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工艺美术论文

2022-07-03

列举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广阔和谐的学习活动环境,也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和实践的机会,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与工艺美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技术与工艺美术论文 篇1: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整合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整合的实施,符合当前教学需要,美术鉴赏课由于自身的独特性,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整体教学活动有更好的效果,在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并且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整体教学更具生机与活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高中美术鉴赏课  质量与效率

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之间的整合,能够使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也能将艺术作品以更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其借鉴和欣赏。提升其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审美水平,促进其实际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1]。

1  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现状

就美术教学来讲,多数学校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对理论基础的掌握,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提升,但是多数高中对美术鉴赏课的认识稍显不足,并且缺乏足够重视[2]。美术鉴赏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美术素养,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整体美术学习。当前一些学校虽然已经设置了美术鉴赏课程,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往往是流于形式,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课业压力比较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对美术鉴赏有所忽视,这对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同时,由于美术鉴赏属于近几年新增科目,多数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中往往会依然运用传统方式,即运用教材与图片的方式,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鉴赏之间融合的了解不够充分。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校在经费上比较紧张,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获得足够资金支持;另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相对滞后,信息技术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最终使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之间的整合受到了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多数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不够,在整合时,往往是在网络中直接下载资源,对网络资源照搬照套,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因此使二者之间的整合受到了影响,在此过程中,也使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所降低。由此可见,在实际整合过程中,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良好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十分重要。

2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整合策略

2.1 运用信息丰富常规教学

美术鉴赏实际上对美术的欣赏与鉴别,在鉴赏过程中,视觉观察十分重要,传统教学中,鉴赏课中能提供给学生的鉴赏内容比较有限,在讲授鉴赏课时,往往需依靠美术馆或者是博物馆当中的藏品。但是学生看到真正藏品的机会比较少,讲授时往往是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在此情况下只能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对于一些震撼和美丽的作品,学生只能进行想象,难以对其产生深入认识,更不能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3]。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之间的整合,能够实现世界资源的共享,人们能够在任何空间看到相同图像,在此过程中,场所对鉴赏的局限能够被有效打破。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讲授的方式得以改变,鉴赏中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比较直观的内容,如相关记录片、电视、电影等,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了解到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例如,在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为学生呈现野兽派马蒂斯的作品、蒙克的表现主义绘画等,如果在实际教学中不使用信息技术,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将紧紧局限在教材中,难以对知识进行拓展,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教师在教学中呈现的作品更多样化。

2.2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鉴赏中的运用,能发挥创造情境的作用,进而使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得到充分抒发。例如,在学习《走进抽象艺术》这部分内容时,会涉及到比较多的知识点,在讲授时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能够发现较多与这方面相关的视频和文字介绍,并且这些内容有较强感染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制作成视频形式,为文字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比如抽象意识在概念上主要是指抽象艺术是指任何对真实自然物象的描绘予以简化或完全抽离的艺术,它的美感内容借由形体、线条、色彩的形式组合或结构来表现。然后再对其进行具体解说,如历史起源、主要特点等,在讲授到特点时,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使学生在观看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在视觉上建立对这部分内容的形象认识。同时能在此过程中展开联想、想象与思考,如鉴赏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和康定斯基《即兴之31》这两幅作品,教师在欣赏的过程中,可播放两首乐曲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和感受,《百老汇的爵士乐》对应播放一首节奏鲜明、轻松休闲的爵士乐,《即兴之31》对应播放一首热情奔放的舞曲,通过视听的结合,学生就很自然地找到理解抽象主义绘画的切入点。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中的音符一样,它本身就能打动观众,更能说明音乐与美术的相通性,也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辨别出两种不同的抽象表现方法,即冷抽象和热抽象。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可以着重对其中的细节进行分析,并且使学生了解不同细节呈现的思想与内涵。进而使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受抽象艺术的特点,并且在学习中受到影响与感染。

2.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问题变具象

信息技术能力实现对语言、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的综合利用,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抽象问题变具象,将一些静态问题变动态。例如,在讲授《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这部分知识时,教师便可以使用多媒體为学生呈现宋代陶瓷技术,如定窑的白釉印花、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和划花、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和白釉釉上划花、钧窑的乳光釉和焰红釉、景德镇窑的影青、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等。同时在呈现时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青花瓷》。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将音乐与作品之间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在音乐的作用下,产生相应的画面感,深化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是音乐充分发挥了自身对作品的诠释作用。

2.4 运用信息技术满足现代教学需要

在美术鉴赏课中,对软件与工具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比如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书写、画图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并且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鉴赏课中的运用,使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板书、学生的形式得以转变,践行了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4]。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率,并且在学习时感觉更加轻松。

3  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高中美术鉴赏课之间的整合,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也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热情,使其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能动意识,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趣味性,实现艺术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毛瑶.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整合[J].新课程,2017(9):98.

[2] 闫奋花.高中美术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53-54.

[3] 张艳云.现代信息技术渗透于高中美术教学的新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114-115.

[4] 张晓萌.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13):88-89.

作者: 梁育宏

信息技术与工艺美术论文 篇2:

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学科整合过程中教学模式初探

列举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广阔和谐的学习活动环境,也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和实践的机会,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整合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美国教授戴维·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和深化。在我国,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综合中外教育形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

2 整合的目标

高中美术课程的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3 整合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探究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问题情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问题是关键。”“问题”也是美术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的内容或重点、难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建筑”一课时,笔者在播放了一段故宫建筑群的视频资料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故宫有多少间房子吗?”“这些房子是按照什么规律组合的?”“造这些房子所用的材料是什么?”“这些宫殿里面与我们现在的房子内部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望强烈。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中国宫殿建筑的特点。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轻松地掌握了教学重点,整节课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教师教得轻松愉悦,这一切都归功于“问题”和“兴趣”。

2)故事情境。“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探索的源动力。学生喜欢看故事、听故事,高中生也不例外。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将一些故事融入美术教学过程。故事可以是画家的生平故事,也可以是作品本身的故事,等等,用来营造一定的故事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萌发探索新知的欲望。

例如,教学“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的清代创新派画家朱耷(八大山人)的作品时,当笔者把八大的《枝上鸲鹆》《荷石水禽图》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很多学生忍不住笑了起来,觉得画得很丑,不好看。然而,当笔者把八大生平故事用多媒体方式展示给学生以后,他们不再笑了,他们仿佛能看到八大痛苦、孤寂、贫困的一生,理解了为什么他画的鱼和鸟,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还会翻白眼瞪人;为什么他画的山石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为什么他画的风景画里,山和光秃秃的树经常东倒西歪,荒荒凉凉,仿佛能感受到八大的“墨点无多泪点多”。

3)生活情境。高中美术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关注文化与生活,要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文字、图片或动画等形式来呈现,给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拉近学生与艺术作品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感悟艺术的魅力。

运用信息技术,学会自主,培养主体意识

1)确定主题。根据教学进度,提前一周由某小组讨论确定学习主题,各小组成员写出关于此主题最想了解的内容,递交给该组组长,然后组长负责学习内容的整体安排布置及调整,副组长负责监督学习任务的落实情况,并在本组成员当小老师时统筹协调。学生确定的主题(如:疯狂的艺术家——梵高、伟大的天才艺术家——达·芬奇、艺术的叛徒刘海粟、神秘的布达拉宫、动画大师——宫崎峻等)都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非常浓厚。

2)收集资料。组长根据学习主题,将学习重点内容分解给组员,各组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按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独立自主地查找收集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自主地学习有关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判断所查信息的有效性,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自主的思维能力与习惯。

3)合作探究。组员找到所需的信息后,与小组成员一起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分析、筛选、归纳、提炼,讨论有分歧的内容并达成共识,探究出完成主题学习的方案,制作成PPT。教师则负责把握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一些容易忽视的内容作及时提醒。

4)交流释疑。上课时,推选一人当小老师,上讲台按方案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学习,把其他组同学提交的问题整合在课中释疑,并通过网络把方案和PPT提交学校FTP上共享。

5)评价拓展。在课程内容结束后,及时开展自评与互评。先由本组成员说出成功与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小组成员点评,指出值得学习的方面,最后教师作鼓励性点评。

实践下来发现,学生清楚地知道:课内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网络提供的时间、空间更为广阔。所以,下课前笔者会提供课外研究的参考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供学生查找、拓展相关的材料。学生课外研究的成果可以发到笔者的邮箱中,并会得到及时的回复。

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合作探究式”自主学习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外辐射,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也转变成学生利用教学资源主动参与、讨论、分析、理解知识。这样的学习使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还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运用信息技术,合作探究,凝聚团队精神 高中美术新课标提出,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不依赖教师,而是根据任务,利用信息技术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激励、共同探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运用信息技术,收集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信息技术以全方位、大容量、图文声乐、相互交流等特点,大大促进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这对以直观形象为特点的美术教学更是意义非凡。例如,教学“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一课的中国古代瓷器部分,因这部分涉及内容较多且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大,如果只按书本上有限的几张照片泛泛讲解,空洞自不必说,学生也索然寡味。因此,笔者通过网络技术收集了瓷器制作步骤图、古代瓷器的拍卖视频、隋代至清代各时期有代表性的瓷器图片等,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地了解各时期瓷器的艺术特色,感悟到这些瓷器所凝聚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它所体现的深远的历史价值。

4 结语

总之,在先进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学科的整合,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和谐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合作、交流和实践的机会,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孙亚芬

信息技术与工艺美术论文 篇3:

“工业4.0”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工业4.0”时代,社会对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呈现新特点。为满足社会新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办学经验,因地制宜构建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业4.0;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智能化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工业智能化进程,德国政府于2013年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引领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世界工业强国纷纷制定新的工业发展规划,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日本的“再兴战略”。2015年3月,中国政府制定《中国制造2025》,并计划用三个10年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掀起机器换人的工业智能化浪潮,智能机器人已经或将要抢走一批一线工作岗位。现在我国仍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但是社会对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产业升级、新技术浪潮的不断冲击下,高职院校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新的人才需求。

一、“工业4.0”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新特点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时代性、发展性,随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改革、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工业4.0”时代的到来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呈现出新特点。

1.培养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长效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突出实用技术性、技能性,但又应该避免低端劳动力的培养,尤其是已经或即将被智能机器所取代的技术技能。当前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制造、电子、橡胶塑料、航空制造、食品工业等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有专家预测,车间工人、行政秘书、客户服务经理、家政餐饮人员、律师、外科医生、新闻工作者、清洁工、专业救灾人员等9类工种将会被机器人替代。另外,电话销售员、房地产信息搜索员、下水道工、货运代理人、图书管理员等12类工作被列为高危职业。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应“高瞻远瞩”,有效辨别出哪些技能具有长效性,并洞察社会新的技能人才需求,在才培养上充分体现技术技能的不可替代性和长效性特点。例如,“机器换人”把更多劳动力从烦琐、机械、危险等一线劳动中解放出来,大批低端劳动力将被淘汰,但是人仍然是生产技术的掌控者、机器的管理者和设计者,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人从事生产过程的管理、协调、规划、评估、决策等工作。另外,“机器换人”催生了新的用工,从机器人的研发、编程设计到机器的操控、维修、保养,都将出现人才紧缺。

2.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特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工业智能化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高度融合发展,是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數据在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的综合集成应用,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各行业人才生存的必要条件。虽然高职院校不培养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研发者,但他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熟练使用者,能操作、控制、维护、保养智能化机器设备,通晓机器的设计原理,能与机器人协调配合,合作共事。另外,智能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3~5年,知识老化加速。例如,目前电子数据处理和工艺知识方面的新技术利用期仅为1~3年。在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培养能适应新技术革命,驾驭日益复杂的新技术技能,能引领或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

3.体现全面发展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但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教育还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的幸福。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职业人,更要重视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完整人。在“工业4.0”时代,尤其要注意防止机器化大生产下人的异化现象,要避免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降低为职业技术培训、岗位培训,要注重理想、道德和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的幸福。

4.服务学生终生发展。教育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但要立足学生就业,还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人才培养在突出技能性的同时,更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厚基础,重创新,努力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

(1)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技术不断更新,但是任何一个学校都不能把学生以后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一一培养到位,一劳永逸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应对新技术革命下的产业升级,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学习培训,较快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适应工作的新变化。

(2)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是生产、运输、服务等领域的一线从业者,他们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最了解生产设备的不足,能及时发现生产中的各类问题,也最有可能提出改善产品、机器和工艺的方法。他们的创新力是不断提高一线技术水平的关键,这也是机器人永远不能取代人的最根本原因。

二、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工业4.0”人才需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数高职院校采用“2.5+0.5”或“2+1”模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文化课和校内实习实训,最后一学期或一年到企业实习、实训。事实上,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前与企业联系很少,企业基本不参与人才培养,直到学生来实习时,才临时对学生进行短时培训,匆匆上岗位,再由企业师傅进行指导。在“工业4.0”时代,技术更新快,人才需求不断变化,这种校企联合很容易导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极易出现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企业对学生上岗后的表现不满意,企业和学生互不适应,最终难以达成就业协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1.调研企业用人需求,构建与现代企业发展趋势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当前各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多源于“工业2.0”和“工业3.0”时代的需求,已不能满足“工业4.0”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调研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改革传统的分科制课程结构,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原则,研究开发项目课程,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2.按照由短到长原则,逐渐增加学生与企业联系时间,把企业用人要求渐渐渗透到学校教学中。学校要在第一学年安排参观、访问等短期接触企业的实践活动,了解企业最新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打好思想基础。第二学年安排到企业见习1~2周,感受企业文化,实地熟悉工作要求和技能操作流程,撰写实习和调研报告,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为校内实习、实训打好基础。第三学年开始到企业正式实习。要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的几年时间始终与社会保持联系,时刻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

3.聘請企业专家、行内大师来学校作报告。请专家介绍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状况、行业发展趋势、用人要求等,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专业认可度。

4.组建导师团队。让企业专家、企业师傅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结成对子,合作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师傅的技能优势,促进企业和学校的深度合作。

(二)借鉴国外办学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较早,发展较为完善,但因为办学传统、经济发展状况、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时必须有效甄别、科学吸收,努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下以现代学徒制为例进行分析。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8月又推出试点企业8家,试点高职院校100所,旨在借鉴国际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和企业直接招聘用人习惯的影响,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在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管理、人才质量鉴定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虽然学校、学生对现代学徒制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许多企业认为参与人才培养是累赘,会影响企业盈利,因此他们宁愿沿袭直接招聘人才的模式,回避参与人才培养。因此,要进一步推行现代学徒制,必须考虑企业利益,让用人单位真正受益。

1.学生入学时要建立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招生机制。学校是联系学生和企业的桥梁,学校在招生时就要公布各专业的合作企业(最好一个专业有多家用人单位),并介绍企业情况供学生选择。企业参与招生,即招工,双方互选后,学生就成为企业备用人员,学校、企业、学生签订培养和用人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和责任。如果学生经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最终达不到企业用人要求标准,企业将不予签约录用,学生可选择继续接受培养,也可选择其他用人单位。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

2.建立科学公平的现代考核机制。学生在校学习的文化基础课和校内的实习实训,由学校考核;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时学习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由企业负责考核。为保证人才质量满足智能化时代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在新课程的开发、人才质量标准等方面可以共同协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标准符合现代生产需要。同时,建立第三方监督体制,即学生要取得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组织考试、颁发,采用国家标准,确保人才质量。学生通过了学校、企业、国家的考核,取得毕业证书和国家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这样就实现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另外,与国际人才质量标准接轨,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院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取得国际上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融入国际资格认证的相关内容,提升课程含金量,建立“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三)因地制宜创新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减少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划时代的产业变革,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等不断出现。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需求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因此,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彰显区域性,突出专业性,因地制宜创新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减少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

1.师徒制的教学+应用性研究模式。高职院校要突破现有人才培养的功能,大力推进应用性技术的研究,积极探索传统技术与当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学校要建立相关专业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大师工作室”,积极推行导师制,由校内专业教师或校外聘请的专家、大师带领学生一对一教学,手把手学技术。采用师傅带徒弟方式,师生边教技术边搞研究,教研结合。例如,工艺美术等传统手工技术专业可通过这种方式传承传统技术,创新现代工艺。

2.与特色专业学校或培训机构联合培养模式。某些专业可以与高水平的特殊学校或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采用课程嵌入方式,引进优质课程。如引入ACCA、IIPQ-CCPA等职业资格认证相关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考试获得含金量较高的职场通行证。再如通过与发展迅速、技术先进的计算机专门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联办学校、培训机构的专业师资、硬件设备等优势,提高本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建立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的开放性,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交换学生,选送部分学生到国外就读。同时,通过短期培训、实习等多种形式,对接国际顶级企业,创新办学机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4.畅通与普通高等教育衔接通道。国家不断畅通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通道,《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优秀的高职生进一步学习深造打开了方便之门,但目前因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条件限制,普通高校对高职生开放的专业还很少。因此,培养应用技术类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继续研究。

总之,面对“工业4.0”背景下的智能化浪潮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对高职生的要求已由数量转向质量,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密切关注社会需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宙,肖文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46-47.

[2]卢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2,(5):95-96.

[3]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93-96.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06-22)[2015-04-18].

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406/t20140622_587161.html.

[5]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08-25)[2014-09-05].

http://www.gov.cn/xinwen/2014-09/05/content_2745818.htm.

作者:孟春青

上一篇:混凝土拱坝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