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论文范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行政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校行政权力是指高校因法律、法规授权,依法以自己名义行使对公共事务管理职权的权力。当前高校行政权力与法人权利混淆于“办学自主权”,存在权力属性不清晰、程序规范不到位与救济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可以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等多层次多部门完善立法,在权力来源、程序设定、外部监督等多方面加强对高校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第一篇:高校行政论文范文

高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思考

摘要:《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与法学专业的课程相比,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该课程既要体现理论性,又要突出实践性,行政法任课教师要通过与时俱进地思维方式,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加大创新教学方法的使用力度。在教学辅导方面应做到以下四点: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科学安排学生进行专题实践。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一、高校行政法教学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报告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些重要理念,在“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坚定地推进法治进程。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甚至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文化深受几千年来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现代高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高校法治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高校法治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可以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行政法与刑法、民法一样,是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门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行政法不但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监督行政主体,而且也能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笔者多年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从实践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新知识的领悟较快。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由于知识面宽泛,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有着更加广阔的选择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党政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从事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及科研管理等工作。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当公务员还是成为企业白领,行政法的理论和知识都是在他们的工作领域中不可欠缺的。因此,《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提高和运用法学基础理论和行政法律实务的水平。

二、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它的课程教学与法学专业相同课程的教学相比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内容复杂

行政法本身的特点在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行政法规范数量多,内容广泛;行政法规范明显的易变性;行政法渊源的复杂性。法学专业的行政法教学内容除了覆盖整个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原理,还会涉及与法理学、法制史、宪法、民法、商法的关系以及区别等等。而行政管理专业的同学并不具有法学专业同学的知识结构,因此有些同学较难深入透彻地理解行政法的相关知识和来龙去脉。专业教师虽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结构、重点、难点、逻辑等挖空心思,但有些行政管理专业的同学并不领情,他们认为没必要对行政法掌握的那么深。有些教师把行政法律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让学生记忆,然后再找一些案例样板去培养所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行政法教学,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将无从谈起。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实践教学难

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基本上也和法学专业的教学一样,主要采取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通过书面语言或者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并不像法学专业那么多的实践教学机会。例如法学专业的学生经常有法学实践的机会,他们有很多机会到法院行政庭去观摩、旁听行政诉讼案件。通过行政法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向高一层次发展,把技能转变为技巧。某些有条件的高校与当地法院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到法院行政庭实习进行案卷整理等工作。他们有机会参与整个行政审判的过程,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却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这样造成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行政法知识缺乏现实理解和感受,对行政法教学更容易产生隔膜感。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对象认知差异大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行政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习行政法基础知识,了解行政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行政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因此它并不能像法学专业的学生那样旨在学习系统的行政法学专业知识,培育法律职业技能,成为专业法律素质的人才和创新型法律人才。因此很多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像法学专业同学那样认真对待《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学习,学习过程中也不愿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心钻研,也有学生认为学习行政法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没有多大关联。教学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使得行政管理专业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面临两难—既不能完全等同于法学专业的行政法教学,又不能趋同一般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

三、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的建议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既要体现理论性,又要突出实践性。所以,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要上好这门课程,行政法任课教师要通过与时俱进地思维方式,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加大创新教学方法的使用力度。

(一)在传授行政法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法律信仰

西方法学大师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大学生只有从内心真正信仰法律,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地外化为守法、用法和护法行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行政法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最能体现依法行政理念、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的部分。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这种对法律的“信仰”,笔者认为,关键是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优秀品质及法律所包含的价值。“当蕴涵着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在学生身上形成时,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以法律为信仰的法律职业群体就形成了”[1]。因此,作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一部分的行政法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为最高目标,使大学生在学习将来职业生活中自觉地严格恪守行政法律法规,做到个体的行为与法律规范的要求融为一体。

(二)行政法教學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应该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行政法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行政法学的新知识、新情况,还应时刻关注现实社会行政法制的变化与要求,使教学与社会息息相通。

2.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应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注重讲练结合。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例如,笔者在讲解行政法的概念时,先从现实生活中的行政法案例和行政管理专业同学熟悉的行政概念导入,再层层推进论述行政机关、行政主体、行政法等基本概念。在讲授行政法理论时,引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共选择、公共治理等理论辅助理解,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取到了很好地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身边案例。例如,讲到行政主体,笔者列举桂林发生的某大学生状告大学案和某村村民因土地征收款分配纠纷诉村委会案,就学生们身边发生的案例引发大家思考与讨论,大学和村委会在本案中到底是不是行政主体。案例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积极性。

(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问题导向式教学基础理论之一的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进而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2]的理论,笔者认为,根据此理论,在行政法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日常生活当中的真实案例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他们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相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保留教师讲解主要内容的同时,加大学生讨论、发言的比重,尽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索。例如笔者采取了组织模拟行政法庭的做法,在课前发放案例材料,分配不同学生担任原告、被告、法官等角色。课堂上让学生就不同的立场展开辩论,教师再进行总结与点评。

(四)科学安排学生进行专题行政法实践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3],这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由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领域的许多理论与制度和实际联系紧密,因此笔者布置学生深入到法律实务部门进行专题社会实践。例如,讲到《行政许可》内容,笔者就让学生到进行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如公安、工商、海关、民政、税务等机关的办事大厅进行专题社会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行政许可相关问题的认识,了解相关行政法理论问题在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参考文献:

[1]李盾.在清华法学院做案例教学[G]//宫本欣.法学家素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43.

[2]布香纳.教育的历程[M].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95:95.

[3][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6.

作者:刘虹

第二篇:行政法视角下高校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摘 要:高校行政权力是指高校因法律、法规授权,依法以自己名义行使对公共事务管理职权的权力。当前高校行政权力与法人权利混淆于“办学自主权”,存在权力属性不清晰、程序规范不到位与救济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可以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等多层次多部门完善立法,在权力来源、程序设定、外部监督等多方面加强对高校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关键词:教育法;高校行政权力;法律控制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体系下,高校作为法人组织应有的固有权利和具有国家公共管理职权性质的行政权力,都被作为高校办学自主权笼统地规定于《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导致人们对“高校权力”认识的混淆与误解。高校行政权力作为行政性的权力,却一直未能纳入严格的行政法规制。

一、行政法规制高校行政权力的法理依据

高校依据以《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为主的公法而设立,履行以提供高等教育为内容的公共服务职权,其目的在于保障公民高等教育权的实现,具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为了保障高校提供高等教育职能的实现,法律授予其在招生和日常的教育和管理活动中,享有优越于教师、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权力。这些权力到底是什么法律属性?在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曾以公报的形式指出,“由于其(高校)代表国家行使对受教育者颁发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行政权力时引起的行政争议,可以适用行政诉讼法予以解决”[1]。2004年更是传出最高人民法院将专门就高等教育领域的行政诉讼问题出台司法解释,但反复征求意见后至今尚未出台,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界定高校行政权力,以及哪些可以纳入行政诉讼受理范围。

高校行政权力是指高校因法律、法规授权,依法以自己名义行使对公共事务管理职权的权力。行政权力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相对于其它国家权力而言,行政权力具有裁量性、主动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相对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而言,它则有强制性、单方性和优益性等特点。[2]高校所承担的某些具有国家公共管理职权性质的职能和权力,实际上是行政机关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职能和权力的具体反映,其权力内容属于公权力的范畴。如《教育法》第28条第4项规定的学籍管理、奖励、处分权,第5项规定的颁发学业证书权等都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单方面意志属性,符合行政权力的主要特征。

一般认为,学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招生录取,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等,是高校具有一定社会公益职能、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表现,因而所行使的权力是行政权力。[3]行政法学中存在一种主张控制行政权力的观念或学说。要加强对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的控制,这是由行政权力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第一,权力的运行规律告诉我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无论行政权力怎么发展,这条规律是不会变的;第二,权利的实现规律告诉我们,行政权力不仅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强度差异悬殊,而且非常容易直接影响甚至侵害公民权利。从现代行政来看,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必须加强对其控制,高校行政权力也不例外。

二、高校行政权力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末以来,教育诉讼案件频繁出现,引发了学者对高校法律地位、高校行为性质的大讨论,其中较多的是从教育管理的视角进行研究,而从行政法视角对高校行政权力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全面审视的相对较少。

(一)权力设定:高校行政权力与法人权利相混淆

虽然学界基本承认高校行使的部分权力是通过法律、法规授权给高校行使的公共职权,但目前《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对学校的法律性质、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以及高校权力的属性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由于高校权力在源头上没能解决权力性质的问题,导致了高校法律地位云遮雾罩,高校行使的权力属性不清晰,高校行政权力与高校作为法人组织的固有权利都因为“办学自主权”的笼统规定而相混淆。

目前,立法上尚未真正解决高校法律地位的问题,更没有解决高校哪些权力应属行政权力的问题。虽然一般认为高校是因“法律、法规授权”获得行政主体资格,可以行使部分行政权力,但法律法规怎样的规定可以认为是授权行为?高校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规定享有的诸多权力中,到底哪些权力是授权获得,哪些是高校作为法人组织本身应该就有?哪些属于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权力,哪些又根本不具有行政权力特性?这些疑惑的存在都使“法律、法规授权”在解释“授权”现象时显得模棱两可。

(二)权力运行:高校行政权力在行政法制外游离

凡行政权,其核心即为自由裁量权,它是国家赋予行政主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所享有的一定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高校的主要活动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要求有一个较宽松的学术环境。因此高校作为行政主体,需要拥有比一般行政主体更大的自主权。但任何权都可以被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更是如此。孟德斯鸠早就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种经验,有权力的人行使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高校管理由于其专业技术性,法律法规往往只做一些笼统原则的规定,很多具体的操作性规定都需要学校通过管理细则的形式予以明确。目前,在我国教育类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有两部规章,即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各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规定一般都是在以上两部规章的基础上自行制定的,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但总的特征是抽象、笼统、粗糙。[4]高校对法律法规规定的哪些事项可以制定更高标准的规则,哪些又不能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缺失导致高校行政权力界限模糊。

(三)权力监督:高校行政权力相应权利救济体系缺失

法律、法规对高校法律地位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不仅使学生在寻求权利救济时不知道该选择何种途径,甚至裁判机构在受理此类案件时也会难以判定。任何合法权益的存在,都要求提供救济途径。虽然《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学生享有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权利,但校内申诉制度的设计作为一个教育部门设计的内部权利救济制度,其公正性和权威性显然不及外部监督。

既然高校部分权力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权力,按照行政法制的基本要求,就应设计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制度为之提供救济。然而,目前行政复议制度在处理高校行政案件时还处于空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条只字未提“行政复议”,而只是笼统规定可以“提出申诉”。作为一种权利救济制度的规定,这是非常模糊且不严谨的。同样是《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条的规定,“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字面上只能理解为只有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害时才能提起诉讼,而且这种诉讼的性质也是模糊不清的,这也一直被大家所诟病。

三、完善高校行政权力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

再完善的行政法都无法把所有行政性的权力都纳于其规制之中,行政法制发展相对于行政权力扩张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但当某一领域的行政权力弊端日渐暴露,甚至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有所突破后,以法律制度的形式规范这种权力才是理性的选择。

(一)以法律法规明确高校行政权力的合法来源

法律、法规要在高校行政权力设定阶段加强控制,即规范授权现象。法律、法规要对高校权力属性进行清晰界定,至少要在立法中将行政权力从高校一般权力中析出。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高校行政权力客观存在,就要明确对这种权力的安排并设定权力界限。特别是要解决法律法规何为授权、如何授权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可以通过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确认其部分权力的行政性,从而确定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同时,要加快《学校教育法》的立法工作,系统地规定教育领域的重要法律问题,使高校行政权力的来源更加明确,范围更加清晰。

(二)以部门规章完善高校行政权力运行体系

规章相对法律法规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高校往往都是直接依据规章行使行政权力,因此依托部门规章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校行政权力运行体系是非常必要和完全可行的。考虑到目前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授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高校行政权力的规范运行作出具体规定。这种规定的核心内容包括:(1) 强化高校行政权力行使的正当程序。行政法原理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权力的行使一定要遵从严格的程序规范,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包括事先告知相对人、向相对人说明行为的根据和理由,听取相对人的陈诉、申辩,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等。(2) 进一步完善教育申诉制度。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维护学生、教师合法权益的内部救济制度,这种校内申诉制度在解决教育纠纷的问题上,具有便利性、专业性等优势。《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经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具体的申诉程序与办法,还有待《学生申诉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予以明确。(3) 探索切实可行的行政复议制度。建议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三条“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中的“提出书面申诉”明确修改为“提起行政复议申请”。如此规定,不仅为教育系统的行政复议制度提供更加明确的依据,也将有利于与即将到来的高等教育行政诉讼制度的衔接。

(三)以司法解释强化高校行政权力司法监督

为保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高校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最高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将高校招生录取、学历学位颁发、影响学生身份或学历学位获得的重大纪律处分等行政行为,明确纳入行政诉讼范畴,为高校行政权力的司法监督提供明确的依据。当然,在建立司法审查制度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审查广度和深度,即要遵循司法审查有限原则,不能侵犯高校基于其学术能力或一般法人管理职能而行使的自主权。笔者认为,司法审查介入高等教育领域,其广度应当限定为对学生基本权利的保护,其深度则应当以不超越合法性审查为边界。同时,鉴于高等教育纠纷的专业性、技术性,可以考虑设计行政复议前置制度。行政复议前置是指行政相对人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在寻求法律救济途径时,应当先选择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而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司法对教育领域的有效监督,又能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内部自身纠错的能力,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公报[J].1999(4):141.

[2]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

[3]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之发展与行政主体多元化[J].法学评论,2003(4):23.

[4]段海峰.行政法视角下的高校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43.

(责任编辑 刘第红)

作者:李斯令

第三篇:关于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的探讨

[摘 要] 高校行政化背景复杂多样,高校去行政化是我国高校普遍的趋势,使高校的本质回归到符合高校特点和发展需求。高校去行政化需要从以下途径入手:转变政府职能,为高校简政放权,回归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实现高校管理法制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实现高校管理法制;推行校长遴选制,辅以教授委员会;调整社会与高校关系,加强社会监督。

[关键词] 行政化;高校;腐败

一 高校行政化历史与现实

高校行政化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存在。高校作为行政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历史、国情等客观原因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以深刻影响。国家对高校的管理过于强调集权和统一管理,高校内呈现出相应的管理模式。这种集权和统一管理不但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养成,更严重的是强化了高校中官本位的思想,唯上求官现象泛滥,高校行政化日渐严重。高校内部参照政府部门的科层制管理结构,更加重了高校行政化程度,行政权力的强化导致了学术权力的削弱,本应该学术权力配置的资源和学术群体获得的利益被行政权力占据,科研和学术不能健康发展。从历史上来看,中国高校行政化历史沿革主要分三个阶段,依次为建国以前、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和改革开放以来至今。

高校行政化就是高校行政管理过度化,主要体现高校外部环境下,高校办学自主权过多地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管束,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对高校的办学理念、组织结构、职能配置及运转机制等方面进行干预;在高校内部则指的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行政管理中以管理的名义,为学术发展、教师教学和学生生活制定相关规则,学术服务于行政。高校行政化使得高校管理部门类似政府行政机构,现有的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导致高校攀比行政级别,教师和研究人员重行政级别而轻学术研究,其职称评定、业绩收入都与行政级别挂钩,使教研人员无心学术,意识官僚化,办学效率低下。

二 高校行政化表现与危害

1 高校行政化的表现

高校行政化的主要表现分为外部表现和内部表现。外部表现主要体现在:政府对高校办学的干预。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因此高校在招生计划、招生规模、科学研究、经费拨付和职称评聘等方面均会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而高校行政化在高校内部则表现为行政权力过分突出。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在科研分配、人事任免和资产财务等方面拥有大权,导致内部人员在权力框架下更努力追求行政等级和行政地位,高校内部人员权力意识和官僚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具体来说,高校行政化的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干预过多,高校自主权难以充分发挥

高校行政化的外部表现为政府对高校管理的行政化,高校多数由政府创办,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长期接受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使得高校实际上成为了政府的附属机构,高校在招生分配、学校规划、学科发展等方面缺乏自主权,而高校领导人由党委和政府任命,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高校进行人事调整、职称评选以及教学评估等多种干预,采取行政管理的方式对高校进行管理,行政权力过度集中,有时甚至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强化了高校官僚化的管理风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成为了同级政府部门的所属机构,导致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无法落实。政府在高校管理中角色错位,高校按行政管理体制设置级别,从校领导到各科室负责人均按行政级别排序,并且与个人待遇直接挂钩,使得高校的学术传统日渐消退,高校失去了应有的学术属性和功能,高校的科学研究以学校政策和制度为重,难以进行学术自由的独立研究,忽视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高校教学评估完全由政府部门统一领导,缺乏社会机构和第三方介入,没有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而高校仅是一味盲目追求量化指标,异化了大学的培养目标。

(2)行政权力过度集中,学术权力遭到弱化

在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本应各司其责,行政权力不能取代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决定资源的分配,而在高校这样以科研教育为主的公益性机构,学术权力才是最基础的权力,理应占据主导位置,在科研教学和学术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术权力的高效有序运转,既能有利于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风气,又能遏制学术腐败,维护科研人员学术权益。但是我国高校的现状却是,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研究學者都想做官,以获取更多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高校内部资源分配日渐缺乏公平和民主。行政权力逐渐强大,而学术权力逐渐弱化,本应为学术权力服务的行政权力掌握着资源再分配的大权,学术权力投其所好,向行政权力靠拢,使高校管理更加趋向行政化。

(3)行政机构庞杂,管理人员冗杂

科层制组织理论,又称官僚制,注重权威等级,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实现协调性的决策。高校内部行政结构采取与政府部门相似的管理体制科层制,有其一定合理性,能够保证命令的上传下达,但是对制度和权力等级的强调也使得权力出现管理过度行政化的问题,高校管理行政化在科层制的背景下发展,基层活力和创造力在森严的等级下被严重抑制。高校行政人员管理制度不完善、用人制度不灵活、行政干部终身制,行政人员只上不下等问题造成了高校人才流通机制的阻碍。

2高校行政化的危害

(1)滋生“官本位”思想,忽视学术精神

“官本位”是高校行政化的历史原因,阻碍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有效性。高校是一个以科学研究和教育为主的学术机构,主要工作应该是开展科技教育以及学术研讨活动,以推动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而从事科研教学研究的教授应该在高校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由于高校行政化的强化,政府对高校领导人的直接任免,加重了高校的行政化,加强了高校“官本位”意识,行政干部以级别论高低,过度地追求行政级别,而本应居主导地位的教授在薪酬待遇方面低于具有行政级别的领导,利益上的倒挂加重了学者对官位的追逐,削弱了对学术精神的追求,“官本位”思想的滋生更加强化了行政权力,忽视了学术精神,导致高校学术发展受到阻碍。

(2)行政化决定高校发展以政府意志为准

一直以来,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教职员工福利工资还是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都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意愿,连人事制度改革也要听从于政府,迎合政府需求和官员意志,而不考虑高校自身特点和需要,改变了高校应具有的功能和属性。

(3)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阻碍学术事务发展

在对高校学术事务做出决策时,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学术事务,会引发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冲突,往往是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使学术事务陷入权力纠纷。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产生的分化不仅改变了学术研究的本质,也会加剧行政权力代表与学术权力代表之间的冲突,并且会产生以下几个不利于高校发展的影响。第一,对学术环境的影响。过度强化的行政权力使学术依附于权力、学者依附于官员,这样严重阻碍了学术交流与发展,会导致科研水平的下降。第二,对校内风气的影响。高校内部行政化强化了行政权力,导致高校校内的科研方向完全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决策。第三,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高校最主要的任务是人才的培养。但是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学术权力却使教师的科研自主权受到束缚,也无法结合专业特点自由地培养出会独立思考、学以致用的专门人才。

(4)行政管理体系臃肿,资源配置问题

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采取的科层制,不能完全符合高校的特点和需要,造成了行政机构的臃肿,部门间决策权力分散,工作职责模糊不清,不能积极有效配合和协作,管理人员冗杂、权责难分、效率低下。行政人员管理目标模糊、观念陈旧,个别干部养尊处优,缺乏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工作效率低下,官僚作风浓厚,对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视程度造成了影响,制约了高校学术的可持续发展。

(5)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不足

现行的高校治理框架主要是由高校的党委系统、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等群体组织构成,其中每个群体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但是缺少具有监督和建言功能的社会组织参与。由于较为封闭的高校管理模式,导致社会组织对高校内部管理了解较少,无法在机会、途径和制度等方面参与大学治理,这样使得社会组织或人员无法为高校持续发展献言献策,也使高校缺少这样能够起监督制约权力作用的群体。

三 高校去行政化的障碍与途径

1 高校去行政化的障碍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取消存在多年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回归到符合高校特点和发展需求。改革虽然刻不容缓,但是进程缓慢,备受阻力,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1)高校管理模式的历史沿革

自古至今,教育组织是政治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而存在,并被授予一定的行政级别,高校内部组织机构也按照政府的管理级别设置,行政权力在高校管理中占主导地位。高校领导多为上级部门任免,许多领导在管理学校前多年从事行政工作,不了解教育工作和高等教育规律,而是用长期形成的行政管理经历养成的思维方式、行政习惯和处世态度,去行政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定式为高校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去“行政化”传统模式和思维定势是阻碍高校去行政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2)传统“官本位”思想

“官本位”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深入人心。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为主导,形成了下级行政领导直接为上级行政领导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上级行政领导对下级行政领导具有绝对权力,行政级别的大学直接影响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行政级别的大小被作为是判断个人成功与否和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形成了唯上和求官的不良风气,强化了行政权力而弱化了学术权力,因此,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行政化思想也是阻碍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因素。

(3)现行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

在现行的行政化管理体制之下,高校和高校的管理者们都分别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并且依据级别享有相应的政治待遇,而且在高校的资源配置上,也将行政级别和权力大小作为分配标准,资源高度集中的集权体制,造成了高校过度依赖政府,高校自主办学缺乏细化可行的保障措施,致使办学自主权难以落实。

(4)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行政部门服务意识缺位

行政权力依托与政府和高校内部利益群体的权力授予,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强化,学术权力受到弱化,两种权力失衡,產生了高校行政化。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权力价值就会凌驾于学术价值之上,造成了高校行政部门在工作管理方式上服务意识不强,错位成管理者。而由于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在学术研究资源分配问题上,拥有行政级别的人员占据的优势明显;以量化的学术管理模式却违背了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学术研究缺乏创新,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

2 高校去行政化的途径

(1)转变政府职能,为高校简政放权,回归高校办学自主权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转变职能,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高校的办学规律,对高校办学自主权上给予支持,改革高校完全服从于政府行政命令的行政管理模式,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领域的积极作用。政府在法律范围内,依法行使行政职能,维护行政权力的公正与权威,树立服务意识,以宏观调控为基础,以经济和法律为手段,以为高校提供服务为宗旨,促进高校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温家宝总理指出,在高校的管理上,政府应该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要负责高校的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等宏观事务,而具体到办学的问题,应该由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模式自行负责。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实现高校管理法制化

应该推行高校自主办学法治化,保证有法可依,并强化监督以确保法规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划定政府的管辖权限,加强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取消政府对高校过度的、直接的行政管理控制,实现保障性的调控措施。明确高校的规章制度,规范高校的科学管理,为依法治校提供依据,并且增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

(3)转变办学理念,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服务意识

办学理念是办学、教学、求学及治学的理念,是高校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办学理念要体现学校特色,并将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理念贯彻于高校工作,才能对自身条件、基础设施、师资结构有清楚的认识,结合学科建设进行合理规划,集中精力发展优势学科,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治理之路。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心。201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规定了高校信息公开的方式、内容、范围和途径,要求吸纳师生员工参与信息公开工作监督检查和社会评议,这对于加强民主监督具有很大意义。高校现行的科层制结构庞大,行政管理人员冗杂,结构过于臃肿。高校行政管理应该彻底改变学校和师生之间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以教师等专业人员为高校工作的关键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都应该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中心,树立育人为本、师生为上的服务理念,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使决策更科学民主,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改革的关键在于简化行政机构和管理程序,建立扁平的行政管理结构,使师生专注于本职,避免受到过多行政管理的干扰,提高工作效率。

(4)推行校长遴选制,辅以教授委员会

我国高校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校领导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校党政领导班子是校级的决策机构,对高校内部重大事项进行决策。高校行政决策权完全掌握在行政管理者手中。但是校长集中学术权力,党委书记负责全校的思想建设,行政权力由校长和党委书记分掌不同的下属机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过度集中,容易产生诸多问题,影响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双肩挑的校长,身兼数职,兼顾科研和行政工作,而遴选校长则要求校长专心于履行校长的职责,最大程度的减少教学与科研工作,将具备管理能力的教育家选拔到高校的领导岗位,实现专业化的领导体制,以改变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模糊的现状。为避免行政权力的过度集中,还应该由全校教师推选出校内各学科专家教授,组成教授委员会,行政权力不能介入,行政权力应该做好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教授委员会在研究成果的认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和执行、学术资源的开发和培养等方面具有最高决定权。教授委员会具有校内最高学术权力,并将学术权力从行政权力的管制下分离出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学术活动免于受到过度的行政干预而得到直接的落实。实行教授治校,提升学术权力。

(5)调整社会与高校关系,加强社会监督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但是社会参与大学治理却严重缺位,高校面对的包括民间组织捐资办学、媒体监督、教育评估等社会方面的制约更多。这就要求高校要扩大与社会的合作,扩大社会参与大学治理,健全社会参与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承担高校部分的事务,监管高校运转,履行行政职责,倡导社会责任,保障公共利益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发旺.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几个问题[J].当代教育

与文化,2010(5):97-98.

[2]閻亚林.论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行政化[J].陕西师范大

学学报(哲社版),2003(1):96-97.

[3]吴增基.论我国高校的官本位倾向及其克服的条件[J].

学术界,2006(6).

[4]张建林.高校去行政化需要找准平衡点[J].学习月刊

2009(11上).

[5]李雨洋.高校去行政化:看上去很美[N].社会科学报,

2010-03-18(4).

[6]熊丙奇.高校行政化之弊端[J].学习月刊,2009(11).

[7]蒲蕊.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M].广州:广东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5:30-37.

[9]范文曜.治道变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N].

中国教育报,2010-03-05.

[10]朱清时.高校如何“去行政化”,且听“标本”来倾诉[N].

南方都市报,2010-03-12.

作者:张和平

上一篇:工业美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大班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