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中的意境美

2022-09-11

对古诗进行意境美的分析, 是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关键。“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作者总是在诗中精心创造出“卓越”的意境美。这意境美是作者艺术表现的追求, 也是读者阅读欣赏的需要。因此说引导学生进行意境美的分析, 是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提高鉴赏的能力的好途径。根据已经构成因素, 一般可通过三个步骤进行引导, 让学生感受、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1 捕捉情感

意境美是由客观的形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谐统一组合而成的。作品的深邃意境中写到的事物, 都是作者动情事物。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感情, 愿望和性格加到事物形象上面, 成为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意境中表现自己。就是说, 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 已进行移情的想象, 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移到自然事物上面, 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情感。事物的情感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人高兴时, 山河欢笑, 河水唱歌, 轻山点头, 树木起舞;人悲伤时, 山河带恨, 河水低泣, 小鸟哀鸣, 草木含悲;“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而且由于同一事物“动情点”不同, 还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如对月亮, 诗人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漂亮的姑娘, 一块壁玉, 一个面盘, 一只烧饼, 一只玉钩, 一张弓, 一条眉毛, 可以觉得它眉开眼笑, 或觉得它带恨含愁, 觉得它翩翩起舞, 觉得它的天门伫立, 觉得朦胧入梦。可见动情点既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 又是作者主观的情和客观的境的焊接点, 是创造意境的落脚点, 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一点。因此, 分析古诗的意境美, 首先必须抓住作者的动情点。

如《赠汪伦》诗中句“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含有意外的意思, 可见李白没有料到汪伦前来送行, 突然发现他来了, 诗人感到十分高兴。这“忽然”正是作者的动情点。教学这首诗时, 必须从这个动情点入手, 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诗人写这首诗时是处于何等的情景:性格质朴豪放的汪伦, 踏着节拍, 唱着热情的民歌, 来为李白送行, 使诗人深受感动, 于是亲切自然的运用“桃花潭水”的生动比喻和“深千尺”的夸张, 来向这位友人表示由衷地赞美和感激, 真是言有尽而情无穷。

又如《所见》一诗, 描写了诗人在夏日农村中偶然见到的一个生动场面:那饶有童趣的牧童歌声, 是引发作者神往的情点。教学时, 让学生寻“声”入“境”。由这一“响震”林间的充溢着牧童的快乐自在和天真无邪的歌声, 进而想象出后两句是所描绘的牧童神态、动作的细微变化, 感受到牧童那“捕蝉”“闭口”刹那间的心理活动, 品味出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性格。

2 进入境界

构成意境的客观因素, 具体来讲可以是场面、景物, 可以是人物、情节, 可以是语言等。意境包括情和景, 固然, 情思是主要的, 景物是为情思服务的。但是, 思想感情的抒发, 需要景物来表现, 而且二者必须巧妙地结合, 构成一定的意境, 才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意境既然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竞相融合而成的, 而成为主观感受的“意”, 往往是蕴含在主观景象的“境”中。随“流”溯“源”。就是说, 凭借“境”的描述, 引发自己的想象活动, 进而深入其中以悟其意境美。

《望庐山瀑布》一诗, 作者把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熔铸于庐山香炉峰瀑布奇观的描写之中。要让学生体味出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必须抓住“瀑布”壮观的精彩描写, 进行创造想象, 以“身临其境”:太阳照在香炉峰上, 升腾起紫色的云烟, 远远望去, 瀑布就悬挂在前方河流上边。从那“直下三千尺”凌空飞来的雄伟气势, 和把现实的人间与天外银河联系起来的奇思异想, 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极其奔放的感情。

贺之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诗, 全诗是通过对柳树优美形态的咏唱, 来赞颂春天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景象。首句描写了柳树的全貌, 用“碧玉”来比喻它的嫩绿, 青翠的颜色显的高雅可爱, “高”写出柳树的高大。接着写枝条的繁多, 表现出它的茂盛无比, “绿丝绦”以绿色丝带来比喻柳枝的轻柔及其下垂, 飘浮的形态。后两句诗描写柳树的叶子, “细”写出柳叶的整齐划一, 就像被人剪裁一样, “剪刀”是奇妙的比喻, 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活力, 使人联想到春天来临, 万物生机勃发的绚丽景象。教学这首诗, 抓住柳树的一系列感觉描写, 进行分析、品味, 从而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春天美。

3 领悟意蕴

诗贵在景与情结合的自然融洽, 贵在有深刻的内涵。罗丹说, “美只有一种, 即真实的美。当一个真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种强烈的感情, 闪耀在某一文学或艺术的作品中, 这种文体, 色彩与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意境美是真善美的统一, 诗人为了提高境界, 力求“言欲尽而意无穷”, 创造一定的意境, 使读者在对艺术境界的体味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对作者的深邃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的探寻中, 获得独特的深意和新颖的见解。因此, 对古诗的赏析决不能停留在感情领悟的阶段上, 必须从感知形象的外部形态上生成理解形象的内在意义, 必须对意境美有所发现。有发现, 才有乐趣, 无发现, 无生成, 如同进山探宝, 却不知宝在何处。也就是说, 除了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用心, 把我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及独特的艺术表现, 生成出超越文本的有限意义和诗人没有想到的见解。所以在古诗的教学中, 只有使学生领悟到作者在文本中独具匠心的创造的意境美, 才能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如《草》一诗, 前二句写古原上野草的繁茂, 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接着, 诗人面对茂盛的野草, 不由得想起它年年都是秋天干枯, 到春天又欣欣向荣的生长规律。后有描写了野草即便是熊熊的野火将它烧掉, 来年春天一到, 它又蓬勃的生长出来, 对野草生命发出由衷地赞美。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到这一层还是不够的, 因为诗中还蕴含着对不屈不挠、焕发向上精神的歌颂。

又如《江山渔者》, 诗歌前两句叙写鲈鱼味道鲜美, 人人喜爱, 后两句形象地描写了渔民捞鲈鱼的情景。诗句没有议论、说明, 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却从捕鱼情景的描写中自然的流露出来:不能只知道品尝鲈鱼的美味, 更要知道鲈鱼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捞来的, 应当深深地体验渔民的艰难困苦。这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意蕴, 必须通过对风波中“一叶舟”的意境分析, 才能领悟到。

摘要:意境美是由客观的形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谐统一组合而成的。对古诗进行意境美的分析, 是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关键。本文在对几首古诗具体分析基础上, 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捕捉情感、进入境界、领悟意蕴几个环节来逐步引导学生, 体味古诗中的意境美的问题。

关键词:古诗,捕捉情感,进入境界,领悟意蕴,意境美

上一篇:新老师如何正确处理与家长的关系下一篇:关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