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2024-05-01

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通用6篇)

篇1: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构建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合理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本文从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要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需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课堂”。作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阐述“新课堂”构建的意义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教育 实施策略 新课堂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时代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要求和目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例如,关于数学“垂直”概念的交流课,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的动画,当画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当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计算机即传出“啪”的一声,学生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课的主题“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用嘴来说就显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圆》这节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边形和圆形分别制作成马车的.轮子,让一只小猴坐在马车上,通过点击鼠标,逐个演示运动过程,这样不同车辆行驶的过程就自然逼真地展现出来,很快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使猴子“平稳”地坐着前进呢?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圆》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各种图形的特点。通过学习与思考,明白圆周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圆心的运动轨迹相对“平稳”,而其它图形周边上的点到它的中心距离相差较大,所以不能使车子平稳前进。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演示,创设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并促使其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活跃想象,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灵感,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回顾前面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两组Flash动画:(1)将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补法;(2)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均分法。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想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拼补法或均分法来推导呢?学生经过对比联想,发现平行四边形也能分成相等的两个梯形,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学生欢呼雀跃:这是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于是教师适时的提供材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情景中,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四、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过程,鼓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例如:生物课中教学《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课件,感受胚胎的发育过程:通过一个受精卵的不断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分化成各种器官、系统,最后生长成胎儿。课件观看完毕后,教师适时的穿插展开,联系科学界所运用的克隆技术,让学生据此描述克隆羊或牛的过程,以及说说对克隆人的看法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的讲授性课堂教学中一味说教、讲解、学生难有直接感受的不足,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现象的本质,克服了学生观察的困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鼓励,将问题开放化,来触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力、方法去探索,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和实践,就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越性、适合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试作阐述。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创新教育 【正文】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年轻正意味着进取,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正预示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近20年来,时代的发展对自主性、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日显急迫,同样也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具创造力,以适应时代需求„„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本文结合我的研究和实践,就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越性、适合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试作如下阐述:

优越的“舞台”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若询问100位学生:“你喜欢上计算机课吗?”至少会有99个回答:“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程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

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与师资水平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我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教材在中低年级安排“纸牌”、“画图”、“音乐大师”这样优秀的软件教学十分妥当,高年级安排教学Word2000、PowerPoint2000、“动画自己做”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或网页制作软件的教学也是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当然,教师还可以跟据时代的发展,适当的将市场上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优秀软件引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还可以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进和完善,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实践、去创造。

“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眼下流行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一种比较成熟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可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实施创新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1、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我曾听过这样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北京申奥成功的录像,热闹的画面、沸腾的呐喊、为祖国自豪的体验立即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了情感的共鸣。就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了画图,你能画一幅奥运五环图送给北京、送给祖国做礼物吗?”“能!”孩子们响亮地回答,对这一任务跃跃欲试。简简单单,一个生动有效的情境就这样被创设起来了,效果非常理想。

2、自主探究 体验成功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五边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画出“五边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五边形”会画了,其它的三角形、七边形等等同样可以很快画出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3、民主交流 和谐融洽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4、充分展示 树立自信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5、整合学科 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导演”们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创造性思维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文号“教基[2000]35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试行)》

3、常州市武进区漕桥中心小学,薛小平,《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3:初中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可以说教育信息化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同时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最新要求,有利于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部门针对这一问题也有相应的文件指示,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将这一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上,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融入。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不再是原本的软件基础和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而是要在教师实践中加以应用的深入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国家教育部门的指示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可持续发展,并且对发展深度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指示,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信息化”一词首次提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已经将信息化这一名词融入到了各个领域,教育信息化也不例外。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教育问题,更是需要将信息化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教育信息化也受到了各界专家学者的重视,成为了重点研究的问题。教育信息化是由我国教育部门主导,在教育实践中全面深入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具体来说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离不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其二,国家教育部门和下属教育实践单位需要大步迈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用战略性、前瞻性的目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其三,信息技术需要深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去,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面性的战略任务,并不是片面发展;其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不断的改变、完善,才能保证教育的时效性。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尤其是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信息化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完善,这样才能保证质量。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意味着学校投入高昂的经济成本,增加信息化设备,这并不是教育信息化的体现,而是一种变相的资源浪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学校已有的信息化设备利用率提升到最大化,然后逐步地进行信息化的投入,这样才能稳步地提高办学质量。

二、初中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优势体现

1. 以“技术辅助”为表征的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IBM公司开发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之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能将原本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并且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上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技术不再是单单的应用在教师的教学手段中,还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发展成为了计算机辅助学习技术,计算机网络可以为学生搜集更多的学习资料,并且完成从新课学习到自我测试的整个学习过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被提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都形成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雏形,这也是最初的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但是在结合程度上还不够深入,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来说还是属于一种有效的手段,并没有达到必不可少的程度,只是辅助教学。

2. 以“整合”为表征的教育信息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对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认识越来越深入,信息技术不再是教育的辅助工具,而是逐渐的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2000年,美国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这一课题,主要观点就是将学生各学科的学习内容和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这也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一次飞跃性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可以说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这一课题能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融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3. 走向“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并不是只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这一课题,而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成为了重要的开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提出的《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就充分的说明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对教育质量上的改变问题。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之中之所以没有较为显著的成效,主要原因还是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方式上出现了问题,还是集中在教学方法上的改变,并没有真正地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角度进行考虑,也就是说没有真正地触及到教育的主体。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入融合,进行结构性的变革,这也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的进一步需求。

三、初中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策略

1. 利用好基础教学设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已经变得非常的普及,而且利于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将一些图像、视频、音乐等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有效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运用当中,很多老师的教学课件做得都非常的一般,甚至有的老师仅仅是把课本上面的内容直接复制到多媒体上,造成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也对多媒体提不起多大的兴趣。真正的课件可以由学校组织相关的老师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在课件当中加入不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一个轻松欢快的环境中学习,而且这样的课件可以长期的使用,同时各个老师的教学课件应该保持一致。

2. 提高网络环境的利用率。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一个自己的网站,方便自己对外公布信息的同时,也能及时地接收到外界社会的相关信息与反馈意见,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输系统,为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校管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有些学校对校园网络建设不是太重视,导致校园网络利用率较为低下,很多的用户及社会反馈的意见及留言都不能进行及时的处理。所以,建设校园无线网,开展不同主题的微博、校园微博等,通过手机Wi Fi用户能够将意见及时传达给学校,而学校也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意见,并能够快速做出回应。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同时所需的维护费用也相对较低。

3. 提高办学自动化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教育管理者能够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管理手段上,要能够通过教育管理软件、学生工作管理软件应对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学籍、选课、排课、考试和教务等;要能够对学生管理中的招生、公寓管理、心理辅导、体制健康等方面进行高效而准确的管理;要能够在管理方法上改变传统以纸笔记载的管理方式,而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数据的记录、保存和查询以及传递功能,建造起无纸化的办公环境。

4. 推动学院自发科研。

面对教学经费紧张的局面,学院要发展教育信息化可以在学院内部发掘潜力,高职院校都提倡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来,但随着近几年提高教师招聘的门槛,也有了大量动手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学院应该鼓励计算机与电子方面有特长的老师,自主研发学校管理软件,一方面可以提升老师教、学、做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资金的投入,并且软件由老师研发完成,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初中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已成为当前初中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灵活掌握信息技术外,还应结合着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对其有目的性的扩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授内容灵活运用,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愉快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初中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些都需要学校管理人员能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对初中部分教师展开培训,确保其信息技术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曹萌.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李纷桃.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Web Quest学习法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杨宗凯、吴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2014.02:57-91+56+233

[4]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5-14

[5]张红卓.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深化研讨:基础教育公共信息资源群建众享模式构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任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方案的优化与实施[D].山东师范大学.2008

[7]朱文焕.坚持应用为本大力推动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创新和发展——在全省教育城域网建设暨初中信息技术应用现场会上的讲话[J].山西电教.2006.03:5-8

[8]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09

[9]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08

篇4: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创新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优越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2“剧本”的选择

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游戏性与娱乐性软件教学,如“金山画王”,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渗透艺术教书;有的侧重于应用软件教学,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注重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可能随意性很大,没有走上正轨。客观说,现在我们选择“剧本”的余地很小,适合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优秀软件少之又少,还有待于广大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去创造、去开发。

3“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与模式。这就决定了作为一个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路子来。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几点心得,供大家探讨。

(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3)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4)自由作业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5)为与不为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在进行普及性的教学之外,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创出特色,而不应该求“大而全”。有的学校以网页制作为特色,有的学校以Flash动画制作为特色,有的把重点放在电脑绘画上,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规模,有规模方能有氛围,有氛围方能成气候。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导演”们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参考文献

[1] 樊莉丽,董先明.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5).

[2] 应国良,马立新.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7).

篇5: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 目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近些年来投入较大的方面。在一些学校,多媒体、校园网已像校舍、教学仪器一样成为学校的必备设施,给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透过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繁荣现象,理性地分析其成效,不难发现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多还是浅层次的。比如,多媒体教学大都是看重对学生感官的强化,或解决一招一式的教学难点,还没有充分开发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即便是目前搞得如火如荼的网络教学,也多是着力于对现行教育的能量放大,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随便进入一所网校,基本是名师主讲;同步(或异步)辅导、答疑解惑等传统教学程式,具体内容多是将课本、教案、习题等复制到网上,除自由度大一些外,似乎还显不出更强的优势。当然,对现有教育的优化和拓展是计算机及网络应发挥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绝非仅此,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大信息量及时空结构的变化,使我们得以在新的观察视野和操作环境下预设和创新我们的教育体系。

一、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深化

众所周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升级换代频繁。与此相适应,通讯设备、家用电器乃至游戏机都在一次次更新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开发出新功能。与之相比,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功能开发和利用就显得迟缓,如前所述,跳不出传统的框架,少有革命性创新。这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计算机及网络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从计算机引入教育始,人们就将其定义为计算机辅助教育,即CAI(Computer―Assisted lnstruction),因而对计算机的功能利用也就局限于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其实,这只是其作用之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应从一种辅助手段跃升为基础手段之一,或称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即WBI(Web―Based lnstruction)。CAI是十种静态的改良,WBI则是一种动态的变革,基础(Based)和辅助(Assisted)虽一词之差,但其中却蕴涵着一种观念上的创新,即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从一种辅助地位提升到一种基础地位。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能跳出惯性的思维模式,增加一个维度来思考和规划教育改革。一方面,要根据当前教育的需要来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来设计教育,或者说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实现教育的创新。我们以前做的大量的是前一方面的工作,对后一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还远远不够,然而,只有后一方面才有可能帮助我们对传统教育作出实质性的突破。 二、教育信息资源的统整

计算机网络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信息容量大。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育改革应充分考虑

这一特点。陈至立部长强调;“要把教育信息源建设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筛选和梳理网上的有关信息,二是发掘、整合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设适用的教育网站和信息资料库。

人们称网上信息为信息的海洋,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在这个海洋中学会游泳而不是被它淹没。要想使每个人都能便利地进入网络和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除硬软件的设计要更体现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外,还需要有实用、快捷的信息服务。人们需要的是精品信息、分类信息、鲜活信息,希望节省网上查询时间,信息之车直达用户之门。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要以此为原则。 对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且多借助于名师名校效

应,十些学校为了自己的“品脾”和既得利益而固步自封。在具体内容上,多是课堂教学的翻版,少有基于网络教育需求的统整。网络信息的特点在于其共享性,系统化、规模化、大众化是其发展方向。我们应利用教育管理权相对集中的特色,克服教育信息开发的低层次重复现象,着力于教育信息资源的统一开发、规划和整合。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及一些地方政府已作了不少工作;但总体来看,网上教育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有些也体现不出比其他信息渠道包括书本太明显的优势,并且网上还时有劣质信息的干扰,这也是实际上真正上网学习的学生比上网游戏或聊天的学生少得多的原因之一。因此,网络教育信息的质量亟待系统地提升,否则将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网络教育信息主要应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教学信息,这应是精选且多样的,二是教和学的参考或备用资料,这应是大量且有序的。并且这些都要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优势,充分体现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呈现。这样,无论从质或量上才会对传统的教材、教参、习题集等产生巨大的超越。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育信息网丑资料库的建立,特别是计算机越来越强的智能性,可以作为人脑的延伸,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这就使以传授知识和记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教学中许多要我们记在脑子里的东西,现在可以储存在电脑里。因而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及时将它们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来调整教学内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统筹考虑人和技术两个方面,即哪些内容是计算机可以代替我们去做的,哪些是人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带来的新的教学内容。如阅读是传统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这方面的`教学花去了大量的时间。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它提供的电子多媒体读物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计算机及网络的联想功能、非线型地组织和管理信息,给我们提供了高效的检索式阅读方式。因而阅读教学应从单纯的内容记忆或文本阅读技能的教授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检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上来;又如,随着信息环境的开放特别是互联的发展,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各种各样的思潮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思想,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德育为首,但目前学生中一些思想意识问题还不容乐观。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是不良信息的始作俑者,也可以成为学生精神食粮的供给者。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清除网络污染,加强网上正面信息的力度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在学校德育内容上要紧密结合现代信息环境的实际,改变疏离学生的枯燥内容的灌输,增加鲜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和选择能力的素材,特别是注重学生的自律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教学内容的变革必然涉及到教材的编写问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材,已不是教学内容的惟一载体,由于有信息资料库的强有力的支撑,教材可以采用与传统不同的编写方式。如教授一个定理,教科书不必给出从定理的提出、证明、例题到练习等一个完整的套路,可以略去某些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或只提出问题及相关资料概况,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去论证、去解决问题。总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材,给出的主要不是要记忆的知识,而是问题、思路或策略指导等。 四、教学方式的更新

互联网上有了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我们就有条件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最基本的教学中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可以被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演示环境、辅助学习工具、师生交互环境等所取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表达教学意图;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寻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方式来完成学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就有了更大的可能。

例如,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教学状态,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中,

教师不可能完全顾及几十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即便人们探索出分层教学,差异教学等教学方

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进,难以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然而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宏富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可能差异实施较大面积的覆盖,从而实现对个性化的较全面的关照,计算机网络可以递进具有较大预设空间的课件,学生能从课件中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服务,计算机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学生得到适合的教师指导和同伴交流。这样,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会得以更好地体。

又如,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目前被广泛认同的一种观点。在实际中人们也进行了诸

如主体性教学、参与性教学、活动式教学等不少有关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这些却久久不能进入主流教学。这里的原因除了认识问题以外,现实教学条件没有提供所需的便利也是重要方面之一。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师、课堂、教材等都可以成为变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求教对象,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料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获得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更大限度地体现学习者的意愿。教师的作用将更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行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营造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氛围及背景。

再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新的途径。计算机及网络本身就呈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神秘世界,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吸引着我们的求索兴趣,启动着我们的创新智慧,也给了我们无穷的创造路径。例如,最基本的对网上众多信息的分析、归纳、抽象等,就可能找出倾向性、法则性、因果关系等规律,就可能得出新的结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能给我们提供的这一环境,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究成分。探索类的教学离不开发现问题、分析论证、实验检验、表达交流等环节。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可以为此创设更充分的条件: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丰富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等。北京景山学校的“景山教育网”已推出了“情境探索学习”模式。不仅在中小学,此类的教学和研究可以推及大学、研究生乃至研究人员的研究。通过互联网可以向多方面求教,可以与国内外同行一起来探讨问题,可以在一定范围组织研究伙伴并随时进行讨论交流等。

总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丁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教学环境,我们应将此与现代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探索出更多新的教学模式。

五、师生关系的改善

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此都有探索。但从总体上看,教师仍占据着优势地位,甚至师生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平等。在面对面的教学中没有多少学生敢顶撞老师,不用说体罚、贬损学生的事时有发生,就是教师对学生一个脸色也足以影。向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网上教学可以从一个方面改变这种状况,师生不直接面对,学生对教师的敬畏程度可以大大降低。《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题为《网络教师有点困惑》,其中讲到。:“最让他难堪的是,当教师十几年,头一次遭到学生的痛骂,还是集体痛骂。虽然不知道学生的名字,但肯定是他的学生。‘他们什么都知道,就像当面撕开我的脸皮,这太难堪了’”。这种对师道尊严的反叛虽然有点极端,但从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在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一些网络学校打破传统的观念,把学生当作客户来对待,树立一种服务的思想,由此将出现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

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改变从根本上讲还不在于是否面对面这种形式,关键是师生内涵

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教师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自然就站在了居高临下的位置,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与教师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打破了知识权威的神话,谁也无法对知识进行垄断,从知识占有量上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差距正在缩小,在一些最新信息的获取方面教师可能还不如学生。笔者曾与一位博士生导师谈他带研究生的方式。他说他主要是设计一系列课题(这些课题也是自己的研究范畴),指导学生选择。学生根据选题要求,主要通过网络去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学生得到的是国内外最新的信息,不少是老师不知道的,在许多方面教师要向学生咨询或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会自行放下尊严,师生教学关系将得到更大改善,不仅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一般意义上的主导、主体关系,可能更增加了同事或是合作伙伴的成分。

广泛意义上的网络学习,更模糊了师生界限,谁都可以在BBS上请教或提出问题,同样,谁都可以在此解答别人的问题,这就无所谓教师还是学生,所有参与者成为一个学习或讨论问题的共同体。 六、学校体制的变革

据悉,截止到2000年,教育部批准的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高校远程教育试点校达31所,网上大学生达18万人。在中小学,目前仅北京就有200多所网校对外招生,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北京10个郊区县都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网络学校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传统学校体制的一种创新。它冲破了传统学校的时空限制,使主办学校的教学影响迅速扩张。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的教育理念、信息资源、师资力量等得到大力开发和利用。这既满足了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又为学校带来腾飞的机遇。通过网络学校不仅把学校的教育资源向外界输出,也导致了大量社会信息和资源的输入,丰富了学校的内容。如一些网校的建立,本身就是和信息企业合作的结果,这就把这些企业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包括高新技术、经营理念等引入了学校,这将对学校的治校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

网络学校的优势在于它的无极限延伸性,不仅可以延伸到国内各个角落,还可以扩展到

世界各国。英国牛津大学已成立了世界范围的网络大学。更进一步,还出现了一些学校联合组建的网络学校,特别是一些世界名牌学校的强强联合,不仅实现了优势互补,体现了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世界范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着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据悉,日本公立东北大学即将通过与韩国汉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20余国的80余所大学结盟,凭借网络教学、交换学分等方式,共同建立全球性大学网络。

实际上,网络与学校结合,可以创生出无限的

[1][2]下一页

教育空间,又可以衍生出无穷的办学组织形式。这些将对封闭的学校体制产生强大的冲击,使学校体制跃出传统的框架,在更开放的背景下获得新的突破。

七、教育功能的拓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的着力点问题也应引起我们

的重视。如网络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目前一些面向中小学生的网校,在招生宣传上就把

如何帮你提高考试成绩,考上好学校为重点,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强化,不少是为应试服务的。这也是其吸引力所在。实际上,目前一些家长让孩子上网学习的主要目的也就在此。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除了校外应试辅导班、课外应试资料等以外,学生又增加了一项应试的网络学习负担。一些网络大学,也多以承认学历文凭为招牌,主要内容为学历教育。包括网上研究生教育,走的也是招生、办班、上课、考试的老路。一些人上网学习主要还是为子收获文凭。这些在我国目前教育稀缺的状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网络教育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它的普及性和多样化,而避免使其成为“应试教育”的一种补充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教育发展不平衡,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克服时空上的障碍,使优质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人所共享,使这些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其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江泽民同意在第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远程网为依托,形成覆盖全闰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便于社会化、多样化是网络教育的优势,因而网络教育要侧重于大众多方面的教育需求。如农村会计要学查乱账,个体户要学经营,公务员要补充某方面的知识等,都应能从网络教育中得到满足。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要注重围绕国民多方面的需求,为国民的终身教育而设计。

八、学习理念的提升

上学读书,这是传统的学习观念,虽然近些年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有了较大拓展,重视了在实践中学,在社会生活中学等多维学习,以至终身学习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但总体来说,人们学习的观念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终身学习远还没有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条件,二是许多人还没有学习的紧迫感。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给人们的学习以促进。第十,现代信息技术能给大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学习便利条件。当网络教育真正走向民众的多样化需求,成为全民学习的大课堂时,任何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在家里、在办公室、在一切可以上网的地方学习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时学习才能真正不局限于学校和传统的学龄期而伴随人的一生,学习的目的才不仅是为了升学而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才不是谁要求或规定的而是自己选择的,总之,学习才能自然地融入生活之中。第二,现代信息技术本身也是激励人们学习的启动器。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人都会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将从一个方面决定个人的发展。一个人不懂得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原理、功能和操作,就难以融入现代社会,进入网络,如果不懂英文,大量的信息风暴只是一堆不起作用的符号,对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熟练,也直接影响着人本身的信息化程度等。人和现代信息技术互为对方开拓了巨大的空间和丰富的内涵,不用说现代信息技术中运载的大量信息,就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本身不断出现的新概念、新功能,也是任何传统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个体的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其发展变化,也才能运用它来完善、丰富和提升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学习重要性和紧迫性的体验恐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会深刻,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才将像吃饭、睡觉一样必需和伴随人生命的始终。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应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抓住目前我国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的契机,僻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入探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6: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工 作 汇 报

朱各庄镇初级中学

2010.10.31 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创新工程工作汇报

自上级部门布署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创新工程以来,我校对此项工作迅速做出反应。制定了切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工程实施方案。并在常规工作中坚决的执行实施方案的工作安排。并以“四个目标”为首要目标努力向前推进创新工程工作在我校的实施。经过这个两个来月的工作尝试,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给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带来了实惠,与此同时,也教育改革在我校的开展打下基础。从实施方案制定以来,就我校所做工作汇报如下:

一、我校已经达到硬件水平。

在县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班班通”工程的硬件设备已经全部安装完毕。并在此基础上,我校又为一线教学教师购置办公用机,做到了每位教师一台电脑。为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创新工程在我校的开展夯实了基础。为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

二、我校建立了学校网站。此网站实现了以下功能:(1)学校的信息发布平台,可以让社会各界人士随时了解学校的各项情况。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2)学校与家长的交互平台。(3)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分发平台。我校每位教师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把自己的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传送到每个班内的多媒体设备上。做到了备课与教学的无缝连接。(4)学生的展示平台。学生的各项活动、优秀作品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站向校内和校外社会各界进行展示。(5)师生交流的平台。

三、我校做到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无纸化记录成绩、统计成绩、发布成绩。提高了我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效率。实现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电子化管理。根据我校有住宿生并且比较多这一实际情况,开发了学生宿舍管理软件。实现学生入宿、舍内管理、退宿等的电子化管理。依托我们的校园网络,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的教务管理软件和政教管理软件也在进一步开发中。我校还实现了档案、学籍、人事的电子化管理。

四、网上研训活动在我校全面展开。

(1)依托校园网络,开展了全员网上教研工作交流活动;(2)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创新专题研究制度、网络教研工作安排。教研活动奖励制度等。

(3)我校针对于应用创新工程的实施准备开展或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活动:校内教研能手大赛,创新性教学评比等。

(4)我校进行了“班班通”工程使用的专题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关于新模式下教学活动的开展的研讨性培训等。

五、坚定不移的执行远程教育接收工作。每一位教师都有远程教育资源网站的帐号和密码。并且经常性的从远教资源网站上下载相关课件等资源。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一定成绩。结合本地地域特点进行了《大白菜种植技术》课程的编制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研究了《校园食品安全》《校内矿泉水瓶的研究》等相关主题。

上一篇:兼职讲师服务协议下一篇:观看顶碗表演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