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论文范文

2022-05-10

第一篇:旅游发展论文范文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生态保护

摘 要:当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人们除了在物质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之外,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有更多的关注,从最开始的努力维持生活,逐渐学会享受生活。在工作之余,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外出旅游,让平常忙于工作及家庭的身心得到放松,让快节奏的生活所带来的紧迫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得到有效舒缓。旅游的持续发展除了可以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以及舒缓焦虑的情绪之外,还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增长做出卓越的贡献。旅游的持续发展在带来利好结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尤为突出的就是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由于毫无节制的去消费旅游资源,造成了旅游生态的不平衡,对于一些主要依靠旅游业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地区来说,这种过度消耗会直接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的健康增长,并且对旅游的质量也有负面影响。所以,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生态保护的问题应该被重视起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只有这样,旅游才能为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的增长带来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质量;旅游生态保护

要想旅游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旅游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旅游生态保护不是一项可以随性进行的事情,而是有着强烈的系统性特征的工程,只有旅游生态得到保护,整个旅游行业才不会陷入无尽内耗的恶性循环,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而且还可以推动旅游行业的创新与发展的永续[1]。对于旅游生态保护,除了要对已经遭受破坏的旅游生态进行修复之外,还需要对存在破坏隐患的旅游生态环境加强保护,谨防旅游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首先,在对旅游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时候,应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相关单位及旅游企业通力合作;其次,在对旅游生态进行综合性治理及对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的时候,要遵守规划、保护以及施工三项同步进行的原则;最后,旅游生态保护必须落实到“人”的身上。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每个人的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发动每一位公民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强化全民的旅游生态保护责任感。

一、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生态保护的矛盾对立

旅游行业对环境的依赖性是极其强烈的,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但是,旅游环境又是极其脆弱的,当旅游有所发展之后,环境会因为承受的负荷过重而出现自我修复速度明显慢于被破坏速度的情况,最终致使旅游环境受到破坏。所以,如果旅游环境得不到妥善的保护以及系统化的管理,那么旅游将难以维持可持续性发展状况。

结合目前旅游环境破坏的情况来看,旅游对于环境的破坏集中表现在可供人们观赏游玩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森林以及动植物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其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污染。目前,旅游环境的破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旅游之所以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一方面,是因为在短时间内大量游客涌入旅游目的地,这种行为本身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来说就是一种压力,会让旅游地的野生动植物以及其他的生物正常生活受到打扰,再加上游客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喜欢随意乱扔垃圾或者是乱涂乱画等,都会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旅游开发商、旅游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导致旅游生态环境不仅得不到保护,反而还被过度消耗。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中,旅游发展对于生态的破坏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景区对旅游地没有进行精细管理,而是采用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对于旅游旺季的游客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散管理;第二,游客的素质不高,随意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旅游部门没有立足长远,对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合理,过度消耗了旅游资源,致使旅游生态的平衡遭到破坏[2]。因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生态保护存在突出的矛盾,所以如何做到旅游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以及旅游生态的保护成为当前旅游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旅游生态保护的现实发展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不论是旅游主管部门还是相关的实业部门都认识到旅游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并在旅游生态保护的迫切性上达成了共识,相应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已经颁布实施。从旅游相关的政策方面,笔者查阅到,早在1973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开始颁布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以及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等,都对旅游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并且使环境行政管制体系的建立获得了政策性文件的支持,让环境行政管制体制得以初步形成[3]。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的旅游生态保护工作中,旅游的行政主管单位和实业部门、环保的行政主管单位和实业部门之间也进行了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并且取得了部分成绩,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旅游生态保护的相关制度尚未健全,管理粗放

近年来,国家虽然相继颁布了一些与旅游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性纲领文件,但是由于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过快,所以旅游生态保护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完全满足,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我国的旅游业只有相关的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法却没有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此两者的区别还是极大的。我国的旅游业与西方国家相比而言,发展较为迟缓。一直到1985年,我国政府才把旅游业划归到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范围中,也就是在那之后,旅游业才被正式纳入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计划之中。根据目前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国家虽然在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一些立法工作,停留在相关法律以及法规的执行监督层面,却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模式。不少旅游景区的基础性建设项目根本没有依照程序去办理符合规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手续,即使有些旅游景区办理了生态环境保护手续,但是因为没有任何部门对其保护动作进行有效性的把关,最终让生态环境保护只停留在了形式层面上。目前,国家出台的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文中,概念不够清晰,导致法律的约束力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的第三十条其中一项提出“刻划、涂污或者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者责令赔偿损失”的规定,但是这条法规中存在几个模糊的概念,容易引发歧义。如“尚不严重”,究竟什么样的刻划涂污可以被归为严重,什么样的刻划涂污是不算严重的,这个界限没有被明确地给出[4]。另外,关于罚款以及损失赔偿金额都没有被明确规定,这就导致法规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尴尬局面,很多人会在模糊的字眼上做文章,来逃避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处罚。长久以来旅游地区没有一个权威的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来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由多个部门同时进行管理,当旅游生态环境的问题出现之后,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开始相互推诿责任,这些都会阻碍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重产值,轻保护

虽然国家多次强调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不少地方旅游主管部门与旅游项目投资者仍然会在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摇摆不定,一些地区对旅游地进行旅游资源再开发时,最终会选择向短期利益低头。

(三)生态环保经费不足

各个地方的财政部门划拨的与旅游生态环保项目相关的专项经费以及业务经费不够充足,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及时有效地开展,不少本应该收取的环境保护费用都未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收缴补齐;另一方面,治理生态环境的污染现象还需花费大量的资金,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欠账。最终导致许多生态环保治理项目的资金得不到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也无法落实到位,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一天天加深。

(四)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生态意识

旅游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旅游产业中,有非常多具备良好旅游环境资源的地区,都位于较为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的省份。例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那里的居民生活方式较为原始,生活呈半封闭半开放状态。由于生活以及生产方式的原始化,因此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生态环境极为良好,有着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先天优势。但是,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因为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当地居民通过猎杀动物或者是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去换取经济增长,致使原本风景优美的民族村落聚居地在游客大量涌入之后变得面目全非。当地居民生态意识薄弱,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不注重生态保护,导致随手乱扔垃圾、在建筑物上随意涂画等不文明旅游行为。

三、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生态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旅游地区的游客承载量、旅游人数及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游客的数量高于或者与旅游景点的饱和承载量相等的时候,旅游行为对于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程度就会大一些;在游客的数量小于旅游景点的饱和承载量的时候,旅游行为对于环境的生态平衡破坏程度相对而言就会小一些。旅游环境质量发生变异,和游客自身的行为、游客的心理、社会文化的变化以及居民参与程度的大小等因素都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因素中有相当多的不可控制因素。也正因如此,在某一个微观的、具体的时间点上,可能看不出什么规则特征。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会发现游客人数和旅游景点之间隐藏着周期循环规律,这种规律更偏向于内在。

(一)旅游景点的历史发展演变模式

旅游景点的周期循环演变模式是由Richard W.Butler博士提出,即根据时间的发展以及游客的人数变化,将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发展分为6个具体的步骤,分别是:开发、参与、发展、巩固、萧条与重现活力(衰败)。依据旅游人数的不同、旅游者类型的不同和旅游设备设施发展不同,这6个步骤又可以被归纳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发、参与,在第一阶段中,主要以吸引游客中少量的探索性游客为主,例如旅游打卡先锋和少数的当地人。这一阶段中,旅游的人数总量较少,旅游设备设施也都处于建设之中,旅游发展整体呈现出自由状态,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5]。到了第二阶段,也就是发展、巩固和萧条时,旅游景点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涌入大批量的游客,旅游景点所吸引的游客的类型也是多样的,其中大众旅游人数较多,游客们可以选择在中高档的酒店休息,而不必再像第一阶段时借宿当地居民家或者是自己搭帐篷野营。在第二阶段,旅游景点的服务设施逐渐齐全,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变大,游客数量的剧增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旅游生态平衡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第三阶段,旅游产品的开发更新阶段,此阶段的旅游者类型仍然是以大众游客为主,但是游客的数量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下降。但是,不论游客数量的多少,旅游地的基础设施都已经陈旧老化,旅游景点对人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吸引力,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游客已经对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虽然旅游主管部门也采取了补救措施,如暂停营业、治理污染、开发新的旅游项目等,但是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长线工程,只有合理布局长远规划,才能够收获成效。

四、结语

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必须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充分考虑旅游生态保护问题,才能够促使旅游的持续发展,让更多的游客可以享受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才能创造出更多有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汤春琳,唐翀.我国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會,2008(20):276-277.

[2] 李淑萍.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J].成才之路,2009(18):76.

[3] 黄娜.加强旅游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J].科教导刊,2013(5):194-195.

[4] 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2):83-86.

[5] 祝光耀.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2002(9):3-7.

作者:许亚琼

第二篇:加快旅游发展 打造旅游大省

日前,甘肃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定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GDP总量的8%,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就业容量进一步增加,每年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到2020年,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文化旅游大省。

《意见》提出,要树立“精品丝路、多彩甘肃”旅游新形象,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旅游线三条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庆阳红色旅游、天水—陇南三国古迹旅游两条成长型旅游线路。此外,全力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培育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知名城市、旅游强县、特色旅游名镇、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示范区。把兰州建成西北重要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把天水、平凉以及酒泉、嘉峪关建成东、西两翼连接周边省区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大力提升敦煌莫高窟及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长城、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永靖黄河三峡等景区的知名度,扩大国际影响力。全力推出敦煌雅丹地貌、张掖彩色丘陵、祁连雪山草原、秦安大地湾遗址、临夏古生物化石等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新兴旅游产品。把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陇城镇、临潭新城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成新型旅游小城镇。同时,培育敦煌沙滩排球、嘉峪关铁人三项、永靖龙舟赛、冶力关万人拔河、贵清山攀岩及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等赛事品牌,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自驾旅游、探险旅游、保健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同时,加快发展戈壁绿洲等生态旅游项目。

从2010年起,甘肃省将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11~2015年每年安排1亿元,以贷款贴息为主,主要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和重点旅游商品研发。同时,各市、县也将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形成政府加大投入的扶持激励机制。另外,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支持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特别是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上市公司等,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甘肃省还将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除文物保护单位外,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属地化管理,试行“一卡通”、“一票通”。在利益分配机制方面,合理分配景区、景点门票收入和演艺收入,引导旅行社、景区、景点、演艺公司及旅游相关企业加强联合协作。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打破行业、地区壁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省外、境外知名大企业参与甘肃省旅游开发。

今后,甘肃省将落实旅游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提供交通、食宿、商务等服务。对企业性质的旅游景区(点)经营收入,凡符合政策的,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对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档旅游汽车减半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费,依法许可在旅游淡季运营长途客运班线。单项投资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允许旅游投资开发与城市土地整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

为保证旅游出行的交通顺畅,甘肃省将建设兰州—临夏—甘南—九寨沟—陇南—天水旅游交通环线,建设敦煌—格尔木高等级公路,打通连接景区的快速通道,对途经4A级以上景区的高速公路设置出入口。开通兰州与国内重要城市之间的直达列车,旅游旺季增开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专列。增加兰州、敦煌、嘉峪关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和航班密度,尽快开通兰州和敦煌国际口岸,开辟兰州至港、台、日、韩等地区的国际航线。加快兰州、敦煌、嘉峪关和庆阳机场改扩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金昌机场。2011年,完成高速公路沿线和重点景区旅游标识牌建设。

2010年8月4日,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永富在“研究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座谈会”上说,《意见》的出台是甘肃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决策的一项具体措施;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工作决策,是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狠抓落实工作。他要求,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革创新;要细化目标任务,搞好配套工作,落实工作责任;要以项目为抓手,真抓实干,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保护好生态和文物;要抓紧完成年内规定的各项任务,全面实现旅游业“三年翻番计划”,为实施《意见》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甘肃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周会在座谈会上说,《意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甘肃省旅游局初步确定2010年9月为“《意见》宣传月”,进行巡回宣讲和解读,深入宣传报道,以贯彻《意见》精神为己任,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行动措施。组织开展“《意见》落实年”活动,认真编制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组织召开贯彻《意见》座谈会和督查观摩现场会,组织开展专题学习考察活动。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办法,确保专项资金在使用范畴、运行程序等各环节规范、健康、有序地运行,将旅游业发展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研究、制定旅游工作考核办法,并依据考核办法对市、州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与此同时,研究制定旅游企业奖励办法。旅游局要积极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作,认真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稳妥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积极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以崭新的精神状态全面完成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

作者:崔景文

第三篇:对发展海南美食旅游的旅游的思考

海南省是中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倚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又拥有十分丰富的美食、旅游资源。如能发展以旅游为载体的美食、旅游产业,不失为是一条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

一、什么是美食旅游

所谓美食旅游,既不是为“游”而“食”,亦不是单纯的为“食”而“游”。

笔者认为:美食旅游是在人们的需求从简单的“吃饱”转向追求饮食文化的快乐、健康、文明和进步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以饮食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美食为主题、以旅游为载体的,具有为食而游等特点,并具有社会和休闲等属性的旅游方式。

二、海南发展美食旅游的资源优势

(一)丰富的烹饪原料

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海南岛聚集着丰富的烹饪原料。

1 水产资源。海南四面环海,是我国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广阔的海域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水产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岛海域拥有鱼类600多种。其中营养价值比较高、肉质嫩滑、味道鲜美的有:龙虾、鲍鱼、海参、海胆、鲨鱼、海鳗、海蛇、海贝、海螺、海鲤、对虾、膏蟹、花蟹、石斑鱼、美女螺、红鱼、马鲛鱼、鱿鱼等。因此,海南有着开发系列海鲜宴的先天优势。

2 物产资源。海南还是一个“生态大省”,环境质量指标居全国前列。宜人的气候,充足的光照孕育了丰富的物产原料。许多名特原料如山兰米、藤桥薏米、番薯、山芋、木瓜、万寿果、芭蕉心、雪松根、小西瓜、槟榔、咖啡、文昌鸡、加积鸭、那大狗肉、东山羊、万泉鲤、后安锱鱼、陵水石斑、乐东淡鳗、铺前血蚶、港北对虾、和乐蟹、梅花参、山兰酒、五指山茶,还有各种山菜、食用菌、花卉、昆虫及滋补药材等等,均可作为菜点的原材料。此外,海南野菜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就有上百种,最常见的有20多种,如:马齿苋、雷公笋、雷公根、白菜花、黄鹌菜、车前草、蒲公英、树仔菜等。加上这里的野菜一年四季都可采食,不受季节的限制,海南可据此推出系列的野菜保健餐。

(二)种类繁多的热带作物和热带水果

海南素有“天然温室、热带果园”的美称,不仅栽培面积大,而且种类繁多,四季飘香。

1 热带作物。如:橡胶、甘蔗、椰子、咖啡、胡椒、腰果等,还盛产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9.9%。

2 热带水果。据有关部门统计,海南目前共有61科、138属、273种水果。其中有些较早被内地人所熟悉,如椰子、香蕉、芒果、菠萝、荔枝等,有一些正逐渐被内地人所认识,如红毛丹、杨桃、火龙果、木瓜、番石榴等,但更多的品种,绝大多数内地人不仅没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像鸡蛋果、人心果、莲雾、桃金娘、黄皮、包子瓜、番荔枝、油甘子等,由此推出系列椰子宴、水果节也一定别有风味。

(三)美味的菜品饮食

1 海南菜肴。海南菜以粤菜为基础,再揉合了本地特色。在烹饪原料上地方特色明显,如常用海味,多用野味,对禽畜原料挑选严格,尤其是菜肴中常出现海南的特色水果,如椰子、椰蓉、菠萝蜜、蜜桃等。海南菜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注重原料鲜活,口味清淡,体现本味。其面点小吃很多,甜、成、干、湿、软、硬都有。

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被誉为海南“四大名菜”。此外,那大狗肉、临高乳猪、三亚曲口青蟹、花蟹和陵水琵琶蟹也都有名。

2 传统小吃。较为典型的有,海南粉、抱罗粉、空心煎堆、清补凉、椰子糕、煎粽、椰汁板兰糕、萝卜糕、锦山牛肉干、海南干贝、椰丝包、椰丝糯米粑等。

(四)别样的特色茶种

海南茶叶,除传统红茶、绿茶外,还有水满茶、鹧鸪茶、苦丁茶、香兰茶、槟榔果荼、蜂蜜菊花茶、东果茶等特色茶种。

尤其是五指山红茶,香味纯正,浓香醇厚,被专家评为上品:水满荼是指五指山野茶,醇郁且具有防感冒、止腹泻、健胃醒神之功效,鹧鸪茶主产万宁东山岭,叶圆味甘,是一种奇特的野生茶叶,甘冽爽口,并有好闻的药香,有降压、减肥、健脾、养胃之效,还可防止感冒。

除以上所列之外,还有苦丁茶的保健功能,蜂蜜菊花茶、冬瓜茶清凉爽口,败火清心等,各具特色。

(五)传统的黎苗美食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民族。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更早的时候迁入海南岛,而苗族迁入海南岛则源于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五指山是黎苗族居住最集中的地区。由于黎苗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产状况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加上海南岛孤悬海外,有琼州海峡作为天然屏障,山高路远的海南中部,黎苗族独特的传统美食文化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

较具特色的有:黄色饭、竹筒饭、鱼茶、山兰酒、黎家酸菜、黎家腌鱼等。

凭借这么丰富且独特的美食资源,海南发展以旅游为载体的美食旅游产业前景广、潜力大。

三、对发展海南美食旅游的几点建议

海南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顺利度过了旅游业发展的成长期,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省向中国旅游大省的转换。未来十年,我们将从成长期转向全面发展时期,从中国旅游大省发展成为中国旅游强省。这一转化不是简单的发展阶段的顺延,而是从量到质的转换,是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换。也就是说,海南应打破传统的、单的、主推滨海观光游这一发展模式,形成海南旅游多元发展的新型模式。美食旅游正是恰逢其时,是一种有效的选择。那么,如何发展美食旅游就成为一个严峻而迫切的课题。

(一)转变观念,秉承“互动开发”的总体开发战略

我们所说的美食旅游,不能与旅游六要素中的“食”要素混为一谈。美食旅游不仅仅包括旅游过程中的餐饮行为,还包括其他与美食相关的参与性活动。要想打好美食旅游这张牌,使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占席之地,就必须转变观念,将美食旅游摆在主要地位来抓。

秉承“互动开发”的总体开发战略。旅游业是综合性强、联动性高的产业,美食旅游亦如此。科学与合理地发展美食旅游可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产生联动作用。

第一,美食与旅游产品的互动——以生态休闲美食旅游产品为主要形式。在人们需求逐渐转向大自然的今天,生态旅游备受旅游者的青睐。海南美食旅游产品应紧紧扣住“生态健康”这个主题,推出生态旅游特色的食品,如海南野菜、食用菌等绿色食品以及热带水果、水产海产等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食品。

第二,美食与旅游要素的互动——以“食”为中心推进旅游要素的开发。在旅游六大要素中“食”居首位,开展以“食”为主题的美食旅游必定会影响其他要素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美食旅游的同时要注重与其他要素的互动开发,实现“食”

与“住、行、游、购、娱”的完美结合。

第三,美食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以“美食旅游”为主题推进美食旅游产业链良性联动发展。随着美食旅游力度加快,将会带动食品生产、房地产、商贸、文化娱乐、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秉承与相关产业互动开发的理念来推进美食旅游产业链良性联动发展。

(二)完善和丰富传统海南菜系

一个地区的美食旅游要想得以发展,在菜系上就必须要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

1 深度挖掘原有菜品特色,做细做精。传统海南菜的特点与粤菜十分相似,即选料讲究营养丰富,材料上多以生猛海鲜和新鲜果蔬入肴,制作上讲究清、淡、醇、鲜,保持菜肴原汁原味的本色,但多以清蒸、白灼、蒜蓉小炒等简单制作。也就是说,传统海南菜品特色不突出,制作简单。要想开展海南美食旅游产业就必须深度挖掘原有菜品特色,做细做精。

2 借鉴各菜系之精华,不断创新。当今社会是各菜系交融的时代,海南菜要发展也可以像上海菜样海纳百川,在保持本色的基础上吸取各菜系之精华,在突出海南特产和基本品味的前提下取四方之长,在遵循以满足顾客口味需求为准则的前提下,融入技术与美学内容,烹制出深受人们喜爱的精品菜肴。

3 融入文化。餐饮文化是一个地区旅游餐饮业得以发展的灵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已不仅仅是人们生存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物质保证,在吃饱和吃好的前提下,人们更加讲究对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欣赏。融入文化,是菜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海南旅游的必然要求。

(三)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绿色餐饮”品牌

1 树立品牌意识。美食旅游业同其他产业一样,产品是基础,品牌是关键。当前,旅游业的竞争事实上已进入到了一个以品牌竞争为主体的新阶段。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竞争力。因此,发展海南美食旅游产业要树立品牌意识。

2 打造“绿色餐饮”品牌。海南有全国最好的空气、水质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指数常年保持级标准,居全国领先水平,80%的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全省海域一级水质达90%,发展海南美食旅游产业,应凭借海南特有的环境质量优势打造“绿色餐饮”品牌。

(四)改变以往的宣传模式,加大宣传促销工作

1 加大宣传促销手段。我们应该进一步在原有的宣传促销手段上,加强影视和媒体的促销宣传,增强宣传促销的丰富性和实效性。拍摄相关的电视广告片,在中央级、省市级和重点海外客源市场的重要媒体的相关栏目播出或刊载。

2 利用网络营销。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在这个时代的作用尤为重要,网络营销以其高速、快捷、影响面广等优点成为现代市场营销的主要手段。因此,我们应尝试配合专项促销活动,在境内外门户网站和旅游网站发布相关信息,扩大影响。同时在面向海外客源市场的大型促销会、说明会上,使用视窗操作系统“PowerPoint”、Flash动画软件演示文稿,全方位展示海南美食旅游风貌。

(五)注重市场调研,开发美食旅游客源市场

开发美食客源市场,是美食旅游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改变游客只图节俭,不注重旅游餐饮质量对整个旅游过程影响的习惯,引导他们合理消费,从原来求温饱向求发展、享受的餐饮方式转变,提高餐饮的消费比例,扩大美食旅游客源。另一方面,在加大对美食旅游市场开发经费投入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市场开发,巩固发展主要国外客源市场,大力开发发展客源市场和潜在客源市场。

(六)重视美食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行业管理

1 加强旅游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

第一、多渠道加强厨师队伍专业建设。海南目前的厨师队伍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基本功不扎实、烹调技艺不全面、受专业训练少、对其他菜系了解少等问题。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比赛等形式,多渠道加强厨师队伍专业建设。

第二、依托学校,培养专业管理人才。美食旅游紧紧依靠厨师是不够的,应该依托高校或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或餐饮专业,借助旅游和餐饮的知识和技能,以经济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来培养懂管理、会管理、会经营,具有开拓精神的旅游专业人才。

2 注入科学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素质。要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改造传统产业,借助更加合理的资源优化模式,利用高校的集约管理方式,使餐饮业实现质的飞跃,使行业中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美食旅游的发展在海南尚数初创时期,其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发展潜力很大。确立美食旅游在海南旅游业中的地位,对开发海南极具特色的美食旅游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开拓海南旅游市场,招揽更多的海内外旅游者,推动海南旅游业向纵深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海南美食旅游的发展会有光明的前景。

作者:陶 陶

上一篇:教育理念论文范文下一篇:通信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