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论文范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校美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艺术审美能力体现个人情趣,气质及精神面貌,拥有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是成为形成完善人格的条件。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其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此过程中责任重大。关键词:高校;美育;途径艺术审美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样的能力和需要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一篇:高校美育论文范文

民族地区高校美育现状调查

摘要:2015年国务院办公斤发表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慰见》,文件中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育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延边大学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本项目通过调查延边大学的美育现状,诣在了解学校美育的实施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累,为更好的实施美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民族区域;美育;高校教育;调查研究

本课题重点研究调查延边大学的美育现状,多学科美育模式的特征与方法,以及美育理论的创新。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延边大学美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我校美育的理论水平深化美育实践的思路,拓展美育实施的方法,推动正在进行的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美育在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作为一些美育思想被散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中关注、论述,可谓历史久远,但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却比较年轻,大約可追溯至近代王国维、蔡元培著作中的阐述。在理论界和教育实践中,相当长时间并且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视美育为智育、德育等教育形态的手段或途径的观点。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影响深广,导致了对美育本体认识的偏差,和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因此,重新审视美育,界定其内涵,恰当地认识其特质和功能,确立现代美育观念并以此为基础指导美育实践是相当必要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过程中的必备手段和必经途径,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应当以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整为最终理想。美育强调的是审美对于人的生存幸福和全面发展无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美育不是德育、智育的工具和附庸,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形态,与其他教育形态有密切的联系,又有自身独特的性质、特征、功能、规律和方法。任何一种别的教育形态与美育只能是互为条件的关系,绝不是美育的目的。本项目通过调查延边大学的美育现状,旨在了解学校美育的实施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影响,为更好的实施美育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延边大学美育的理论水平,深化美育实践的思路,拓展美育实施的方法,推动正在进行的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多年来,国内教育系统以单一的学科为基础的美育模式,在效应、水平、深度等方面均存在问题,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果,有时甚至处于教学两难而非教学相长的尴尬境地。本项目通过调查延边大学的美育现状,诣在了解学校美育的实施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影响,为更好的实施美育提供理论依据。

当今社会,高校对审美教育不断在加,但此时现状又不能忽视,了解我校审美教育的意义尤其重要。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校学生对美的定义有很大偏差,认为美是建立在功利物质上的大有人在,大部分同学对于美学的教育缺乏。图书馆少有美育方面的书籍资料,美育课程设置也是少之又少,并且几乎都是选修课,可见学校对美育的重视往往不够。学校美育教材建设不足是又一个严重问题。从美育类的教材来看不仅此类教材总数很少,适用性强的经典教材更少。当前,我校的美育教材理论性太强,抽象性高,缺少感染性和形象性;研究“美”的较多落实于“育”的偏少,很少有从事美育理论研究的学者走向学校,走进课堂,走入学生当中,研究具体的美育教学问题。调查显示,由于长期忽视美育,现有高校美育师资力量匮乏,美育教师专职不多,大多为中文或艺术类教师兼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体会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意义。21世纪将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高素质不行,不全面发展也不行。从古今中外历史看,美育无疑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格修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准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大量的科学研究的成果也证实,美育有助于人脑智力的全面开发,有助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美育依然没有作为独立学科得到应有的地位与相应的学科建设。这一现状首先源于人们对于高校美育观的认识偏差。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育的认识各执一词,要么将美育视作德育或情感教育,要么把美育等同于美学理论的教育或艺术教育等等。针对这一现象,从美育与道德教育、美育与审美教育、美育与情感教育、美育与性格培养、美育与素质培养、美育与就业诸方面分析美育与大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美育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化、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谐人格的建构,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随着新时期高教改革的展开和不断深化,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向着“全面地协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内部关系规律逐渐回归,高校美育日益受到人们过分强调艺术领域知识和技术的传递的价值的重视。

美学教育是民族地区高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搞好美育的重要保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高校美育近几年来发展势头迅猛,这体现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国力的增强、国民素质的提升,社会对美学从业人员需求学越来越大,同时也对高校传统的美育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只有搞好了美育,我们未来的发展道路才会更加的富有艺术性,会更加的美好明亮。

作者:杜晨歌

第二篇:高校美育建设的途径

摘 要:艺术审美能力体现个人情趣,气质及精神面貌,拥有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是成为形成完善人格的条件。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其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此过程中责任重大。

关键词:高校;美育;途径

艺术审美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样的能力和需要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源于自身的情感积淀,更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进行培养和提高。这种素养包含多美育种内容:既包括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包括对艺术形式的欣赏,进而包括对艺术情操的体验和领悟。在高校美育过程中,通过教学引领学生在艺术长河中巡游,领略人类深厚的审美理想。

1 确立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思维和艺术的素养不仅是社科工作者的灵感源泉,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在今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审美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艺术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教育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在实际的教育中应该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首先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在实践中推广和改进美育工作,这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美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只有确立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重的地位,才能时时刻刻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捕捉和发现美,追求和创造美,体悟和运用美。这样,大学生的人格心智日渐完善,社会实践也会愈趋全面和谐,这也正是审美教育的意义所在。

2 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困境

当下高等教育中的美育现状、存在的认识误区急需转变观念,创新建设。古今中外,对于美育的探讨和研究可谓卷帙浩繁,而马克思主义对于审美和艺术的论述,为高校的美育研究和美育建设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也为未来的美育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1 美育认识简单化、工具化

随着考生对艺术相关专业报考热度的持续升温,对艺术专业课程重视的程度也在加深,但对艺术理论的忽视也日趋明显。马克思把美的问题视为人类生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说审美的生存是一种完美的人生状态,那么无疑,美育就是使人树立一种审美追求并获得完整人性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不论是艺术专业教育中对理论的忽视,还是非艺术专业对审美能力的忽视,都是对美育认识的一种简单化、工具化的体现,其根源就在于美育的宗旨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2.2 艺术教育条件缺失

马克思把“美的规律”视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准。实践不仅是创造美还是体验美的过程。因此,培养对美的感悟能力是美育工作的关键。这样可使大学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体验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美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教育来说也同样意义深远,不可或缺。美育除了通过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自由表现能力外,还培养理想的人性,使人摆脱局限、僵化、分裂的自我,获得一种全方位的精神的综合协调能力。因此,美育对于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和熏陶,有利于人性的全面和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的美育教育课程设置不规范,内容单一且质量不高,形式局限缺乏趣味,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中美育内容都严重不足。这些现实情况无一不影响着美育工作的开展和建设。

3 提高高校美育能力的途径

3.1 创造美育教学环境

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即必备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或者称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教育的场所,包括教室、场地、艺术馆以及各艺术类教学设备等。“软环境”一方面指的是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指教学经费中有一定比例的艺术教研经费,便于各种艺术教育工作及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展。只有“软”“硬”结合才能改善高校校园审美文化建设,使大学生走近艺术,完善自我,体验和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同时,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与环境里,教师用饱满的热情去关心、帮助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合作和谐的关系,并不失时机地在艺术审美教学及艺术活动中,进行肯定性的鼓励评价,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2 改革美育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开设艺术审美教育课程,但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处于被动,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当今的艺术审美教学规律及实际要求。在新的环境下,教师需要采用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一是教学的参与:艺术的综合性体现在它是多门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沟通和交融上,将各艺术门类与文学等学科综合起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发展,让这些学科相互支持、相互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揣摩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关系,使他们形成一种自觉的自我鉴赏能力。二是语言的参与:当代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与环境,受当下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即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鉴赏与审美能力,但评析一件艺术作品或将自己的观点系统化时,课堂互动积极性不强,语言表达能力较贫乏。所以要使“教”与“学”互动起来,在互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审美情趣的表达,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行为的参与: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纯艺术的还是实用艺术的学习学生都应有行为的参与。使他们亲身感受体会艺术创造与产生的过程,近距离接触艺术,理解艺术,这有助于更好掌握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感受。由此可知,在艺术审美教学方法的改进中,教师要主动地创设情境,发展情趣,培养情感。从而使艺术审美教学课堂生动活泼,富于情趣,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理解艺术的积极性。

3.3 加强艺术审美理论教学

艺术理论是打开审美之门的钥匙。现在大学艺术教育授课中,普遍忽视了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原因是理论授课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认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老师有没有能力将这一内容生动地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认识到艺术理论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只限于对艺术的表层认识,这是不够的。要从理论基础上去学习、理解、发展艺术,挖掘艺术的真谛与无穷魅力,有了这种深入理解与感知,审美想象才能扩展、丰富、完善,建构起一个审美世界,而不局限于狭窄的知觉对象之中。审美理解能力是使审美活动从表层进入深层意义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 叶碧.大学审美文化教育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赢(1977—),男,吉林四平人,硕士,吉林师范大学讲师。

作者:王赢

第三篇:浅谈大学语文与高校美育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也是实现高校美育的重要手段,理应受到格外注重,但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被忽视,甚至被“边缘化”。本文分析了大学语文与美育的关系,并积极探讨把大学语文与美育相结合的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校美育;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一直是高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整个大学教育系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却逐渐被“边缘化”,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面对这种局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找到大学语文和审美教育结合的新思路,发挥其在美育和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育现状

1.高校和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课程历史十分悠久,从20世纪初期北京大学开设国文课程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文化交融碰撞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把目光转向于西方语言和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却渐行渐远。在大部分高校,学校把英语课作为重中之重,认为学习英语是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法宝,大学生们也乐此不疲地忙着练习口语、英语考级。尽管大学语文在大部分高校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人们对于英语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大学语文。有学者做过专门的调查,被调查者中,喜欢大学语文课程的仅占26.6%,认同大学语文被设为必修课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9.4%。[1]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于将来就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逐渐忽视,教师也丧失教学的热情,因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教材陈旧,最终导致大学语文成了一门“边缘学科”。这种情况,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就发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失望。除了对大学语文缺乏应有的重视之外,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失望也是导致该课程“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和了解,目前大学语文的教材选择内容单一,多为古代和近现代的经典篇目,这些篇目大多远离目前大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教材若过于注重对经典的阐释和研究,就容易被经典所束缚,缺乏时代感。同时,还有许多篇目是中学和小学曾经学习过的,缺乏新鲜感,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除了教材篇目陈旧之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使大学生们产生了厌烦感。大部分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缺乏和学生的互动,无法和大学生活跃的思想、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相适应。这使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往往是上到后来学生越来越少,老师只好敷衍了事。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大学语文课逐渐淡出了高校教育的视野。

二、大学语文与美育的关系

应该说,“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人文基础课程,开设时间较长,课程覆盖面广,是高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孔子在《论语》中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指出要用诗歌来感发人的意志,通过礼来促使人成长,实现人的自立,最后还要通过音乐来使人完善,实现最高人格。这实际上说明了文学在美育和人格教育中的作用,由此可看出大学语文与美育的密切关系。

1.大学语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审美鉴赏力。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美育用美的形象进行教育,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使他们真正明白美育的内涵,以指导他们的言行。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身就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任务是培养能自觉学习、有鉴赏能力、有文化修养的中国大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经典文学篇目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去发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美,从根本上说是塑造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正如席勒所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美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3]

2.大学语文能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人性之美。大学美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内在品质上展现人性之美。大学语文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播作用,使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感化教育下,完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中国有数千年的思想文明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甚至被人窃取,比如近些年来韩国要为汉字申遗、为端午节申遗等,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守住属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用的养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通过大学语文中的经典篇目,把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身上所具备的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传达给大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这正是培养学生道德精神的关键环节,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美育的精神——追求人性之美。

3.大学语文是智育的重要补充,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完整自由的人格。席勒曾说过:“为了解决经验中的政治问题,人们必须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4]美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塑造完整自由的人格。大学语文的教材中,很多篇目都体现了伟大人物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同时也渗透了古代和现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它作为一种中介,通过阅读、思考等多种方式,将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人格,在精神上达到无限的自由,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大学生在面对五光十色、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时不再迷茫和困惑,实现审美的和自由的人生。

三、探索大学语文与美育结合的新途径

尽管大学语文是高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但在高校教育体制中却长期受到“冷落”,面对这样的尴尬现象,首先应该要突破过去的“大学语文是工具”的观念,积极探索把大学语文的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

1.教材的选用应和当代社会相结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尽量避免学生耳熟能详的陈旧篇目,避免和中学语文甚至小学语文相重合。中国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经典的优秀文章浩如烟海,在这些经典篇目中,尽量选择那些新颖却没有被人发现的优秀文章,以新鲜新颖又不失经典的作品吸引学生注意,真正以“美文”打动学生。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大当代文学作品的比例,选择接近当代社会、接近现实人生的文学作品,增加时代感,以“美的文章”培养学生“美的情致”。

2.改革教学教法,把“美的形式”融入教学方式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平面式的,以讲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教育手段带来了新的变革,多媒体的应用正越来越多地走进教学课堂中。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方式,可以把平面式的教学改变为立体式的教学。在介绍相关作品的同时,可以加入图片、音乐和影像资料,用更加感性的方式吸引学生;还可以播放和作品相关的电影、电视,真正把“美的形式”融入课堂,用“美的形象”去教化大学生,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3.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感。除了以“美文”、“美的形象”去感发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去创造美、欣赏美、评价美,成为美的参与者。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也可以选取带有争议的作家和作品,引导学生讨论、评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学生以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去深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说:“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5]这种内心的“诗境”即是对于美的向往,有了这种对于美的向往,才能更好地去创造美、追求美,而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正是美育的目的。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改变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力求把大学语文和美育相结合,真正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春彦,李素娟,王东.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从部分高校问卷调查谈起[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下).

[2]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5.

[3][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4][德]席勒.席勒散文选[M].张玉能,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235.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4.

作者:司慧慧

上一篇:接入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服装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