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美

2024-04-28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美(通用8篇)

篇1: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美

课堂教学中的“美”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人类创造美表现美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美,创造美,展现美。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学效果,“美”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追寻的目标。因为美好的事物能给师生的身心带来愉悦和享受,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况且“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怡情”。所以,美在教学活动中是一种最能撼动人心和最富教育性的力量。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美就像五颜六色的火柴棒,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激情,而且可以引燃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成功。所以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与教育质量,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创造精彩而成功的课堂,必须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美,充分挖掘和增添教学过程中美的因素,注重课堂教学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让课堂教学美起来!

一、教师的仪表美

讲究外在美、仪表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更受学生的喜爱,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美好的仪表有利于学生“亲其师”,所以说教师的外在仪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而且还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甚至影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教学效果,况且教师这种职业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仪表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会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的仪表包括教师的服饰、容貌、姿态、手势、发型、表情等方面。教师的衣着服饰最起码的要求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并做到得体、大方、整洁。仪表不能造就一个人,却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境,增添教学的美感,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激情,更加精彩。

二、教师的人格美

教师的人格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质量和职业发展,还影响学生的道德品格和全面发展。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育人格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对教师对学生甚至对教育事业的作用巨大。事实上,在教师的各种素质中,人格魅力无疑是核心,是教师的灵魂。根据《辞海》的解释,教师人格实际上是道德品质、知识素养和个性气质在教师身上的综合反映,它是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教育和教学才能相融合形成的气质、能力、道德、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三、教学的语言美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果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而充满情和意,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并得到美的享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声调,以便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之赏心悦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激励。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特别是教学语言要精当,思路要清晰。抽象的知识用生动的事例、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在语言产生的视觉效应下唤起表象或产生联想和想象;点拨时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给学生一种似隐似现、若明若暗之感,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读题、谈话、讲解时语言要运用得体,快慢适度、突出知识的逻辑重音,字字清晰,声声入耳;讲话要有艺术效果,有幽默感,或开宗明义,或含蓄婉转,或说理比喻;讲解叙述时思路须正确清晰,辩驳论证时语言要简洁严密。

四、教学的内容美

教师要善于从教材里感受美,提炼美。如数学,如果从美学角度看,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们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如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和谐的美„„连美术上的比例美、节奏美都是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的应用。就圆周长公式C=2πr来说,它体现了圆周长和半径之间存在的一种简洁、绝妙、和谐的关系。它是数学家的心灵智慧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庄严、永恒和宏伟的美。知识本身潜在的美,是不会自发地起作用的,教师的任务在于挖掘美、渲染美。也就是说,要帮助学生去揭示知识中包含的美、再造美,使原有的美更添色彩。

五、教学的过程美

教学过程的美首先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创造性。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多种心理能力的协同作用,实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融,从而形成一种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主体部分的一定发展阶段精心安排“小高潮”,使学生兴奋、愉悦、深思、体味,在思维活动中,智力宝库得到有力开发,智慧花蕾悄然绽放。教学过程的美还指教学在动态中形成的具有美的特征的组合形式,即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这种结构是由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协调统一所形成的。教学中的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等等,都是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的必备因素,也是其美的核心。

六、教学的情境美

情境式教学是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优美而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因此,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注意从各种媒体上搜集设计与教学有关的情境资源,有时,一段优美的音乐,一首甜美的歌曲,一幅唯美的图片,一篇深邃的美文,或一个壮美的场景,都可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美丽情境。

七、教学的情感美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就没有触动灵魂的教学。教师没有鲜明的爱憎,没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是不可能用他的语言去征服学生的。纵观课堂教学,有的教师上课,课堂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学生就像春天的鲜花,婷婷玉立,抖擞精神。而有的教师上课,课堂乌云密布,雷雨交加,学生就像暴风雨中的麦苗,趴在课桌上,无精打采。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上课,学生的学习情绪迥然不同?这就是教学艺术,是教师调节情绪的艺术,是一种“阴转晴”的艺术。兴趣与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倾向性,当学生情绪高昂时,他就有良好的情趣去学习他所学的东西,效果也特别好,可以说情感是学生乐学、爱学、勤学、巧学的内在动力,甚至师生之间的情感,给人的一生会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八、课堂的气氛美

好的课堂气氛,令学生如浴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好的课堂气氛应是:有疑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有猜想——通过猜想,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求知的心理定势;有惊讶——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释疑学生的迷惘,轻轻点拨后茅塞顿开,心理惊叹不已,惊讶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之情;有笑声——老师的课堂讲述要生动有趣,幽默诙谐,使得学生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有争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问题弄明白;有深思——在关键问题上教师要留出“空白”让学生探索;有联想——教师不要把课讲的过于通透,要留有空白,让学生联想,要透过有限去展现无限。

九、教学的节奏美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参与并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活动有着很强的运动规律和节奏。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有秩序、有节拍、有动律的变化所形成的起伏有致、张弛交错、快慢适宜、详略分明的教学节奏,会使教学节奏呈现出一种明快生动的韵律之美、流动之美,这种美利于学生学习和创造、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学节奏作为教学艺术的律动必须根据学科性质、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相适应的教学节奏;根据教学时间进展来确定教学节奏;运用教学语言来调整教学节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控制教学节奏;根据大脑分工特点来调整教学节奏。唯此,教学节奏的美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减轻学生身体的劳累,唤起他们追求新知识的喜悦感进而达到综合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十、教学的互动美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为此,教学过程要从学生被动接受式的认知活动转向交互、对话与合作。教学中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还包括师生与其他教学要素的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学习内容,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达到共同发展。在教学互动中,双方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和方法,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融。教学中的互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美感。

十一、板书的艺术美

板书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的桥梁和工具。好的板书不仅在内容上概括剖析,恰到好处,自成一体,浑若天成,而且在形式上因内容不同,重点不同,各具特色,结构精巧,妙趣横生。它以确切的科学性,指导学生学习,又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堪称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好的板书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讲究艺术构思,做到形式多样,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达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功效。板书艺术要做到:内容美——用字遣词准确无误,内容精炼,整体上线索分明,重点突出。形式美——布局合理,排列有序,条理清楚,具有立体美、对称美、奇异美、多样美、和谐美和造型美。书法美——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合乎规范,美观大方,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课堂教学既是师生一起体验美享受美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创造美展现美的活动。课堂教学处处充满着美,课堂教学之美,美在语言;美在形象;美在韵律;美在思辨;美在交流;美在有始有终;美在张弛有度;美在断续有致;美在雅俗共赏。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的艺术性和美感,引导每个学生从教材、教学、学习中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并努力按照美的要求来设计和完善教学。为了做到课堂教学之美,教师需要“设计好起点”、“搭建好跳点”、“夯实好落点”、“调整好视点”、“选择好支点”、“控制好沸点”、“预留好空白点”。当教师以美的教学展示教学之美的时候,教学这种传递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人的体魄与智慧、塑造人的心灵的艺术,一定会被升华为美轮美奂的艺术中的艺术;当教师以自身的魅力和教学感染学生,让他们完全痴迷于其所创设的情景中时,那将是多么成功的教学,多么“美”的课堂啊!

篇2: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美

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高霞小学362200蔡旋旋

摘要:“大道至简”,数学学科具有独特的简约之美。简约是要能够用简单的素材,简单的手段,简洁的教学流程实施高效的教学,努力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境界。要合理把握动态生成,让活动简洁、高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出简单之内的丰富;创设简单、有效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简约之美。

关键词:简约式教学;有效课堂;动态生成

简约数学课堂追求的是从繁复走向简约,并从简约抵达丰富的课堂。如果说“简约”是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枝不蔓,干干净净,那么,“丰富”则是指在教学过程所呈现的思想的张力、思维的张力、情感的张力、文化的张力以及师生智慧的张力。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呢?

一、合理把握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让活动简洁、高效

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挥主导作用,把握活动的节奏,促进活动的有效生成。要“点”在困难处,“收”在恰当时,“击”在闪光点。

如听《认识角》一课时,当教师出示两个角,一个角的边长张口小,一个角的边短张口大,让学生猜哪个角大,当学生出现好几种错误比较方法,如量边的长、用尺子量开口两边的长、比较角的对接口等。老师仍然很有耐心的在等待。当一个学生说出可以顶点对顶点,但没有说一条边要重合,勉强可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老师仍不点拨与示范,当学生把各自的错误想法完全暴露出来以后,此时教师再给出重要的引导,这时学生们才恍然大悟。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的大小有关。这位老师就是想让学生亲自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方法,得到结论。

又如我在教学“数字的用处”一课时,如“200503321”表示“2005年入学的三班的学号为32的同学、该同学是男生”。“为什么这里的三班要用编号03来表示?”,学生马上回答出:可能因为这个年段的班级数超出10个,所以用03来表示比较合适。其实,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这时,我又接着提问:那能不能用003来表示班级呢?学生们马上提出没必要,那是因为一个年段的班级数是不可能超过100个的。通过一系列的生成问题,互动交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编码时所需要的位数要考虑到号码所代表的对象的多少。活动要简洁,高效,教师就要合理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有效引导教学活动。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出简单中的丰富

教学实践证明,静态的教材较之于动态的时空和学生而言,存在一种“编的时候创新,用的时候过时”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依据新的数学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加工,确保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生活中的比》一课时,教材的情境是由多张长宽不同比例的淘气相片展开教学的,虽然这个情境很直观,很有趣,从数形上去体现比的意义,但是照片中长与宽的关系比较隐秘,探索长与宽的关系需要一系列的过程。所以我大胆地改用“配制甜度一样的蜂蜜水”这一生活情境,从数量上来体现水与蜂蜜这两个量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泡蜜水的思考中,从多种搭配数据中提取

不变的元素---倍数关系,从固定的倍数关系中抽取出“份数”,再由份数引出配“比”,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垫定基础。我想这样处理可能会更加的简洁、自然。而且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为了情境的连贯性与整体感、素材上的少而精炼,我把教材中的两个不同类量比的情境进行整合,让学生求蜂蜜的单价,使学生知道两个不同类型的数量之间也是可以用比来表示,逐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这样学生对比的意义、比的类型的理解就会更加完整、透彻。最后,让学生辨析体育比赛中的比分2:0与介绍芭蕾舞中的“黄金比”等。或从正面强化、或从反面厘析、给学生打开思维空间、指向明,定位准,层层推进中不断明晰比的特征和价值。在教学中当课堂以一种简约的方式,教出简单中的丰富,平淡之中的高妙,普通之处的深刻时,课堂的惊喜就会在瞬间迸发。

三、创设简单、有效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简约之美

数学名师徐斌认为:真实的课堂应该摈弃演练和作假,互动的课堂要讲求对话与共享,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有效的课堂应追求简单和实用。创设的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生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只有创设有效的思维之境,才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简洁,享受数学之简约美。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都需要从生活中找“原型”。如四年级《统计》一课,我把《栽蒜苗》,改为《比听力》。即老师说水果名,学生记水果数。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统计知识,记录的方法真多!有的用写名字,有的用画三角形,有的用画“正”的办法,有的用“1、1、1”作记号的方法记录,有的在“涂格子”等。当我把水果名称说完在交流时,学生发现用画“正”的方法比较方便且正确率比较高,而有的方法比较麻烦。接着,我让学生把水果数量画在事先准备的统计图中,限时3分钟。此时学生遇到问题,“格子最多是10格,可苹果有15个,怎么办?”这时,有的学生只好另外在作业纸上制作统计图、有的一列涂不够,就涂两列等等。这时我提示:一格只能表示1个吗?在我启发下,学生又继续去修改,完善。当我们在集体交流想法时,大部分学生都能选择1格表示2个,也有个别学生用1格表示5个等。整节课,没有有趣的课件,也没有复杂的教具,就这样,在简单、有效的情境中展开了教学,学生在老师的简单引导下,唤起了记忆,完善了认知,充实了对统计知识的认识与扩展。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取决于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有效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简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的课堂。数学课如果能做到简约教学,就可以解放学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简约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之路,仍需你我漫漫求索!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周小山,雷开泉,严先元,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篇3:语文教学中的动态美

一、开放性问题的设置

利用文本信息,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 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回答。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被调动起来, 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教学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了。如学习《项链》时,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玛蒂尓德值不值得同情?”开始大部分学生认为她爱慕虚荣, 不值得同情。我又带着学生深入课文, 学生经过阅读, 重新做出了回答:“当她发现项链丢失时, 没有逃避, 而是勇敢地承担责任, 在她身上体现了诚实的美德。另外, 十年还债中, 她拼命地赚钱, 体现了勤劳这一美德……因此, 玛蒂尓德是应该值得同情的。”甚至有的同学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一些社会现象佐证了自己的观点。评价中, 学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感受人物的悲喜中, 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节课正是因为凸显了学生处理问题时的思维活动, 所以, 学生的“独特体验”由幼稚走向成熟, 由浮浅走向深刻的轨迹清晰可见。

二、体验性学习策略

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各种体验学习活动的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 促使他们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 经过主体的思辨与参悟, 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世界。在教学《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 为了让学生体验史铁生的母亲那毫不张扬的母爱,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母亲为儿子默默地付出, 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个细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 我再把教学内容引向学生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母亲也在默默地呵护着我们, 那么, 让你感受最深的有哪些情景?你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同学们完全沉浸在了对伟大母爱的感悟中, 动情地宣泄了心中的情感, 讲述了一个个真挚感人的故事, 个性化情感很好地内化为了价值观。教学向生活回归, 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推动了课堂资源的过程生成, 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和完善。

三、引导学生质疑发问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 学生往往只能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和判断, 很少有“发问”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教学无疑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习惯, 从而影响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性。因此, 教师应该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双向交往或多向交往, 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成的活力。教学《孔雀东南飞》时, 我让学生说出最受震撼的地方, 并说明理由。学生对刘兰芝的多才多艺、美丽善良、勤劳果决、知书达理及对爱情的忠贞等深有感触, 对焦仲卿、焦母、刘兄的做法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叙述中饱含着个人强烈的感情倾向, 在学生熟悉了后, 我又问:“你读出了哪些疑问?”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心里的疑问:“刘兰芝有这么好的素质, 为什么还遭到焦母的谴归?”“刘兰芝对爱情是忠贞的, 可为什么后来还是允婚了?这会不会影响刘兰芝的形象?”等等。这些凝聚着学生认知、情感的问题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新资源, 调节了课堂的积极氛围, 补充着教学内容, 成为了教学的亮点, 丰富着课堂。

四、挖掘延伸课文的价值

教师应充分思考、挖掘课文中值得延伸的信息, 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找到发展学生的价值点, 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 自己去品味, 自己去想象, 自己去分析。如在讲完《胡同文化》一课后, 引导学生联想中国还有哪些文化, 学生想到“吃”文化、“酒”文化、“穿”文化等, 这一延伸, 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在语文课上, 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 提高审美意识, 提升人生境界, 从而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错误利用的生成策略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错误都是正常的, “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 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完全是坏事, 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 赋予它特有的价值, 为己所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有耐心, 要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一种教学中难得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比如,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我改正, 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 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 激发学生间的对话交流, 生成许多新的教学资源, 从而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 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教学。

总之, 教与学的协作、课堂环境、师生对话、课堂交流与创新是“动态课堂”的四大要素, 也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出发, 特别重视教学过程的演绎延伸,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与感悟, 让学生“亲历”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 在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中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并生成语文能力。

摘要:动态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师生平等互动, 通过学生的主动求学, 达到掌握知识、增长能力的目的。教师负责情境创设, 点拨引导, 由台前退居幕后, 是导不是演。作者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 对语文动态教学中的课堂要求谈谈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动态课堂,感悟美

参考文献

[1]文本细读:切入言语的心灵世界.中学语文教学, 2006, 7:32.

[2]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语文学习, 2007, 4:20.

篇4: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美

【关键词】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眼部动态;静态美;应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2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以前看来不可思议的想法已成为现实,比如说美容整形,随着整形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为了使自己变得更美而选择进行一些五官微整手术,目前眼部整形算是最为热门的一项,包括上眼睑手术和下眼睑手术,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割双眼皮和眼袋切除[1]。美容整形最为明显的缺点就是静态效果好,但是在面部活动时会让人觉得很不自然,因此在眼部整形中如何将动态美与静态美相结合表现出来是一大难题[2]。此次试验旨在探讨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在眼部动态与静态美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2例通过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进行眼睑整形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基本资料为:男17例,女25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为(33.15±5.47)岁,其中先天容貌不满者21例,因衰老而整形者17例,二次整容患者4例。

1.2方法

与患者进行深入地沟通,掌握其美容需求与审美心理,了解患者对自己眼部什么部位不满意想要进行整形,比如上眼睑(单睑、肿眼泡、上睑松弛、上睑凹陷)、下眼睑(卧蚕缺如、睑袋形成)、眼角(内眦赘皮、鱼尾纹),或者是眼部比例不协调等等,制定初步的整容方案。通过超声和三维螺旋CT检查,了解患者的肌肉走向、骨骼与皮层组织的配比关系,分析眼部静态与动态,结合整容要求,制定手术方法,标记切割点。

进行手术时,取仰卧位,将1:20万盐酸肾上腺素加入0.5%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沿设计好的切割路线将上睑切开,去除多余的皮层组织,Z成形内眦赘皮矫正,制备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将蒂设计在离瞳孔1.0~1.2cm处,根据患者的整形需求进行如下操作:①上眼睑缺陷者,将眼轮匝肌深层经隧道转移到上睑凹陷区;②第一黄金点不佳者,将真皮脂肪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由内眦处转移到鼻根部第一黄金点区;③下眼睑缺陷或有眼周皱纹者,将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由内眦处转移到鼻根部横纹区及第一黄金点区,将过度运动的眼轮匝肌外眦部分剪断,转移到上睑外上方,改变眼轮匝肌的部分收缩方向,消除鱼尾纹形成的可能,同时防止上睑外侧下垂,以延缓衰老及三角眼形成。之后采用5-0无创伤线进行固定,采用7-0无创伤线缝合上睑皮肤,使睑板重睑成形。在其他美容医院整形不当者,其眼部可能存在影响表情的异物(如奥美定、缝线),将之取出。手术缝线处涂抹红霉素眼膏,包扎。通常情况下,患者进行眼部手术后一周可拆除眼睑缝线,两周可拆除固定线。在术后三周内,尽量保护眼部,不要做肌肉拉伸大的眼部剧烈表情活动。

2.结果

创口愈合后,所有患者均表示对整容成果满意,眼部活动协调,具有高度变化的表达功能,表情自然;术后随访9个月至一年,其中41例患者仍然表示对整形结果满意,眼部有神,表情自然,有1例因之前在其他医院整容不当而发生眼部表情不自然的情况。

3.讨论

近年来,美容整形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提升自己的个人形象而选择进行整形手术。然而,虽然整形手术能在短时间内是自己的美观程度上升,但是遗留下后遗症,这些年关于明星整容而导致面部僵硬的报导屡见不鲜。面部整容属于美容整形中最热门的模块,而其中眼部整形又是其中最为普遍常见的一种,有些人对眼部进行细微修整后,整个人的气质与相貌,都会产生质的提升[3]。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眼部的神情会影响到整个人的气质。因此,在眼部整形中,人们不止于追求眼部的静态美,更希望能达到提升眼部动态美的效果,随着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在眼部整形技术中的应用,已基本实现眼部整形动态与静态美结合的效果,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进行眼部整形手术的患者,要么是对自己先天而生的眼部外形不满意,要么是因为衰老而产生的眼袋眼尾纹等不满意,希望通过略微的修整消除这一缺陷,目前眼部整形手术中,通过制备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将其移植到不同位置,就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眼部整形需求,而且通过巧妙的设计,还能消除患者因衰老而产生眼袋眼角纹的动态因素,同时使眼部神情不会受到整形的影响,保证眼部整形后的长期效果[4]。

综上所述: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在眼部整形手术中的应用,可以达到眼部动态与静态美相结合的要求,确保整形后眼部神情自然。

参考文献:

[1]陈忠存.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在眼部动态与静态美整形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5,14(05):16-19.

[2]周水勇,刘玉丽,张羽森,梁红伟.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在眼睑整形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美容,2016,03(17):3-5.

[3]梁伟中,艾红梅,巩传红,赵作钧,王英勇.眶隔脂肪联合腹部脂肪瓣矫正上睑凹陷40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04(07):381-382.

篇5:音乐教学中的语言美

音乐的教学过程是艺术的实践过程。教师的语言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音乐艺术的基础与核心。若在音乐中没有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语言,正因为语言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而语言是健康人具有的本能,在诸多因素上与音乐相通。为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两者必须有机的结合来。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用语的合理使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要准确精炼

普通话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尤其要做到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师字正腔圆的发音,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规范准确的发音,为歌唱的咬字吐音打下扎实的基础。

音乐课有时间的限制,要把音乐知识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用语就必须准确精炼。要抓住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创造。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习兴趣,到把他们带领到音乐的海洋之中,都应富于逻辑,引人入胜。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随意发挥的音乐课是难以具有吸引力的。因此,音乐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以概括性的语言、精炼的词汇作引导。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在课前就做好精心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备课时就要有组织课堂语言的准备,并选择最好的表达方式。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保持连贯统一,顺利实现音乐教学的环节转换,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效果。

二、生动形象

音乐中的很多知识,对于低年级段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照本宣读,局只是为了上音乐课而上音乐课的话,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要力求做到删繁就简,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真正快速有效地帮助掌握语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那些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如:唱歌时气息的运用可以说:在清晨当你闻到花儿发出的清香时,你情不自禁地走近她并深深的呼吸时的那种享受的感觉。又如歌唱时的面部表情的讲解时:同学们你们打喷嚏时的动作就是最美的歌唱表情。如乐器:讲解竖笛,葫芦丝等吹奏乐器时的口风运用,可以让同学们回忆吹蜡烛时摇晃而不灭的感觉,那么他们在吹奏时就不会把一口气一下全部吹完,从而造成刺耳的怪音;或者手里拿着一张薄纸用气轻轻吹纸飘动时所运用得气息„„教师教学中的语言越形象、越生动,所列举的例子越贴切,学生就越容易理解,这比起一大堆枯燥的纯专业术语,要实用得多。但不代表不用专业术语只要做到适时而用因“才”而用即可。

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能引发他们的想象、联想。如:在欣赏歌曲《野蜂飞舞》前,教师可以说:“在我们国家的端午节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人们组织了各种纪念活动。你看:现在正在进行划龙船比赛。瞧,选手们划得多带劲,一个个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江面上的几条龙船正你争我赶的向我们划来。”教师运用这样的描绘性语言,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引发了同学的联想还贯穿了一节节气知识。

三、优美韵律

高山流水、雅韵起伏。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正是因为有了节奏、节拍、曲调、速度、强弱等等音乐内容的完美结合,才富音乐迷人的艺术魅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如此。美化音乐课的教学语言,可以提高音乐的审美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前提)。教师要注意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恰到好处地表达教学意图,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如:过渡性的语言,可采用适中的音量、自如的语气、平稳的声调;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可放慢节奏,加强语气,有感情的讲述让学生理解及吸收;对富有激情的教学内容,可加快节奏,调整语言的力度,做到抑扬顿挫,感情变换,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韵律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把幼儿带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引起幼儿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及求知欲。

四、肢体语言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优美激情的声音之外,还应有与之配合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与接触而进行的感情交流,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运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行为意向的一种无声语言。它的特点之一是无声,特点之二是运动。看似无声的肢体语言却像情感的大力士,能深刻地表现很多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和小学生音乐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对小学音乐教育如何运用肢体语言进行了实践和探究,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运用肢体语言对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与发展音乐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的作用:

1、运用肢体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运用点头、拍手、晃身、唱歌、跳舞等肢体语言形式来学习音乐是一种有价值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没有掌握言、咏、歌等多种方法时候,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就是他们运用最多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歌曲《歌声与微笑》时,我将孙悦演唱的《幸福快车》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首先是让学生听赏,学生先是被动感活泼的旋律,动人心弦,引人深思的唱词感染。我趁热打铁、随乐舞动,学生们从试听感官中接受到了我传递的信息,表现的跃跃欲试。在这个基础上我安排二遍听赏,让学生们跟唱并跟着我舞动,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孩子们的表情喜悦、放松,简单的律动让孩子们的身心走进了音乐,有了这个铺垫,我开始了《歌声与微笑》的歌曲教学,这节课出奇的顺利,学生们也从音乐中体味到什么是幸福,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怎样用歌声把内心的幸福和快乐通过歌声传递给别人。

2、运用肢体语言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

如果说音乐课堂教学是一所房子,那肢体语言就好比是这所房子的一扇门,通过这扇门就可以了解房子的内部。肢体语言的创设不是单纯化为了表演而表演,它可以为音乐提供素材,进行感情的表现。如在鉴赏音乐时,首先,可以体验作品所含的情感,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例如:欢乐、悲伤、雄壮、愤怒、柔美等,因为肢体语言是情感的表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则可以用肢体语言带动学生的情绪变化。例如:在教唱二年级歌曲《春天来了》这首歌时,就可采用表情律动来让孩子们体验春天来了的活泼的情绪。孩子们唱歌总是不能一下子进入歌曲的情绪,老师便对孩子们说:人们高兴时有什么表情和动作?,孩子们又跳、又笑好不开心,老师紧接话题:那春天来了小朋友们高兴吗?,大家的回答当然是高兴!,老师说:那你们应该怎样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看到孩子们创新的肢体语言把歌曲的意境表现的贴切入微,老师继续深入,下面就该让我们带着这种高兴的情感来演唱歌曲《春天来了》,孩子们的歌声和伴奏带里的歌声一样的完美,收到的效果非常好。

3、运用肢体语言强化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学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载体,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同时,可以积极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与创新的关系是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的。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运用肢体语言的途径,实施想象,创新教育,创设新氛围,让学生大胆表演。音乐之美在于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同样的乐曲,各人听来,所获得的音乐形象各不相同。所以学

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音乐,同时培养肢体语言协调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和能力。例如: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所感受的音乐内容,既增强了学生的形象记忆,又能清晰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让其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律动中,从多个侧面感受音乐。学生要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创造性地表演,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而且锻炼了大胆、勇敢、活泼的性格,一改原来的音乐课堂拘谨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篇6: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论文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作者为景物连用四个“白”:“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世界”、“洁白的小褂”,反复渲染,一幅幽静高远,色彩优美的夜景呈现在面前。作者用“白”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受,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体味作者苦心经营的关键词语,可使学生领略作者用字的匠心。

《荷塘月色》一文语言细腻,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文中的叠词运用精巧传神,给人以美感,堪称一绝,如文中的开头和结尾,作者不愿打破一个“静”字,用“悄悄”出门,“轻轻”回来。这两个叠词巧妙地融进了作者的深沉的心情,与全文的意境、情调也和谐统一。月色下的荷塘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有“田田”的像“亭亭”舞女裙的叶子。这一连三个叠词,展现了荷塘的“曲线”美和叶子的丰盛美姿。

接着,朦胧月下,微风善解人意,送来“缕缕”荷香。这一“缕缕”不仅写出荷香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更写出了沁人心脾的温馨。叶美,花美,当然离不开“脉脉”的流水,这一“脉脉”传神之笔,赋予了水的姿和情。它不仅写出了流水的文静之态,更绘出了流水饱含情思之韵。全篇课文像这样的叠词,共有二十处之多,它使文章产生了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教学中如能抓住一些关键性叠词分析,拨动学生美的心弦,启示他们情思萌发,从而也就丰富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唤起读者的美感,是因为经过文字的刺激,能观此思彼。这个“思”就是想象、联想,通过想象能使读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再现文章或诗词中所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特别是那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描写,往往要涉及到景物的形、声、色,因此,教学时就需要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展开联想,使脑中图景清晰起来,立体起来,把书中的无我之境想象成有我之境,使外物与内情融合,从而引发审美情感。

如《风景谈》中的“沙漠驼铃”就是一幅要求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方面去直接感受美的画面。画面的开头是:“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寂静”、“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这样的画面让人联想到的是:死寂、干渴、燥热,使人感受到的是肌体的疲惫和虚弱。然而作者笔锋一转:驼队出现了“柔美的铃声”,压倒了“哄哄的火响”,“惺红的大旗”战胜了“柔弱的目光”。驼队的出现带来了生的希望,昂然高步的骆驼队的方阵出现,使人感到无比的壮美。这时不由得使人感到:“是人点缀了自然”,“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这样的感受你能说不是对人性美的一种认识?

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观和审美理想的体现。艺术美的力量在于他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的揭露,读者只有深入到审美对象的内里才能产生与作者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所以,不把审美感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就不能使学生产生深沉稳定的审美情感。

《风景谈》中“石洞雨景”、“花园情侣”、“桃林茶社”、这三幅画面是作者匠心独运,以景衬人,借景发挥的点睛之笔。其中“花园情侣”与“石洞雨景”是组对比的画面。教学时要求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辨别“美”与“丑”。结论是前者景美、衣美、人平庸,而后者是景丑、衣丑、精神美,联系现实生活,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今天,不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美吗?

当今的社会,培养怎样素质的人才能跟时代同步前进?应该首先是对人的意志、品质、情操的培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虽然写的是他人他事,只要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同样能收到育人的效果。

法国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他们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当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这艺术殿堂漫游时,就要挖掘教材中能体现美感的语言文字,调动种种教学手段来感受教材中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善、美。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一定的美学知识,就不能进行审美教育。不论是词藻优美的散文,还是感情丰富的诗歌,离开了美的欣赏,偏离了情感教育,只抓住了一些字、词、句而游离于宏观分析之外,那只能是干巴巴的说教。

篇7: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美无处不在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领会数学之美,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美的知识和进行数学审美教学是很必要的。

美的基本要素特征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新颖性和功利性,这些基本特征融入数学的内容之 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科学的数学美的基本特征,即直观性、简洁性、统一性和奇异性;因直观而显的亲近愿学;因简洁而简单对称和谐,因统一而和谐抽象,不独立;因奇异而有趣味、有收获;只有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美的体验,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机制。

[关键词]数学之美;数学教学;美的体验

“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之一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1)因此,新数学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数学中的美学属性,使学生在了解和感受数学美的同时,培养起对数学的良好情感和提高对数学的直觉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一. 数学之美

数学中没有明显地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不能和数学完全分离。因为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性、均衡性、确定性,这些恰好就是数学所要研究的范畴。所以数学和美不是没有关系的。数学中的美如美酒,如甘泉,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古希腊的学者认为球形是最完美的形体;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他为直角三角形具有这种简明、和谐的美而赞叹;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美是数的和谐”;中世纪的伟大学者、艺术家达·芬奇从另一方面感受到了数学美,他认为“黄金分割是美的原则”。爱因斯坦12 岁时,得到了一本欧几里德几何教科书,它的严谨、明澈和确定,给爱因斯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罗素在学习欧几里德几何时,感到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像初恋一样地入了迷,没有想到世界上还会有这样有趣的东西。数学美比比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或艺术美。正如英国数理哲学家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是一种冷而严格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样华丽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仍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可见数学美是一种完全和谐的美,抽象形式的美。经历过数学美的体验的数学家们认识到了数学美的价值,对它的存在性以及价值作了深入的探讨,如欧拉、庞加莱等都对数学中美的存在作过论述。数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美在数学中的反映。美感,这是人们的一种愉悦感,是心灵上需要的某种适应性。而数学家对美的感受则着眼于数学的方法和理论,正入数学家庞加莱所说:“数学家们非常重视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优美,这并非华而不实的作风。”数学方法与理论中的美,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与对称,恰到好处的平衡,一句话,那就是井然有序,统一协调,从而使我们对整体以及细节都能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而无论是和谐、平衡,还是统一、协调,都是直觉的结论,因此,“数学美可以说是带有一定主观感情色彩的精致直觉。”数学美主要表现在其直观性、简洁性、统一性和奇异性。一般美的形象性、情感性、新颖性和功利性都融于数学之中。

1、直观性

事实上,数学美不是抽象得难以捉摸的东西,其中的数学图形、符号、公式、结构关系等美学形体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同时,数学之美重在过程之美。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美,乃探究之美,对于每个学过数学的人来说,都是深有感触的,一道数学题目的解决,一个定理的发现,一个猜想的证明,是多么令人激动与陶醉啊!于枯燥之中见新奇,于迷茫之中得豁朗,这就是数学美的直观魅力所在。”【2】比如,“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智力拼图游戏,被西方称为“东方魔板”。它是由七块几何图形组成的,这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用它以各种不同的巧妙方法可以拼成千变万化的形象图案,如较复杂的几何图形、建筑物、风景、人物,汉字等。儿童玩七巧板的过程,既是益智活动过程,又是数学对象的审美过程和美的创造过程,且很容易在此游戏过程中获得数学美感。【3】正是由于数学过程美的这种直观性,所以连小孩都愿意亲近乐学。

2、简洁性

简洁而简单、对称、和谐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之一,透过简洁的表达形式纵观全体,看清复杂的内在关系,从而掌握这个体系,这无疑能够激起情感的美的享受,并建立学习、研究的信心。首先,数学的结果是简单的。如:点(x0 , y0)到直线αx + by + c = 0的距离是d =│αx0 + by0 + c│α+ b 形式是如此的简洁。千古绝唱的勾股定理α+ b = c,这一简单而整齐的形式却表达了一切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而且它与面积公式的结合是一种和谐的完美的结合。设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三角形的半周长为p,即p=1/2(a+b+c),△ABC的面积为s,则由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s=p(p-c)=(p-a)(p-b)该公式的结构和谐优美,简单易记,与海伦公式相比较体现了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在解直角三角形有关问题时,运用该公式,别具一格,富有情趣。【4】其次,由对称而简单。当人们认识、理解与研究对象时,其结构对称而可以简单地把握。形体的对称性,在自然界中处处可见。如树叶以其主叶脉为对称轴;花瓣的分布各向均匀;蜂巢、蛛网呈正多边形;人体也是左右对称的,反映到数学上就是中心对称、轴对称、镜面对称等,对称是数学的基本结构之一。几何图形中对称性比比皆是,如圆、矩形、正多边形等;解析几何中, 方程ρ = αsin3θ,ρ =αcos3θ,ρ =αsin2θ,ρ =αsin2θ所表示的曲线也是对称的,被人们分别冠以三叶玫瑰、四叶玫瑰的美称。对称不仅表现在几何图形上,在数学表达式中也处处存在着。如二项式展开的系数具有对称性;三角形中的恒等式、不等式也具有对称性。对称性还表现为某种相应性。例如,加与减、乘与除、正弦与余弦、指数与对数、有限与无限、微积与积分等等都是如此。再如,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关于极大值的命题,就相应地有一个关于极小值的命题。“如果三角形的周长一定,则当这个三角形是正三角形时面积最大”与“如果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则当这个三角形是正三角形时周长最小”就是相应的命题。数学解题中,对称性的体现常常关系到解题过程的繁简。如,美国数学家波利亚讲述了一个由对称性引出的巧妙解题方法:问题:过八面体外的一条直线作一平面,把正八面体分为体积相等的两部分,应如何作这个平面?正八面体是中心对称体,考虑典型的中心对称体———球,设想过球外的任一直线作平面把球截为等体积的两部分,很显然所作平面就过球心,因为过对称中心体的任何平面都会把其截为等体积的两部分。类比于此题,便得到解法。数学家们常常把数学成果或方法的简洁美作为追求的目标,为之不遗余力地工作,这样也就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例如,自欧氏几何《原本》问世后的两千年间,各国数学家都对他的第五公理的叙述方法繁琐、与其他公理相比总有些不自然而感到不满,在两千年内一直在寻找用更为简洁自明的命题来代替它。而多次的失败,把人们引向了另一个方面,创造出了非欧几何。可以说非欧几何的创立是从追求第五公设简洁自明开始的,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由对称的相应性所引导的(有交点,就应该有无交点的状况)。事实上,近现代的数学理论的公理化建构,也都遵循了简洁性原则。

3、统一性

数学美的统一性,是指数学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一致。数与形体是数学研究的两个独立的对象,对它们的研究,分别构成了代数与几何。然而通过坐标系的建立,使点与数建立了对应,从而把代数研究的对象与几何研究的对象用方程与曲线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统一。从数学发展的规律来看,数学的发展将日益证明数学的统一性。为使庞大的数学体系变得简单而精确,数学家们经常依据数学各领域的共性,提出统一数学各部分的新观点、新理论。算子理论、群论、拓扑理论等都是相应的许多具体数学内容统一的结果。公理化方法、机构理想也是从统一性目标出发而提出的建立数学体系的方法。由和谐协调而得统一。对象的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都按一定的规律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这就是和谐。和谐必然导致统一,这种和谐的统一在人们的心灵上会产生适应性及愉悦感。比如,对于计算梯形数学公式s=1/2(a+b)h0,2 2 2 22 来说,数学家和数学素养很好的人都认为它是美的。因为他们从美学角度结合数学经验审视该公式,发现有简洁美和统一美的特征。但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未必能领会到它蕰涵的美。只有学生们分别学习了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后,并在比较、思考和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三角形、正方形、矩形面积公式是上面公式的特例,才会体验到上面公式的美妙之处,即它于简单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表面

相异的数学对象又可以联系为一个统一体。再如,为什么人们会关注黄金分割呢?那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个分割点是分割线段时最优美、最令人赏心悦目的点,同时这个比(即0.618)被视为人类美的密码【5】它表现出的协调美,是和谐统一美的典范,倍受人们关注,正五边形的任意一边和对角线的比为黄金分割比。在正十边形、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中,都可以找到黄金分割比。建于古希腊时期的巴台神农庙,是古希腊建筑的辉煌杰作,人们发现它也是按黄金分割比设计的。、奇异性

奇异是相对于常识或平凡而言的,是对传统的突破。表现为结论的奇异性是指结论的新颖奇巧、出乎意料,往往引起思想上的震动。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十这个数目是一个完美的数目”。这时所认识的数是正整数、有理数,认为有了这些数就足以表达一切量,除此以外就再无需别的数了。从而认为“数”是“和谐的”,是万物的“始基”。勾股定理导致无理数的发现,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奇异的结果,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慌,后人称之为“第一次数学危机”。在欧几里德几何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非欧几何的思想是奇异而“荒诞”的思想。1826年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终于第一个公开地提出了非欧几何的理论。奇异所造成的并不总是消极的影响。恰好相反,在它们中间常常孕育着新的巨大发展的可能性。英国数学家哈密尔顿发现四元数。在四元数问世之前,从自然数发展到复数,都必须服从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率,但哈密尔顿突破了这一限制,大胆地设想出一种新数,这种新数由四个分量组成,并且不一定遵守传统的运算规则,这就是四元数:A =α + bi + cj + dk,其中i2 = j2 = k2 =ji =k j =ik =-1。四元数的发现对物理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一大创举。数学美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讲,简洁性有时又可以认为是统一性的客观标准。另外,奇异性与统一性在一定意义上是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因为奇异性意味着出乎于平凡(或常识),是对原先所达到的统一性的破坏,并去追求更大的统一。因此说,新的发现,往往是追求更高层次统一的产品.数学美的特性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是紧密相连的、和谐统一的。

二、数学教学与数学美

在学校进行美德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乐于自觉感受客观现实中存在的自然美和创造美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技巧,以及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数学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一般美的教育,又要重视数学所特有的数学美的教育。、数学美的教育价值

(1)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由于它的抽象与严谨,常使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甚至敬而远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应遵循的数学原则之一,就是美的体验原则,也就是进行数学美的教育,即寓教于美,在美的享受中使其心灵得到亲切感,产生求知热情,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2)对数学美的追求,能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

数学学科的严谨与缜密和数学的和谐统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追求数学的和谐统一美,对培养学生的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及正确地应用数学方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3)追求数学美能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数学家、物理学家魏尔曾说过:“我的工作总是努力把美和真联系起来,而当我必须做出选择时,我则通常选择美。”魏尔的话表明了数学活动中应以美的感受去激励人们产生创造灵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发现中体验美的感觉,可以激发学生去作进一步的发现,从而自然延伸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与灵感。

(4)追求数学美能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应另把美学归入思维科学。不论归入与否,美与思维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是数学美与思维之间的密切的关系。数学的优美感之一,体现于问题之解答就是适合于我们的心灵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满足感,正因为这个适应性,这个解答就可能成为我们的一种工具。在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之中,数学思维与方法的作用之一就是经历美的体验。因此说,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美的追求,能够引导学生去寻求最佳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结构,从而相应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2、教学中体现数学美

把数学美的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孜求于美,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修养。

(1)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一方面要恰当地把数学美因展示出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美之所在,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数学美的实践,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美感和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学生只有经过不断的“审美-立美”活动的锻炼,才能在感受到数学美的愉悦的同时,提高数学的直觉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

(2)教学中应揭示教材里潜在的美的因素,使学生自觉地认识到数学的美。对于潜在于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美,教师应当采用发现法教学,从审美的角度提出问题,创造思维情景,使学生沉浸在渴望求得具有美学特征的新知识情感之中,通过必需而且精炼的实践去获得感知,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愉快而又顺其自然地再发现具有美感的新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直觉能力必然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2)教学中提供创造数学美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发掘教材中的数学美,就能大大提高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逐步使学生达到运用数学中的美学方法去进行美的创造的初步能力。把创造数学美的活动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工作结合起来的教学必然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数学美因”进行数学审美设计,通过“数学美因”丰富的内涵,不仅能使学生灵活地学习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进行数学美的体验和数学美的创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数学中的数学美。

参考文献:

[1 ] 郑毓信.应当培养对于数学美的鉴赏能力.中学数学,1985 ,(1).[2 ] 张雄.数学美与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7 ,(9).[3 ] 胡启迪.日本的一堂开放性的问题解决课[J ].数学教学,1994 ,(1).[4 ] 周奕生 勾股定理与面积公式的完美结合数学学习,2006(3)

篇8:书籍装帧——动态中的整体美

书籍生产过程中的装潢设计工作, 是在书籍生产过程中将材料和工艺、思想和艺术、外观和内容、局部和整体、等组成和谐、美观的整体艺术创作。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

二、书籍审美存在于动态中

在进行书籍的审美活动的时候, 留心一下人与书的关系, 就会发现书籍的阅读过程是动态的。我们拿到书, 我们会先看书名, 然后总览书的封皮, 转手去看书脊, 之后再把书翻转过去看封底的设计, 书籍就这样在我们的手中进行了360度的动态转动。之后我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 每翻阅一页都是动态的。翻动的快与慢, 轻与重, 都会产生不同的动态美。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图片在人们的眼前转动, 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快感, 这视觉的快感正是在动态中产生的。

三、“动态中的审美”的设计观

“动态中的审美”的设计观就是在运用各种设计方法之前先要明确书籍与人的关系, 书籍审美的状态, 是一种动态中的审美。

(一) 动态设计的多侧面性

当我们拿起书籍, 手触目视心读、上下左右、前后翻转, 书与人之间产生具有动感的交流, 这种多侧面性的存在显现的最为明显, 书籍装帧不仅考虑书的表皮, 更重要的是追求动态中整体形态的把握和各个部分的渗透。如:

1.文字的字体、字号、字距、行距的细节推敲, 横排、竖排的组合变化、文字组合的疏密节奏及其导向性。

2.图像的多元化、个性化、理论、数据等等不可视的内容的视觉化。

3.色彩的个性情感与所表达内容的统一性、发挥色彩在书籍装帧中的视觉效应。

4.把握材料的多样性、把握材料个性与表达内容的统一性。

动态设计的多侧面性是当今书籍装帧的基本要求, 书籍装帧设计必须确立这样的多侧面的动态设计观。

(二) 空间视角多元性

一部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 远看, 气势磅礴, 色彩鲜明;近看, 情趣盎然, 内容丰富;拿在手中, 又会感到韵味十足, 精致高雅。这些都取决于设计者对书籍装帧的多视角空间的感悟, 既要对几米外的读者产生吸引, 又要禁得住读者近在咫尺的品评。

1.书籍的开本、体量

书籍的开本、体量是最先对读者产生视觉影响的要素, 所以要想使读者在远处对书籍产生直接正确的直观感受, 书籍的开本、体量的选择尤为重要。

我们在阅读过大量的优秀书籍后不难发现, 像诗集、散文集等作品的开本和体量都比较小, 营造出一种清丽脱俗、轻松浪漫的气氛;画册和鉴赏类的书籍就往往是体量比较大的设计, 会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让人们体会到艺术氛围。所以, 对于书籍开本、体量的选择是动态空间审美营造的第一步。

2.材料和工艺的表达

当人们走近书籍的时候, 书籍的材料选择和工艺应用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轻柔的纸张应用会产生浓浓的书卷气;金属盒硬质材料会突显出力量和时尚感;木质、棉麻等材料会有一种原生、古朴的生态美, 这些感受都会在人与书之间动态的审美中自然而然的产生。还有多种工艺的应用更是使书籍装帧设计变幻无穷, 烫金、烫银、镂空等等技术的应用让书籍产生不同的空间变化, 更富有层次感。

3.手中的“出味”设计

艺术作品是“人情的往来”, 一本好的装帧设计可以让书中的人物和读者产生跨越时间、空间的情感交流。

这些装帧设计中容易被忽略的“边缘”设计, 往往是读者和书零距离接触时, 动态审美中的点睛之笔。这些“边缘”设计, 虽然是书籍装帧的局部细节, 但是正是细节决定成败。做好这些细节不容易, 既要保证书籍的整体美, 又要体现设计书籍的精致和独特, 所以我们必须从设计观念上明白书籍装帧的审美需求是动态中的整体美。

(三) 动态审美的相续性

动态视点多元性是在书籍审美空间上的考虑, 我们现在提倡的书籍装帧设计是动态的、三维的、立体的, 因此就不仅仅有空间上的思考, 同时也会有时间上的审美特点。

从人与阅读书籍的角度上讲, 人们通常会从封面、环衬、扉页逐步地翻阅直至篇、章、节的细细地品读, 这样一页一页地翻阅, 依次在动态中展现给读者的视线中, 这是一种紧凑连贯、相续的审美活动。在书籍设计中, 就要求我们设计者在文字与图像设计中有繁有简、有详有略、有前有后、引导读者循序渐进的完成这样动态的审美过程。

人的视觉审美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人们的视觉总是不满足只看到事物的一个局部, 而要去把握它的全貌。一开始往往也只是对整体的一个模糊的感知, 然后便是逐步对其“完形”。这种视觉的特点是随着对象的特点逐步展开的, 并随着主体的目的、需求、能力不断改变的, 这就是审美的相续性。

比方说, 字号的大小的综合应用, 使文字之间大小、远近、疏密井然有序;在排版中将文字与留白巧妙结合, 可使版面布局清晰, 疏密有致, 给读者留出视觉休息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又如, 在设计中色彩的对比强弱的控制, 和谐的色彩控制系统, 在对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又有情感上的共鸣;还有书籍装帧的整体大效果和精致图形的视觉互补等等。

四、“气韵”在书籍装帧中的意义

西方认为, 艺术作品的美是依靠数的关系、比例、均衡、节奏、长短、曲直、明暗所产生的视觉感受。中华民族的审美是建立在“气韵”的基础上的。在《古画品录》中, 将“气韵生动”作为冠首, 可见“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神”“气韵”都能表明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 这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对动态的书籍装帧设计观。

在实际的设计中, 在调动文字、图像、色彩、符号等要素时, 将其转化为对“气韵”的追求。只有在“气韵”的引领下, 将对立的、不和谐的因素都融合在宁静统一的整体当中去, 因“神韵”而统一整体。

五、小结

但近几十年来, 书装业的形势不容乐观, 旧的观念、体制, 这样的设计会让读者感到单薄无力, 不能唤起人们的阅读的渴望。此文旨在表明书籍设计观念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 书籍的审美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而且我们必须在动态中把握整体的美, 是书籍装帧再次变得鲜活、有力。

摘要:当你被一本精美的书籍所吸引的时候, 会是一种很神秘的心理体验。你可能会因为绚丽夺目的颜色;可能会是因为被清丽脱俗的艺术风格;也可能因为巧夺天工的制作方法 , 其实都是因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推动的, 既书籍装帧的整体美。这种整体美, 不是简单存在在形式美法则中, 而是真真切切的贯穿于设计的各个局部, 有游离在书籍的表里之外, 实实在在的渗透在读者主体的视觉经验当中。

上一篇:河包镇卫生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上海房屋租赁合同范本标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