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

2022-05-1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信息技术教育对初中生学习和发展意义重大,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初中信息教育应用实践,并在应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与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如认识到过去的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既能揭示教学的实质,又能指导教学改革实践。根据这一观点,现代教育技术所要做的就是:创造信息化教育环境,提高学生和教师生命活动的质量。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在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也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教师,可以运用各种多媒体工具,能够较轻松地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软件,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和各种交流方式,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软件的质量并不断为自己充电,从而提高课堂活动质量和自身水平。对于学生,信息技术除了能为其提供更多信息外,通过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展现、虚拟现实的情境或网络体验,还能增加其兴趣和学习质量。例如,在多媒体各类教育光盘中,集成了各科知识的文字及其朗读音频、习题、千余幅图片、数段视频(录像)、数十个动画。

2.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多方面综合教学目标的实现

所以,每一项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教学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和传统教学的弱项,各种信息技术如局域网、校园网、聊天室、BBS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发展和使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先进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软硬件平台。在开放、可扩展的模板教室中,可将学生灵活分组,通过教室软硬件系统实现学生之间、组内成员、教师与小组等在文字、屏幕、声音甚至操作(遥控)方面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实现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以及增强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

3.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还会不断影响教育的各个方面

我国教育部提出了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还会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如Flash动画技术推动了课件、积件等教育资源形式的广泛改变。XML技术则可以使网络中的资源以及用户信息更为清晰规范,同时便于教学资源的跨平台的传播和共享。MSAgent技术让一个独特的卡通形象动态地读出给它的所有文字。这一新的信息技术若用于教学,以生动的方式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加强了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不平等,并解决了学习地域和个体差异限制的问题。总之,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带来了从理论到方法各方面的大冲击,它的飞速发展也必将继续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产生深刻影响。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几个误区

1.谈到教育信息化就想到计算机课或者说信息技术课

片面地将信息化局限于信息技术一门课程,与其他学科脱离。以电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向各课程渗透与整合,并融合到教学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等各方面。

2.将多媒体技术等同于传统电化教育中的投影、录像技术

事实上,后两者都只是多媒体技术中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和语音等多种媒体有机地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包含交互技术、压缩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种具有文字、语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可视听信息的人机界面,更加符合人们的日常交流习惯,有利于实现人性化教学,促进立体教育的实现。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以为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完全代替教师

现实状况是更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突发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给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满足,让教师的劳动闪显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信息技术要求教育教学整体改革

信息技术引起了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它的更新越来越快。教育如何面对迅速增长的知识,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材,这是信息时代的教育必须关心的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媒体的范畴,要求一种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多方面。

(作者单位:江西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龚春艳

第二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

摘 要: 信息技术教育对初中生学习和发展意义重大,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初中信息教育应用实践,并在应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从信息技术中习得的知识及课堂教学效果与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和课堂教学效果相比,并没有显著优势。值得探讨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当前学习的价值在哪里?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教学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教学目标和方向。课堂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造,有效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完成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及迁移,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变革,为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1.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创新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问题的解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学生只有独自面对问题,并且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问题时,才能最有效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设计各种探究性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问题。

1.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相互间交流与协作的能力。要求学校注重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包含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包含课后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课本的互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互动、与网络学习资源的互动等。甚至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不同文化、地域、知识背景等之间的互动,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1.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学习任务和活动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弥补知识的不足,并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2.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2.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极具吸引及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①问题梗概,主要包含产生问题的背景、人物、事件等。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或利用信息,为学生实践和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支持。

②问题。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将课堂知识隐含于问题之中,吸引学生探究和解决。

③问题可操控空间,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使学生自由操控问题因素之间的变量及问题元素之间的关系,想象其结果及结论。

2.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悬梯

①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问题环境中可以将一些认知工作转移给计算机,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为学生进行更加先进的信息处理提供机会。例如:日常学习中,学生遇到复杂数学运算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不仅可以确保运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②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随着科学知识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有限生命里将所有知识都掌握。网络可以作为学生庞大的知识库,充当学生的记忆系统,当学生需要某种或某类信息时,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查询到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③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呈现多样化,不同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假设和推断;如果他们能应用信息技术互相交流、沟通、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每个人的认知空间就会在无形之中扩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超级大脑”。

3.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是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专业课”,对学生现在学习和未来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开放性,可以采用分组探究实践的教学方式,有意识设置不同学习层次,其中既包含广大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又包含对信息技术有兴趣、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自己探究的内容。这样设计可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后可以做其他学生的小老师,相辅相成。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求,又可以不断提高水平高的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信息技术教育价值不仅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深远的在于提供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课内外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还对个人能力的无限扩展提供了有效方法,应用海量信息技术资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已成为每个人探究问题、研究问题的可行方法。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然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建立在对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之上,因此应用信息技术为问题解决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探究及对知识的反馈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

[3]陶礼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作者:谢海蓉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

摘要: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彼此渗透的。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拓宽了德育的文化视野,创新了德育的文化环境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趣味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帮助加深各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深入研究下去。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工作 学科

今年西南地区的旱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纷纷慷慨解囊、量力而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篇篇爱的新歌,体现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抗旱的决心与毅力。我校结合时机利用多媒体开展了全校思想教育课,通过多媒体展现了西南地区干旱的土地、孩子干裂的嘴唇及对水的渴望、人们子弟兵的支援与奉献等一幅幅真实的画面配以详细生动资料解说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争先恐后纷纷表示捐款捐水奉献自己的爱心。作为农村学生,他们都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想得到了净化,爱心得以承传,达到了预期教育的目的。同时经过这次思想教育课件展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育的文化视野更加广阔,德育环境更加创新。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向前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工作更具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堂成功有效的思想教育课,总要需要大量的材料、信息。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信息量少,视野不够开阔,内容不够丰富,只有教师的空洞说教,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缺乏说服力,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当代信息量超大的网络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存储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工作,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不同的形式去感受和理解德育教育,从而解决思想上、情感上的障碍。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德育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感知,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德育内容,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向前方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对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变革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各方面的德育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四)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差异各千,根据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搭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尊。教师给出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扮演者积极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同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文化知识素养,其中一项重要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如何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网络来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去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优化学科的教学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六年级信息技术课中进行过制作幻灯片的教学内容,当时正值学校的法制宣传月,我就借此机会让学生搜集法制学习的信息,整理法制宣传的资料,制作法制宣传海报和刊物,并提出在互联网中一系列不道德、不守法的行为,警示学生认识到不正当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认识到其中所涉及的道德层面和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指导学生理解世界上公认的信息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要求其自觉遵守。学生们在学习制作电子报刊的阶段学习过程中不但体会了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接受了法制教育。

如语文《我是最弱小的》教学中,我从心理学教育学中得知,这一阶段的学生把友谊视为他们心理生活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源和兴奋点的友爱感,我组织他们制作“珍爱自我”和“珍惜友谊”主题网站,把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结合起来,让他们用美的规律来塑造美的心灵和美的形象,使真挚友情升华为深厚的道德体验,以此作为鼓舞他们一生的精神动力。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应该解为和谐,是德育的范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德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无论古今中外的教育界论述,还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都能看出学科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教师加深对各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颖.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吴刚.信息技术教学呼唤道德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4).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薛维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责编 张景贤)

作者:刘恩峰 刘玉霞

上一篇: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下一篇:汽车技术与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