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2022-10-23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该把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培养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那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培养呢?笔者认为, 必须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 遵循美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引导。

一、培养观察能力, 促进感官完善

人人都有审美经验, 当我们感受美时, 美的事物就和我们发生审美关系, 这种关系首先是通过眼见耳闻建立起来的。审美感受的获得, 也首先是由于我们“看见”了景色, “听到”了音乐。通过视听感官, 人们得到了对审美对象的属性的感知。但仅凭天生的生理机能的感官, 也并不能感受到美。恩格斯说过:“鹰比人看得远得多, 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 但是它连被人当作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说明了人的感官识别能力高于动物, 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 还因为人不仅有感官还有思维。由此可见, 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后天培养的。天生的自然人体生理机能的感官必须经过社会实践 (包括审美实践) 的锻炼, 才能逐步得到完善。所以,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1、语文美育是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师应经常带领学生走

进大自然, 观察美丽的景象, 引导学生获得感知美的直接经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通过参观、游览巍峨的高山, 奔腾的大江, 挺拔的青松, 翱翔的苍鹰, 给学生以壮美之感;通过欣赏春花秋月, 青山绿水, 白云初晴, 流莺争鸣, 让学生感受秀丽柔美。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在组织学生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时, 要注意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 如《海上日出》、《黄山奇石》、《日月潭》、《瀑布》等。在教学这类写景的课文时, 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 因势利导, 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 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2、运用形象直观手段辅助美的感知。

在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中, 对美的直接感知往往是有限的,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手段, 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 从而辅助学生感知语言之美, 强化审美感受。形象直接手段主要包括实物、模型、图画、音乐、以及多媒体设备。运用这些手段的关键是必须把语言文字同直观形象联系起来, 指导学生通过感知、联想、想象去获得美的感受。在赏心悦目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师在运用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要注意指导观察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 如:先看整体, 再看部分, 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 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 如形状、色彩、声音等。

二、在品词赏句中欣赏课文的语言美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应生活的, 而形象是运用语言来塑造的, 所以,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源于作品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善于抓住课文中一些传神的字眼进行剖析、品味, 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音韵美、情感美。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和审美效果。在语文课中, 很多课文的语言很美, 有些句子富有诗意, 只要教师善于挖掘, 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品味, 就能收到较为理想的审美效果。如在《荷花》一文中写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段话写得很生动、优美。其中“冒”字非常传神, 它形象的写出了荷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张力。“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教师应该重点引导理解“两三片”“嫩黄色”“花骨朵儿”等词语, 抓住荷花的三种姿势的特写, 体会荷花的娇艳美。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想象, 感受意境美

语文的审美欣赏牵涉着感知、表象、联想、想象等心理因素, 其中联想和想象与审美的联系特别密切。可以这样说, 没有联想、想象的积极参与, 就不可能有生动的审美欣赏。这是由语文审美欣赏的特点所决定的, 语文审美欣赏必须以课文的书面言语为中介, 通过再造性想象才能在人的大脑中再现, 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 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欣赏到课文之美。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 让学生面对画面, 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一幅气势磅礴, 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 这样, 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河山的无比壮观, 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又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 可以引导学生闭上双眼, 想象天空的“浅蓝”、“红霞”,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引导学生想象那“红霞”慢慢的“扩大”;想象太阳的“小半边脸”, 慢慢升起, 最后冲破“云霞”, “跳出海面”……通过想象, 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日出时的壮丽景象, 从而在心中涌动着一种澎湃的激情。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 在想象中不断体味课文所描述的意境, 从而提高他们鉴赏美的能力。

四、在理解内容中体会课文的思想美

加强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 使之形成良好的品质, 即培养学生的思想美。语文教材中塑造了很多美好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很多美好的心灵, 美好的品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真、善、美, 鉴别假、丑、恶。自觉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把握并体味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 加以正确的引导。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让学生扮演扁鼻子军官和雨来, 分角色朗读, 读出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憎恨敌人、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杨成章主编:《语文教育心理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第十三章。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特征的演化下一篇:隐形德育教学法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