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实话实说”

2022-09-11

传统语文教学存在很多弊端, 如为追求考试分数, 教学仅根据应试要求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单一, 体现在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为减少“麻烦”, 一切都由教师安排, 问题由教师设计, 答案由教师提供;唯恐没有把知识讲清楚是教师“满堂灌”的动因, 教师“滔滔不绝”, 学生“哑口无言”,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受体地位等等。

这样的课堂, 教师分析课文就像解剖手, 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分层次、讲解课文就像布道士:“本文通过……叙述了……表达了……反映了……揭示了……赞美了……”等。什么文章都可以用这个句式来分析, 全国通用!最后还会附加上艺术特征, 那是到处都用得上的, 叫做语言流畅、结构严谨、以情动人, 夹叙夹议。而这种阐释方式离学生内心的真实却很远很远, 这样的语文课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呢?又怎么能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呢?不能让学生独立、自由的思考, 又如何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呢?他们内心的文学素养又如何积淀, 进而他们的个性如何体现呢?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 让学生实现情意与认识、感情与理智、情绪与行为发展的统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要洞悉他们的世界, 最重要是用心去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性, 为他们营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因此, 课堂上我们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对课文的理解, 对生活的感悟, 他们的审美倾向, 他们的灵性与创造……用他们自身的智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 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更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能说会道, 滔滔不绝, 而教师言语却不多, 寥寥几句, 紧扣课题起点播和提升的作用,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如《项链》中的人物分析, 教参、课文提示都有定论, 讽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教师不是把这些定论硬塞给学生, 而是让孩子们抛开陈见, 畅所欲言, 只要是真实的想法就行, 结果他们说出了很多东西:为参加舞会去借项链, 是想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一些,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这无可厚非;丢了项链后, 她的丈夫没有任何抱怨, 而是共同努力赚钱还债, 而不是被巨债吓倒, 互相推卸责任, 夫妻反目, 这是文中的亮点;丢项链是一个偶发事件, 现实中人人都有可能遇上不幸, 我们应该同情她, 而且对她通过自己的艰险劳动度过难关感到高兴。学生用朴素的语言谈出了文中人性美的一面, 比起那些用“阶级论”来分析一切的僵化做法要好得多。学生的看法不可能一致, 这是好事, 语文本来就需要多样性、随意性, 是见仁见智的东西, 怎么能用“唯一”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呢?尽管学生说的不一定符合莫泊桑的原意, 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 “随文赋义, 以意逆志”, 古人都能如此开化, 我们还没有这个肚量吗?

在做总结的时候我没有采用教参的说法, 而是肯定学生大多数的看法, 特别激赏了其中同情的看法, 同情是人道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文学的大功用就是陪养人的情怀, 让人和人的心靠的近一点, 祥林嫂在雪夜里的死, 梅雨潭细腻阴柔的女性美, 项脊轩中对故人故事隐隐的忧伤……这些本来是易感的, 学生可以感受到的。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表达出来, 给他们说真心话的机会, 给他们锻炼思维的介质——语言说到底也是思维的体现。

那种用教参的“标准答案”去框定学生, 限制学生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试想, 连数学题都可以有不同解法, 条条大路通罗马, 语文这种需要个体的想象力、理解力参与的最富灵性的学科怎么反成了“有且只有一种标准答案”的学科呢?英语里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在说明对同一文学作品, 不同个体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 课堂上不应追求过度的集体认同, 不应由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灌输。只要学生的看法没有根本性的偏差, 就可接纳它。

我认为让学生多讲的重点可落在通过在“讲”的过程中, 利用学生内部的不同认识的彼此撞击, 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学生通过互相的辩驳、认同, 吸取彼此的优点, 如表达上的长处, 认识的深度与广度等等, 比起我们硬灌输给他们效果要好。因为在这种条件下, 他们的接受是自觉自愿的, 真正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由此我想到CCTV以前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 这个节目的现场氛围良好, 嘉宾们的谈吐大都发挥出自己应有甚至是超出了原有的水平, 不像有些谈话节目, 嘉宾的谈吐生硬造作, 说出来的东西简直像别人硬塞到他嘴里的。《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风格与众不同, 他不是高高在上, 摆出专家、权威的面孔, 也不是以主持人自居而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 甚至把话都抢来自己说, 惟恐来宾的表达能力不行, 而是尊重来宾, 引导调动嘉宾和现场观众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己在一旁不失时机地营造轻松的气氛, 并绝妙启发话题, 适时引导话题方向, 准确总结每个人的发言, 最后归纳出话题的主题, 30分钟里使人们轻松自如地受到了思想启迪。《实话实说》的主角不是主持人, 而真正是来宾。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向他借鉴一些东西, 比如给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氛围, 让学生敢说敢讲, 参与到课堂来, 发挥他们的才智与想象, 与教师共同完成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的位置则从传统的前台退至幕后, 像主持人那样穿针引线;教师的角色则由主讲者、权威向学长、引导者转化。所谓学长, 是在学生之前先学了课文, 花在语文上的时间比学生多, 但在理解、分析课文上, 不能给学生包办代替。教师始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问题、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的“实话实说”可以依照下列方式具体操作:一改变课堂形式。撤去讲台, 老师以主持人或嘉宾的身份坐在学生中间, 学生将课桌围成弧形, 便于交流讨论, 便于随时发言。二端正师生关系。老师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出现, 学生也不以“学知识”的姿态出现, 两者是完全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整个过程, 学生想说、会说、大胆说、乐说、善说。三巧妙贯穿思想教育。老师如板着面孔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肯定马上兴趣索然, 而应让学生“设身处地”, 换位考虑, 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因此, 教师的位置和角色的转变只是表层的, 根本是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我们的课堂毕竟不是谈话节目, 不能一味追求自由轻松, 我们还负载着教育的责任。我们应该致力达到训练学生多维的思考, 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情怀的目的。多培养学生“爱”、宽厚、不忍之心, 而不是“恨”——阶级、你死我活、非此即彼。这一目的应该是不以时代为转移, 要长期坚持的任务。素质教育的中心在“立人”,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 然而在教材滞后时代的制约下, 我坚信:语文教师只要转变观念, 认真研究教学, 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 让他们说真心话, 培养学生的善良、性灵, 一定会在语文教改的路上大有作为的!

摘要:转变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这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关键词:鉴赏能力,兴趣,素质教育,畅所欲言

上一篇:浅谈对小学创新教育的误解下一篇:论高校思想政治专业研究型教学法的教学评价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