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论文范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校毕业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每年近200万毕业生离校时未能顺利找到工作岗位,灵活就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求职者的关注。通过对灵活就业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概念上进一步厘清了大学生灵活就业基本内涵,对现有灵活就业毕业生的保障制度进行评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高校毕业生论文范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探析

摘 要: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纪录新高等不利形势,客观上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必须在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科学决策、大力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打造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2014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1.世界经济存在不确定性

2013年,世界经济呈现出“继续缓慢复苏但仍将延续低速增长的态势、全球金融形势总体趋向好转但出现动荡的可能性较大、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震荡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发达国家财政政策总体仍将趋紧而货币政策可望继续宽松、发达经济体走势继续分化、新兴经济体有望企稳回升”等特点。从惠普、夏普、诺基亚、AMD、松下等世界知名企业大规模裁员情况,可透视世界经济的增长乏力、举步维艰。

2.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宏观调控面临着对外贸易进入艰难的调整期、产能释放进入高峰、全球货币宽松延续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三方面的严峻挑战。同时,经济增长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考验。在经济增长触底回升的同时,中国经济将面临投资增速继续下滑、消费增长名升实降、工业回暖势头放缓、产能过剩、CPI增长超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不利局面。

3.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形势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710万的创纪录新高,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人群三峰叠加竞争有限就业岗位现象将长期存在。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同时,校园人才需求呈现出企业入校招聘时间大幅度提前、整体形势供需两旺但专业供求不平衡、少数专业社会需求旺盛但优秀生源供给不足、个别专业毕业生充沛但社会需求反应冷淡等特点。2014年是高校毕业生最难就业季。他们同时面临着“世界经济低迷复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纪录新高”的不利形势,客观上决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巨大。

二、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面,更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应有之义和重要载体。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要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局面,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统一认识、科学决策是前提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的生命线”和“一把手”工程来抓。要从机构、人员、经费入手,建立一支高效务实、清正廉洁、开拓进取的就业工作队伍。要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投入不少于学费收入的1%并逐年增加。要举全校之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两级管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局面。要认真研判不同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形成科学决策。只有做到了认识统一、决策科学,才能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形势,使高校的就业工作有的放矢。正是基于学院2014届毕业生面临着“世界经济低迷复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船舶行业加速结构调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纪录新高”的总体考虑,学院做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进程适度提前到九月份;举全院之力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明确职责分工,全面落实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实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等科学决策。科学的决策带来骄人的成绩,毕业生离校时签约率接近90%,预计到八月底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而且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2.大力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保证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发建设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常抓不懈。要通过落实责任制、目标管理、奖惩机制等强有力措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实地考察、网络开发等有效形式,注重“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国际劳务输出、创新创业”的就业新模式,确保市场开发建设工作取得实效。正是因为措施有力、方法得当,2014年,我院新开发了沈阳铁路局、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八一一工厂、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青岛海西重工有限公司、湖北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天津华电重机有限公司等30多家具有相当竞争力、效益好的规模企业,争取到的毕业生的需求岗位数将近5000个,超过了毕业生人数的2倍,并且逐步建立了包括船舶、冶金、机械、钢铁、电子、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核电、物流、营销、旅游、酒店和IT行业在内门类齐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大大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3.打造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是根本

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包括: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的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是要把握时代脉搏,创新高校办学理念。二是要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力争专业设置科学合理。三是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四是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努力培养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这样,高校毕业生才能适销对路,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保障

一是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力求在政策咨询、手续办理、就业协议的审核、鉴证、派遣、改派、档案和户口迁转等方面为毕业生提供耐心周到的服务。二是通过职业指导师培训和就业指导师培训,不断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满足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与政策、创新创业、求职技巧、适应社会等方面的个性化需要。三是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研室的引领作用和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主渠道作用,以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讲座、就业指导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学生社团活动为重要补充,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真正树立正确就业观。四是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就业网的载体作用,为毕业生在人事代理、档案及户口迁移、签约程序、签约过程中的权利义务、自主创业、专场招聘、远程网络面试等方面提供帮助。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软件提升就业管理水平。五是注重制度化建设。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就业工作制度,大体上应该包括:《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定》、《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办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管理办法》、《招聘单位资质审查办法》、《毕业生双选会实施办法》、《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程序》、《毕业生就业信息公布办法》、《毕业生违约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追究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奖惩办法》等。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才能使就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成本。

四、结束语

面对低迷复苏的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中国经济、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纪录新高等不利形势,客观上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必须站在“以民为本”的高度,在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科学决策、大力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打造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提升就业工作质量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佩国.规划人生构筑未来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史梅,伊■,孙洪涛.找对出路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孙立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王日升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每年近200万毕业生离校时未能顺利找到工作岗位,灵活就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求职者的关注。通过对灵活就业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概念上进一步厘清了大学生灵活就业基本内涵,对现有灵活就业毕业生的保障制度进行评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保障 “灵活就业”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新就业观和新就业形式。它不仅受到相当数量的学者、政府官员的支持,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采用这种方式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的研究,有助于社会正确认识和理解灵活就业,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帮扶措施。

一、“灵活就业”的概念界定

(一)“灵活就业”概念的历史演进

1972年,国际劳工组织在《就业、收入和平等:肯尼亚增加生产性就业的战略》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非正规部门”这一概念。1991年,国际劳工组织在其《局长报告:非正规部门的困境》中进一步对非正规部门作了如下界定“非正规部门是指发展中国家城市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2001年,国际劳工局新德里会议上提出应该用“非正规就业”指标作为“非正规部门就业”的补充。20世纪80年代,“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概念引入我国以来,非正规就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学界,对“非正规部门”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指除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之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单位(薛昭鉴,胡鞍钢)。二是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的、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叶世芳,冷熙亮、丁金宏等)。三是指发展中国家城市那些小规模经营的生产和服务单位以及自雇型就业的经济活动(薛昭鉴)。

(二)“靈活就业”概念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术界一般使用“非正规就业”概念,而我国官方一般使用“灵活就业”概念。这主要是考虑“非正规就业”带有一定贬义,灵活就业人员观念和心理上的接受程度,一般用“灵活就业”代替“非正规就业”。因此,我们通常认为,“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是一个概念。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劳动科学研究所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2002年)指出:“灵活就业”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全面分析了反映灵活就业的五个指标,认为劳动关系是最核心的指标,灵活就业者没有固定的雇主,劳动关系不够稳定,最能反映灵活就业的本质属性;工作时间和工作场地是灵活就业的外延属性,由于劳动关系不稳定,因此必然带来工作时间和场地周期性变化;社会保险和收入报酬是灵活就业者的生存保障,并不必然反映出灵活就业的特征。比如,一些灵活就业者的收入非常高,也缴纳了社会保险。在现阶段,这两个指标可以作为认定的参考依据。

笔者认为,灵活就业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供给需求,个人根据自我需求,采取的一种新的就业形式。通常是指就业者与雇主劳动关系不稳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场地相对自由,社会保险与收入报酬有一定保障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该定义有利于纠正人们对灵活就业的歧视观念,有利于鼓励更多就业者从事灵活就业,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同时也更符合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自由就业,满足个人对自由的追求。

(三)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内涵

近几年,“灵活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的重要选择。高校统计灵活就业人群包括短期应聘某单位的临时工、小时工、兼职零工;从事无工商营业执照的以个体劳动为主的自由职业,如商贩、修理、餐饮、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今年,高校把灵活就业改称为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统计为高质量就业。高校统计灵活就业以学生离校前的初次就业率为准,高校对灵活就业的界定范围要比社会灵活就业窄。社会灵活就业人群既包括正规单位也包括非正规单位,既包括签订劳动合同的灵活就业者,也包括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自由职业者。鉴于此,高校对灵活就业毕业生必须重新界定,才有利于统计毕业生信息。大学生灵活就业是指毕业生未签订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含接收函),能够向社会提供合法劳动,获得收入报酬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二、灵活就业保障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五险一金”,没有专门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统计数据。但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比例相对较低,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总参保人数达到2.84亿,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的参保人数增长最快,参保人数比2010年增长了14.87%。2011年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的参保人数为5866.29万,比2010年增长了14.87%;占总参保人数的20.66%,比2010年提高了0.79个百分点。这个数据总量看起来较大,但是比起灵活就业的总体人数来说,各类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人数总体上还是偏低。

(一)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汉大学邓大松、杨洁(2007年),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魏娅(2013年)等人梳理了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现状。总结起来,制约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主要因素主要以下几方面:

1.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出台的关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法规政策也有很多,如《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但是没有出台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法规,已有的政策法规仍不够系统和全面,难以应对灵活就业人员在参保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2.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与待遇脱节,直接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心理预期。从制度设计上看,缴费基数的大小和缴费年限的长短,对月基础养老金没有影响以及在同一缴费基数下缴费年限的长短对月养老金总额影响不显著,必然产生促使灵活就业参保人员选择较低的缴费基数,尽可能缩短参保期限的负向激励作用。

3.统筹层次低,导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不畅通。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在管理上并没有真正到位,除几个直辖市和个别省份外,大多数采取的是养老保险的省级调剂金模式,而不是完全的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现实中,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本来就不高,流动性又强。尤其是处于中低层的劳动人员,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损失。

4.社会保障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不能准确掌握人员信息。一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自身观念的落后,现行制度是针对正规就业人员的,便于管理,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需求容易被忽视。二是灵活就业人员自身组成的复杂性和就业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使得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难以掌握准确信息,无法了解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愿和需求。

5.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经济承受能力弱。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呈两极化趋势。对于多数灵活就业者而言,收入低且来源不稳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比较困难。而且越是低收人家庭或群体,越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需求。与未来的养老需求相比,他们更愿意把较低的收入用于當前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支出,而放弃未来的养老待遇。

(二)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3年便出台了《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通过对当前各地政策的梳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缴费基数和比例偏高。按规定,医疗保险单位缴存比例为12%,个人为2%(数据来源于百度,各地比例有所不同),各地规定的缴费基数一般为本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值得注意的是职工平均工资是单位正式职工的平均工资,并不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在缴费比例上,多数地方并没有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适当的优惠待遇,基本上是本着“待遇相同、缴费比例也相同”的原则规定缴费比例,由于没有用人单位为其缴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所缴纳的费用要远高于单位职工。

2.政策的灵活性不足,缺乏选择性。比如,有些政策要求参保者必须参加所有的医疗保险项目;多数地方要求参保者按月缴纳保险费,由于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收入不稳定,很难做到按月及时缴纳,往往会因此断保。

3.参加医疗保险需要以先参加养老保险为条件。对收入较低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讲,同时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4.要求参保者具有当地户口。这一规定限制了部分流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

5.退休后继续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条件较高。多数地方规定,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后继续享受医疗政策应满足累计缴费年限,男满30年,女满25年,这些条件对收入不稳定的灵活就业人员很难满足。

三、总结

灵活就业,必将成为未来就业的重要趋势。灵活就业涉及1.45亿家庭,如按1∶2的赡养比涉及3亿人口生计。高校毕业生更加是灵活就业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制定劳动标准、最低工资等法律法规,优待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只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费用,降低缴纳额度,对临时重大生活困难又无法参加社保的灵活就业人员,进行应急性、临时性救助,建立以人为本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机制,在缴费时间和数额上可以有一定灵活性,更好地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中国灵活就业基本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45).

[2]闫峰.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情,2013,(37).

[3]赵良余.重庆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商情,2013,(37).

[4]黄俊慧.劳动关系的法学内涵及法律特征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3.

作者:刘君 朱辉荣 甘薇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探析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教育培养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它是学校声誉、生存、发展和办学的生命线,并已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和高校及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随着高校的扩招,来新疆高校就读的内地生源逐渐提升,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到新疆这个欠发达、多民族、多宗教以及多元文化、历史与现实背景的特殊环境中生活学习,他们接受的观念、教育、以及择业观和就业情况将直接影响新疆高校在内地的形象和生源,就业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内地各族人民对新疆的整体看法,从而影响整个新疆的经济发展和人才流失。

一、新疆高校内地毕业生就业现状

1.新疆高校内地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与实际岗位稀少的矛盾导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内地省市教育水平整体比新疆发展快、水平高,为了调整生源结构,加强学校的学风、校风,新疆部分重点高校自2002年开始在内地招生,并逐年增加。据初步统计,目前新疆各高校在读的内地学生有四万余人,每年有四千余名内地大学生毕业。而近几年,新疆毕业生传统就业渠道吸纳能力逐渐下降,人员饱和。学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传统的就业渠道在大量精简、分流,无法再接受更多的毕业生,并且,新疆各地州成型的大企业、大公司这种企业吸纳人才的主渠道还未真正形成。

2.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自身期望值过高导致现实与理想难以实现

(1)新疆地理位置在中国的最西部,地大物博,目前在内地招生的新疆高校有20余所,大部分是专科院校,而且,部分高校远离首府,例如:伊犁师范学院在离乌鲁木齐700千米处,喀什师范学院在离乌鲁木齐1300千米处,塔里木大学离乌鲁木齐1000千米处,和田师范在离乌鲁木齐1500千米处。况且,新疆高校大部分是地方高校,缺乏名牌、重点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导致毕业生缺乏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2)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制造自己单位的影响力,在招聘毕业生时原本只需要专科生,而他们的用人信息却提出要本科生,男女均可操作的工作,要求只要男生等,这种高学历性别差别导致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3)新疆民族成分复杂,高校师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各方面相对落后,内地学生毕业后,想着去沿海或者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等有较好的经济待遇的地方就业,不愿意留在新疆,导致在新疆有业不就、有岗不去的现象极高,错过很多就业机会。

3.新疆高校的专业发展不平衡和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导致就业困难

新疆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后,新疆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内地各大企业进驻,需要很多应用性、复合型、专门型人才,而新疆各大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市场不接轨。而且,新疆的生源绝大部分是来自新疆各地州农村、兵团、牧区。因此,生源质量较经济发达地区欠保障,这些学生到校后,不努力学习,从而对内地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外,许多内地学生在校生期间没有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没有刻苦钻研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缺少实践锻炼,从而导致毕业时缺乏就业各项素质。

4.考研依然是内地大学毕业生跳出新疆地域和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

内地大部分省市的高考录取分数线高于新疆,新疆各高校在内地的录取多半是平行志愿或高分落榜后被调剂的,所以这些大学生进校后的职业规划就是以新疆高校为平台努力考研。另外,内地的学生来疆后,看到了新疆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学生经过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很难改变诸如饮食、风俗等习惯,为了跳出这个生活圈,将就业定制为考研。据统计,目前在新疆高校每年考取研究生的40%的学生是内地籍毕业生。

5.就业信息稀少成为就业的绊脚石

新疆各个地区和高校距离上的跨度和各地州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内地来新疆办企业、办公司的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边远的一些高校信息闭塞,缺少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

6.对新疆文化的认同趋于合理,乐意为边疆的发展贡献力量

内地来新疆就读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同和适应了新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把新疆当做了他们原始资本和积累经验的理想区,毕业时很乐意留在新疆工作。通过调查,目前新疆内地籍毕业生就业形式有中小学教师、报考公务员、企业公司、自主创业,留在新疆参加工作的占当年内地籍毕业生总量的60%。

7.在企业和公司就业以及参加创业的学生明显高于新疆籍的学生

主要原因有各高校在内地设置招生计划时大部分以计算机、电子、商务类专业为主,这些专业在企业、公司就业有优势。另外,内地学生来新疆就读的毕竟是极少数,受到内地原有的开放式的观念和原本的创业精神,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快,不怕失败,上进心强,有勇气,有胆识。

二、对新疆高校内地籍学生就业的建议

1.正确处理毕业生就业与本地区深化改革的关系,努力营造新疆环境建设

面对当前就业突出的矛盾,政府要明确只有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好,才能吸引更好的投资商来投资办厂,才能解决更多的就业岗位。要明确政府的改革要为就业服务,以促进就业为基本目标,把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紧密结合起来,把教育摆在新疆快速发展战略的优先发展地位,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各地州政府要加快经济发展,吸引内地大中型企业来新疆投资建厂,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定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调整专业结构,以此带动毕业生就业。还要多出台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和积极引导落实毕业生自主创业。

2.各高校要不断深化改革,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要帮助新疆高校内地毕业生了解新疆的政策与形势,了解市场供求变化规律,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的职业需求,增强其自主择业、竞争择业的思想意识。加强就业形势、择业观、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2)要拓宽专业口径,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尽可能开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应用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重视课内外结合及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强化教学实践、实习、见习等环节。(3)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与内地生源地教育部门的对接,将就业指导工作向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要加快建设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专门建立内地毕业生个人信息库,加强求职技巧能力的训练,并做好内地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质量跟踪调查反馈工作,及时准确地调整各项改革措施,努力为毕业生服务。

3.内地毕业生自身要不断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内地毕业生要准确认识新疆的特殊形势、地域差异,多了解风土人情,多与社会接触,拓宽知识面。要有上进心,不要被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影响。要分析市场、分析用人单位,改变过去认为只有机关、事业单位才是人们公认的“好单位”。要在进校后做好自己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拓宽横向、纵向知识面,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经济发展,人才是关键,新疆地处中国西部边陲,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都相对落后。新疆的发展和建设最终要靠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新疆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相信随着新疆“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新疆的经济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也会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和公司来投资办厂,就会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新疆高校内地籍大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陈洪玲.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

[2]郑淑蓉.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12)

(3]王军,刘慧.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探析[J].黑河学刊,2006,(5)

[4]杨邦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5]周月华.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新疆师范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2)

[6]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作者:李德海 闫万理 李敏

上一篇:婚姻家庭法论文范文下一篇:毛泽东思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