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论文范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进步,高校人才培养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分析了职业发展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相结合的具体发展思路,希望对高校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有积极意义。

第一篇:职业发展论文范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发展困境与对策

摘 要 通过对全国70所中职学校校长深度访谈,从校长的视角分析中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中职教师职业发展存在困境既有观念方面的滞后,也有制度、政策和机制上的障碍,需要制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激励政策,完善职教法规,健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发展;困惑;影响因素

职业发展指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规划。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是人最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1]。这种需要要求最充分地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相比较其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而言,自我实现需要显得比较突出和紧迫。要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我价值,职业发展尤为重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发展不容乐观,教师晋升通道不畅,骨干教师流失比较严重,教师群体普遍缺乏个人成就感,离职倾向比较明显,其职业发展状况应引起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全国70位校长的访谈调查,站在校长的视角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发展困境和成因,有利于更好地从管理者层面重视和加强中职学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有利于中职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稳定,促进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中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

在访谈的对象上,共访谈重点类中职学校校长37人,普通类中职学校校长33人①;这些校长分布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经济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队伍现状、职业成就感、职业晋升通道、培训进修情况、职业规划管理以及对策建议等。归纳起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困惑。

(一)成熟骨干教师流失比较严重

在一些普通中职学校或民办中职学校,成熟骨干教师流失比较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学校待遇低,留不住人才。这些中职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一旦实践能力提升,如果相应的劳动长期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就可能会跳槽去待遇更好的学校、公司或企业,其中民办学校更甚。

据四川省某中职学校校长反映,该校教师年均收入3.5万~4.5万元,远低于辖区高中教师待遇,成熟骨干教师跳槽比较多。湖北省某中职学校校长介绍,学校教师年均收入4万~5万元,而当地好的企业工资7万~8万元,差距悬殊,一些成熟骨干教师纷纷跳槽另谋他就,寻找待遇更高的职位。广西某民办中职学校校长表示,教师的月薪2000元左右,有的教师仅仅把学校作为进入公办校的跳板;有的人即使不去公办校,但是有了经验之后,也另谋高处。因为工资低,学校很难招聘优秀教师。

表1是课题组对全国2112名中职教师进行的年龄结构的统计调查,可以看出各地区中职教师都是以40岁及以下中青年教师为主,东部学校占64.9%,中部占63.4%,西部占67.6%,东北占62.5%。而41岁至50岁成熟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熟骨干教师流失的现状。

(二)教师职业成就感普遍不强

职业成就感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带来的一种荣誉感、自豪感以及心里的满足感。中职教师职业成就感普遍不强,导致中职教师离职倾向比较明显。

据湖北省某中职学校校长反映,现在中职学校学生生源竞争激烈,生源质量不高,有的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在现行的拨款机制下,对那些旷课次数多的学生还不能过多批评,更不会轻易依校规予以开除,否则上级会减少财政拨款。重庆市某中职学校校长也反映,普通中职学生基础较差,招录分数很低,学生良好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优秀学生比例较低,教师常常抱怨课堂难以管控,缺乏人才培养的成就感。吉林省某中职学校校长反映,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才来读中职学校。中职学校门槛低,入学容易。现在的中职学生习惯于原来的保姆式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习惯。河南、吉林省中职学校校长反映部分中职教师在学校觉得没前途,在社会上又得不到认可,中职教师地位比普通高中教师低,关键是社会认为培养的学生基础差,成才率不高,此外教师待遇也比较低,认为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合理的报酬。

表2是课题组对中职教师职业吸引力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中职教师职业吸引力受发展前景、社会地位、个人成就感三个重要因素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职教师非常看重个人发展、社会评价和学生成才。

(三)教师晋升高级职称通道不畅

校长们普遍反映,中职教师职称上升到高级讲师后,很难再往上晋升,遇到“职业高原”瓶颈。所谓“职业高原”是指个体在其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在这个阶段中个体的职业生涯进入一个在相当长时期里无法提升的状态[2]。领导激励理论认为个人努力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未来期望目标与效价的乘积[3]。当教师遭遇“职业高原”瓶颈无法突破时,职业发展目标无法实现,教师工作积极性可想而知。

湖北、四川等省中职学校校长普遍反映,在现有政策下,中职教师晋升正高职称难度极大,很多教师为此感到失望。各个地区在职称评定方面设定严格限制,如根据学校教职工总数,限定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比例,只要达到饱和,低职称教师便无法晋升。据山西某中职学校校长反映,该校近10年未评过高级职称;还有的校长反映,他们所在市教育部门在高级职称比例设置上严重倾斜重点高中,重点高中高级职称设定的比例与中职学校相差近30%,严重挫伤中职教师积极性。四川、辽宁、吉林等省中职学校校长普遍反映,中职教师评聘讲师和高级讲师的标准参照普通高中执行,没有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很多中职教师比较迷茫,感觉前途无望。由于受到种种条件限制,现有中职学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少。

(四)教师培训进修苦乐不均

受经济、区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教师培训进修呈现苦乐不均的状态。东部省份处于改革前沿,经济发达,教师培训机会多,培训层次高。江苏某中职学校校长反映该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美国加州奥隆尼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50%以上的教师被选派到新加坡、德国知名职业技术院校研修,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上海市还专门组建中职教师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人数在1500人左右,培训内容为“职教理论-专业培训-模块化培训-班级管理-企业实践”;培训对象为新进教师培训和名校长培训,体现出中职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时效性、模块化、人性化等特点。但中西部地区中职学校由于受到种种条件限制,培训进修力度不大。

在培训的内容上,一些中职学校校长反映现有的国培、省培项目针对性不强。辽宁、广西、湖北等省(区)中职学校校长普遍反映国培顶层设计很好,但实际效果欠佳。有的国培项目理论性太强,教师虽经过2个半月到3个月的培训,但对职业技能提升并没有多大帮助。在培训地点上,相当多的中职学校校长反映大多数国培、省培项目均在高校,教师感觉收获不大,需要多组织在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培训和进修,使教师掌握企业最前沿的技术,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人才培养才具有针对性。

(五)教师职业规划管理参差不齐

职业规划管理是学校需要给教师指明发展方向、树立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路线,并为教师提供机会,实现个人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的统一[4]。校长访谈显示,大多数学校领导对教师职业规划比较重视,但重视程度呈现区域性、层次性特征。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校企合作机会多、层次深,教师职业规划管理有可靠外在条件。

苏州工业园区技工学校校长反映,他们学校依托苏州工业园区优势,采取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国内和国外培训,并成立名师工作室,对优秀教师给予经济奖励,提升其发展空间,教师工作积极性很高。在一些国家级重点或示范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规划管理有良好的理念保障和制度保障,职业规划顶层设计比较系统。如广东、上海、江苏、四川等省(市)重点中职学校校长普遍反映,学校很重视教师职业规划管理,有的学校成立教师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各校在教师职称评定、学历提升、培训进修、骨干教师选拔、人才津贴保障等方面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但一些条件比较差的普通公办中职和民办学校,其教师职业规划管理不容乐观。一些校长由于受学校财力有限,教师外出培训进修有的仅限于省内,极少派教师到省外或国外培训。此外,对优秀教师奖励不够,档次没有拉开,优秀人才留不住,流失比较多。

课题组调查人员对全国2112名中职教师进行分层统计,得出国家重点中职学校与普通中职学校对教师职业规划管理存在明显差异,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上述现象。见表4。

二、中职教师职业发展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中职教师职业发展存在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体制障碍,又有制度不完善,政策不健全等因素。

(一)观念障碍

从校长访谈的情况来看,中职教师职业规划存在困境,既有管理层面的观念滞后,又有社会舆论的消极导向。

一是部分校长对教师职业发展重要性认识不清,对学校公益性定位不准,在教师培训、进修、奖励上舍不得投入;有的校长把教师仅仅定位为教书匠,忽视教师的后期开发和培养,还有的校长习惯把资金投放在实训室、教学楼等硬件建设上,对教师继续教育不重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大于物质资本产生的效益[5]。由于部分中职学校领导对教师人力资本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教师职业规划管理缺位。

二是社会舆论消极导向使一些热爱中职教育事业的教师产生迷茫犹豫的心态,如中职学校生源差、成才率不高,地位甚至不及普通高中,课堂难以管控等,这些舆论使教师难以产生职业成就感。

(二)政策障碍

中职学校校长们普遍反映现有的政策不利于教师职业发展。一是职称评定政策。在评定的标准上,很多省市参照普通高中执行,按照普通高中职称标准发放津贴,没有形成中职教育独有的职称评定体系,没有突出以“技能为核心”的评价关键点。在评定的层次上,中职教师最高职称仅为高级讲师,希望国家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在职称评定上参照高职学院,符合条件的也可以评定教授职称。

二是中职学校没有自主权。上级人事部门统一制定人事招聘政策,学历条件一般在本科及以上,没有考虑到中职教育用人实际,招聘进来的人往往不是学校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在教师职业发展上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

三是上级部门对学校财政编制严格控制,不少学校严重缺编,教师觉得自己没有保障,对未来发展缺乏预期。

(三)法规、制度障碍

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也直接影响中职教师的职业发展。一是校企合作由于没有法制保障,合作深度不够,教师在企业一线实习实训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中职学校校长反映,现在国培项目多数设置在高校,在企业设置非常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觉得自己没有合作义务,也没有合作的冲动,根源在于校企之间缺乏系列明确的法规和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包括双方权利和义务等,导致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如《职业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可以看出,现有《职业教育法》对校企合作双方权利义务的规定过于笼统模糊,校企合作缺乏长久的后劲,教师职业发展缺乏制度层面的深度保障。

(四)机制障碍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教师要能做好工作,不仅要有足够的资历,也要得到足够的支持。除物质条件和合适的教学手段外,还需要一种评价和检查制度并将其作为识别高质量的教学和鼓励手段[6]。从校长访谈的情况来看,中职教师职业规划存在困境与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有密切关系。

一是缺乏对技能人才的专项支持,没有形成重视技能的氛围。如重庆某中职学校校长反映该校绩效工资实行以来,教师收入包括财政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学校账户由上级教育部门托管,学校没有专门人才激励资金,技能人才的贡献没有得到体现。

二是教师队伍激励机制不系统、不完善。中、西部地区很多中职学校没有建立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教学新秀人才梯队,有的地区只遴选了骨干教师,并给予少量津补贴。人才培养梯队没有建立,不利于教师职业发展。

三、中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职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多层面的。教师的职业发展关系到中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结合校长们反映的问题和建议,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一是从国家层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权利义务。建议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将企业培训职业学校教师纳入法定义务,并且实行经费分担机制。同时对承担经费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为中职教师开展校企深度培训提供持久动力。此外还需要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

二是从政府层面完善中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符合中职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评聘制度;建议政府部门针对中职教师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成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选送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优秀教职工参加国内外培训和进修;引进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提供高端技能人才安家费和生活津补贴。

三是从学校层面加强教师职业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中职教师管理制度、晋升制度、教师教育教学的激励和评价制度,增强办学活力,调动教师积极性。建议成立教师职业规划发展中心,做好中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 考 文 献

[1]王爱民,张素罗.管理学原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136-137.

[2]寇冬泉,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阐释[J].教育情报参考,2006(10):67-68.

[3]姜玲玲.管理学基础[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76-177.

[4]韩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6):68-69.

[5]黄卫平,彭刚.发展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63-164.

[6]叶小明,廖克玲.广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45-47.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Influence factors

Author Li Xunhua, profess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Yongchuan 402160); Zhangzhi-y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ccounting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作者:李勋华 张志勇

第二篇:基于职业发展视角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的发展研究

[摘 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进步,高校人才培养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分析了职业发展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相结合的具体发展思路,希望对高校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有积极意义。

[关 键 词] 职业发展;职业创业教育;大学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和企业对高校人才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只有基于职业发展视角,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相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结合自身所长、性格、目标,明确创新创业目标,进而在个人职业发展中逐渐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就业环境。

一、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职业发展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至今其已有百年历史,而我国职业发展教育仅仅历经几十年。不过,虽然我国起步时间较晚,发展速度却十分迅猛。尤其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职业发展教育已然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在大学生终身职业创业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美国著名学者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人生需求”理论,他认为:人们一生当中的需求会不断成长,其中最高级的需求即实现自我,而人类想要实现自我必须在有限时间内从特定职业中进行谋求[1]。基于社会学角度,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人必须有目标,只有清楚自己想要的,并制定计划进行实现,才能实现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知,明确自身特长、性格以及喜好等再进行职业规划,并通过科学方法进行职业创业实践,这样才能在职场中实现自我[2]。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直接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朝着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职业发展教育过渡。虽然这种教育体系还没有彻底形成,但是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创业能力[3]。基于职业发展教育展开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能够满足以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为前提,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的发展,促使大学生在未来职场生涯中以更大的优势脱颖而出,这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言十分关键[4]。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虽然我国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在我国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以后,我国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并且成果初现。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一)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普及率较高

根据我国教育部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近82%的全国各地高校已经完成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而大学生参与职业创业活动数量超过300万[5]。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普及率较高,并且大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尤其随着很多高校将职业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参与职业创业活动的大学生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二)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不过,就现阶段而言,多数高校进行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时没有制定完善的综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这使职业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衔接、联系不够。在师资方面,高校职业创业教育师资大部分集中在经管类专业教师,由于职业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参与不够,这使职业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无法和学生专业相融合[6]。此外,在职业创业教育中,高校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创业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创业心理素质、领导力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培养。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系统、连续

职业生涯规划具备明显的长期性、规划性和复杂性,其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只有高校和大学生身体力行,才能切实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水平。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集中于毕业生年级,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加上对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抱有过高期望,并存在明显的好高骛远、盲目就业的特点,一旦就业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在后期就业中很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心理,进而错过后续职业发展中的许多机遇[7]。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创业教育整合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科学规划创业的意識,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结合自己性格、特长以及喜好等定位职业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创业计划,进而降低职业创业风险。不过,当前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创业教育彼此独立,这并不利于大学生持续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很难促使学生科学认知职业创业。

三、基于职业发展视角的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发展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联系紧密、相互协调。职业创业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竞争力以及持续创业能力。因此,基于职业发展视角展开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职业创业教育水平,进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目标。

(一)在职业创业教育中纳入职业发展课程

职业发展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并在大学生终生就业创业过程中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职业创业教育中纳入职业发展课程,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创业技能进行培训,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和职业规划意识,这对大学生终身就业创业尤为关键。此外,职业发展课程可以提高学生高瞻远瞩的能力,这是大学生职业创业成功的核心素养。

(二)基于职业发展视角创新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业的过程充满了复杂性、综合性、风险性,为了确保大学生职业创业成功实践,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创业能力。基于职业发展视角创新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应重视创业者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除此以外,职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应包含风险管理、情绪管理等提高创业者综合素养的训练课程,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职业创业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

(三)在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中增加心理咨询和辅导

职业创业的过程充满艰辛,即使对综合素养很高的创业者而言,职业创业实践也不会一帆风顺。从很多创业者的实践经验来看,创业过程充满各种未知风险,创业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压力和问题,例如行业竞争、资金短缺、难以融资、创业失败等,尤其在创业瓶颈期,创业者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大[8]。在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中增加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未来创业实践中其可以更加镇定、理性、乐观地面对各种创业瓶颈和困难。

(四)将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

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切不可脱离专业教育,而是应该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使大学生在专业领域具备更高的潜力和综合素养。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和职业创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制定完善的职业创业教育制度,进而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五)通过科研体制改革促进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发展

为了促进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的更好发展,高校必须同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进而为大学生职业创业实践提供有效平台。在科研体制改革中,高校可以从科研不够集中、集成创新差等方面入手对当前科研体制进行改革,通过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系。另外,只有科学研究和社会企业生产需求科学对接,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才能充分激发师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进而推动职业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职业创业教育必须进行创新改革,通过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创业精神和能力,进而促进高校大学生就業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芬.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1):99-100.

[2]刘丹.职业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4):77-80.

[3]张丽楠.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248-249.

[4]龙云霞.基于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四川劳动保障,2018(S1):11-13.

[5]许青娟,周秀珍.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创业教育分类指导模式[J].唯实(现代管理),2018(1):41-43.

[6]巫英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28):103,105.

[7]崔国庆.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4):129-130.

[8]张成联.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科技视界,2017(22):51-52.

编辑 王 敏

作者:彭景

第三篇:法律素质与职业发展

[摘 要]在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走向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的今天,面向大学生开展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使其提高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是防范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侵权和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分析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制订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计划,丰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方式及内容;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等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素质培养的体系。

[关键词]法律素质;职业发展;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已经为大学生就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发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市场化,当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果和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时,全国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基本上强调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的培养,时常忽视了法律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法制安全意识淡薄的特点,设置收费陷阱、扣证陷阱、试用期陷阱、培训陷阱等,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很容易被卷入劳动纠纷中。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不懂法、不知法,心存侥幸,不能做到诚实守信,而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法律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逐步走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模式,各种招聘活动和形式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参差不齐,有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匮乏、维权意识淡薄等弱点,屡侵大学生合法权益。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了解法规、政策、树立法律意识;学会辨别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虚假现象,以免上当受骗;用法律的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需要

在近几年的毕业季里,一些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职位,增加自己的求职“资本”,铤而走险,私刻公章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或是职业资格证书,而这种行为一旦被用人单位发现,不但会失去这份工作,而且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大学生不能诚信就业,一方面是由于就业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由于就业法律知识匮乏所致。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

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60万人,2012年更是达到了680万人,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本人、高校及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加,就业率也成为评价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就业率,帮助毕业生就业,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偏向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教育。在法制化、市场化经济下,在机遇与挑战并有的形势下,要让大学生顺利地、正确地、满意地就业,高校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大法律教育,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指导学生依法就业和学会自我保护,从而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

(四)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依法治国方略确定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行各业都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已成为社会就业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经验不足,与用人单位相比应属弱势群体,也常常因法律缺乏而被侵权。然而,大学生就业事关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地区,如果处理不好或是不及时,也是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在当前的就业形式下具有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关就业法律的课堂教育投入不足,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给予法律知识教授的比例极少,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渠道非常有效,多数学生仅仅是在《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上对法律有所涉及性的学习,而且该门课程大一就开设,课时少,学生都不重视。在就业指导课中,关于就业法律教育也往往只有一两节课时,其中还包括就业安全教育和社会保险知识教育,就业法律知识的讲解往往一带而过。其实,教育大学毕业生依法就业、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是一两天或一两节课所能做到的。

(二)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目前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帮助学生就业,几乎将所有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方面,而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劳动法律法规,没有教学生怎样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大学生能就业,但不能安全就业,因为他们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或是不懂得自己的一些就业行为已经触犯法律。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素质培养的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许多高校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老师组成,这些教师学科背景各种各样,平时也常常忙于日常事务,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相关法律知识,就更难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指导,这完全不符合师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就业法律的指导效果。

(四)大学生对学习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不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近年来,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然而许多大学生对这些法规政策知之甚少,从思想上就根本不去关心,不知其重要性,不知这些法律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有哪些帮助,造成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知怎样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合法权益被侵犯都不知道。同时,由于个别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在就业过程中,求职心切,铤而走险,通过造假的方式增加自身就业资本,从而让自己顺利就业。而对这些行为,许多大学生都声称自己只知道这是欺骗,没想到这是违法的,不知道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五)当在校大学生或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生法律纠纷时,无法得到高校或母校的帮助

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当其遇到法律纠纷时,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哪些法律救济,应该去找谁帮助自己,因而使其陷入茫然之中。这时,作为大学毕业生坚强后盾的高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任何帮助。在我国各高校中均未建立专门服务于大学生的法律咨询援助机构,认为只要学生顺利就业即可,没有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没有能意识到只有为毕业生提供法律服务才能实现自身作为高校毕业生坚强后盾的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

(一)从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因而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应摆在较高的位置。高校就业指导要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充分意识到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加大法制观念的教育,使每位大学毕业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才能使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大环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和发展。

(二)制订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计划,丰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方式及内容

首先,在大学毕业生中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重要的就业指导课内容。目前有的高校在全校范围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法律教育的效果不明显。而在以往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所提问题能反映出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望。所以,可以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中的重要内容。当然,在课堂教育中应突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契约意识教育、合同意识教育、司法救济意识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引导学生自学有关就业的法律知识。

第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在教师要教授学生全面、细致的法律知识时,其自身就必须有更多的就业法规、政策知识,学校就要建立一支真正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学校可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律教育教师队伍,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法律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学会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同时,要突出维权教育,使大学生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可以选择怎样的救济途径,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然,这需要学生充分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由于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高校还应在就业法律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强化大学生对就业协议重要性的认识,慎重选择,认真履约,避免陷入合同陷阱。高校也应当重视培养大学生自我提高法律意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形势和就业现状,培养学生学习就业法律知识的兴趣。

第四,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模拟实践教育,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就业法律知识。(1)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教育的形式应当尽可能的丰富,高校不但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咨询、个别辅导、法律援助、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不拘一格,达到实效。(2)丰富宣传形式,如发放就业法律指导宣传手册,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就业法律知识,并将其上传到网络,便于学生自学;设立专门的宣传橱窗进行宣传;利用校园广播、校内刊物等宣传媒介传播就业法律知识。(3)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模拟实践教育方式,通过组织模拟法庭,参加庭审旁听、开展案例分析讲座、法律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模拟招聘会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寓学于乐,更加容易的接受就业法律知识。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提供法律援助

毕业生大多为社会阅历有限的年轻人,出现法律纠纷时往往很难自己解决,是典型的弱势人群,是最需要高校提供法律援助的,这时高校应当为学生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从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出发,与相关用人单位交涉,对确属用人单位责任且拒不改正的,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对其施加压力,或帮助毕业生通过司法途径求得公正解决。高校可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资源,吸收校外法律从业人员、校内法律专业课教师和法律专业学生,成立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开通咨询热线接受咨询;设立专门的电子信箱和QQ群与毕业生

交流就业法律知识;开辟专门的咨询场所,当面接受咨询;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援助网站等。各高校之间还可以成立援助联盟,共享资源,共同为毕业生提供法律援助。高校只有加强对毕业生法律救济方面的援助,才能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得到切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平,陈奎.大学生就业困境及法律保障问题研究——以<劳动合同法>制定为视角[J].河北法学,2007(8).

[2]邹开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发来教育之我见[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作者简介]陈勇,湖南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律素质与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法律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XKYJ2012047)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勇

上一篇:智能化建筑论文范文下一篇:英语口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