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市场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市场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工作存在着相互相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作用。要使人们建立体育意识,体育经济观念,充分认识、理解体育的潜在价值,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利用高校优良的体育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在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参与体育市场经济竞争,发展高校体育事业,开拓高校体育新局面。

第一篇:高校市场论文范文

高校篮球文化与高校篮球市场发展的策略探讨

摘 要:高校篮球文化和高校篮球市场是两个领域,但是二者的结合,将更能促进两者的发展。在讨论高校篮球文化和高校篮球市场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篮球文化建设和高校篮球市场发展的策略,从而为丰富我国高校篮球理论研究和高校篮球市场化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篮球文化;篮球市场;策略

构建良好的高校篮球文化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参与篮球活动过程是一种实现德育、智育、美育和身体锻炼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的社会化形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本研究探索高校篮球文化与高校篮球市场的互动作用,并思考高校篮球文化建设和高校篮球市场发展策略,通过市场来丰富篮球文化内容,加强篮球文化建设,推动篮球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

一、高校篮球文化的含义

189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春田学院的体育教师史密斯在体育课上创造出了篮球运动的雏形,其初衷在于设计一种室内游戏,让学生们从枯燥的器械训练中摆脱出来。很快这种游戏便流行于美国各地的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馆里,可以说篮球文化根植于高校。篮球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演变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校园篮球文化可以理解为校园中关于篮球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其中包括学生们对篮球运动的认识、自身的篮球观念,以及学校篮球制度等等。高校篮球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内,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选择与重构,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聚合出校园文化与篮球文化的交汇点。高校篮球文化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处于文化最外层;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活动过程中,人的活动本身及人际关系构成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极强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制度文化处于文化的中间层;篮球精神文化指的是人的思想意识的直接产物,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等等,这是高校篮球文化的最核心层次。

二、高校篮球市场的含义

篮球市场是一种专业市场,是指以篮球服务为宗旨,以篮球经营为手段,以篮球产品交换为内容的交易场所。开发高校篮球市场应以大学生的篮球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为重点,从而带动其它子市场的共同发展。高校篮球市场可分为: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信息市场、竞赛赞助市场、篮球用品市场、篮球人才市场的现状。1998年春,CUBA,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采取社会化、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大学生篮球联赛诞生。CUBA联赛的启动,既是高校体育社会化的产物,也是我国篮球改革、全面推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举办和顺利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篮球的深化改革,而且促进了高校篮球的社会化、市场化。

三、高校篮球文化与高校篮球市场的发展策略

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立足现在,全面规划、长远建设,要同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同时还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因此,高校篮球文化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塑高校篮球理念

篮球理念,就是篮球运动的思想和观念,它是篮球文化中最深层次、最主要的东西。因此,研究理解国外先进的篮球理念是我国篮球特别是高校篮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对转变我们传统的观念意识,丰富我国篮球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要变革过去“重物轻人”的旧观念,建立人物并重、更重“人”的新理念,研究篮球育人规律的“人道”与“物道”的整合效应。

(二)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将高校篮球文化建设作为重点

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的在于通过两者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校园追求和谐的文化气氛,目的在于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进而发展自己。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可以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又给高校篮球文化以反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双向交流。一定时期的校园文化必定会受到篮球文化的影响,反之校园文化也必定会影响到篮球文化,最后达到两者的和谐发展。在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篮球文化。

(三)加强高校篮球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设备优良的篮球比赛场馆,具有全天候举行比赛和进行训练的条件。外形良好的场馆被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及社区文化的形象代表,同时也是学校广告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近来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运动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要,加上一部分的场馆由于年久失修,使用效率下降,加剧了场地使用紧张。因此,加强篮球场地建设将是近期体育工作的重点。良好的篮球文化环境,是学校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完善,学校必须重视篮球文化环境建设的规划。学校要在总体建设的框架内,规划好学校师生开展篮球活动必需的场所,如篮球馆、篮球场、篮球展览室、篮球宣传橱窗、校园篮球网页等,使得学校篮球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促进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

(四)建立篮球俱乐部,进行各级联赛

篮球比赛是学生之间增进了解,协调各团体关系的重要手段,是高校重要的文化内容,也是激发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文化载体。我国高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篮球社团或俱乐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篮球文化所蕴含的竞争与合作理念,激励学生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五)改善高校篮球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内部管理体制,实际上是一种介于独立型和非独立型之间的管理类型,其日常的管理工作牵扯到学校的许多部门,协调职能相当繁重,特别是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既要负责体育教学,又要组织运动训练,很难将二者协调好。在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管理上,应当让高水平篮球队与体育教学、群体活动适当地分离,自成体系,由校领导直接管辖,这样才能突出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管理特点,扩大自主权,保持相对独立性。

(六)规范高校篮球市场秩序

随着社会对高校篮球的进一步认识,高校篮球市场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得以全面开发,篮球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等将会带动高校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高校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体育商机。围绕高校篮球市场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综合配套,形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调节机制,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高校篮球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是高校篮球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

(七)转换高校篮球市场经营观念

高校篮球产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高校大学生和教职工对篮球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高校篮球产业。以大体部(篮球教研组)或学校后勤产业开发部门为核心,坚持“以教为本,多种经营”的方针,明确经营的责、权、利,在学校监督体制下,经营者有自主权和决策权,施行独立方式运作。

(八)加大高校篮球联赛的市场开发力度

目前CUBA联赛的市场开发初具规模,但还存在很多影响发展的因素,比如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投资主体单一、无形资产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等,需要充分利用CUBA联赛的品牌优势,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加大高校篮球联赛的市场开发力度,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精心组织,注重实效,强化服务意识,增强联赛的自我造血功能。为促进我国高校篮球水平的提高和篮球普及工作打好物质基础。

(九)争取高校篮球与企业联姻

高校篮球要发展,运动经费不可少。以赛养赛势在必行,关键要有这种意识,要更新观念。通过CUBA品牌的创造,各球队要争取校企联姻,企业为高校篮球提供经费;高校篮球通过CUBA的联赛为企业打品牌,提高社会知名度,双方都得益。高校篮球联赛必须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

作者:杨 青 龙明丽

第二篇:市场经济与高校体育

[摘 要]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工作存在着相互相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作用。要使人们建立体育意识,体育经济观念,充分认识、理解体育的潜在价值,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利用高校优良的体育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在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参与体育市场经济竞争,发展高校体育事业,开拓高校体育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体育 市场经济 经济效益 开拓

随着我国加入WT0,全社会都在全方位以开拓市场经济,建立民族经济意识,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提高人民经济文化水平。体育正以它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国内外大型运动会的承办,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球等运动的职业化发展,体育明星、运动场地的魅力和效益,体育器材的开发,运动服装的消费,娱乐、健身健美、保健康复中心如雨后春笋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充分体现了体育经济市场的开拓,体育事业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在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备人才的地方,学校规模在扩大,生源在不断增加。然而,各级领导不重视体育(或应付上级检查做表面文章),体育经费短缺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表现的尤为突出,致使高校体育工作停滞不前。加之学生体育意识淡化,普遍不重视身体锻炼,造成学生体质普遍下降。面对这一问题,学校领导爱莫能助,广大体育教师只能唉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这种情况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制约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十六大”的宏伟目标。同时在高校体育中看不到体育的价值和经济效益,确存在着体育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应怎样来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高校体育事业呢?

一、市场经济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1.教育为市场经济服务,学校培养造就适用性人才的地方,要向市场推出合格的优质人才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认为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属于智力投资范畴,是一个长期行为,不能直接作为经济效益产出。因此,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得不到重视和保证。限于国情,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导致各高校人均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条块分割,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一带经济发展很快,一些地方财政困难,特别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僧多粥少,矛盾就表现得更为突出。

学校体育是教育事业的基本保证,它除了完成体育教学所规定的目的、任务,提高人的自身身体素质,建立体育的基本意识、兴趣、习惯外,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市场培养的人,具有敏捷思维、顽强意识、努力进取、奋进拼搏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保证优质的生产力,为市场经济提供适用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化正呈现出高科技、高速度、高强度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凡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成为高质量的劳动人才。高质量集中表现在高智力和高体质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高智力是前提,高体质是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比如说一个高水平的外科医生,他不光要具有精湛、高超的医学技术,而且还要有强壮的体质。因为一个大型手术,有时一上手术台,就是站在手术台上连续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紧张的工作,如果没有强壮的体质和坚强的毅力根本不可能完成手术。

2.经济制约着体育,体育又促使了经济的发展

体育运动的设施、条件,需要经济,没有经济作坚强的后盾,体育设施建设、环境条件的改善,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的消费,而体育的消费又离不开体育文化的提高、体育意识的建立。球类运动员的职业化,人们对大型运动会的观察,体育器材的使用,运动服装的穿着、娱乐、旅游的兴趣、健身、保健的练习方法,都来自于人们对体育运动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体育兴趣的培养,完美协调的审美观,良好的身体素质,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合理运用。这种体育意识的培养,学校体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体育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3.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素质的提高,体育运动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民族文化素质上,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可以给自己带来富裕经济、精神财富的资本。要达到这一目的,也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素质。科学地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方法和知识,学校就是通往这一目的重要途径。要发展学校体育就离不开经济,设有经济做后盾,就谈不上什么发展学校体育。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认识到:要提高全民素质就离不开体育运动。他们把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的1-4%用于发展学校体育事业,进行体育投资,其收效显著。早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概念,其内涵的侧重点在于指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交换行为具有等价补偿的关系,它反映了这种交换行为的商品性。”这些理论指明了我国各行各业在其社会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商品性的交换行为规律是一切商品交换行为的普遍规律,对学校体育工作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解决经费短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如何促进高校体育的市场化发展

1.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体育经费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政府、企业在高校中投入适当的经费,建设体育设施,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他们都是学校体育的产出或部分产出,其本身就是效益。运用等价交换的补偿原则,作为学校体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国家财政拨款投入,必须适时地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偿性再投入,如果忽略这一点,就会影响这一产出的质量。久而久之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所以,国家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改变投入观念,增强投入意识是解决学校体育经费的关键之所在。

2.学生最终步入社会群体,他们要向用人单位、工厂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力,他们的这种投入,势必给工厂或单位带来效益性产出,一个人救活一个单位、一个工厂、一个企业的报道屡见不鲜,所以作为企业或单位是直接受益者,应该饮水思源,给学校等价交换以回报性投入。

3.学生作为直接受益的主体,他们在接受这种投入(教育)后,将在自己的一生中产生长期效益,按照等价补偿的原则,学生进校时,在交纳学费中应包括一定数量(比例)的体育设施费,应名正言顺地作为体育设施器材的专款专用。作为产出前的基本投入。一些低差学生,由于教师的个别辅导,他们还应负担教师的劳动报酬,即个别投入。学校代表队训练,学校提供器材设备,运动员应负担教练员的一部分训练费,优秀运动员还应将获得奖金分一部分给学校和教师。周末、假期开放体育器材,应进行有偿服务。在沿海一些城市的大、中等学校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采用有偿使用体育器材的服务,收效十分显著。

4.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学习体育基础项目-----田径运动,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爱好、兴趣选择项目学习。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普遍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对有些投入资金较多的运动项目(如:器械健美、网球、高尔夫球等高消费运动),可采用收取一部分体育设施、器材费用的办法,以维持正常运转。

5.提高学生的体质,加强审美关的教育,培养学生娱乐、休闲的兴趣,鼓励体育消费。利用高校体育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可以公开向社会开放体育运动场所、设备、器材,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如:健美、健身、武术、足球、网球、旱冰、游泳等体育休闲项目进行锻炼和娱乐,积极创收。把发展高校体育工作与经济收入给合起来,建立高校体育市场经济意识。

6.随着加入WTO,我国各行各业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高校体育市场也不例外,应积极宣传奥运精神,参与、举办各种形式的运动会,在不影响教学的基础上向外租借运动场馆。西方国家和我国一些大城市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举办高水平、大型运动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有很多高水平比赛放在高校,既发挥了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又节约了运动会费用开支,使该校在经济上受益。同时提高了该校的知名度,又促进了该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可谓一举五得,何乐而不为呢!

7.高校体育部门应主动开拓学校体育市场成立体育产品公司(或产品代销点),搞活高校体育经济。在有条件的高校可利用高校学生多,现代青年对运动服装、运动器材喜爱和购买力大的这一优势,积极开拓高校体育产品市场,增加经济收入。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爱好、爱好和需要积极与厂家直接联系,以代购代销的形式(可避免缴纳税收),以最优惠的价格,最好的质量,最好的服务献给广大师生和体育运动爱好者。这一措施应该受到大家的欢迎,其经济效益也比较好。从而为开拓高校体育经济市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和学校体育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作用。要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建立体育经济观念,充分认识、理解体育的潜在价值,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让学校体育为市场经济培养优质人才服务,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的需求。以它独特的方式、效果参与市场竞争,开拓高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选:

[1]于光远:政治经济学[M].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

[2]靳中祥:经济学基础[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9月

作者:戴高明

第三篇: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创新初探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市场营销的教学也形成了巨大冲击,只有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来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市场营销教学创新教学效果

《市场营销》是主要研究营销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当前对市场营销的教学大部分还是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无法真正让学生学会在营销活动过程中的技巧,不能激发学生对创意和营销创新的思考,因此需要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进一步提高与改善教学效果。

一、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现状与不足

(一)培养模式需要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创业型、实战型市场营销人才已是各高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与使命。但传统的营销人才培养,过于强调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用“窄、专、深”三个字来形容,而根据时代的要求,专业性过强的传统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文化素养有明显的缺陷,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高等教育师资的相对缺乏,许多高校在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同时又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或场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唯理论而理论,不能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目前许多高校仍然沿用自十九世纪中期产生的班级授课制,这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课时间及学年编制等方面都建立起严格的制度,从表象上看,这种教学活动显得有组织,有计划,学生在学习中彼此互相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以下的弊端:一方面由于班级与教师之间是相对固定關系,学生对老师没有选择余地,不管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会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教与学分离,这种状态下的教学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急需加强。《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该学科的授课目标是:能扎实的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市场营销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弥补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不足,须进行相关的创新与改革。

二、对市场营销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一)设计适合培养创业型、实战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恰当而准确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则是系统的主线。以创业型、实战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对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与调整。突出“一条主线”(创业能力和实战能力的培养)、“两个重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结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新型培养方案。围绕社会需求,按照灵活性、多样性原则重组教学计划,更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建立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应具有多样性,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培养模式。完善“选修课制”和“学分制”,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组合,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以适应不同需求的学生选课。通过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提高其与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二)积极运用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是指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或感受场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也是一种推进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并由此生成教学的行动策略和方式。其核心追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体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向度。其特点可以集中概括为主体发展性、自由发展性、共同参与性和情感互动性等几个方面。市场营销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即以营销实战为背景,以营销职场为舞台,以营销事件为道具,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共同完成的系列教学活动。包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验参观实习实训等,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受到实践锻炼,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做好从书本到实际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三)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影音文件等多种媒体为一身的教学方式。近几年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它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优化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由于多媒体集声音、动画、色彩于一体的特点,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的视频功能,能够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四)注重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在一篇哈佛商学院有关的文章上,案例教学方法的定义如下:“它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们和教员一起参与对企业案例或问题的直接讨论。这些来自于企业经理人员实际经历并通常以书面形式准备的案例在学生中间阅读、研究和讨论,他们在教员的指导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因此,案例方法包括一个特定形式的教学材料(案例)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材料(案例)的特殊技巧。”案例教学是理解、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按以下步骤实施:(1)结合理论,精选案例;(2)案例阅读,分组讨论;(3)课堂讨论,剖析案例;(4)总结提高,撰写报告。

三、结束语

无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还是市场营销专业内在的学科发展特点,都迫使作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和输出机构的学校,要积极探索、创新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时代变迁之需求,尽可能多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金生,“案例教学法”及其在我国MBA教育中的作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6.

[2]梁修庆,传统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2001,2.

[3]马红霞,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2008(2):153~154.

[4]董秀春,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与教学模式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3):26~29.

作者:王英臣

上一篇:电子教案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