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动态美

2022-09-11

新课标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 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努力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平台。

1 开放性问题的设置

利用文本信息,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 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回答。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被调动起来, 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教学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了。如学习《项链》时, 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玛蒂尓德值不值得同情?”开始大部分学生认为她爱慕虚荣, 不值得同情。我又带着学生深入课文, 学生经过阅读, 重新做出了回答:“当她发现项链丢失时, 没有逃避, 而是勇敢的承担责任, 在她身上体现了诚实的美德。另外, 十年还债中, 她拼命地赚钱, 体现了勤劳这一美德——因此, 玛蒂尓德是应该值得同情的。”甚至有的同学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一些社会现象佐证了自己的观点。评价中, 学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感受人物的悲喜中, 培养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节课正是因为凸显了学生处理问题时的思维活动, 所以, 学生的“独特体验”由幼稚走向成熟, 由浮浅走向深刻的轨迹清晰可见。

2 体验性学习策略

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景,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各种体验学习活动的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 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 经过主体的思辨与参悟, 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世界。在教学《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时, 为了让学生体验母爱,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母亲为儿子默默地付出, 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个细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 我再把教学内容引向学生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母亲也在默默地呵护着我们, 那么, 让你感受最深的有哪些情景?你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同学们完全沉浸在了对伟大母爱的感悟中, 动情地宣泄了心中的情感, 讲述了一个个真挚感人的故事, 个性化情感很好地内化为了价值观。教学向生活回归, 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推动了课堂资源的过程生成, 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活动中得到了逐渐的培养和完善。

3 引导学生质疑发问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 学生往往只能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和判断, 很少有“发问”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教学无疑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习惯, 从而影响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性。因此, 教师应该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双向交往或多向交往, 从而使课堂充满着生成的活力。教学《孔雀东南飞》时, 笔者让学生说出心灵最受震动的地方, 并说明理由。学生对刘兰芝的多才多艺、美丽善良、勤劳果决、知书达理及对爱情的忠贞等深有感触, 对焦仲卿、焦母、刘兄的做法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叙述中饱含着个人强烈的感情倾向, 在学生熟悉了后, 笔者又问:“你读出了哪些疑问?”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心里的疑问, 如“刘兰芝有这么好的素质, 为什么还遭到焦母的谴归?”“刘兰芝对爱情是忠贞的, 可为什么后来还是允婚了?这会不会影响刘兰芝的形象?”等等。这些凝聚着学生认知、情感的问题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新资源, 调节着可课堂的积极氛围, 补充着教学内容, 成为了教学的亮点, 丰富着课堂。

4 挖掘延伸课文的价值

教师应充分思考、挖掘课文中值得延伸的信息, 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找到发展学生的价值点, 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 自己去品味, 自己去想象, 自己去分析。如在讲完《胡同文化》一课后, 引导学生联想中国还有哪些文化, 学生想到“吃”文化, “酒”文化, “穿”文化等等, 这一延伸, 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在语文课上, 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 提高审美意识, 提升人生境界, 从而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5 善于捕捉“意外”

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按方案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 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 对那些与教师预设中不相吻合的内容则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取向, 并及时纳入到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 对预设作适当调整, 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生成更加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

在教学《拿来主义》第一部分时, 当学生体会了送去主义和听凭送来的危害, 笔者正想亮出观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时, 学生忽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这两句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这是笔者备课时没有想到的, 而这两个句子的理解对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及语言特色又很有帮助, 于是, 笔者灵机一动说:“这位同学能从不同语段中联系上下文来思考, 很好, 那么怎样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及感情呢?请大家结合课文语句来解答。”结果学生从时代背景、战斗艺术、篇章布局、语言特色、感情倾向等角度进行思考, 谈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些即时生成的问题虽然影响了课堂原先的预设内容, 但经过教师的灵活处理却变成了课堂教学的新资源, 显示了教学生成的动态美丽。

6 错误利用的生成策略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错误都是正常的, “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 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完全是坏事, 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 赋予它特有的价值, 为我所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有耐心, 要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一种教学中难得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比如,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我改正, 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 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 激发学生间的对话交流, 生成许多新的教学资源, 从而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 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教学。

总之, 教与学的协作、课堂环境、师生对话、课堂交流与创新是“动态课堂”的四大要素, 也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出发, 特别重视教学过程演绎延伸,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与感悟, 让学生“亲历”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 在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中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并生成语文能力。

摘要: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出发, 特别重视教学过程演绎延伸,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与感悟, 让学生“亲历”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 在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中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并生成语文能力。

关键词:动态美,开放性

上一篇:校内涉外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下一篇:不同档案整理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