相同的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拥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被定位为一种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 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虽然拥有不同的定义, 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但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增强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2) 素质教育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进行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 对学生素质的测评就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考察的重点。要达到这一目的, 高校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 将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3) 职业核心能力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效果是抽象的, 虽然不能通过其本身显现, 但可以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衡量。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成为衡量素质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职业核心能力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综合素质内涵的认识, 为素质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 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 有助于我们深教育本身的理解, 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 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到高校公共基础课程

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和公共选修课等, 将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融为一体, 使得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做到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 在有限的学时里为学生搭建一个职业核心能力学习平台。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多样化的学习过程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 实现学生的培养融知识的建构、能力的锻炼、素质的提升为一体的教育目标。比如, 可以在全校公选课中开设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等专题模块, 让学生通过合作小组, 结合所学专业开展专题项目, 既能巩固专业技能, 又能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融合的途径。

(二) 以学生社团和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高校学生社团正在日益成为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平台, 在学生社团的运行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会被剥夺, 指导教师在里面只是辅助和引导作用, 通过学生社团承办的活动, 不仅能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还可以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极大的提高自己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同时, 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微小企业还有很大的优惠政策和资助力度, 学生们通过在学生社团中的实践, 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提高, 目前很多高校也设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俨然已经成为了高校里除学生社团以外另外一个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阵地, 通过这种仿真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运行机制, 让大学生提前接受锻炼, 提升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 高校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育人为主要导向,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文化体现的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意识、文化观念, 对于学校来说, 体现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它包括学校的学风、校风、传统文化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价值观的体现, 代表着学校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生活在高校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校园文化会对他们产生潜在的微妙的影响。所以优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还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符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高校应该从思想源头上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是适用于任何职业且伴随人一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校素质教育应该将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培养。本文从素质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概念入手, 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阐述了如何在进行高校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措施, 促使二者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职业核心能力,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刘振河.学生就业竞争力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石油教育, 2016, (2) :1.

[2] 王玉金, 刘龙章.关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9) :1.

[3] 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2) :10.

上一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以大学生公益为视角下一篇:古建筑木作工程修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