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2022-09-11

心理学认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所谓“情感效应”, 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意识和行为效应, 其次是指师生与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产生共鸣的情感意境效应。语文学科实质上就是一门情感科学, 语文教材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尤为突出, 应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笔者谈一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语文学科实质上就是一门情感科学

小学语文课本所包含的丰富知识、思想和情感多是深层的, 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受到感染, 产生感情共鸣, 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要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较深入在接受这些情感, 必须培训学生穿透现象, 把握内在的能力。一般来说, 小学生具有重情感, 易激动的特点。他们往往对哪门学科产生了情感, 就爱学哪门课。对哪个教师感情好, 他们就爱听他的课, 可以说小学生也是感情用事的。教师教出了情, 学生才能体味到情, 才能情情相撞, 在情中受到感染, 自觉在情中体悟知识, 自觉地增进能力, 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效应。

二、激发情感需要, 开采情感之“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均是文情并茂的优秀范文。这些不同体裁, 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 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丰富的知识和强烈的情感。例如:《再见了, 亲人》一文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无限崇敬、爱戴与怀念之情;《母亲》一文中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匆匆》一文中的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从而惋惜自己虚度年华而悔恨;《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的对革命无限忠诚之情……。这些课文无不催人泪下, 无不激人向上。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努力开采其丰富多彩的情感精华, 打下向学生传情的基础。作好与学生进行情感撞击产生共鸣的充分准备。

三、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感情产生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通才能达理”。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进入角色, 对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乡情、亲情、友情;爱心、善心、事业心;正义感、责任感、审美感等, 教师都要认真地去感受, 以自己真切的体验与学生交流。使学生的感情自然地与作者沟通起来, 领悟文章的意境, 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 使学生无形中进人作品的天地, 通过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身临其境, 直接感知或如临其境展开想象, 以境激情, 从而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我在上示范课《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 为了深入领悟本课中“送总理”的意义做好铺垫。先请同学们回想看过的电影《周总理》或关于歌颂周总理的电视或书, 然后再播放录像:十里长街送总理, 让总理伟大的一生及去逝时亿万人民悼念周总理的悲壮场景再现在学生脑海里。接下来画面的感染和音乐的烘托, 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悼念总理, 依依不舍的“送别”情境。进而问孩子们亲眼目睹过失去亲人那种痛切肺腑的场景吗?当时你有什么感受呢?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初步体会失去亲人时的感受, 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情感的涟漪。于是, 让我们怀着失去亲人的感受来学习这篇课文。紧接着以深沉压抑的哀乐为背景, 人们等灵车时的画面烘托出了与总理告别时依依不舍的氛围, 很好地为学生们创设了送总理时的模拟情境, 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肃穆起来, 大家都沉浸在悲痛的境地里。这时随着哀乐声, 我用沉痛的心情、低沉的语调朗诵这篇课文:天灰蒙蒙的, 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人们臂戴黑纱, 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灵车缓缓地前进, 牵动了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 静静地站着, 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然而今天, 只见灵车去, 不见总理归……这时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也听到教室里抽泣声越来越多, 完全引起了师生与作者一样的深切怀念周总理的感情共鸣, 使学生身临其境, 直接感知, 以情激情。实践证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讲解课文时, 所用词语的感情色彩, 无一不反映教师的爱憎、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对课文中人物、事件的态度, 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才能在情感上被打动。成为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 给学生以深刻的甚至久远的影响。

四、创设情境, 披文入情

语文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 这种活动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联并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廉美, 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感情流于笔端, 凝聚在字里行间。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 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 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 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 在情感中陶冶情操, 达到预想的效果。

例如:我教学《匆匆》这篇文章时, 凭借文章内容, 寻找情感激发的最佳点, 以读悟情, 以情动情。然后根据学生实际, 先用多媒体放出几幅我儿童时代到现在的我的照片, 然后随着优美的旋律用富有感情的语调范读课文:“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随后抓住一些贴切、生动的词语和排比句分析。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 简朴、轻灵, 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 婉转, 越读越爱读。教学中我还借助语言文字, 通过情感朗读, 在学生头脑中出现在画面里, 现出的是大自然的荣枯, 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由此唤起学生对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同时利用投影和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进入情境。面对缺乏感性认识的孩子们, 借助电化教学, 能够进一步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意境与情感生动地再现于屏幕, 然后学生再去反复朗读、揣摩、体味,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 时间是怎样的从我们身边“匆匆”流逝的。从而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因此,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 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披文以如情。这样音乐的美、语调的美、情感的美与课文内容的美交织在一起, 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一个个入情入境, 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 美的陶冶和理的启迪。

总之, 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是通过披文入情来体现的。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效应, 既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陶冶他们的情操, 优化师生关系, 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又能挖掘文章本身蕴含的哲理和作者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学生从语文中得到情感熏陶。

摘要:心理学认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所谓“情感效应”, 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意识和行为效应, 其次是指师生与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产生共鸣的情感意境效应。

关键词:语文科,情感,意境,效应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师》

[2] 《走进新课程》

[3] 《教师用书》

上一篇:多种方法对比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下一篇:浅析港口气压沉箱施工过程与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