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名牌大学生找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地方院校为推动毕业生就业,也在想方设法,广开就业渠道。日前,中国首家人才大数据互联网公司iPIN.com正式发布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行榜》。数据显示,清华大学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紧随其后,三所高校位列综合榜单前三甲。

第一篇:高校毕业论文范文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每年近200万毕业生离校时未能顺利找到工作岗位,灵活就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求职者的关注。通过对灵活就业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概念上进一步厘清了大学生灵活就业基本内涵,对现有灵活就业毕业生的保障制度进行评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保障 “灵活就业”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新就业观和新就业形式。它不仅受到相当数量的学者、政府官员的支持,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采用这种方式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的研究,有助于社会正确认识和理解灵活就业,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帮扶措施。

一、“灵活就业”的概念界定

(一)“灵活就业”概念的历史演进

1972年,国际劳工组织在《就业、收入和平等:肯尼亚增加生产性就业的战略》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非正规部门”这一概念。1991年,国际劳工组织在其《局长报告:非正规部门的困境》中进一步对非正规部门作了如下界定“非正规部门是指发展中国家城市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2001年,国际劳工局新德里会议上提出应该用“非正规就业”指标作为“非正规部门就业”的补充。20世纪80年代,“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概念引入我国以来,非正规就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学界,对“非正规部门”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指除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之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单位(薛昭鉴,胡鞍钢)。二是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的、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叶世芳,冷熙亮、丁金宏等)。三是指发展中国家城市那些小规模经营的生产和服务单位以及自雇型就业的经济活动(薛昭鉴)。

(二)“靈活就业”概念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术界一般使用“非正规就业”概念,而我国官方一般使用“灵活就业”概念。这主要是考虑“非正规就业”带有一定贬义,灵活就业人员观念和心理上的接受程度,一般用“灵活就业”代替“非正规就业”。因此,我们通常认为,“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是一个概念。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劳动科学研究所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2002年)指出:“灵活就业”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全面分析了反映灵活就业的五个指标,认为劳动关系是最核心的指标,灵活就业者没有固定的雇主,劳动关系不够稳定,最能反映灵活就业的本质属性;工作时间和工作场地是灵活就业的外延属性,由于劳动关系不稳定,因此必然带来工作时间和场地周期性变化;社会保险和收入报酬是灵活就业者的生存保障,并不必然反映出灵活就业的特征。比如,一些灵活就业者的收入非常高,也缴纳了社会保险。在现阶段,这两个指标可以作为认定的参考依据。

笔者认为,灵活就业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供给需求,个人根据自我需求,采取的一种新的就业形式。通常是指就业者与雇主劳动关系不稳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场地相对自由,社会保险与收入报酬有一定保障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该定义有利于纠正人们对灵活就业的歧视观念,有利于鼓励更多就业者从事灵活就业,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同时也更符合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自由就业,满足个人对自由的追求。

(三)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内涵

近几年,“灵活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的重要选择。高校统计灵活就业人群包括短期应聘某单位的临时工、小时工、兼职零工;从事无工商营业执照的以个体劳动为主的自由职业,如商贩、修理、餐饮、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今年,高校把灵活就业改称为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统计为高质量就业。高校统计灵活就业以学生离校前的初次就业率为准,高校对灵活就业的界定范围要比社会灵活就业窄。社会灵活就业人群既包括正规单位也包括非正规单位,既包括签订劳动合同的灵活就业者,也包括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自由职业者。鉴于此,高校对灵活就业毕业生必须重新界定,才有利于统计毕业生信息。大学生灵活就业是指毕业生未签订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含接收函),能够向社会提供合法劳动,获得收入报酬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二、灵活就业保障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五险一金”,没有专门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统计数据。但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比例相对较低,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总参保人数达到2.84亿,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的参保人数增长最快,参保人数比2010年增长了14.87%。2011年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的参保人数为5866.29万,比2010年增长了14.87%;占总参保人数的20.66%,比2010年提高了0.79个百分点。这个数据总量看起来较大,但是比起灵活就业的总体人数来说,各类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人数总体上还是偏低。

(一)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汉大学邓大松、杨洁(2007年),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魏娅(2013年)等人梳理了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现状。总结起来,制约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主要因素主要以下几方面:

1.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出台的关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法规政策也有很多,如《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但是没有出台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法规,已有的政策法规仍不够系统和全面,难以应对灵活就业人员在参保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2.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与待遇脱节,直接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心理预期。从制度设计上看,缴费基数的大小和缴费年限的长短,对月基础养老金没有影响以及在同一缴费基数下缴费年限的长短对月养老金总额影响不显著,必然产生促使灵活就业参保人员选择较低的缴费基数,尽可能缩短参保期限的负向激励作用。

3.统筹层次低,导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不畅通。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在管理上并没有真正到位,除几个直辖市和个别省份外,大多数采取的是养老保险的省级调剂金模式,而不是完全的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现实中,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本来就不高,流动性又强。尤其是处于中低层的劳动人员,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损失。

4.社会保障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不能准确掌握人员信息。一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自身观念的落后,现行制度是针对正规就业人员的,便于管理,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需求容易被忽视。二是灵活就业人员自身组成的复杂性和就业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使得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难以掌握准确信息,无法了解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愿和需求。

5.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经济承受能力弱。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呈两极化趋势。对于多数灵活就业者而言,收入低且来源不稳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比较困难。而且越是低收人家庭或群体,越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需求。与未来的养老需求相比,他们更愿意把较低的收入用于當前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支出,而放弃未来的养老待遇。

(二)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3年便出台了《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通过对当前各地政策的梳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缴费基数和比例偏高。按规定,医疗保险单位缴存比例为12%,个人为2%(数据来源于百度,各地比例有所不同),各地规定的缴费基数一般为本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值得注意的是职工平均工资是单位正式职工的平均工资,并不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在缴费比例上,多数地方并没有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适当的优惠待遇,基本上是本着“待遇相同、缴费比例也相同”的原则规定缴费比例,由于没有用人单位为其缴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所缴纳的费用要远高于单位职工。

2.政策的灵活性不足,缺乏选择性。比如,有些政策要求参保者必须参加所有的医疗保险项目;多数地方要求参保者按月缴纳保险费,由于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收入不稳定,很难做到按月及时缴纳,往往会因此断保。

3.参加医疗保险需要以先参加养老保险为条件。对收入较低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讲,同时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4.要求参保者具有当地户口。这一规定限制了部分流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

5.退休后继续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条件较高。多数地方规定,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后继续享受医疗政策应满足累计缴费年限,男满30年,女满25年,这些条件对收入不稳定的灵活就业人员很难满足。

三、总结

灵活就业,必将成为未来就业的重要趋势。灵活就业涉及1.45亿家庭,如按1∶2的赡养比涉及3亿人口生计。高校毕业生更加是灵活就业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制定劳动标准、最低工资等法律法规,优待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只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费用,降低缴纳额度,对临时重大生活困难又无法参加社保的灵活就业人员,进行应急性、临时性救助,建立以人为本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机制,在缴费时间和数额上可以有一定灵活性,更好地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中国灵活就业基本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45).

[2]闫峰.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情,2013,(37).

[3]赵良余.重庆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商情,2013,(37).

[4]黄俊慧.劳动关系的法学内涵及法律特征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3.

作者:刘君 朱辉荣 甘薇

第二篇:毕业季之高校篇

名牌大学生找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地方院校为推动毕业生就业,也在想方设法,广开就业渠道。

日前,中国首家人才大数据互联网公司iPIN.com正式发布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行榜》。数据显示,清华大学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紧随其后,三所高校位列综合榜单前三甲。

该榜单位列前50名的大学,绝大多数都是211、985高校。这也说明,高校的名气、硬件、师资等条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成正比。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去向,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而地方院校,包括省属重点院校、地级市所在院校,毕业生基本上以当地就业为主。

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基本不发愁

《小康》记者梳理发现,但凡进入211、985的高校,其毕业生在目前就业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

《小康》记者获悉,2015年,华中科技大学共有7402名本科毕业生,分布在95个本科专业33个院(系)。截至今年6月1日,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2%,总体就业情况呈稳定上升趋势。毕业研究生总人数6301,其中博士920人,硕士5381人。博士就业率79.02%,硕士就业率86.84%,研究生总就业率达85.70%,比去年同期有一定提高。

有关人士介绍,从签约情况看,2015年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有以下几个特点:工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保持稳定,IT互联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经济、管理专业就业设有门坎,文科就业相对困难一些;企业仍然是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到国有大型企业工作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用人单位对第一学历要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观念进一步转变,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选择;从就业单位看,到国家机关、高校、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较往年有所增加;从就业区域看,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珠三角、长三角、北京等,4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湖北就业。

汪海兵,生于1980年,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本科生,后被保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硕士。现任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

大学7年,这名80后工科生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实现了一系列跨越:担任记者团团长,“使记者团有了一个创造性的飞跃”;成功开发湖北高校中首个新闻门户网站——华中大新闻网;创立冰岩作坊团队;推动华中大网视成为国内高校首家校园网络电视台。

2007年,汪海兵离开腾讯创办淘米公司,打造国内首个儿童虚拟社区“摩尔庄园”。目前,摩尔庄园约有8000万注册用户,已成为国内最知名的互动娱乐品牌之一。公司现涉足儿童网络游戏、电影、图书出版、儿童玩具等领域,构建了完整的卡通动漫产业链,缔造了创业三年率企业在纽交所上市的奇迹。

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注重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的反馈机制,每年招生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会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参考依据,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比如围绕企业人才需求,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订单+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实施培养计划,将企业专业化人才培养过程前移,提高毕业生就业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的一致性;启动“校友班级结对及校友导师计划”,邀请业界校友担任“校友导师”,搭建校友与在校学生的沟通平台;积极开展用人单位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评价、意见及建议,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

近几年,学校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调整了部分专业。例如:2014年新增植物学、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专业;2015年新增公共关系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电子封装、环境规划与管理、中西医结合临床等专业。

省属重点院校:毕业生多在地方就业

省属重点院校,一般和学校所在地有着密切联系,从学校招生、学生实习到毕业生就业,这些高校和地方政府牢牢“捆绑”在一起。

建校于1951年的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山东省属重点大学。学校设有19个学院、9个教学系(部)、4个科研机构和1个独立学院。

由于该校其中一个校区位于青岛,因而学校在青岛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增加,2015年在山东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中45.91%的在青岛就业,青岛市已经成为该校毕业生最重要的就业区域。学校还不断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扶持资金的投入力度,帮扶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目前已有23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创业孵化基地内完成孵化培育,其中青岛锐克雷网络有限公司等6个创业项目已经成功完成了工商注册。

虽然省属重点院校毕业生到海外留学、就业的比率,比不上名牌大学,但这些院校的某些专业,仍然鼓励毕业生到海外“淘金”。

山东科技大学就启动了海外就业项目,举办海外就业市场及项目推介报告会,增加学生对于海外就业的了解,鼓励大学生“走出去”到海外就业。该校的外国语学院更是提出并实践了“跨语言、跨文化、跨思维、跨国界”的“四跨”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

比如在“跨国界”培养方面,学院推进跨国培养合作机制,引进外教来校任教,选派教师到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进行交流访问,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和国际化提供有效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与日本长崎大学开展了“2+1+1”联合培养模式,与韩国平泽大学开展了“2+2”联合培养模式。同时,学院每年组织赴美国、英国、日本等高校留学说明会,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据统计,在2015届毕业生中,有多名同学成功申请到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留学,多名同学达成海外就业意向。

地方院校:根据就业市场调整专业设置

和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完全处于劣势,这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层次下移,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觉得能找到工作就好,不会奢望到一、二线城市谋职。

广东韶关学院坐落于粤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市。韶关学院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韶关师专,是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62个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

2015年6月18日,韶关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忙着帮今年毕业的学生办理改派档案。这是离校的最后一天,前来办理的毕业生也增加了不少。“毕业季是就业指导中心最忙的时候,很多毕业生会来我们这里咨询工作的相关信息,或者办理毕业需要的证件、证明。今年的就业情况和往年差不多,刚毕业的时候会有一部分学生处于未就业的状态。”就业指导中心大厅的工作人员说。

《小康》记者在就业指导大厅碰到前来办理改派档案的徐同学,她是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已经工作4个月,趁这次学校集中办理离校手续。她向公司请了几天假,带着三方就业协议回校,把档案调到公司。“我们专业在上个学期期中就开始实习,而我之前我也找了几份工作,有些是因为不太满意,有些是因为没有通过考核,所以一直拖到3月份才开始工作。其实工作挺好找的,就看公司大小,工作前景怎么样,像我们专业的同学大都已经在工作了。”

据韶关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陈科长介绍,由于各二级学院要在6月底才能把7000多人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汇总上来,所以今年的离校就业率暂时没有统计出来。但是韶关学院2014年的就业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像2014年离校就业率为70%、初次就业率为95%、年终就业率为96%。

另外陈科长还向记者介绍了就业市场对学校专业设置的影响,比如某些专业连续几年的就业率偏低,甚至低于就业率的警戒线,那么学校就会限制该专业的招生或停开该专业。相反,如果某些专业就业情况好,则会多招或者新开设一些专业。就韶关学院的就业情况而言,就业情况较好的专业主要是工科类,比如农学院、食品学院下设的专业,而文学院在文科类中有着较好的就业表现。

编辑/陈标华

作者:余弘阳 陈远鹏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探析

摘 要: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纪录新高等不利形势,客观上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必须在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科学决策、大力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打造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2014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1.世界经济存在不确定性

2013年,世界经济呈现出“继续缓慢复苏但仍将延续低速增长的态势、全球金融形势总体趋向好转但出现动荡的可能性较大、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震荡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发达国家财政政策总体仍将趋紧而货币政策可望继续宽松、发达经济体走势继续分化、新兴经济体有望企稳回升”等特点。从惠普、夏普、诺基亚、AMD、松下等世界知名企业大规模裁员情况,可透视世界经济的增长乏力、举步维艰。

2.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宏观调控面临着对外贸易进入艰难的调整期、产能释放进入高峰、全球货币宽松延续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三方面的严峻挑战。同时,经济增长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考验。在经济增长触底回升的同时,中国经济将面临投资增速继续下滑、消费增长名升实降、工业回暖势头放缓、产能过剩、CPI增长超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不利局面。

3.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形势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710万的创纪录新高,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人群三峰叠加竞争有限就业岗位现象将长期存在。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同时,校园人才需求呈现出企业入校招聘时间大幅度提前、整体形势供需两旺但专业供求不平衡、少数专业社会需求旺盛但优秀生源供给不足、个别专业毕业生充沛但社会需求反应冷淡等特点。2014年是高校毕业生最难就业季。他们同时面临着“世界经济低迷复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纪录新高”的不利形势,客观上决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巨大。

二、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面,更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应有之义和重要载体。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要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局面,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统一认识、科学决策是前提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的生命线”和“一把手”工程来抓。要从机构、人员、经费入手,建立一支高效务实、清正廉洁、开拓进取的就业工作队伍。要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投入不少于学费收入的1%并逐年增加。要举全校之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两级管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局面。要认真研判不同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形成科学决策。只有做到了认识统一、决策科学,才能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形势,使高校的就业工作有的放矢。正是基于学院2014届毕业生面临着“世界经济低迷复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船舶行业加速结构调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纪录新高”的总体考虑,学院做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进程适度提前到九月份;举全院之力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明确职责分工,全面落实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实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等科学决策。科学的决策带来骄人的成绩,毕业生离校时签约率接近90%,预计到八月底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而且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2.大力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保证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发建设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常抓不懈。要通过落实责任制、目标管理、奖惩机制等强有力措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实地考察、网络开发等有效形式,注重“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国际劳务输出、创新创业”的就业新模式,确保市场开发建设工作取得实效。正是因为措施有力、方法得当,2014年,我院新开发了沈阳铁路局、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八一一工厂、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青岛海西重工有限公司、湖北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天津华电重机有限公司等30多家具有相当竞争力、效益好的规模企业,争取到的毕业生的需求岗位数将近5000个,超过了毕业生人数的2倍,并且逐步建立了包括船舶、冶金、机械、钢铁、电子、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核电、物流、营销、旅游、酒店和IT行业在内门类齐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大大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3.打造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是根本

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包括: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的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是要把握时代脉搏,创新高校办学理念。二是要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力争专业设置科学合理。三是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四是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努力培养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这样,高校毕业生才能适销对路,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保障

一是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力求在政策咨询、手续办理、就业协议的审核、鉴证、派遣、改派、档案和户口迁转等方面为毕业生提供耐心周到的服务。二是通过职业指导师培训和就业指导师培训,不断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满足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与政策、创新创业、求职技巧、适应社会等方面的个性化需要。三是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研室的引领作用和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主渠道作用,以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讲座、就业指导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学生社团活动为重要补充,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真正树立正确就业观。四是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就业网的载体作用,为毕业生在人事代理、档案及户口迁移、签约程序、签约过程中的权利义务、自主创业、专场招聘、远程网络面试等方面提供帮助。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软件提升就业管理水平。五是注重制度化建设。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就业工作制度,大体上应该包括:《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定》、《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办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管理办法》、《招聘单位资质审查办法》、《毕业生双选会实施办法》、《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程序》、《毕业生就业信息公布办法》、《毕业生违约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追究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奖惩办法》等。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才能使就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成本。

四、结束语

面对低迷复苏的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中国经济、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纪录新高等不利形势,客观上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必须站在“以民为本”的高度,在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科学决策、大力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打造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提升就业工作质量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佩国.规划人生构筑未来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史梅,伊■,孙洪涛.找对出路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孙立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王日升

上一篇:保险基金管理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概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