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研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教研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教研室是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研究组织,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篇:高校教研论文范文

探讨高校学习型教研组织的构建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类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对学习型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研究需要学习型教研组织来承载。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原有的教研学习方式在教研理念、组织结构、活动形式等方面越来越不适应。因此,必须重树高等院校教研新理念,发展、丰富和完善高校现行的教研功能与教研方式。文章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高等院校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织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 学习型教研组织 构建

[作者简介]门学泳(1968- ),男,山東东营人,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教科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与成人教育。(山东 东营 257091)

21世纪,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共识。高等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对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教师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首先成为新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研究需要学习,创造需要探讨,在学习型社会里,构建相应的学习型组织,进行组织学习是有力的保障。教研室是高等院校教学、研究的基本和核心功能组织单位,教研室的组织学习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随着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的推进,高等院校原有的教研学习方式在教研理念、组织结构、活动形式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不适应性。因此,重树高等院校教研新理念,发展、丰富和完善现行的高等院校的教研功能和教研方式,构建促进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学习型教研组织,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要求高等院校教研组织进行“组织学习”

高等教育新教学改革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改革秉持全新的理念,在教学目标、教学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都强烈冲击着现有的高等院校教育体系。这要求广大高等院校教师要通过学习,迅速与新教学改革接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高校的建设,一方面给广大教师进行学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要求广大教师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瑞斯特首先提出,之后,其学生、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经十余年研究实验,于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从而在全球掀起了经久不衰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热潮。在这本被誉为20世纪管理圣经的书中指出,学习型组织必须经过五项修炼:个人熟练、心智模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的思想存在已久,圣吉博士对这些凌乱或分散的、潜意识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和理论论证,并整合了一些其他内容,从而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①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近年来,有两种力量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学习型组织的兴趣:一是各种组织对变革的需要,二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是一种存在于组织内部而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

关于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圣吉博士在《第五项修炼》中并未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后来的研究者纷纷从各自的角度把握和突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特征。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学习型组织是能够为着共同的愿景目标,通过自觉的、有组织的共同学习,激发全新的、前瞻的、系统的思考,从而促进组织整体及每个成员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集体或系统。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背景下的高等院校教研组织是学习型组织

毋庸置疑,高等院校教研组织应该是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上,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大家在这种组织里共同学习,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互相砥砺,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但实际上,高等院校的教研主要是组织教师学习,共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等,因此它具有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征,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目前高等院校的教研组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科专业化的分工制造了隔离带,从而把一个组织分割成相互独立且常常互相冲突的领域;(2)过分强调竞争,削弱了合作;(3)对组织学习重视不够,缺乏目的性、计划性。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教研组织具有五个特征:(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2)在教研工作中,抛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不断实现教学行为的变革;(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4)人与人之间坦率地进行沟通;(5)为实现学校组织的共同愿景一起工作。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背景下,高等院校教研组织帮助广大教师成为新教学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成为其落实新教学改革,引领新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高等院校教研组织必须尽快构建学习型组织,进行教学制度的创新,大胆改革不符合新教学改革精神的教研制度、教研常规,建立起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新教学改革要求的全新的组织文化。

(三)高等院校学习型教研组织必须通过组织学习来创建

“组织学习”是针对“个体学习”而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人们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对于学习行为而言,都是个体学习——学习的主体是个人。197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吉瑞斯首先提出“组织学习”概念,对“组织学习”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组织学习与个体学习都要通过每个人的学习来实现,而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习主体的不同:个体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个人,组织学习的主体是组织整体。从这个根本区别出发,两者在学习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便派生出了一系列明显区别。由于组织学习将学习由个人行为变成了组织行为,于是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过程中,它便成了必须而有效的中介。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者概括为:“学习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个人学习、其次是组织学习、最后是学习型组织。”②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通过学习方式的革命,使传统的个人学习转变为组织学习,才有可能创建起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

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着的又一次教育革新实验。教师的个人学习已经不能满足新教学改革要求,需要教师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共享、合作和集体攻关。高等院校学习型教研组织通过变革学习方式进行“组织学习”,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师集体的学习效益,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高等院校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织的基本对策

(一)建立激励强化机制,促进教研组织自觉学习

在心理学上,激励是一种有效的强化。强化可以促进人的行为巩固,推动人自觉的行动。教研组织毕竟不如企业组织那样直接面对市场机制的选择,对于优胜劣汰的压力远比不上企业组织,因而组织主动变革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教师或对“学习型”重要性认识不足,或产生厌学心理,或有畏难情绪,或缺乏足够的动力。因此,高等院校要建立学习型教研组织,学校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激励理论:一是目标激励理论,即建立共同愿景,以凝聚大家的力量,激励和引导人们去共同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二是外在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即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崇尚科学、奋发学习的热情。例如可以将各教研室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落实情况纳入教研室目标管理、教风建设和创建优秀教研室考核的重要内容等。三是榜样激励机制,树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个人先进典型,通过他们对大家起到示范激励作用。

(二)健全学习保障机制,切实推进教研组织学习

1.建立学习型教研组织的指导机构。学校应成立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并建立常务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检查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工作。

2.落实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的有关政策。要建立和落实四方面的政策措施:(1)建立动力机制。由学校组织、人事等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在干部选拔、人才使用、教师晋职等方面充分体现量才录用、择优选拔的原则;建立学习型教研组织考评制度,以此来增强教研组织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心。(2)搞好创先达标工作。组织好学习型教研组织建设的评比和达标活动,对学习型教研组织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3)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学校每年安排必要的经费,用于全校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的有关活动等。(4)建立教研室和教师学习年度积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组织和个人的学习。

3.建立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的领导责任制。要明确各部门在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中的职责,明确教研室主任在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中的职责,实施目标管理。把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与创建“先进教研室”“优秀教研室主任”活动结合起来,组织考核评比。

4.加强对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的研究和交流。每年要举办一到两次建设學习型教研组织理论研讨活动,研究讨论高等院校建设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教研组织的实践经验,为下一步的建设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创新教研组织文化,凝聚组织学习力

组织文化就是一个组织的个性,任何社会组织都有自身独立的文化。组织文化以价值观为核心,包括规范、价值观、态度和信念三个层面,是凝聚员工的精神纽带。组织文化对人的约束并不靠制度的强制和奖惩,而是靠核心价值观对员工的熏陶、感染和诱导,潜移默化地使员工对组织目标、行为准则及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并自觉按照这些标准去工作。组织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独特的,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和完善,其作用是持久的。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教研组织文化建设,抓住本质,创新工作,凝聚组织学习力,推动组织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教研组织工作中,创新无所不在,如教学创新、课题研究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组织文化是教研组织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激发组织内教师创新精神的源泉和动力。

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培育优良文化、克服不良文化的过程。对高等院校教研组织而言,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培育教研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念,塑造具有感召力的组织精神;(2)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工作以尊重人、理解人、重视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加强组织行为规范化建设,采用适当的仪式,强化组织文化的影响;(4)提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5)加强组织的软、硬件建设,树立良好的内外形象;(6)强化视觉识别。③

(四)展示教研组织学习成果,激发组织的创造活力

组织成果是一个组织建设水平高低的主要体现。通过公开展示教研组织的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凝聚组织的学习力,增加战斗力,焕发组织的创造活力。具体方法可以是:公开展示组织学习成果制度化,推动组织的持续进步;树立组织典型,强化榜样的带动力量;进行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焕发组织的创造活力,推动组织向更高水平发展。

[注释]

①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57.

②朱涛.组织学习:新世纪成人学习的革命[J].成人教育,2004(2):6-9.

③凌培亮.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学院[J].中国成人教育,1997(6):25-29.

作者:门学泳

第二篇:论当代高校教研室的作用

[摘要]教研室是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研究组织,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高校不断扩招的今天,强化教研室作用,加强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合理制订人才培養计划、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手段为社会输送合格创新人才,加强教学规律和科学技术研究,转化科学技术成果、培训社会急需人才、做好信息咨询等服务社会工作等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当代 高校 教研室 作用

教研室的全称是教学研究室,是高校中直接组织和管理教学、科研工作,并承担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重要任务的基层学术单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有专门定义:“教研室(学科组)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高校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管理组织,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东欧教学管理模式而增设的。改革开放以后,教研室已逐步形成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组织,还担负着教师的调整、业务考核、学术水平鉴定、工作考勤等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现在的教研室,既要注重科学研究,又要注重教学研究;既要注重学科建设,又要注重专业建设;既要注重日常教学,又要注重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现在的高校教研室如何合理定位其功能,具体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加强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障,教研室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教学认真、安心教学、素质高、结构和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建立目标一致、成员稳定、理念统一、管理规范、治学严谨的专业教学团队。

1.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一般是一个专业或一个学科组成一个教研室,一个教研室的教师由于同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群体,因而关注的专业兴趣、探讨的学术问题、涉足的科研领域都是相同或相近的。教研室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年龄、学缘、学历、专业、职称等多方面优化队伍结构。合理制订每位教师的个人发展计划,对新进教师加强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专业技能培训,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同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通过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将教师凝聚在一起,彼此心灵沟通,协调合作,做到“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的提高,建立一支沟通良好、关系和谐、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2.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对于教学团队目前尚无权威的定义,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在开展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中对于高校教学团队有了相应的规定,即“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专业建设或系列课程为建设平台,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与梯队结构、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指导和激励中青年老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成效显著的团队”。虽然教学团队的组建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研室实际承担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具体工作,这正是“质量工程”中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优秀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组建不难看出,以教研室为基本建设单位,引入“团队”建设管理理念,加强管理,才能组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团队。要克服当前高校为申报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团队,随意组合教师临时构成最佳名义的“教学团队”,这样的团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真正展开合作,更谈不上团队内涵建设。

二、注重人才培养特色,输出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喜爱的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一直是高校教研室不断研究的问题,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职能。在高校,教研室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着最主要、最基本、其他任何单位都无可替代的作用。人才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涉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是一个系统工程。

1.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研室是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直接制定者,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决定了高校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当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研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在培养环节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特别要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创新意识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二是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激发和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三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四是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是高校教研室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建设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不同地方、不同高校的学生对同一专业的要求不一样,这就要求高校教研室根据本校实际和自身的特色优势,结合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喜好,为学生量身定做人才培养计划。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可以结合各自的优势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优势行业的营销人才,如林业院校重点培养林产品、家具和旅游行业的营销人才,医学、药学类高校侧重培养医药类营销人才等,这样可以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备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教研室应以专业建设为纽带和切入点,整合课程资源,加大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网络课程、双语课程及精品教材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材的编选,提高教研室所承担课程的教学质量。

3.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大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其好坏直接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校外基地实习正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高校教研室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经常沟通,建立基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基地学习、实践,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以帮助企业培训技术及管理人员、为企业定向培养毕业生、企业有权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等方式,多渠道建立实习基地,既让学生从校外实习这个重要性实践环节得到经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又使企业在同高等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和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获得巨大的潜在的经济利益,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三、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规律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在高校中,教学与科研二者密切相关,无论教研室出于何种目的都离不开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这里的科学研究包括对教学规律的研究、科学技术的研究。教研室通过对科学研究的组织,可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加深对专业、学科的了解,随时掌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动向,了解专业和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教学规律,开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1.加强教学规律研究。从事教学工作必须重视教学规律,自觉遵循教学规律,按着教学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教研室要认真组织教师加强教学规律研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互动活动。因此,教研室必须认真研究、正确处理四种主要关系。一是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教指教师及其“教”的系统活动,学指学生及其“学”的系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二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三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人们认识世界,既需要直接经验,又需要间接经验。四是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活动是教书育人的活动,教书育人相统一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基本规律。通过对教学规律的研究,教研室要不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评价与考核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使教学效果更佳,使学习效果更好。

2.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研室的两条腿,缺一不可。高校既是为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国防部门等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出成果的地方。高校具有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得天独厚的条件,极强的人才优势,以及独特的学术气氛。现在,许多高校不但定位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把科研工作作为高校的重要工作。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具有很好的生源、优秀的教师,可以在国家科技进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研究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课程设计提供原动力,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掌握最新的研究動态,把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学更生动,效果更好。教研室建设应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采取措施激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教师广泛开展科研活动,利用他们在教学和学术中的优势,使青年教师和学生接受不同风格的学术熏陶,培养创新能力。

四、拓宽思路,大力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摇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应用职能之一,也是推进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研室应加强学科建设,优化教育结构,明确定位,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拓展服务社会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教研室在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1.转化科学技术成果。由于高校教研室在人才上有近水楼台的优势,同时拥有高校开放的学术氛围,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高新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教研室可通过论文、硬件、软件、专利等载体形式,将研究成果积极将转化为生产力。但容易出现科研与教学人员分离的现象,导致科研人员不能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如何发挥高校教研室的优势并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发展战略,应该有一个较清晰的科技发展思路,有所侧重,有所放弃。在不影响完成学校所交给的各项任务的前提下,应该做到:一是积极运用已有的科技成果;二是将科技成果服务于企业,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及企业需求挖掘及服务优势;三是作为企业的预研机构,企业的研发单位和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一种合作形式,高校可以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可以发挥需求和服务优势。

2.与企业联合办学和提供培训服务。高校教研室教育资源丰富,作为人才培训的主办单位,在组织、信息、社会网络和社会效应方面也有着不可否认的绝对优势,在有形和无形两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资源优势。据相关资料统计,美国有30%以上的高校有过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尝试。相当多的高校可通过教研室直接到企业办学,为其雇员开设针对性课程,培训企业员工。教研室在与企业联合办学与培训合作中,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相联合,双方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3.开展各类咨询服务。管理咨询业最初诞生于高校,192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Mckinsy教授创建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成为国际咨询公司的旗舰。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加入咨询服务业,面对巨大的市场,高校教研室应有效整合资源,积极参与到信息咨询服务中去,面向市场,深入企业用户做好各项调研,把大量具有针对性的、有使用价值的信息科研成果和大型数据库引入企业科技人员的桌面上;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听取行业学会的介绍,或走访专家学者追踪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动态,进而为企业提供系统性、时效性的咨询服务。多领域、多形式的咨询服务应成为当代高校教研室社会服务的最普遍形式,不管是学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的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都可以开展各类咨询服务。

教研室是高校基层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组织,在高校应处于主导性的基础地位。但长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教研室在培养学生成才、推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促使教师个人成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社会的应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严重弱化,教研室退化为执行高校教务处布置教学任务的教学行政基层单位,承担了过多与其应有职能关联较少的行政事务。因此,我们建议当代高校教研室的作用应回归到建设师资队伍、组建教学团队、培养合格人才、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加强社会服务的正常轨道中来。

[参考文献]

[1]季爱华.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熊岚.高校教研室功能的回归与重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6).

[3]黄辉.高校教研室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关系辨析[J].高教论坛,2010(2).

[4]武东升.遵循教学规律 培养创新人才[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5]罗宇.高校科研问题及校企合作的思路[J].科技咨询导报.2007(16).

[6]蒋学东.发挥高教资源优势打造培训教育品牌[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7]叶素文,张朝阳.高校咨询组织介入管理咨询行业的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5(2).

作者:甘瑁琴 祝海波

第三篇: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建设策略探析

摘 要:教研室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基层组织,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对人才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某本科高校教研室为研究对象,探讨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策略

教研室作为高校教学和研究的基层组织对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地方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激增,即便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成绩突出,但人才培养质量却不断下降[1]。归根结底,这是教研室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结果。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校开始设立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这时计划经济下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教研室便处在了极其尴尬的境地。教研室建设开始被不同程度地忽视,教研室功能日显没落,甚至已经形同虚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教研室建设现状与问题

高校教研室的建立是我国模仿苏联模式进行高校院系调整的重要成果,它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受前苏联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研究室。由于当时刚刚建国,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此时教研室的首要任务就是组织教学。二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调整了教育科技方针,确立了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地位,而此时的教研室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组织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这对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2]。三是8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研室逐渐成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基层管理组织,在高等院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现今我国地方院校仍是沿用上世纪50年代的校——二级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靠教研室去落实。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的发展受学科、专业限制较大,重点建设学科的教研室发展较为完善的同时,非重点学科的教研室建设却相对薄弱,甚至严重滞后,教研室之间发展极为不平衡,人员构成梯度不合理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发展的主要问题。

以某本科高校为例,共有104个教研室,总体来看,整体设置较为合理,但各个学院之间规模差异显著,教研室发展不协调明显。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见表1),教研室设立数量最多的是园林院,设有12个教研室,占学校教研室总数11.5%;其次是经管院设有11个教研室,占10.6%;传统特色的动科院设有10个,分别占10.4%;历史最悠久的农学院设有9个教研室,占总数量的8.6%;人文院设有7个,占6.7%;国土院和生工院、外语院分别设有5个,占4.8%;职师院和食品院分别设有4个,占3.8%。

从人员配备上来看,较为合理的如农学院,共有82名在职教师,包括7名双肩挑人员和52名专职教师,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31人,占37.8%,硕士学位的19人,占23.2%,学历结构较为合理。而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的如园林院,共有教研人员92人,其中正高12人,占12.0%,副高23人,占25%,中级42人,占45.7%,其中博士16人,占17.3%,硕士13人,占14.1%,本科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极大,占68.5%。以公共基础课教学为主的外语院,2012年其教研室教师人数共67人,正高职称人员和博士学历人员都为2人,都只占总数的3.0%,副高12人,占17.9%,其人员梯队也不尽合理。与上述情况相似的还有职师院的教研室,其任职教师总人数只有23人,人员队伍较弱,专业教师少,正高职称人员2人,占8.7%,博士学历教师只有1人。此外,个别教研室只有2—3位教师(包括双肩挑人员),教师教学任务较重,严重影响了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和教研室活动的开展。

其次,结合表1和表2来看,2012年在该本科高校中,所有年龄段高级职称的总数457人,而该校教研室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共有339人(不含军体部),这其中还包括学院的部分双肩挑人员,这说明仍有部分的高级职称教师主要为机关处室的行政人员,很少或没有承担教学任务,此外,35岁以下教师职称多为中级和初级,缺少高级职称人员,只占总数的5.0%,而46岁以上的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最大,占44.6%。所以,就出现了“高级职称人员少、高层次学历人员少、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的现象,这一现象在部分非重点学科专业的教研室中尤为明显。

由上述可知,该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和学科梯队还急需完善,教学一线的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较为缺乏,当前以行政工作为主的人员占有高级职称数的比例相对偏大,传统学科、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的教研室又将面临教师老龄化的趋势。如果青年教师不能很好地衔接工作,就会影响教研室工作的良性发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表12012年某本科高校教研室信息概况

注:1.本表按“教研室数量”降序排列;2.本表中“教师人数”为教研室专任教师数(包括双肩挑人员)。

表22012年某本科高校各年龄段在职在岗教师职称情况

注:1.本表统计数据中包括专职行政教师数;2.初级职称数中包括未定职级教师数。

二、教研室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职能管理

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与科研,但在实际中,教研室在地方院校中成了学院的一个附属基层组织,学院领导层对所管理的教研室不够重视,教研室的建设逐渐偏离了其性质和工作方向,冲击着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氛围。与此同时,很多本科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尤为突出,导致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协调,学校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这使得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关系,使教研室活动开展困难,且停留于表面,对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缺少深入的讨论研究,对教学工作的持续投入和关注不足,从而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3]。

(二)机构设置

当前,多数地方本科高校都以重点学科为主要建设对象,因此,教研室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非重点建设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研室甚至还没有形成教研团队,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的研究目标,教学、研究工作严重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传统的教研室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和经济体制。教研室之间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直接制约着地方高校的整体发展。同时,内部设置和人员构成的不合理还严重地影响了地方高校中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日常管理等工作的落实。

(三)思想认识

许多地方本科高校非传统优势专业的教研室中,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没有统一思想。多数教研室还没有制定建设规划,教研室主任大都只是被动地完成一些事务性工作,对教研室工作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对教研组成员管理松懈,且只满足于现状。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着师资总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教师流失严重的现象,且教研室内部人员浮动较大,青黄不接。甚至在一些新建设的教研室中,教师不仅数量有限,且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使得教研室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经费投入

教研室经费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然而落实到教研室的建设经费非常有限,这不仅制约着高校的整体发展,也使教研室的发展受到制约。以江西省2005年的高等教育投入为例,江西省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主要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两部分构成,共占当年全省教育经费的81.86%[4]。由此可见,尤其与其他211高校、省属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的经费投入仍然捉襟见肘,社会投入严重缺乏,自身筹资能力较差,而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是极为有限的。

由于长期的经费投入不足,地方高校大多面临教学仪器设备不完善、教研室场地受到限制、教研室活动难以开展,有些项目甚至存在“零经费”的现象。而较差的办公条件使许多教师即使有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的意愿,也往往都难以实现,从而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建设的策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进行部署,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以此为方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作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层组织——教研室就必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仅仅注重传统优势专业的建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的全面发展,还应该重视非传统优势专业的发展,真正做到各学科之间的平衡。那么,这就必须推进其教研室的建设,使得培养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重塑地位,给予教研室更大的教学自主权

协调好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行政的关系,就为教研室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地方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划分教研室的标准,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能,重视对教研室建设发展的研究,确立教研室在管理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二是应协调教研室中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以教学为根本,科研为支撑,同时,还应协调好教学活动与行政管理的关系,确立教研室主任的管理地位,提高教研室主任的权威性,弱化教师的行政职能,使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5]。

(二)规范机构设置,促进各学科教研室平衡发展

首先,从管理结构方面,应规范教研室的规章制度,将各项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设立一套专属于教研室的管理监督机制。其次,从学科结构方面,应重视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教研室的建设,根据其建设目标,合理配置教研室人员,平衡各学科发展,这样以避免教研室设置重复、职能分工不清晰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具体来说,在专业上,应依据学科特色,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加大对非传统优势专业教研室的建设,扩大教研室规模、打造一批新的重点教研团队和特色专业;从课程上,根据改革后的教学定位,加强课程体系的开发,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实践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技能水平[6]。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软硬件条件

无论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制,还是学科建设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对教研室的经费投入,为教研室建设提供经济保障,充足的经费不仅能满足教研室的基本建设,如添置新的教学设施、改善基本办公条件、开展教研室实践交流活动等,还能设置教研室的奖励、补贴机制,更能为教学改革、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调动教师的学术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需要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同时,发挥地方本科高校的自身优势,通过与企业合作等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增强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筹措经费的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薪酬制度,强化教师的精力投入

首先,制定切合实际的年度工作计划,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并将考核指标纳入到计划当中,建立定性与定量的双项考核标准。定性考核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定量考核需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将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工作量的形式进行分解,计算出每个教师所要完成的工作量,形成一套合情合理的考评体系。同时,评估过程既要结合目标又要结合实际,考核手段要实现多样化,如对教学工作的考核不仅要看学生及其课业成绩,还要参照自我评价和学生家长的评价,做到考核合情合理。其次,要完善薪酬制度,将奖惩制度纳入到薪酬制度当中,如设立优秀教学奖金、科研成果奖金等,而对于没有达到基本标准的教师,应给予批评甚至减扣绩效奖金等惩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内外交流平台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条件,然而许多本科院校非传统优势专业的教研室中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现象,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队伍,面临老教师退休、青年教师缺乏经验的窘境,学科梯队难以实现。因此,要着力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有经验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加强教研室内部交流,开展教学培训。同时,将“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活力。同时,还要加强高校内部不同教研室之间的交流,积极参与其他高校教学组织活动,并与其相关专业建立经常性联系,交流经验,交换必要的资料和教学信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教研室建设得好不仅能够成为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保障,也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教研室建设水平的高低更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教研室建设中,不应该仅仅是保证数量上的对应,更应该在质量上寻求平衡发展,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做到:在规章制度中确立地位,在政策实施上加大力度,在思想认识上做到统一,在经费投入上给予支持。只有这样,地方本科高校才能走出教研室建设发展的困境,才能使地方本科高校教研室的地位得以真正确立,才能充分发挥教研室对地方本科高校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作用,才能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晓星.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杨天仁.标准化教研室的内涵建设与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3]刘民乐.浅论高校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J].运城学院学报,2008,(1).

[4]曾泽鑫.江西省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

[5]丘林,陈朝新.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6]姜立松,曲明川.浅析地方高校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管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作者:吴梦婷,张继河

上一篇:会计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劳动保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