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论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课程标准中经常出现“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新的交流媒介”一类的关键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关键词的所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生活工具,而且在教学实践也起到相当的作用,本文就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实践浅作探析。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信息技术可容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于一体,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作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学习,就会扼杀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亟需一场新的“教改革命”打破固有的传统教育壁垒,挣脱传统教育束缚。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结果必将被打上技术的烙印。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信息技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最能激发学生个性、主动性、积极性的领域。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每到作文课学生时时抓耳挠腮,大伤脑筋。老师苦,学生更苦。老师苦于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根本提不起学生兴趣,任你千般妙计,学生仍无一定之规,任你舌绽莲花,学生仍如磐石岿然不动;学生苦于缺乏生活历练,知识和思想贫乏,没有真情实感,所谓的作文,大多是无病呻吟的应时之作。同一个话题,雷同的构思,可数的几个事例,作文半通不通,内容空洞。

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特点的缺失;教师主导性或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教学模式呆板;教学资源匮乏;教师教学目的不明,要求过高;教学阶段脱节,训练无序。而学生处于被动作文,思维受阻;语言积累不足,入不敷出。当前,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渗透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模式。我尝试着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这根充满诱惑力的魔法棒,利用多媒体视频影像、声音、动画,人机交互和资源共享等特性,创设宽松和谐的习作环境,使作文课趣味化、真实化、个性化。让学生扬起智慧的风帆,展现美好的童心,奇妙的童趣,在写作的海洋中尽情驰骋。

心理学家认为:“认识活动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人们其他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以认识活动为基础。”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观察事物往往对身边的小事不太留意,特别容易忽略对事物重要阶段的细致观察,受青春期燥动“情绪”的影响,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往往熟视无睹。对于作文所涉及的事物观察不仔细,缺乏认识,写出的作文自然就缺乏准确性,缺乏真情实感。诚然,传统的作文教学让学生束手束脚,而信息技术则给予了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试想:投影之于黑板、影像之于板书、动人的音乐之于枯燥的说教……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认知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信息技术无疑就是一剂强心剂,以其独有的特性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生机。

二、信息技术给予学生广阔的认知空间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自由的组织和运用词句提供了新的场景和空间。学生的写作材料一般来说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直接的观察和体验,二是来自于读或听等间接的渠道。前者为源,后者则为流;源头活水,河渠自然清洌。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其实,中学生的世界是不会贫乏的,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学校家庭,许多事情都会扣动他们的心弦,他们有一个不停变幻色彩的生活领域。

然而现在大多数学生以无目的性观察,无意注意占主导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许多可供写作的材料,他们或不曾仔细观察而视而不见,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云烟,大量重复冗杂的表像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造成有米亦有巧妇而不能为炊。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而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淼的信息,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新课标准指出:“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素材是写作的基础,而素材的来源就在于广泛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信息则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阅读积累素材的空间。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习作相关的资料,或者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斑斓的影像、优美婉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使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三、信息技术给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

学生就生活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环境中,和社会的接触的很少,缺乏联想和想象是他们作文的最大通病。但是网络给他们打开了想象的空间。如:在写《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时,同学们上网搜寻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共同将各方面的资料整理集中归类,并无私地为集体的写作提出自己的意见。期间有交流、有讨论,求同存异总结有用的资料。比如他们发现人们通过动物的爪子,而发明了抓钩;通过蝙蝠发出的声波发明了雷达;通过袋鼠发明了沙漠汽车等。同学还查到了许多植物的启示,比如通过苍耳子制造出了塑料搭扣;通过带齿草叶制造出了锯等等。新颖有趣的科普知识不仅使学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文而且加强了他们团队写作的能力,激发了他们求知欲望,使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提高了学习兴趣。

这充分说明,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组织材料能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与思考,可以让学生把容易忽视的细节特别展现出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并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再创造,把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营造作文教学环境,不仅要考虑教学设计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得以实现,还要考虑如何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想象力。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点燃学生的学作情感,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为学生的素材引来了活水,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解决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题。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科学的桥梁。

作者:康铁柱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在课程标准中经常出现“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新的交流媒介”一类的关键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关键词的所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生活工具,而且在教学实践也起到相当的作用,本文就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实践浅作探析。

一、以生为本,多元激趣

纵观当前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其根源均在于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对作文写作更是深恶痛绝。信息技术时代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声光电多种感官的综合效力,以生为本,多元激趣,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难题。

(一)再现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学会写作》时,笔者悄悄地用手机把学生们上课时专心致志,下课时恣意欢笑,宿舍里谈笑风生的情境录了下来,经过精心剪辑后在多媒体上进行了播放。学生时常埋怨生活太平淡,写作无素材,以这种方式将同学们的写作素材呈现在他们眼前,不仅告诉了他们“写作源于生活”的理念,更激发了他们要以手写心,在生活中写作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教学《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时,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母爱”这一主题。习作之前,我以满文军的《懂你》音乐为背景,播放了母亲蹬着电动车上班,风里来雨里去,在单位辛苦工作,下班就忙着下厨,节假日里还得洗衣服,打扫房间等极具真实性的视频画面,创设了温馨感人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们产生了必须写些东西来感恩母亲的动力,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欲望。

(三)海量搜寻。很多学生表示,很多时候他们也有写作的冲动,想记录一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但苦于单薄的写作技巧,只能眼巴巴地让那些心潮澎湃的场面转瞬即逝。为了指导学生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我建议他们到网络中海量搜寻相关片段,或者写作指导,水平一般的学生会浏览阅读中学生的习作作品,优等生会阅读、品咂像《水浒传》里精彩的细节刻画了,《简·爱》里面的环境描写,对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写作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依托网络,便捷互动

作文教学中,笔者充分依托网络,利用其便捷互动的优势指导学生写作,在提升作文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形成了健康阳光、积极科学的上网态度。

关于青春,这是初中生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教版教材就安排了“青春随想”的写作实践活动。针对学生的习作,我建议学生们以图片的形式上传到班级QQ群文件里,我积极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进行评改。不曾想,这种方式在我看来非常新奇,就跟上网聊天一样就把日常的教学业务处理了,没有了压抑与抱怨,只有一腔热爱、真诚,还有良好的评改效果。当然,学生们也对这种方式非常欣赏,随时地在线交流,就和学生在面对面评改一样,如果您觉得打字非常麻烦的话,还可以打开视频语音交流,弥补了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师生两张皮的弊端。

另外,把学生的习作上传到班级论坛当中,还可以让生生互评成为现实。他们相互留言评论,或点赞,或指出不足,在便捷的互动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多元展示,发展个性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现在初中生不想写作文,归根到底是他们从作文中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鉴于此,笔者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积极探索、多元展示,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也发展了他们的写作个性。

(一)电脑桌面。传统的作文展示方式,教师会把学生习作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这样很容易被损毁,让学生们的心血毁于一旦。现在教室里都有了“班班通”电教设备,笔者常选择优秀的作文作为电脑桌面,无论是哪一节课使用电脑,这些作品都会扑面而来,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深刻地印象,让优秀者切实感受到骄傲、自豪。

(二)上传博客。无论是作文习作,还是日记随笔,只要学生们原意,这些内容都可以上传到博客当中。当然,对于优秀的作品,博客圈子管理员可以为它们加精、置顶,为学生们树立一个作文学习的标杆。至于博客圈子的管理人员,我们可以采取教师指定、学生选拔、自主推荐等多种方式,让这些精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在线投稿。无论是新兴的电子刊物,还是传统的纸质报刊,现在均采取电子邮件的投稿方式。对于博客圈子推荐的精品,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线投稿,如能刊载固然最好,即使不能发表,得到刊物编辑老师的几句指点,相信也会在学生的成长履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给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施以积极的影响。

总之,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疏远了文字与文学,让作文教学面对着一片贫瘠的荒漠;但信息技术的兴起也为优化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我们需在这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与改革。

郝俊芳,教师,现居内蒙古乌兰察布。

作者:郝俊芳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摘 要: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考试评价机制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十分关注中小学的信息教育,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新的终生适用的基本能力。在我国,普及信息技术知识的艰巨任务落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肩上。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信息时代步伐

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及发展随着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而呈日新月异的态势。根据情报学家的分析,知识的陈旧周期在不断缩短,进入90年代,每隔4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中,不能仅按教材编写的内容一成不变地教学,而应将教材内容与新知识有机地结合,在学生掌握教材所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将最新的知识(硬件及软件)介绍给学生。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一些前沿的软硬件知识及新的操作方法,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对“准人才”的要求。

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课程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工具,强调的是使学生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据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能停留在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中,也就是说,不能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适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举例来说,教学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时,计算机硬件部分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步骤应是,在教学开始时,先询问学生,如你们会用电脑做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打字、画画、上网、聊天……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一个个目标的实现,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逐步增强自信。

2.“学科整合”模式。

学科整合模式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以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青少年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既高效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1.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学生对于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有限的学习内容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此,可通过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两种方法:一是“走出去”,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一些规模较大的信息技术推广会,了解网络及计算机技术发展新动态,拓宽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视野;二是“请进来”,邀请若干名信息技术专家来校作最新科技信息专题报告,把国内外最新计算机发展信息传递给教师和学生。

2.创造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学校可定期举办“信息节”,如网页制作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调动广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还可组建计算机兴趣小组,如程序设计小组和应用技术小组。程序设计小组主要吸收对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以青少年学奥林匹克竞赛为主要内容,通过培训,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心理素质均能得到提高。应用技术小组主要吸收对动画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主要以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使学生通过动画设计软件的学习,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电子作品。

四、改革考试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上交自制电子作品,考核学生计算机理解应用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不应过多地注重所学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而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上。例如在完成Word模块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以我国春节或国际上流行的圣诞节为内容,并加以简单的文字表达,制作一幅宣传广告画。对此,学生纷纷开动脑筋,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是西方文化的文明节日”等为标题,加上文字说明、相关图片。有的图片是学生用画图软件制作并利用修饰字体。这一做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巩固了Word基础知识。

2.开放考评方式,把学生自我评价与老师评价互相结合。

学生成绩评价要在注重教师评价的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其中自我评价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表现评价和集体的自我表现评价。活动的评价一般由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检查表,学生根据这些表来评价。由于自我评价,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参与项目的体验、经验和教训,从而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自我认识。同时,集体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选择一种单独使用或几种方法综合使用,使考评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

[2]吕品.信息技术课程考试改革初探.北京西城区现代教育,2003.

作者:程世强

上一篇:水稻病虫害防治论文下一篇:建筑学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