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只为“美”——也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2024-04-22

心只为“美”——也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精选3篇)

篇1:心只为“美”——也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江苏邳州市运平路小学(221300)张少萍 课程改革以来,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深感到,只有创设情境的课堂才会有滋味,才会有深度和生机,才会给学生带来激情的迸发、灵性的涌动,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学生进入心灵的对话。我在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一、一心一意,感受美 于永正老师曾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言文字是学习的客体,教师就是导航员。对于导航员来说,能够将学生带入课本,品味语言文字,与作者产生共鸣,是语文课成败的关键。在执教苏教版《碧螺春》时,我为了将学生带人情境,采取了一品二听三谈的教学手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品:我拿着一杯事先沏好的碧螺春,让学生观察并品尝,以此说出碧螺春的色、香、味、形。

篇2:也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郑毓信教授说:“好的数学情境,应该满足一个基本的要求:就相关内容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该仅仅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也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在课堂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地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的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创设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境唤情———情境创设应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接知如接枝”———陶行知先生曾有过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作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作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一提到情境就马上联想到各种精心设计的场面。例如,低年级公开课中常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明星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法宝,教师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喜羊羊要到我们班里来做客,看我们班哪位小朋友学习最认真,大家高兴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起来,但是下面的教学却令人乏味:首先是附有喜羊羊头像的复习题,接着是附有喜羊羊头像的例题,最后是附有喜羊羊头像的巩固练习。学生的学习热情渐渐冷却,在喜羊羊头像的刺激下,有些学生开始回忆起动画片中的情节来。其实,这是将场景与情境混淆了。

那场景与情境有什么区别呢?从字面释义,场景更多关注外在的、物质的、客观的存在对象,而情境则更多地关注活动主体的“情绪体验、氛围”,也就是说,更重视主体内心的感受。情境并不一定必须与生活现实联系,但好的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理解的,能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情境从哪里来?普遍的看法是把知识进行适当地变化,使之具体化为某种场景。但笔者认为,情境的撷取、设置不能拘束于知识内容,应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课始,教师先出示一个椭圆形的钟面,问学生:“这是一面钟,上面有圆吗?”有学生回答钟面就是一个圆,马上有学生反驳,不是,这是椭圆。圆和椭圆的特征虽说学生没有学习过,但是对其外形的判断则依靠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当然,教师选取这个椭圆形钟面作为教学情境的材料,并没有到这个问题为止,而是接着提问:“这个钟面上真的没有圆吗?”(边说边用电脑演示分针旋转一圈的动画)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分针旋转的那一圈就是一个圆。

教师设计了在椭圆形的钟面上找圆的情境,不但丰富了学生对圆的直观认识,更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初步体会了圆与椭圆的区别,引导学生初步领悟了圆形成的过程,积累了认知经验。

当然,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相联系,但它不能是知识的另一种面目它应该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件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精确理解知识的内涵,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二、以境促悱———情境铺陈应带领学生进入愤悱境地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因此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如在教学《认识比》时,教师说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国旗法》规定:国庆节时各级国家机关和各人民团体应当升挂国旗,紧接着呈现3块红色的绸布,让学生选择觉得比较合适的做国旗一块。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出自己认为合适的那一块(即长和宽的比例恰当的那块)。在学生研究第一块布的奥秘时,教师预设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从相关关系的角度去研究,于是接着呈现3块看似都“合适”的红布,但长与宽的相差数量却一直在“变”,从而促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相除的关系)去研究长和宽的关系。再配以《国旗法》中对国旗制法的说明“……其长与宽为三与二之比”。这一系列教学情境的创设,为进一步学习在知识、思维、情感等方面蓄积了良好的准备态势。

又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复习》一课的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王大伯用栅栏围菜地”的情境,48米长的栅栏先是围成了直角三角形,学生需调用“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即一组底和高”的经验求出面积。接着“王大伯”提出:“用48米长的栅栏,能不能围出比现在更大面积的菜地?可以围成什么形状?”引发学生联想到周长相等,但面积更大的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教学随着学生的“联想”而展开,学生积极地调用着自己已有的面积计算经验,验证着自己的“猜想”,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周长相等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教师继续抛出“王大伯”的设想:“如果还想围得大一些呢?”此问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靠墙围成一个正方形”。甚至有学生说出“围成圆形”,直接将问题解决的方法指向了将来的学习……课本上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题,被教师加工改造成“王大伯用栅栏围菜地”的教学情境。耳目一新的“包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设想。

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时不能同化、接纳呈现在眼前的新知时,或新的信息与其原认知结构不相符时,或运用、调集了全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后仍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时……他们便在心理上生成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即认知冲突。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是为激发这种“认知冲突”而创设,它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主动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以境导究———情境问题的设计应指向数学内容的实质

教学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有些教师在讲授了知识内容之后,再呈现与之相关的情境以印证所传授的知识。严格说来,这不是学习情境,只是一个无需质疑的证据,很难激发学生的思考。另外,一些教师平铺直叙地把情境呈现给学生,不加分析和提示,对情境中是否包含问题不予关注,这违背了设置教学情境的初衷与主旨。也有些教师把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与传统的提问教学法等同起来,用习惯的提问方式代替学习情境,这也是误解。只有经过艰苦同时又趣味盎然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将数学问题或融合或镶嵌或隐藏在学生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的背景材料中,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知识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指定的两组角构建三角形(第一组角为30度、70度、100度;第二组角为20度、40度、80度)。学生认为这很容易,肯定能完成,但结果是怎么拼也拼不成三角形。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出,但隐约感受到这其中有什么规律。这时,教师再建议学生画若干个三角形,并分别量出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计算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些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差不多都是18度。“为什么刚才指定的两组角作不出三角形?”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探索与实际操作,发现了作不出三角形的原因是两组角的和都不是180度。这时教师再接下去引导学生证明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学生的思维在整节课中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在传统的提问法中,问题针对于知识,是孤立的、简单的;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依存于具体的、整体的情境,是有条件的。它指向知识的掌握更指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对于传统的提问法中的问题,学生常常能够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而有一定难度、不能找到直接答案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困惑不解,难以回答,往往由教师代他们作答。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教师更不应当替他们作答。在这个意义上,问题也是一项任务,设疑就是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地去追问和求解。

篇3:也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情境的设置

情境教学, 并不是直接将书中的内容传输给学生, 而是在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形象化加工之后才影响学生的。诸如生动形象的语言、课内游戏、诗歌朗诵、绘画、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 都是将教学内容融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 初次接触知识显示出了一定的兴趣。英语学习也不例外, 尽管初次接触有点难度, 但小学英语教学要求并不高, 只需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英语知识, 会简单的听说即可。情境教学着重进行实物演示, 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 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融入到整个情境中,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在将来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适当地引入情景教学并加以创新, 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情境

1.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 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因此, 教师在教材的编排上就须潜意识地设置情境。比如, 教材上采用彩色配图, 其目的就是从视觉上吸引孩子的眼球;符合实际生活的场景会话适合儿童的心理;而且在教材里用简单的英语编排了许多有趣的儿童童话故事以及简单的小游戏。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来挖掘教材蕴含情景的内容, 尽可能激发孩子们对于英语学习的乐趣。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同时, 我们还可以结合实物来进行情境教学, 这样会更加直观。许多老师在英语教学时并未注意到这一点, 而是仅仅只用枯燥的语言来讲解, 效果一般。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 所涉及的单词也都可以通过实物进行展示, 如学习用品可以用实物铅笔等进行英语讲解, 交通工具、动植物、食品、玩具等都可以用小卡片进行直观的展示, 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大脑兴奋, 把所学的英语与实物建立直观联系, 这样便于我们形成直接而迅速的大脑反应, 并在大脑中保持深刻持久的印象。

当老师在讲解水果单词时, 老师可以挑选各种水果进行实物展示, 以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猜想, 并在其中穿插简单的英语句型, 用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熟悉单词和句型。比如:What is this?It is a/an…Is it a/an…Yes, it is/No it isn’t…等句型。

2.根据教材内容中的对话, 老师可以设置相似的对话情境, 加深学生对英语对话的理解能力, 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及即兴发挥的能力。对话是最能体现英语功底的部分, 不仅需要一定的单词功底, 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英语语法基础。小学应该多给予对话练习的机会, 设定场景让学生自由发挥。比如, 设定在商店买衣服:A:Can I help you?B:I want a blue dress, How much is it?…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

二、结合儿歌、音乐、游戏设置情境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 儿歌是很常用的一种介质, 通过儿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to you, to you and to you.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to you and toyou.Nancy, Judy and Margaret, Peter, Dandy, Paul and John.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to youand to you.通过儿歌练习一方面使得英语学习不会太枯燥无味, 另一方面能够对某些句型和单词在大脑中保持深刻的印象。

音乐是各种语言的灵魂, 在英语教学中将内容融合进入音乐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所以有必要设置把英语与音乐学科有效结合的情境。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试图把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用音乐的形式进行编排, 这样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容易接受, 效果也较好。比如, 在某人生日的时候可以演唱“Happy Birthday to you”等歌曲, 在其他节日的时候同样选用这首歌的曲调来教唱其他的内容。每次只需修改相应的歌词内容即可。

小学生天性活泼, 好奇心强, 通过游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而且小学生一般都爱玩游戏, 教师完全可以将教材内容融入到游戏中, 设置一些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 使学生快乐学习。另外, 老师还可以使用图文、音像多媒体教学, 一是迎合小学生好奇的天性;二是多媒体教学所营造的情境较形象逼真, 便于学生接受,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上一篇:暗藏玄机的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英语导游词范文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