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是职业指导成效发挥的关键所在。鉴于笔者所处单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本文将主要论述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围绕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指出其职业素养的现状。在论文的第三部分,笔者从专业培训、人才引进、调研考察、绩效管理和心理辅导等五方面,论述提高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探究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以下问题: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缺乏系统化和针对性。据此,提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策略:重新定位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把握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点;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做好职业核心素养的渗透;以能力为导向优化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查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情况。

[关键词]职业院校 学生职业核心素养 以能力为导向

[作者简介]郝思惠(1982- ),女,黑龙江鸡东人,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河南 郑州 450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郑州市2018年度社会科学调研立项课题“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SLX2018711,课题主持人:郝思惠)

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分析

职业核心素养,就其实际而言,是一种与职业活动有关的素养,其中不仅包括与行业工作相对应的素养,也包括不同行业之间所具有的共性素养。与职业基础素养相比,职业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种更高水平的素养,其中包括技能水平、能力素养、道德品格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更深层次的展现。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京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多年职业院校教学实践,指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关怀能力。第二,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掌握和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科技对于人类与社会的巨大作用。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够在工作中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第三,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进步与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即不仅能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也能正确评估与本职业有关的信息,并把学习成果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最终养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四,生活能力。学生具有健康、独立的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具备自我认知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第五,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作息规律,热爱运动,行为举止大方得体,不抽烟喝酒,充满“正能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第六,社会责任感。学生具有国家意识、社会意识、集体意识、团队意识、诚信意识等,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妥善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1.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一,一些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在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过多地关注用人单位的标准,而没有从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判断未来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人需求。职业院校以用人单位的标准和相关要求为标杆开展学校的实践教育,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第二,一些职业院校在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这种教育观念是不合理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不能简单地局限于对技能的考察,还应包括社会责任、生活能力、人文知识等方面。

受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片面性的影响,职业院校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难以把握重点,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教育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缺乏系统化和针对性。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当前,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和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也是职业院校的优势所在。但是,一些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职业核心素养本身所具有的层次性特征,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差异和职业核心素养水平的变化情况。

有专家和学者曾经指出,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缺乏连续性,虽然重视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但是没有构建符合职业院校定位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如管理制度不合理、职业指导流于形式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就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重新定位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把握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点。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职业性等特征,决定了职业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差异性。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就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应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等。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需重新定位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把握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点。

第一,当前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所学专业,尽早做出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多观察,多思考,最终完成主动学习,并将学习成果应用到未来的社会生产实践中。

第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从多方面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要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變得有意义,还要确保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学生进步成长。

第三,科学素养会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时刻提醒学生将知识学习与科技发展、技能转换等结合在一起,不断反思自身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探究学习的意义,寻找科学技术发展与本专业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将其转变为自己的内心修养。

2.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做好职业核心素养的渗透。职业院校往往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因此,可以将校园活动作为开展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载体与突破口。为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职业院校可以举办诸如读书沙龙、传统知识文化竞赛等活动,以中国传统文化、先进人物事迹、党政历史等为切入点,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以能力为导向优化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体系。有研究认为,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属于养成教育的一种,所以职业院校需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纳入到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职业核心素养应落实阶段性教育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同时,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并不是单一的,在做好教育阶段性分配之后,还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在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程,从法律知识、道德品行、学业素养、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勤奋、坚强、奋斗的优秀品质。另外,还可以班级为单位构建QQ群、微信群,或者以专业、院系为单位成立公众号,充分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职业核心素养教育。

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查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情况。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关系到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能否得到个人、学校以及社会的认可。在评价体系中,建议设计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习能力等多个维度,采用量化考核的方法,让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评价结束后,在第一时间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审视自己在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查缺补漏,有计划地参与再次学习,最终实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志军,郭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

[2]唐小俊.职业核心素养:内涵分析及培养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7(9).

[3]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4]罗维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學报,2015(11).

[5]吴书勤,周华.高职“多维贯通”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

[6]李璇.职业核心素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7]黄俊亮.以提升职业核心素养为关键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艺术品鉴,2016(1).

[8]郑莉琨.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0).

作者:郝思惠

第二篇: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

摘 要: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是职业指导成效发挥的关键所在。鉴于笔者所处单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本文将主要论述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围绕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指出其职业素养的现状。在论文的第三部分,笔者从专业培训、人才引进、调研考察、绩效管理和心理辅导等五方面,论述提高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指导人员 职业素养 职业行为可惯

当今时代,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是高校职业指导成效发挥的关键所在。当前,高校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择业、创业教育,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帮助适龄大学生树立合适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在当前形势下显得越来越必要。本文旨在论述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指出当前其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现状,提出提高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对策建议。

1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何谓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下面,笔者分别从职业指导心念、职业指导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三方面对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论述。

1.1 职业指导心念

职业指导心念,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思想(意识)两方面因素。通俗地说,即: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爱岗敬业、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1)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指导人员,经常需要接洽、联系企业或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测评、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整理、收集并分析职业信息等。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需要及时掌握企业、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了解相关用人单位真实的招聘意愿,并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公告。(2)爱岗敬业、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职业指导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不断鞭策自我,加强自律,勤于学习和交流,努力培养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

1.2 职业指导知识技能

职业指导知识技能,是做好一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指导人员,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以上学科都与职业指导工作紧密联系。(2)扎实的专业知识:职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单向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职业指导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好,解答学生关于职业生涯发展、职业规划、就业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和解读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生达到个人与职业的匹配。

1.3 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是指通过长时间学习、转化,最后形成一种习惯的职场综合素养,相对于职业指导人员而言,包括:行业信息的认知分析能力、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出众的表达能力和高超的指导艺术。(1)行业信息的认知分析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职业指导人员,应掌握自己所服务的行业信息,对其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并逐步结合市场的用工动态,作分析和评估,形成自己的见解与判断,适时地为求职者就业提供指引与帮助。(2)出众的表达能力和高超的指导艺术:职业指导人员,须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高的公文写作水平。

2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现状

为进一步认识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现状,笔者走访、调研广州地区的九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发放题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问卷300张,收回问卷291张,问卷回收率为97%,该调查问卷共25题,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分析,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下:性别分布:男生162人,女生129人;人员专业背景:文科类:138人,理科类:69人,工科类:39人,医学类:36人,艺术类:9人;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各高校学生处或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以及专职干部、研究生处的负责人以及专职干部、各高校二级学院(系)副书记、辅导员等。下面,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归纳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现状如下。

2.1 职业指导人员低龄化、高学历化情况普遍,社会阅历少,专业结构与职业指导联系不够紧密

职业指导,是一项面向人才成才与发展的育人工程,寓职业测评与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以及教育帮扶于一体,需要职业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调查结果来看,93.6%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都是从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走上高校工作岗位,延续从“大学—大学”的学习工作模式。86.9%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通过努力,取得硕士或以上学位(含在职攻读),72.8%的职业指导人员感觉缺乏社会阅历或业内从业经历或对相关行业职业发展的感悟,且这些职业指导人员自身的专业背景与职业指导有一定差距。据问卷统计,这些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结构主要涵盖:思想政治教育、金融、理工、医学、人文、管理、政法等专业,与职业指导联系较密切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仅占总人数的11.6%(见图1,见表1)。

2.2 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亟须提高,系统的职业指导思维仍显不足

在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调查过程中,78.3%的职业指导人员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授课与职业指导过程中,仍感到理论水平不足,时常出现酌襟见肘、有心无力的状况。同时,68.3%的职业指导人员反映,自己亟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和心理咨询等相关理论的系统培训。

2.3 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足,对相关行业人才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比较缺乏

在调查问卷中,78.5%的职业指导人员感到,自己对所从事专业领域人才的发展走向认识不足,86.8%的职业指导人员认为,自己在本职工作以外,并没有太多时间对相关专业方向的知识、对所在院系的专业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认识和了解。鉴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日常工作实践中,由于自身工作时间短或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大部分职业指导人员对相关行业缺乏深入了解与认知,在实际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往往只能照本宣科或避重就轻,泛泛而谈。

2.4 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情感态度尚未养成,呼唤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精神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从事教育专业所需要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是教师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来的充分信任、高度热情和不懈追求的风范和活力”。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水平、对相关行业专业化的认知程度、对相关专业人才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还包括职业指导人员专业精神的塑造,进而养成专业化的情感态度,包括:乐观、积极向上、友善开朗等行为品格,平等对待学生、乐于与学生交往的行为取向等。

3 提高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对策建议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关系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成效。为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热情、周到和专业的职业指导,笔者认为,应在当前工作基础上,大力加强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训,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其职业指导能力,应着重围绕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

(1)以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为目标,积极组织职业指导人员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武器和知识储备。

当前,各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中,除了主管校级领导和学生处、研究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和专职工作人员以外,最主要的成员是负责本科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他们并非来源于专家型的职业指导人员,亟需加强学习与培训,需要定期组织其参加各种职业指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指导专业知识,逐渐形成一种专业素养。据问卷统计,87.6%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有参加过国家、省和北森等教育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大力支持职业指导人员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鼓励他们多出理论成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九所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中,获职业指导师(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占职业指导人员总数的67.4%,25~35岁之间的职业指导人员中,获得职业指导师(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占职业指导人员总数的43.2%。此外,职业指导人员的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升,截至2012年3月,获硕士学位或以上(含硕士在读)的人数比例达到86.9%,一个高学历、专家型职业指导师的团队雏形已经形成。

通过加强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轮训或不定期的短训,使职业指导人员及时掌握国家的政策法规,及时洞察行业的发展前景,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不断提高其职业指导专业化水平(见表2、3)。

(2)加快各高校人才引进的步伐,可考虑聘请社会人事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政府组织部门、法律专家以及专业骨干教师加入到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中来,全校通力合作,发挥职业指导人员的教育、引领作用。

高校专业骨干教师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人员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在各高校,专业骨干教师的言行举止往往能成为大学生效仿、学习的对象。自2000年以来,各高校每年不定期邀请专业骨干教师举办多场“关于大学生就业、择业与创业方面”的系列讲座,举办职业规划的开放课堂,定期举办毕业生座谈会,丰富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实践载体,受到学校广大师生的喜爱。

(3)积极组织、鼓励职业指导人员参与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的调查研究工作,开展与企业、用人单位的回访、交流,选送职业指导人员赴企业、用人单位实地调研、学习考察。

鼓励职业指导人员参与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的调查研究工作,结合企业、用人单位招聘用工的实际情况,各高校每年定期组织职业指导人员赴企业、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学习考察。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仅14.6%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有去企业、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考察。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学和对企业进行回访的形式,使职业指导人员加深对相关行业人才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提高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将大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逐步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就业同步。通过与企业、用人单位的回访、交流和调研考察,发挥企业、用人单位的优势资源,不断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

(4)建立并完善职业指导人员绩效管理的措施,参照可量化的指标,鼓励职业指导人员提高专业素养。

建立职业指导人员绩效管理的可量化指标,规定职业指导人员每年在岗培训的具体时间和课程要求,可设立科研创新奖、科研优秀奖和科研达标奖,对于取得国家、省级科研课题立项,且立意新颖,有前瞻性的职业指导方面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前三名),给予科研创新奖的奖励。对于在岗培训优秀或在课题申报、科研创新、论文发表上取得成绩的职业指导人员,根据对职业指导学科发展的实际贡献,给予科研优秀奖、科研达标奖以及必要的物质奖励。

(5)加强职业指导人员心理辅导、咨询方面的培训,增强其心理干预与情绪调节的能力,培养、塑造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精神。

职业指导人员,经常要面对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接触怀有各种心理需求和不同人格心态的人群、个体,如何在繁重的日常事务和突如其来的行政工作中,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是职业指导人员能否顺利开展工作、实现工作成效的关键。其工作事务的复杂性与工作对象可塑性,决定了应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技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面的培训,使其增强对自身心理干预和调节的能力,将自我的情绪表达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培养热情开朗、尽职忘我的工作态度,养成专业化的情感态度,包括:具备广阔的胸怀、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等特征,经过不断地学习、改造,培养、塑造职业指导人员坚强的意志、创造性的工作精神。

综上所述,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关系着职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成效。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主要职责,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身的潜能,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顺利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同时为用人单位提供周到、细致的招聘用工服务,帮助用人单位招聘到能满足单位需要、推动单位事业发展的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希望通过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指导人员,为祖国的伟大复兴、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创新职业指导—— 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

[2]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注释

① 金本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9-13.

作者:郭亮

第三篇:用数学素养提升职业素养的教改对策

【摘要】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数学素养训练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主要对策是以数学素养为核心进行教改、重视数学史、进行有效教学、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通过数学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数学教改;高职数学

世界著名的数学家G·波利亚曾说只有1%的学生将来研究数学,29%的学生将来会大量使用数学,70%的学生毕业后不会再用到小学以上的数学,据此,他提出数学教育的意义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文化修养,这些素养完全能转化为职业素养.这都表明数学基本素养的重要性.笔者所在的高职省级数学课题组在省级教改课题的研究中找到教改的核心——以数学素养为抓手进行多方面的教改探索,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其中特别受学生欢迎的策略是立足学生实际重视数学素养、引人数学史进课堂、进行有效教学和素质教育导向的教学设计等办法来提升基本数学素养,训练职业素养。

一、以数学素养为核心进行教改探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一)教学实践要重视数学素养

美国的数学督导委员会(NCSM)在《面向21世纪基础数学》报告中提出:数学素养是除了种族、性别以外影响公民的就业和收入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大陆教育部在2000年发布的《九年義务教育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第一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到“数学素养”概念.明确如下观念:“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的技术”;“数学是人生的机遇和就业的关键”;“数学已渗透进整个社会领域,对所有层次的学生实行优质的数学教育是社会兴旺发达所必需”。

数学家克莱因有一句名言“音乐能激发或抚慰人的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因而数学教育具有许多教育功能,能培养学生许多素养,其中包含未来职场所需要的职业素养。

(二)数学教改要立足学生实际培养数学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特殊性,因而数学教育应该立足现实,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数学教育主要培养几个方面基本的数学素养: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考分析因果能力、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数学素养是分层次的,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学生能够习得的、难易相当的低层次素养,以满足他们生活、工作的需要,也是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当然也保证他们符合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我们感到如下的教学措施是比较有效的.(1)重视数学起始课教学和责任意志品质等课程价值观培养;(2)以学定教,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3)经常赏识学生,提高学生自信心;(4)尝试延伸第二课堂,培养提出问题能力,训练职业进取心和求知欲;(5)教师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感染学生,训练敬业精神,只有发自内心地爱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教学;(6)重视利用数学家和故事,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形成职业规划能力.(7)在一题多解中培养系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8)在一题多变中培养创造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9)在多题一解中培养学习积极性、总结学习方法.(10)在数形结合中培养识图能力、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希尔伯特(Hilbert)在其名著《直观几何》一书中指出,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几何直观在研究、学习数学中的价值由此可见一般。

二、引入数学史重视有效教改,提升职业素养

(一)教师教学尝试“走班制”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俗话说得好,人生不如初见.职业院校学生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刚入学第一年以及此后每学期的前一到二个月,他们面对一个新的老师,往往很认真,想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的“性本善”,但是时间不长,就会“原形毕露”或者叫“审美疲劳”.我们在研究中借鉴我们曾经实行的学生“走班制”,尝试教师“走班制”。

(二)重视将数学史引入教学,培养科学思维

数学史在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方面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数学思想方法既是训练的工具,也是帮助学生提炼的目的.波利亚(美)一贯强调把“有益的思考方式,应有的思维习惯”放在教学的首位.闵山国藏(日本)指出,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久,数学知识就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思维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如果培养了这种素质的话),在随时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教师要有计划地科学地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落实到每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时刻要思考“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读书”,克服思维惰性.首先应让学生在听课中产生“共鸣”,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只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使学生没有负担地学好每一节课.数学基本思想是指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构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认识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制约着学科发展的主线和逻辑架构,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归纳、演绎、抽象、转化、分类、模型、结构、数形结合、随机等.例如由“数学抽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等.由“数学推理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演绎的思想、公理化思想、转换化归的思想、联想类比的思想、逐步逼近的思想、代换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等,由“数学建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简化的思想、量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等.知识可能遗忘,而思想将永远影响人生。

三、重视数学素质教育导向的教学设计,培养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思想当前正在变革,从技能教育为主,发展到更加重视素质教育,按照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我们从现实出发,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养学生阅读书本和数学语言转换能力,训练学生职业沟通能力

高职学校数学教材内容、问题、例题等应密切结合各专业,更多联系社会、生产、生活,材料图文并茂.经统计,高职学校各类专业如电类、机类、经济类教学中涉及许多曲线图示,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打下认识曲线图示的基础,数学内容也应尽量用图示来说明问题(传统是习惯用数学式来说明问题).另一方面是尝试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理论用图示来直观说明.教学重视广泛综合.高职学校的数学教育不应是“纯数学”,而应当是知识的广泛联系、广泛应用,具有趣味性,以及考虑到素质教育的需要,对数学术语内涵的挖掘.培养学生阅读书本和口语表达能力,现在教材上很多定律、法则类的知识都不出示文字性的东西,但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之归纳和总结.不用要求学生能一字不差地说,但要能大致用语言表达,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也要要求学生能按书上给出的标准说法表述,在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地理解,更好地应用。

(二)培养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的能力,训练执行力

我们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阅读能力、高效地解决难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完善、精益求精和求实的科学价值观和态度,形成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更重要的要求是准确理解公式、正确运用公式、规范对照问题检验、明确知识应用范围,这种能力很重要.数学公式就是数学王国里的规则和法律,所有人都得无条件遵守和服从它,因为它们是经过无数数学家、学者长期的努力加工、完善的结果,使用它们必然能方便快捷地完成工作,节省大量的时间.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数学公式就是数学世界的“规矩”,也是科学世界的“法则”,当然也是人类世界的“规范”,不遵守规则,人类必然受到惩罚,也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会用公式,就无法快速地解决问题.正确地掌握公式用法,如同职场中按照上级要求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三)培养简单地提出和分析问题能力,训练团队意识

通过对空间、数量关系、模型和变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寻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运用抽象的数学思维去解释那些抽象的问题,将数学的方法应用到专业技术问题层面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求异思维.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大胆猜测,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

我们探索用问题驱动课堂,并加强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研究始于问题,同样,教学也应该始于问题.没有問题的课堂是没有思想、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思想是课堂的生命,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教师更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训练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互联网查询、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其次备课从学生出发,例如复杂内容的浅显叙述、抽象内容的直观描述、复杂运算的分解表述、练习题的合理配置等等.另外重视计算器的使用.调整教学要求,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我们现在使用的江苏教育出版社数学教材与普通高中数学旧教材比较,虽然在理论性、技巧性方面教学要求上有所降低,并且较早把计算器的使用作为教材的一个小节,但数学现行教材相对于今天的学生基础和课程改革需要,在理论性、系统性方面仍然还是要求较高,也从未把计算器作为学习工具作用于整体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上逐步弱化系统性理论性,强化实用性可接受性,尝试让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使用计算器,降低学习难度.针对学生喜欢玩手机的心理,我们每节课都给学生使用手机计算器计算数学题的时机,经常开展比赛,让学生感受现代信息技术和处理信息的重要性。

(五)培养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训练沟通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与信息交流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数学观念,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意识去思考问题,经常让学生联系实际,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和问题.在学习数学理论知识时,总是要求学生换一种语言来表达叙述,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建构知识,这样的训练既是数学学习的需要,也是进行职业沟通与交流的需要,能更好地进行职场交流,提高工作效率.有研究表明,在工作岗位上只用到专业知识的15%,其他的职业能力中很大的部分,可能有45%~55%,需要与他人进行信息沟通,由此可见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更显出其价值.从而我们数学教学培养的是数学素养,但也能迁移为职业素养。

作者:陆广地 聂晶品

上一篇:毕业实习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学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