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艺术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高等院校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来的社会机构,其职能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绝大多数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服务。

第一篇:艺术发展论文范文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艺术特征探析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是五四运动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文化融合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类型。中国作曲家结合西方现代的作曲技巧以及和声知识,加入中国民族音乐原色,以此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于上世纪20年代,在发展初期以模仿西方艺术歌曲为主,在逐渐的发展中,于上世纪中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空前良好,这是由于受到当时民族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音乐家产生较多的共鸣,以此创作出较多的作品。本文就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艺术特征

引言:中国艺术歌曲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步融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歌曲类型,例如中国的五声调、少数民族音乐节奏、戏曲元素等,中国艺术歌曲既具有文学鉴赏性,还具有艺术审美性,同时结合百姓生活,更加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中国艺术歌曲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也可以提升中国艺术歌曲的受众群体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对于提升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也是不同的,同时在每个阶段还具有相关的艺术特征。声乐工作者需要深挖中国艺术歌曲的内涵价值,并感受其艺术魅力,从而为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五四运动后,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由留学生代表在归国后,进行创作,最终使中国艺术歌曲得以发展,这些留学生创作者不断深入创作中国的新型音乐类型,积极致力于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中,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五四运动后,涌现出众多具有民主、爱国以及科学思想的文化青年和知识分子,他们掌握时代命脉,在中国文化界开辟出新思想和新文化,并且对我国的戏剧和诗歌文化领域进行了创新,继而创作出众多淳朴自然的诗歌作品,并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歌词素材。并且诸多在外留学生例如青主、萧友梅等音乐学习者,在中国传统诗歌的基础上,运用西方音乐作曲手法以及乐理知识,融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底蕴的以及西方音乐特点的新型艺术歌曲,借此传达时代发展精神。中国艺术歌曲的结构以及和声的处理改变等方面都改变了中国传统歌曲的创作格式,并明确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

在全面抗战时期,以聂耳、冼星海为主流的音乐家以战争背景创作出具有鲜明革命色彩的红色歌曲,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并在歌曲创作中对日寇侵华的恶劣行径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高校逐渐开设音乐专业,所以学院派创作者逐渐增多,他们在经过专业的学习后,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张力、创作技巧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提升。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形势极为迅速,并涌现出众多的优秀创作者和作品,歌曲类型、创作风格、艺术造诣等均有了显著的进步与创新。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分析

2.1歌曲结构较为精简

中国艺术歌曲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歌曲结构逐渐精炼化,内容简单却不是深意,并注重对细节的考究,恰似高倍浓缩后的音乐剧目,虽然歌曲结构较为简短,但歌曲内容的呈现是较为全面的,并且艺术歌曲作品中的所有音调和歌词等都饱含深意。观众在聆听歌曲时,会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体会到演唱者对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及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意图等。例如《铁蹄下的歌女》,歌曲在表达中应用多次过门的方式,进行有力的间奏,充分表达了歌女悲愤的情绪,同时也代表着情绪的起伏,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歌女的心理动态和情感。

2.2与诗歌的充分融合,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艺术歌曲在发展之初,由留学生音乐学习者青主、萧友梅等人将西方音乐与中国诗歌进行充分的融合,继而创作出众多的音乐作品,以此确立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结构形式。并且在之后的发展中,依然沿用诗歌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并且创作者充分考究了诗歌的内容及其朗朗上口的读法,再融入创作者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明显提升歌曲的韵味。例如李叔同的歌曲《送别》,歌曲中采用了诗歌《梦见家和母亲》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等歌词,内容体现了一种生动的哀伤,同时又饱含古诗词的韵味,加之曲意地表达,成就了一个永恒的艺术歌曲,现仍被后世广为传唱,例如现代流行歌手朴树多次翻唱这首《送别》,其淳朴的声音,以及对歌词的理解,将这首歌曲的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并多次在自身的演唱中声泪俱下,为之动容。

2.3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贴合社会实际

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五四運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逐步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涌现符合时代背景的创作者以及歌曲,创作者是在自身的经历以及心灵感悟中以艺术歌曲的形式将时代背景进行真实再现,既是情感的表达,也是对所处时代社会实际的生活态度,例如在全面抗日战争时代中,抗日名曲《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充分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百折不屈、奋勇杀敌的抗战热情,是中华儿女热爱国家的情感再现,通过这些歌曲的创作与传唱,为当时奋战的中华儿女鼓舞士气,激发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与信心。这些革命歌曲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激励后世,并教导世人铭记历史、努力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另外,在这些歌曲的传承过程中,后人也感受到中国艺术歌曲的时代变迁赋予其的浓厚内涵。

2.4突出钢琴伴奏,增强了艺术张力

在中国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是极为关键的,能够对歌曲的节奏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展现主歌曲的内涵,让听者能够迅速融入歌曲的氛围中,比如近代艺术歌曲《茉莉花》,在应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融合西方音乐理论以及声部技巧,显著提升了艺术张力和表现力。

结语:总之,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曲折而又豪迈,在近百年征程中独具中国艺术特色,为我国的音乐文化记录厚重的一笔。中国艺术歌曲具有简洁不失深意的内容,有题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的艺术思想,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音乐理论体系结合后,形成了专属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朱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多元发展[J].音乐创作,2017(6)

吉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和发展探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3)

周宇程.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传承初探[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20(4)

张妮.浅论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及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20(11)

作者简介:李佳(1978.3--)云南昆明,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声。

作者:李佳

第二篇:试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发展与地方文化艺术发展的关系

摘要:高等院校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来的社会机构, 其职能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绝大多数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服务。目前, 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开始由前些年的大规模扩招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也应该立足地方, 办出特色, 这既是提升地方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校艺术专业拓展自身发展潜力的方法之一。如何使高校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艺术发展相结合,并最终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这是高校教育者的责任。

关键词:高校 艺术专业 地方 文艺发展 关系

地方文化艺术是当地民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发展、传承而来的一种自然的文化体系,与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语言社会形态、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情况密不可分,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内涵和审美意识,是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都有各自的文化艺术形式,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说明地方文化艺术有着独特性、地域性的特点。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的文化形态越来越为国人所熟悉和接受,特别为青少年所喜爱和追捧,直接造成青少年对我国的地方文化艺术日益淡漠,对于本土的文化艺术都感到生疏和距离感。他们可能天天听着欧美流行音乐,却对近在咫尺的地方曲艺全然不知;他们可能对欧美历史熟悉非常,但是不知道自己家乡风土民情最初的由来。地方文化艺术离青少年一代越来越远。

高等院校的职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当代公认的高等院校三大主要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七章《高等教育》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1]为地方社会的文明建设发展服务,是当地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高等院校必须重视自身学科建设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努力提高“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个层面上所起的作用。

地方文化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是近年越来越为高校教育系统所关注的一个话题。由于笔者专业所限,本文且试从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传承与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的方面,通过地方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中的现状及分析、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在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艺术中的优势和作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艺术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多元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对高等院校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地方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中的现状及分析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在对地方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都在做有益的尝试,并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

1、对学习和传承地方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的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所学的基础课程中,受西方文化艺术理论体系的影响较深,西方文艺所占的比例较大。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西方的文化艺术理论体系是比较科学的,也有较强的系统性,但这一点是不能作为我们忽视地方文化艺术的学习和传承的理由的。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目前的情况是没有很好的引进和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这种情况是造成青少年群体对地方文化艺术不甚了解的原因之一。

2、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完善,教学方式几乎千篇一律。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得相对统一,由于教学体系本身就受西方文化艺术影响较深,课程设置上也体现了西方体系为主的痕迹。例如,音乐理论方面,中国的非常有特色的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等理论被淡化,即使介绍也多为一笔带过。经过几年的学习,“西方艺术中心”的价值观念将影响学生对艺术专业的正确认识,形成“重西轻中”的思想。学生总以为“洋化”的就是好的,中国传统的、地方的就“土气”,导致从学生内心也不愿意了解和接触传统的、地方的文化艺术。又如声乐歌唱表演方面,每个人都按照几乎一模一样的方式方法发声运气,结果就造成某电视歌唱比赛节目被观众点评:“听了第一个人演唱就等于听了整场比赛。”失去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3、在艺术实践方面,学生缺少锻炼和实践机会,无法接触到优秀的地方文艺成果。

学生走出校门,与社区、与民间人文环境的互动交流少之又少,学生们只顾着“闭门造车”,对受西方文化艺术影响颇深的老师教授的东西一股脑儿全盘接受,对地方性文化艺术形式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

二、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在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艺术中的优势和作用

1、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在传承地方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1)环境优势。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本身就植根于充满地方文化艺术的环境中。优秀的、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能充分反映当地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是地方文化发展中的优良成果。当地民众世代受到这种地方文化艺术的影响和熏陶,生活细节中早已渗满地方文艺的各种元素。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学在这种环境下,等于有了現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社会实践的场所,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稳定和长效的传承态势,具有普及型和延续性。

(2)学习、传播形式多样的优势。高等院校的文化层次与地方社会的文化层次一般存在落差,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如果能在发展中传承地方文化艺术,并加以融合和发展,就可以影响、带动、辐射所在地方社会的文化艺术建设工作,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向地方提供文化艺术服务,或者直接加入到地方文化艺术活动中去。

(3)传播途径和渠道的优势。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层次的人员来说,距离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最近,他们最有机会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艺术,有部分在当地就读高校的学生本身就对当地的一些文艺形式有所了解甚至较为熟悉。学生们通过日常沟通、交流,就可以把这种地方文艺形式的内容和特点传播开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毕业后,也很有可能会充实到地方的文艺团体或者是学校中去,今天他们还是地方文化艺术的学习者,明天也许就变成了地方文化艺术的传播者,能够起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艺术的作用。

(4)科研优势和经费优势。高等院校是一个各类学科都较为集中存在的教育基地,无论从科研能力、经费保障等方面都有着其他单位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2、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在地方文化艺术的传承过程中,吸纳地方文艺中健康向上的成份,既能够促进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对在校大学生在地域性的背景下,养成开放的兼容的学习心态,学习优秀的多元艺术风格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艺术的方法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具备正确观念和足够能力的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师。

很多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本身就是受西方文化中心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对各地方文化艺术本来就知之不多、了解不深,更谈不上对地方文艺进行传播和推广了。需要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使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从思想上认识到高校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地方文化艺术学习和传承的观念,同时具备传播地方文艺的能力,熟悉地方文艺发展的历史,学会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并创造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地方文化艺术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也应该要求任课的教师定期举行艺术实践活动和教学研讨,培养出能对地方文艺进行保护和传承的专业教师队伍。

2、将地方文化艺术形式引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课堂。

(1)编著地方文化艺术相关的课程教材。

地方文化艺术相关的课程教材是学生学习和了解地方文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这门课程既可以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同时可以是其他类似课程的延续与补充。所以要在高等院校中推广和传播地方文化艺术形式,需要把地方文化艺术作一种课程资源,编写出优秀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教材的内容应涉及地方戏曲、民间歌舞、民间艺术、民风民俗、宗教、历史多方面信息,构建合理的地方文艺课程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从学习地方文化艺术入手,进而了解地方文化艺术的多元性。

(2)将地方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的主题内容。

笔者所在的高校地处江西,各地传统的戏曲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可以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将这些传统戏曲音乐资源引入课堂,改进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此处仅以流行于江西宜春地区的高安采茶戏为例。

高安采茶戏的基本声腔为“老本调”。仅仅是上面这个小的片段,我们就可以将其引入“视唱练耳”、“调式调性分析”、“曲式分析”、“旋律写作”、“配器法”等多门课程中作为教学示例,这样就可以通过中、西结合、对比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两种不同体系下的音乐形式各自的特点。在全国各地,如江苏、上海等地高等院校将昆曲引入课程教学,四川的高等院校将川剧引入课程教学,安徽的高等院校将黄梅戏引入课程教学等等,都说明地方文艺资源具有直接进入高等院校艺术教学课堂的可操作性。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地域性的文艺形式来发展有特色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形式,同时达到对地方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的目的。

(3)挖掘出地方文艺形式的内涵,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深化学生对地方文化艺术形式的理解。

当地方文艺被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中时,才能让人真正理解它诞生、成长、进化的过程和艺术美感,着力把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的根基、渊源、内涵等方面内容综合起来向学生介绍,才能让学生对他们有一个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例如江西的傩文化,如果单单只是让学生看傩的相关资料,或者只是观看傩戏的表演的话,相信大多数学生基本无法理解傩文化到底是什么。在教学中就应该结合中国傩文化的历史渊源、历史形态、文化依据,介绍我们具有江西特色的赣傩文化群、具有独特魅力的赣傩面具等等,使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整合,经过这一系列的介绍,再让学生了解和观看傩戏,他们就能了解到傩文化历经漫长岁月,不断发展演变逐渐形成有自身獨特的艺术个性和美感。

(4)将地方文化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请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请进高等院校二课活动的课堂。

高等院校可以在充分了解地方的基本情况之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聘请当地有关专家或者代表性人物走进高校、走近同学,担任各艺术相关专业的兼职老师,如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民俗等,参与到各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还可以与当地有关文化部门进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文化艺术层面知识得以快速提升。以宜春学院为例,学生社团集邮收藏协会经常性与宜春市集邮协会携手开展各项活动,时常邀请市集邮协会的专家到校开展集邮知识讲座、举办邮展,不但起到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还普及了集邮知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由于工作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宜春学院于2010年成为第三批被授予“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的单位。

(5)开展与当地文化艺术相关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去”。

课外教学实践是高等院校文化艺术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地方文化艺术的教学内容在学校周围大多能找到实例,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农村,例如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到送艺术进社区、送文化下乡等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当地的民俗节日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学生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艺术形式的教学成果。

在“走出去”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即将看到、听到的地方文化艺术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将在了解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想法带到实践中,从课堂走到社会,通过学生直接接触这些地方文艺形式,可以使的学生较为直观的了解到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性、历史、宗教,逐渐演化形成当地独有的地方文化。

3、组织学生成立地方文化艺术社团。

可以组织对地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了解或爱好的学生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由熟悉地方文艺的指导老师定期指导开展活动。这种学生社团的活动对活跃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对地方文艺传承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例如之前第二点中提到的宜春学院集邮收藏协会,此处不再赘述。

4、在引导学生对地方文化艺术进行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创作。

要对已掌握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作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已经对地方文艺形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发掘。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进行研究,一方面增进学生对地方文化艺术的进一步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研究能力,为以后走出校门,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地方文艺奠定了基础,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对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在对地方文化艺术进行传承的过程中,不能忘记地方文艺仍然在以它自己的形式继续发展和变化,所以在教学、传播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学习和发展的心态。

当前,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为大众化、甚至已经步入普及化的阶段,高等院校的发展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和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增强社会服务意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能对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从一个方面表现出了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重要职能,做到“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立丽.谈艺术教育[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2]王九篩,孙云.地方院校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中国音乐,2009年 04期

[3]尹萍,“艺术兴学”与地方音乐文化相结合的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 04期

[4]林之稳,展示舞台艺术成果.繁荣地方民族文化[J].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 01期

[5]高文祥.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初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03)

[6]李开德,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社会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 05期 .

作者:黄书敏 刘峰

第三篇: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艺术作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正悄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艺术创作者开始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取代传统时代的颜料和纸笔。如今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众多艺术研究人员的重要探索领域,也是未来艺术学术理论探索和发展的趋势,目前全国大量的艺术院校已经陆续开设了新媒体艺术专业,刘旭光编写的《新媒体艺术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一书是紧密围绕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结合了编者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呕心之作,也是全国在新媒体艺术发展研究领域中为数不多的重要参考资料和教科书。全书从新媒体艺术的标志、新媒体艺术的轨迹与变迁、新媒体艺术的圖像方式、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对物质性的探索、新媒体实验电影、新媒体艺术的交互与生成、新媒体艺术的鉴赏与审美等七个方面展开概括和论述。该书从一开始即明确了新媒体艺术诞生的重要意义,帮助研究者界定了新媒体艺术研究的范围,把握新媒体艺术的框架,进而从前沿性、实验性、当代性、综合性引导读者理解和认识新媒体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紧接着编者以时间为脉络,从艺术与科学、工业革命的曙光、数字的革命、媒介的变革、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的雏形等六个不同的维度对新媒体艺术的轨迹与变迁进行诠释和解读,丰富了读者对新媒体艺术发展历程的认知。

该书内容详实丰富,逻辑结构严谨,全书重点介绍了新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拓宽了以往对现当代艺术范畴的理解,为了充分说明新媒体艺术的具体概念,全书对其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历程、自身的特点都进行了大量的解读,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对艺术自身的意义进行了自我探索和解读,通过作者对新媒体艺术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介绍,为读者打开了对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性的理解,呈现了艺术与新媒体科技结合的样式和案例。艺术的语言方式是多样的、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艺术与科技的结合需要既结合新媒体自身的艺术形态,也要保留其自身的创作思想和内容。因此,这种内容与技术、虚拟与现实、互动与参与、知觉与体验之间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将新媒体艺术与新媒体科学技术有效结合和有效表达,这既可以展现新时代的艺术理念和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又可以为新媒体艺术领域拓宽创作思维空间,探索未来全球化的新媒体艺术视野,刘旭光的《新媒体艺术概论》可以说对上述内容做了完整的诠释和概述。

新媒体艺术最早源自欧美,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机、录音机、摄像机成为最早的新媒体艺术的载体,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影响,加之设备简陋,因此当时的新媒体艺术也被戏称为“录像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引入新媒体艺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批以音频、摄像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开始诞生。伴随着科技的进步,90年代中期的作品已经开始熟练地运用媒介开展创作,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作品已经开始呈现一定的艺术理论和艺术观念,具有了初步的新媒体艺术代表作品。互联网的发展预示着新媒体艺术的真正来临,大量的网络技术、数字编辑等新兴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艺术的发展历史,新媒体艺术可以真正从不同的角度为观众呈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真正走向了成熟。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会直接改变艺术作品的特征和特点,进而对大众审美的观念和理解产生深刻影响。以往的传统艺术都是单向传播,创作者可以凭借自身的天赋向受众输送自己的艺术灵感和创作内容,但受众很难通过信息反馈进行互动,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界限,观众对作品的认可度、参与度,甚至理解程度都会影响创作者的创作意识和表现手法,这种新颖的方式有益于创作出更加符合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和传播艺术。新媒体艺术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它代表着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有利于加深人们的认知,为今后更好地发挥新媒体艺术优势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作者:李良箫

上一篇:土建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产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