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招商引资现状及思考

2023-04-21

第一篇:县招商引资现状及思考

县豆瓣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县豆瓣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名特产品,**县豆瓣产业是**县食品工业的支柱,加速**县豆瓣产业发展对保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豆瓣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县豆瓣产业的发展现状

**县豆瓣迄今已逾三百年历史。“**县豆瓣”证明商标工作始于1994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于2000年4月21日核准注册。“**县豆瓣”证明商标的实施,对提升**县豆瓣品牌,壮大**县豆瓣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文秘写作-www,wmxz.cn,找范文请到]

目前,“**县豆瓣”证明商标使用许可企业达106家,预计2005年底,全县**县豆瓣系列产品产量将达27万吨,销售收入总额突破8亿元,利税总额达8000万元。**县豆瓣系列产品已遍布全国各地,并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县豆瓣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食品包装、运输、竹编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相关行业收入近5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此外,**县豆瓣产业和相关行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0余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0%,促进了县域农民就地转岗增收并带动了**县乃至周边的经济发展。**县豆瓣产业在促进**县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带动农民增收,提升**县知名度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深远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文秘写作-www,wmxz.cn,找范文请到]

(二)**县豆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县豆瓣生产属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的现代化程度低,优势龙头企业不多且相当部分企业经营理念落后,故豆瓣生产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远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模效应。

二是随着“**县豆瓣”证明商标的实施,**县豆瓣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假冒**县豆瓣产品的现象也日渐增多,加之各地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给“**县豆瓣”生产企业的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三是近两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使豆瓣原料的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有所下降。

四是整个豆瓣行业结构失调,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销售收入上千万的企业屈指可数,企业的发展基本靠自有资本在进行,整个产业的有序良性发展得很不够。

五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整个行业的凝聚力不够,各企业对自身品牌和“**县豆瓣”的宣传和维护上还没能达到有效统一,影响了整个**县豆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发展**县豆瓣产业的对策措施

为进一步推动**县豆瓣产业做大做强,使**县豆瓣品牌形象得到有效地迅速提升,下大力气把“**县豆瓣”打造成百年金字招牌,促进产业跨越发展,努力推动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需要针对**县豆瓣产业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加以解决,经调研,笔者认为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努力做大做强**县豆瓣产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立工作目标

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以分管副县长为常务副组长,由政府办、农工办、计经局、中小企业局、食品饮料推进办及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县豆瓣”产业做大做强协调工作小组,以“**县豆瓣”品牌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整合资源为手段,以打造川菜调味品基地为目标,使“**县豆瓣”产业切实得到有效提升,努力实现“**县豆瓣”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做大做强**县豆瓣产业。我们近期发展目标是:一是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8000万元,其中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家。二是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家。三是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利税1.25亿元,其中培育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达到4家。

(二)加强资源整合,组建集团公司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组建豆瓣集团。以“**县豆瓣”品牌为纽带,加大政策引导,提高准入标准,严格准入制度,通过“技术改造、招商引资、资产重组”等方式,引进、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并在“**县豆瓣股份公司、丹丹调味品有限公司、高福记有限公司”等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组建**县豆瓣集团公司。同时加大企业资产重组力度,通过严格实施“**县豆瓣”生产的国家标准的执行,及“股份改造、兼并、联营”等方式,对规模较小的豆瓣生产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的实力与规模。并以此通过规范管理,有效宣传、销售“**县豆瓣”,不断拓展市场占有率,加速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强“**县豆瓣”行业整体竞争力。二是科学规划,集中发展。以**县豆瓣股份公司搬迁改造和“丹丹”的新建厂房为基础,在我县规划建设集“生产、交易、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县豆瓣”产业基地,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调味品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县域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着力打造优势企业聚集、产业特色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充分展示**县豆瓣历史文化及品牌形象的川菜调味品产业基地。三是强化营销,拓展市场。依托**县及周边规模化、组织化的副食品批发市场,鼓励和

引导**县豆瓣生产企业在市场设立销售窗口,打造以“**县豆瓣”为主的川菜调味品专业批发市场,组织企业参加每年的“糖酒会”、“广交会”等国内外贸易洽谈会,了解市场需求,抓好外贸人才引进,并积极协助企业申办自营出口经营权,广泛开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四是加强基地建设,确保原料质量。选择**县及周边地区有一定基础的“**县豆瓣”农产品原料产区,建设多个规模化的**县豆瓣优质原料基地,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合同,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并逐步制定辣椒生产标准,指导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保障“**县豆瓣”农产品原料的质量,带动原料基地农民增收。

(三)强化标准管理,全面提高**县豆瓣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通过上报国家标准委制定并实施“**县豆瓣”系列产品国家质量标准,完善质量检测手段,推动企业质量体系建设,建立**县豆瓣QS市场准入认证体系,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并协助企业按FDA等国际准入标准进行加工生产,确保“**县豆瓣”出口产品的质量,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二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现有的**县豆瓣生产企业属传统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因此应积极支持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科技优势,加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全面提高**县豆瓣的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三是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努力搞好法人治理结构,有条件的企业要努力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通过组织座谈会、研讨会和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组织企业参观、学习食品行业的优势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拓展思路,有针对性地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建立**县豆瓣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同时鼓励企业引进管理、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着力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四)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加大打假力度,拓展“**县豆瓣”的市场销售空间

一是向国家质监总局申报“**县豆瓣”的原产地保护,力争今年完成此项评审工作。从法律上进一步强化对“**县豆瓣”的生产销售保护力度。二是强化品牌保护意识,设立奖励机制。通过开展“打假保名优”等活动,指导企业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通过建立打假奖励制度,设立奖励资金,对举报假冒伪劣产品的个人或单位予以奖励,建立执法部门、企业、社会合力打假的长效机制。加强产品监管,严格质量标准,对“小、散、弱”的**县豆瓣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不符合卫生条件和质量标准的企业限期整改,到期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取缔或“关停并转”,切实维护“**县豆瓣”的品牌形象。三是提升品牌,增强名牌效应。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商标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强化“**县豆瓣”证明商标意识,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并积极筹备申报**县豆瓣“驰名商标”的工作,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从品质上确保“**县豆瓣”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良好信誉,并以此努力把“**县豆瓣”打造成百年历史的真正“金字招牌”,大大提升起身价和附加值。

(五)全方位加强宣传,扩大市场影响力

一是定期通过省、市有影响的媒体及“**县豆瓣网”公告“**县豆瓣”证明商标使用许可企业,让消费者充分了解、认识、享用“**县豆瓣”。二是同企业联手,在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县电视台等大众媒体,对“**县豆瓣”的发展历史、文化渊源、现状及产品进行形象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三是精心策划,组织企业参加每年的糖酒会、食品博览会、古蜀文化节等商业、历史文化活动,搞好品牌的宣传,扩大“**县豆瓣”的历史文化影响。四是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利用各类会议、各种参观访问活动及商业、历史文化活动,赠送豆瓣礼品,扩大“**县豆瓣”市场影响。五是积极筹备举办“**县豆瓣美食文化节”,弘扬豆瓣文化,接轨国内外市场,打造良性市场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县豆瓣”品牌的影响力。

(六)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和有效性

为了支持**县豆瓣产业做大做强,县委、县政府在保障龙头企业所需能源、土地指标需求、企业引进人才的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相关部门还要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各类专项扶持资金,2005年要争取200万以上的扶持资金;加大融资协调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作用,县财政也应积极支持并在全县豆瓣企业税收预算中提取**县豆瓣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新产品的研发、新工艺的科研及奖励费用。总之,力求通过适时的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努力做大做强**县豆瓣产业,从而进一步有力促进我县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二篇: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为全面摸清**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探索进一步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的途径和措施,县开发局组织了调研小组,对全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这次调查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新一轮农

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来抓,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制订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农政策和措施,使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在1000-4000万元的有20家,2004年,全县3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2.5亿元,预计实现产值4.9亿元,利润3673.4万元,上缴税收2023.48元。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促进了全县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培育,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该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生产和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宽。36家农业龙头企业已涉及全县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中食品加工企业8家,木材加工企业10家,乳制品加工企业1家,农业技术服务型企业3家,养殖业企业2家,果品加工业2家,特色蔬菜加工业6家,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4家。生产经营的产品有蔬菜、畜牧养殖、奶制品、饮料食品、木制工艺品、水产养殖、种子种苗、饲料、油脂、蚕桑等十大类上百个品种。

2.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2004年,全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联系农产品基地11万亩,带动联系农户4万户,实行订单农业面积3.5万亩,收购加工农产品13万吨,计2.5亿元,切实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不少企业还出资自建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更加密切。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和泰盛**食品有限公司均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徐州昌平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建立苹果、黄桃、白酥梨基地近万亩,去年收购本地苹果1000吨、黄桃600吨、蘑菇100吨,收购金额达780万元;特别是该公司分别来源于在大沙河镇李寨村与岳庄村建立苹果、白酥梨基地2000亩和3000亩,使这两个村的年人均收入分别增加了500元和800元。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研制开发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牛蒡系列产品、果酥脆片等食品,大大提高了特色蔬菜的附加值,使当地特色蔬菜的收购价格每公斤上升了0.2元,去年该公司收购特色蔬菜4891吨,为周边地区农民增加收入进1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促进了农村

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3.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出口创汇能力明显提高。据统计,2004年,全县有出口创汇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4家,出口创汇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出口创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出口创汇100-500万元的企业有6家。出口的产品有四大类几十个品种,既有蔬菜、木制品、果汁、罐头、乳制品等产品,也有附加值较高,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如木制工艺品、畜禽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县农业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如天翔纺织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扩建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出口创汇能力连年上升,已成为**县农业龙头企业出口创汇的排头兵。金迪纺织公司主要生产少数民族针织用品,产品全部出口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最近被国家民委认定为全国少数民族用品指定生产企业。徐州昌平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天舜公司、华元公司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竞争,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从原来单一的苹果加工扩展到芦笋、牛蒡、蘑菇、黄桃、梨等六大类十多个品种,成为全市最大的果蔬罐头出口基地。

4.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出口能力,**县农业龙头企业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涌现出一批全省性、区域性的知名品牌。2004年,**县农业龙头企业有8项产品获奖,如**县天穆集团公司通过内引外联,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研究中心联合开发新产品,近几年已研究开发新产品专利3项,瑞**公司、绿海公司生产的冻干蔬菜,填补了我省冻干食品生产的空白。如旺达食品有限公司、天利公司,凭借自己的技术、资金、人才和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其“旺达”牌产品多次荣获省、市奖,牛

蒡菜、牛蒡酒、牛蒡茶等系列产品行销日、韩,久盛不衰。农业龙头企业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为加快**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提前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该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招商引资活动,投资

主体不断拓宽,国内外资本纷纷投资效益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县农业协议利用外资154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1万美元,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外资280万美元;协议利用内资2.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亿元。全县有10余家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总投资2.2亿元。如我县计经委通过招商引来的吉林森工刨花板项目、利宜热电项目,前期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开发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并准备用3年时间投入亿元来促进镇村经济发展,带动

一、三产业发展。国内外资本的大量进入,为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拓展了新思路,带来了新技术,注入了新活力。

二、**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县农业龙头企业经过几年来的扶持、培育和发展,企业数量、生产规模和出口创汇能力均有较大增长,但与周边县(市、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存在“低、小、散、弱”的问题,加工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缺少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和有效主体。主要体现在:

1.企业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普遍缺乏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经营人才、科技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企业生产设备较为落后,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能力不强。由于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县出口的农产品中真正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大部分是经过粗加工的初级品,许多出口企业仅仅充当国内外公司的原料车间,农产品经过简单的洗涤、加工、包装即销往国内外。如安德利果蔬汁有限公司、旺达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果汁、保鲜蔬菜食品销到国外后,再经过国外公司的深加工,然后投放市场,利润的大头被国外老板所得。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较低。企业管理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意义上的龙型企业寥如晨星,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从资产总额看,资产总额超亿元的企业只有1家,而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20家,占总数的55。从销售收入看,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达12家,占总数的33。企业规模小,导致出口渠道单一,国际市场狭窄,市场竞争力较弱,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应变能力和回旋余地较小,一旦遇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或其他原因出口受阻,企业就会蒙受巨大损失。如旺达公司、天舜公司,由于受日本市场的影响,导致牛蒡系列产品生产线无法使用,企业造成损失,产品出口也受到较大影响。另外,有不少企业产品单一,只加工1-2个品种,实际生产时间不到半年,产值和效益上不去。

3.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加工转化本地农产品的比率不高。据调查显示,全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加工转化本地农产品约占其加工总量的50左右。如天穆集团公司在本地收购的小麦仅500吨左右,大部分从外地调入。大沙河罐头厂加工的黄桃,大部分从安徽、河南等地收购。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现有农技推广部门及科研单位与企业关系不够密切,企业真正所需的技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不够规范,受价格利益的驱动,企业和农户很难履约,使得企业加工所需的原料得不到保障;三是农户出售的农产品的规格、品质不能满足企业加工的技术需要,无奈之下只好从外地调入。

4.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2000年**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从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扶持资金偏少,配套政策不完整、不系统的弊病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制订了许多扶持政策,但在贯彻落实中,由于受到体制束缚和传统落后观念影响,不能正确认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民”,存在着政策浪费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

5.品牌意识不强,缺乏自己的主导产品。**县14家有出口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有自己的主导产品,打自己的品牌,注册产品商标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出口产品有的借用其他企业的商标,有的产品连产地、品名也不标注,在国际市场上名牌产品没有。其结果企业出口渠道单一,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弱,一旦出口受阻,企业就会蒙受损失。

6.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资金使用与其他工业企业有所不同,一年四季的资金周转不平衡,每到收购旺季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但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金融部门不愿将资金放到农业产业上,农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取得信贷资金比较困难。此外,企业普遍反映,农产品加工和出口企业增值税环节税赋过高,农产品粗、深加工的界定和税率不合理,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难等都是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但因贷款难,担保难,原材料收购资金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不得不向民间借贷,企业生产受到影响,严重制约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三、加快**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根据**县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工作目标,综合各方面发展因素,**县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从明年起4年内,每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5家,到2009年达到50家;年销售总额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到2009年达到8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3家;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09年带动联系农户7万户,带动联系农产品基地20万亩。

农产品加工业介于

一、二产业之间,在国际上被称为朝阳产业。我们必须面对入世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依托**县的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现有农业龙头企业优势,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升级,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做强、做大、做优农业龙头企业。

1.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近几年,**县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有较大幅度提高,但面对入世后的严峻形势,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力度。围绕优势产业,采用贷款贴息、技改扶持、奖励企业、税收优惠等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有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的企业、出口创汇能力强的企业和产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重点扶持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2.大力营造发展环境。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融入“东陇海”产业带,完善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工商企业来**县投资农业。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与升级。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务公开,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手续。加强信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使大集团、大公司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加强农业企业土地权证办理工作,为企业办证提供各种便利。

3.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优先贷款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向农户收购农副产品所需流动资金,特别是在收购旺季,要简化贷款手续,及时发放贷款。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切实增加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投入。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应扩大担保业务,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4.提供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服务。农业技术部门要培育、引进、推广适合加工专用的农产品品种,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协作,承担起培训农民、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职能。质检部门要及时为龙头企业提供国内外最新农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信息,为加工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快捷、优质服务,为建立企业质量、计量保证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工商部门对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新办农业龙头企业,应及时给予工商注册登记。对暂时尚不具备条件且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有关职能部门应允许先登记后规范,逐步完善。对因生产发展需要变更的,应按有关规定及时给予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同时,要切实加强服务,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创品牌,及时做好**县知名商标的认定和省、市知名商标的申报工作。

5.组建农产品加工协会。发展农产品加工协会是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建议建立县级农产品加工协会,政府给予必要扶持,在制定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等方面予以帮助。协会正常运作后,政府赋予协会必要的管理职能,使其逐步树立权威,让其在产品市场准入、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绿色壁垒应对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建立利益联动机制,确保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目前,应广泛推广运用下列形式:一是合同制(即订单农业)。这种形式是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用合同或契约等形式,确定基地农产品生产数量、质量和收购最低保护价,以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订单农业应先从龙头企业做起。二是合作制,就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基础上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等,农民以会员的身份加入协会,按协会要求组织生产,协会负责回收产品,并提供无偿或低偿的配套服务。三是股份制。就是引导龙头企业吸纳农户以资金、土地、水面、设备、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在龙头企业中拥有股份,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四“是第一”制。主要是龙头企业把农产品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实行包种苗、包技术、包农资、包产品收购的“四包”“一条龙”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

第三篇:对XX县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一、我县招商引资现状

近年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特别是2010年以来省、市“五大战役”的开展,以及县委、县政府对“七个二”重点难点工作的部署与攻坚,我县在理清招商思路、营造招商氛围、创新招商方式、搭建招商平台、优化招商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绩,初步形成了光电、建材与机械、精细化工、绿色食品与生物制造、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并驾齐驱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2011年,我县招商引资项目38个,总投资36.7亿元,实收注册资本2.727亿元。2012年,我县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6个,总投资46.32亿元;被市认定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旅游)合同项目14个,总投资额33.14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县新引进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旅游)招商在谈项目有27个,总投资81.892亿元,已在工商注册项目7个,总投资15.02亿元。其中,总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旅游、商贸)项目15个,总投资76.33亿元。

但是,我们也清晰地看到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招商工作存在“四多四少”。即:签订合同多,落地项

1

目少;小项目多,大项目少;低水平项目多,高科技项目少;引进项目多,产出效益少。

二是投资硬环境建设严重滞后。受地理和历史等因素影响,我县工业用地储备少,现有工业平台承载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一些大项目供地需求。

三是招商工作主体力量分散,专业招商队伍力量薄弱。全局性产业规划、项目策划与包装的专业性和协调性,招商策略与谈判技巧,外引内联信息处理与共享,客商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和一致性,以及招商目标责任主体督查力量和力度等难以到位。

四是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县内招商政策吸引力还不够强,少数单位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诚信氛围不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县招商形象。

二、对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1、“引凤”需“筑巢”,必须全力以赴加紧工业平台建设。 工业园区是招商项目落地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和先决条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广开筹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集体、个人和外资参与工业平台和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外引内联加快工业平台建设,真正做到大开放、大开发,从而实现我县招商引资的大突破。

2、工、商互融,推进城市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在工业平台建设上,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尤其是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前瞻性和长远规划,商业与景观等人文建设要做到同步规划,实现园区的宜工、宜商、宜

2

居、宜游,使工业发展与城乡建设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如通过XXX公司在县工业平台的产业链发展,在XX乡建设艺术器皿生产线、玻璃艺术长廊、玻璃制品“一条街”,打造集中国玻璃艺术、玻璃器皿销售中心和体验式观光旅游为一体的“XXX小镇”。

3、改进招商措施与方式,提高招商引力和成效。 (1)“结网建库”。一是建立人脉库。要进一步增进“故土情结”、“亲缘情结”招商工作力度,通过县政协、工商联、侨联、文联、国际商会、招商局等机构加强对外联络,网罗本县在外成功创业企业家和精英人士以及曾经在XX工作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信息;同时,可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对县各部门、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县外的企业家、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亲朋好友信息进行登记汇总,形成政府招商信息资源库。县委、县政府每年利用大圣文化节、柑桔节等文化商贸平台,邀请这些人士到XX走访、座谈。县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时,要充分利用县招商信息库资源,沿路拜访当地XX商会、XX籍企业家与知名人士,借以传递本县投资环境、政策和产业发展信息,增进感情联络,通过口口相传引入更多的境(县)外资金、项目、人才和技术,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连锁效应。二是建立项目库。项目开发过去是我县的薄弱环节,我县外出招商一些项目简介仅仅是一页纸、几行字,这种客商看不懂、自己说不清的情况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项目开发是招商引资最基础的工作,我们要既要做好产业政策和产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信息收集工作,又要做好本县产业项目开发工作。要充实招商专业力量,坚持把前期工作做深、做细、做精,认认真真做好项目的调研、论证、

3

筛选、设计、包装和储备工作。县里每年都要对项目库的项目资料进行及时更新,包括推介媒质(项目手册、活页、展板、PPT、网络、光盘等)的重新制作,借以提高招商吸引力和合作成功率。

(2)“蓄水养鱼”。在经济欠发达山区,“水源”本身就稀少而珍贵。不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我县形成投资“洼地”,把外面的“水”引进来,更需要注意不让“肥水流入外人田”。要激活县域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需要政府安装“增氧机”、“搅拌器”,让有限的“水”真正活起来。在招商工作上,要彻底拆除篱笆,打破门槛,取消红灯,坚持做到客商不分亲疏,项目不论大小,资金不分内外,只要是符合环保政策,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具有良好成长性和税源长的项目,就给予落地和扶持。

(3)“联袂共舞”。加强“山海协作”、“近邻合作”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要主动拿出政策、资源、项目等实质性的东西进行甄选、对接。要学会“追明星”、“傍大腕”、“借船出海”,要提前置备好“嫁妆”,紧盯区域外经济实力强的央企、省企和明星企业,想方设法引“郎”入室,繁衍本地经济。“傍大腕”就是要积极与其对接,在我县发展其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与“明星”的共同发展。“借船出海”就是要勇于舍得“出血”, 如针对我县临近的建阳市就存在有项目无地可供的情况,积极与周边及沿海经济发达区域联手合作“飞地”模式,从而达到“招大引强”、 发展本地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

(4)“腾笼换鸟”。目前,我县工业用地开发进展较慢,现有工业平台资源紧张,如何使引进来的大项目及时、快速落地,

4

县里有必要对现有工业平台(包括乡镇工业平台)一些投资规模小占用土地资源大、产能落后、资源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进行梳理,通过引导、协调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使其技改、改制、转让、搬迁、关闭,以腾出土地资源给规模大、产出效益高的项目。同时,对全县范围内可利用的闲置资产进行排查,通过采取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分税取利的项目引进机制,调动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村的积极性,深入发掘存量资产的潜力,不断发展壮大乡镇工业。如对原森工企业、建材企业、部队营区等国有闲置资产进行盘活处理,借以引进、嫁接高新发展项目。

4、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招商责任制落实。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加强招商引资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X政综【2012】129号)的贯彻落实,把“四个一”招商工作机制真正落到实处。要在机关单位大发动、大宣传,全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积极推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五项服务”(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服务、电话预约服务、上门协办服务、重点企业驻点帮扶服务)工作机制和“一对一”帮扶政策,全力做好项目审批、用地、用电以及厂房建设和用工招聘等方面的协调与服务工作,促进意向尽快转化合同、合同尽快开工、开工尽快投产达产。二是进一步完善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XX县招商引资工作考评、奖励办法的通知》(X政综【2012】130号),明确招商引资责任主体,建立统

一、专业的招商引资队伍,强化对招商工作检查、指导、督促、跟踪落实,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奖惩、激励办法,大幅提高与我县产业链关联度、实际到资、落地时效等考核项目的比重分

5

值,建立月调度分析会、季度检查通报、考评兑现奖惩等措施,并将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绩效工资、评优选先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借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推进各部门、各单位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的落实。

6

第四篇: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盐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省、市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结合盐津实际,紧紧围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盐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做了一些初步探索。一

、xx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xx县紧紧依托门户通道、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和品牌文化优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1场,观众达29700余人次;文化“三下乡”活动共开展了41场,观众达50000人次;部门专题宣传24场,观众44000人次。启动实“2131”电影放映工作,市文体局配送了价值12余万元的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和4套电影设备,“十五”期间全县电影放映703场,观众达67.1万人次,覆盖率达100%;参加省市文艺调演2场,提高盐津文艺的知名度;老年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县有组织的老年文艺队1个,在重大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共演出8场,参加300人次。

(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的精神,集中整治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校园周边环境,竖决打击黄、赌、毒,坚决制止娱乐场所接待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法行为,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运行,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户99户,从业人员145余人,年创收76万元,实现利税5.3万元。

(三)历史文化开发多措并举。一是与旅游相结合开发豆沙历史文化。豆沙古镇扼西蜀之要冲,锁南滇之咽喉,自古就是滇川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县委、政府启动并分步实施了以风景名胜区豆沙景区为龙头的旅游开发方案,以丰厚的自然历史文化和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二是加大了保护设施建设投入。对豆沙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修保护,维修保护项目5个,投入资金60余万元。软件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在今年5月,县委、政府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领导100余人云集盐津,围绕挖掘豆沙古镇历史文化内涵,探索旅游市场运作,打造旅游精品为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研讨会上共形成论文22篇,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的18篇,县文体局将收集到的这些宝贵材料编写出版《豆沙关五尺道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一书。同时,豆沙古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已形成,将筹资建设。三是品牌争创不断实现,遵循“适度操作、分步实施、逐步加温、推向高潮”的原则,抓对外宣传工作,唱响“豆沙关”品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拓宽渠道,精心包装,强力推介,致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明显。一是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投资65万元、建设面积760.36平方的普洱文化站已建成启用,正在建设的豆沙文化站、新区文化馆投入资金160万元,建设面积1600m平方。二是非文化长廊设施建设,庙坝文化站投资23万元,建设面积300平方。三是建设竣工的旅游公厕总投资25万元。四是豆沙风景区两座牌楼建设将在今年10月份完工,投入资金30万元。

(五)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推进有序。一是成立机构,为顺利完成普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进行人员培训,为普查工作提供了业务保证。三是通过模底调查,确定“庙坝火纸”等7个重点项目,完成上报材料29份,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四是对普查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为民族民间文化的查询建立了历史档案。五是完成了申报工作,经县政府批准,将《关河号子》等6个传统文化项目列为盐津县第一批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保护名录进行公布。形成材料64份,按时上报。

(六)群团文体活动异彩纷呈。一是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其活动内容有:体操、工间操、太极拳、扭秧歌等,累计参加人数达50多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受到广大青少年及中老年人的好评,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定期召开篮球运动会。五年间共召开了5次篮球运动会,共有61支球队,618人参赛。比赛场次共达323场,投入资金40多万元,观众达5万多人次;三是以生基为主的民族体育活动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每年苗族“花山节”吸引了众多邻近县、乡的苗族同胞前来观看,五年来共举办3次苗族“花山节”,参赛项目共10个,参加人员共2000多人次,投入经费3万多元,观众人数达16000多人次。增强了民族团结,发展了民族体育。四是“十五”期间我县中小学参加了市级举办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2次,获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6枚,共投资1万元;五

是老年体育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县老体协利用各种规格节日开展以门球、地掷球为主的体育活动,2004年全市县老年体育门球运动会在盐津召开,我县参加了5个项目,有4个项目分别获得了名次。同时,我县老体协积极参加活动,共参加6场次,参加人员177人。在十二个乡镇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极大地丰富了退休老同志的文化体育生活。六是体育场地的基础设

施建设良好。老县城灯光球场进行维修改造,修建了门球场、地掷球场,共投入资金40万元,保护了这些体育场的完好,有利于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七是文体荣誉接踵而至。“十五”期间全民健身活动受各级表彰7次,县文体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书协活动内容丰富,共展出8次,拟在今年9月推出《古道行吟•盐津书画诗词楹联协会会员作品选集》一书。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盐津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文化体育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目前,老县城文化馆、县图书馆馆舍面积狭窄,不能满足正常业务开展;新区还无文化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文化的需要;乡镇文化站大部分无独立用房,且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二是产业结构失衡。文化产业起步晚,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经营收入(即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商贸业、文化传播业、文化服务业和其它收入)结构看,全系统产业经营收入主要是服务业和其它收入,反映出我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三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人才紧缺。文艺创作、表演行当不齐,编、导、演人员青黄不接,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缺乏才艺素养,文化经纪人才匮乏。四是资源亟待整合。我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致使文化资源流失或闲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船工号子”、“打鼓草”、“僰人舞”、“傩戏”等是我县久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因受各种原因的冲击,这些民间艺术濒临灭绝,亟待拯救。五是现行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县财政仅能满足有限的人头事业经费,文化系统大部分单位甚至连必要的办公经费都难以保证,文化产业市场机制还未形成,致使文体产业难以启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快盐津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为使文化产业发展既体现省、市的要求,又符合盐津县域文化发展的实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盐津县县域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县域文化发展强县),抓住一个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机遇),坚持五大原则(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的原则;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抓住发展机遇与依托丰富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三个重点(豆沙关文旅结合的历史文化开发;市场文化的调整整顿,规范管理,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中开展经营性文化活动)打造六大品牌(以实施“精品工程”为重点,打造文艺创作品牌;以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重点,打造城乡文化建设品牌;以推动社区(街道)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军营文化、商贸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为重点,打造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品牌;以积极开展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为重点,打造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以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业品牌;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造高规格文旅结合品牌),主攻三大项目(豆沙关历史文化开发的重大项目;市场文化上的重大项目;公益性文化中开展经营性文化的重大项目),强化四大保障(政策保障,投入保障,社会环境保障,管理保障)。力争我县文化产业GDP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达到6以上。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抓紧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四大机遇,创新思路,整合资源。

盐津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时又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发展机遇优势。我们将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再次掀起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抓住豆沙镇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机遇。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盐津精神,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县委、政府“开发旅游资源”的发展思路,建设“过境旅游县”的定位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县的门户、通道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品牌文化优势,邀请专家进行高层次的策划,创新规划思路、开发思路、资源挖潜思路、产品开发思路、热点亮点思路、文化科技含量思路和宣传促销思路,使之摆脱浅层次起步,以高起点的水平进入市场运营。

(二)培植龙头,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豆沙关是盐津文化产业开发的龙头,要在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上。开展石门漂流,湖泊荡舟,关隘、古镇觅古活动,观赏古关隘风光,领略历史文化风采,形成雄关、湖泊、古镇浑然一体的龙头精品亮点景区,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风景名胜之地,成为盐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精品景区。

1、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一是开发以豆沙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掘、整理僰人文化,以豆沙古镇、唐袁滋题记摩崖、僰人山寨三大有形资源和汉族劳作民歌“打鼓草”、僰人舞蹈、傩戏三大无形资源开发为主,形成“人无我有”的高档品牌,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开发;二是搞好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开发民族民俗风情,如歌、舞、曲展出,书画、服饰以及饮食文化等;三是培育发展文化市场,扶持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人员开展文化市场经营,鼓励企业从事文化产业建设、经营,培育发展农村文化户,填补农村文化薄弱和农村文化产业滞后现象;对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立奖励机制,给予优惠政策和信贷优惠条件,创造良好的产业市场环境。

2、繁荣文艺创作。以樊忠慰的诗歌、李荣曦的书法为代表树立我县品牌文化。樊忠慰在省内、国内发表新诗40余首,《绿太阳》诗集获省政府文学创作二等奖,樊忠慰获云南第七届王中文化奖;李荣曦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参展、被收藏、获奖;两位的作品均参加人文昭通在昆展出;盐津散文队伍健康成长,数名新秀佳作在省内、国内大刊上发表问世,为盐津的文艺繁荣创造了条件。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实施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抓住对正在实施的我省千里边疆文化长廊昆水线各点和农村文化站建设,加快我县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点新区文化馆、新区图书馆、豆沙文化站、柿子文化站、盐井镇文化站、普洱文化站、滩头文化站建设步伐;加快非长廊建设点庙坝、中和、艾田、串丝、落雁、兴隆、牛寨等乡文化站建设步伐,改善全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4、培育文化市场。要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充分履行法律赋予文化部门的职责,实施管理,加强文化娱乐业的引导,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民间工艺品展销和民俗文化旅游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5、加强队伍建设。专业、业余、管理、文经四支队伍是文化队伍建设的主流。专业队伍主要抓人才调入、专业培训培养,改变文化人才数量少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业余队伍主要抓业余文化协会组织,骨干培养和群众、民族、民间、校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要高度重视行政、文物、市场三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文经队伍主要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开发,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上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在深化文化体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内涵,提质升档,切实抓好七项工作

1、主要课题的定位研究。聘请专家对盐津历史文化中一些主要课题进行学术研究,科学定位,为发展创新提供历史依据。

2、历史文化的考证定位。考证僰人悬棺年代,阿杓墓年代及是否是乌蒙王,史万岁南征是否经豆沙关,马湖府边界线,李兰义军在牛寨整编,何提督简史,赵端横江起义,朱德在盐津等史料。

3、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层挖潜。对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三川半”文化、移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定位、整理、开发。

4、流散史料的征集鉴定。为研究盐津新石器以来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广泛征集民间有史料价值的诗文、器皿、钱币、书法、绘画、雕刻、族谱、契约、工艺品等实物史料,为研究工作提供详实的佐证史料。

5、依据资料,撰文纂书。把有价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人玉音、前人足迹、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特色文艺,通过收集整理、编纂成书、出版发行,展示盐津厚重的历史文化风采。

6、摄影摄像,集册制片。把盐津有档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物、民间文艺、民族风情,通过摄影摄像方法,精心选择剪辑,出画册,制作专题片,以图像系统展示盐津山川人文风光。

7、突出地方特色,开发旅游产品。一是开发乌骨鸡、腊肉、九香虫、竹笋、魔芋、茶叶等天然食品;二是开发豆沙粑、黄粑、猪儿粑、泡粑、油花子、甜浆油糍、水粉等名特小吃;三是开发天麻、虫草为主的中药材保健产品;四是开发竹编、竹雕、木刻民间工艺品;五是开发兰花、盆景、根艺产品;六是开发地方书法、绘画、摄影艺术产品。

(四)悉心谋划,创建载体,广泛宣传,强力推介。

要立足本土特色,精心组织人员,谋划宣传方案,从十个方面抓好文化宣传推介:一是发扬“云南团队”精神,参与全省实行整体宣传促销战略;二是准备宣传资料,积极参与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宣传活动。三是加强同周边省市县旅游部门、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四是拍摄旅游宣传专题片,在电视台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区位交通优势、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五是准备宣传材料、图片,通过新华网进行图文并茂的宣传;六是请省内、国内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社,到我县进行采访报道宣传,同时拍摄印制专页或综合性的宣传画册进行宣传;七是充分利用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宣传;八是在滇川交通干线和昭通、宜宾两市设大型宣传广告牌进行宣传;九是开展专题研讨、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产品展销进行宣传;十是举办“南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扩大宣传效应。

(五)严格执法,强化管理,优化环境,提供保障。

依法规划,依法开发,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使盐津的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建文化执法队伍,培训执法人员,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手续,开展执法工作,做到宣传有人抓、市场有人管、违法有人究。二是开展文化法规宣传。宣传国家、省的保护、规划、开发、经营、安全、消防、卫生、纳税等方面的法规,增强部门、行业、经营、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水平,自觉依法开发文化资源。三是严格依法管理。对文化规划、开发、经营、保护的领域和行为进行全程的监督管理,防止违法违规的行为出现,给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安全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应急处理制度,投诉举报制度。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全面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查处一切违法案件,实行公开曝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六是搞好部门配合,开展联合执法。要强化公安、工商、国土、质监、建设、环保、消防、安全、卫生等部门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的保障体系。

(六)加强领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为确保文化产业的有序推进,全县将从四个方面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一是实施分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县县、乡两级根据资源结构、条件,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拓展市场,发掘亮点,从而以点连线,以线连片,形成整体合力。二是要求各乡镇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定期研究,强化督促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切实搞好服务工作。四是调整工作重心,实现政府管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方向转变。

第五篇:县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大县的基础。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XX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文化已成为XX三个文明建设的特色和亮点。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XX基层文化工作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全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基层文化建设这块相对薄弱的领域怎样抓?最近,我们对XX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在市县各级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XX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文化大县建设迈出了矫健的步伐。[本文来源于大秘

书网-http://-,帮您找文章]

1、区域文化建设得以加快。XX县充分发挥县城文化辐射功能,以带动乡镇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全县14个镇均建有文化站,也都辟有文化活动阵地,总建筑面积18803平方米,其中文化活动用房建筑面积12712平方米;镇文化站图书馆(室)藏书总数22.9万册;镇文化站分别辟有展览、图书、游艺、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每年的大中型文化活动均在5次以上。区划调整后被撤并的原文化站仍旧保留文化活动阵地,并作为文化站的分部正常开放。以雅周镇顾昌明为代表的家庭文化室,全县涌现出10多个,已成为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靓丽风景。

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占地7.6亩,建筑面积3296平方米。辟有展览厅、歌舞厅、录像厅、棋牌厅、书场、舞蹈房、钢琴培训房、剧场等文化活动厅室及改造一新的露天文化广场,各厅室文化活动器材基本齐备,均正常开展活动。

县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占地13.36亩,建筑面积4080平方米,辟有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外借室、典藏室和少儿文学艺术培训中心等活动厅室,2002年又新建了少儿图书馆,并初步实施了微机自动化管理。馆藏图书22万册,订阅报刊355种。博物馆完成了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等维修;影剧公司改造了电影院;大戏院完成了抗震加固工程。全县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继续巩固和逐步完善。

2、群众文化工作得以活跃。XX县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内部管理严谨有序。县文化艺术工作实行了县文化艺术科、县剧目室、县文化馆、镇文化站“几个轮子一齐转”,专业、业余一体化,县城、集镇整体联动的做法,妥善处理了专业与群文、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有效地整合了全县的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出社会文化的最佳效能。XX花鼓、XX龙舞已逐渐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群文活动的品牌,也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深深喜爱的文化活动样式。XX县在2002年成功申报“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基础上,去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龙舞之乡”。XX文化工作者以“多出精品、争获大奖、丰富活动、创造特色”为目标,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繁荣文艺创作。20多年来,坚持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群众文艺创作节(剧)目会(调)演,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群文创作、演艺人才,不断充实和丰富了群文活动,使XX的社文舞台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据统计,近年来XX县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县以上发表、参演、参展、参赛的文艺作品平均1000件以上。

3、精神产品生产得以繁荣。近年来,XX县推荐的广播剧《小凉山上的婚礼》,电视专题片《无声的渴望》,歌曲《大江南》均获市“五个一工程奖”。话剧《书生意气》在市文化局征集的100多部剧本中脱颖而出;越剧《女儿湖》定为参加省戏剧节剧目和参加江苏省“五个一工程”评选剧目;纪实文学《XX老师》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4、文化体制改革得以推进。XX县已基本完成了公益型事业的改革。县影剧公司、大戏院、文化剧场转企改制推进到位。去年下半年,重点对歌舞剧团实施了公有民营改制。整个改制工作由于宣传发动深入,具体操作规范,既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又赢得了改制单位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各改制单位经营正常,改革有效地激发了新的机制和活力。

回顾近几年XX县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创建促进发展。近年来,XX县紧紧抓住创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和群文先进县以及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这一契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是创建给了我们发展的机遇。

二是以服务赢得地位。XX基层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为经

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从而赢得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信赖。近年来,哪里有党委、政府的重大活动,哪里就有基层文化人的声音;哪里是人民群众集聚的地方,哪里就有文化活动的开展。仅每年春节期间,全县就组织30多支演出队,深入乡村演出40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

三是以特色提升品位。XX传统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这是XX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源泉。XX县围绕XX花鼓、XX龙舞等文化资源,不断整理加工,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赋予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基层文化活动品牌。

四是以队伍凝聚活力。强化“人本”意识,是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XX县通过理论学习、培训辅导、交流参观等不同形式,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力求将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敬业精神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基层文化干部放在工作的第一线,始终保证有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基层文化骨干队伍。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文化建设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1、经费不足,基层文化建设严重“贫血”。近年来,政府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事业经费虽有所增加,但仍严重不足,家家入不敷出。县文化馆作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活动用房的兴建已有20多年,房屋陈旧,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县图书馆的购书经费虽有所增加,但仍达不到省厅规定的要求。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普遍老化,一部分文化设施年久失修,图书资料陈旧,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经费严重短缺,各种文化活动很难组织,个别镇文化站常年不开展活动,职能软化、萎缩。

2、文化干部待遇保障不够。基层文化站的定性、定编问题虽然解决,但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工资福利待遇政策未落实。国家干部性质的文化站长每人每年县财政划拨4000元,民办性质的文化站长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划拨给乡镇,由乡镇统筹操作。有些乡镇将余数部分与文化站干部“创收”和“分工”挂钩,少数文化站长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难以解决。这些都一定程度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

3、对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留有盲区。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将文化站、党校等合并、组建文化服务中心,县文化主管部门的行政、人事管理职能移至各乡镇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基层文化单位只具有业务管理指导职能,行政、人事管理与业务管理易形成脱节,给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

4、群众文化生活仍很单调,赌博、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不少村镇设有麻将馆,且生意兴隆;一些地方土地庙修建得象模象样;一些所谓的“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

三、对策建议

如何加快基层文化建设步伐,进而推进XX县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笔者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思想认识有多高,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就有多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对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目前我们要坚决克服少数同志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抓经济是本行,抓文化是帮忙”,有的甚至认为基层文化工作仅仅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等模糊认识。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工作,确立“经济、政策、文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努力加快改革步伐。按照精减、统

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创新协调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制,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上下同律、整体联动、职责明晰、运行有效的工作系统。进一步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合拍的文化管理体制。

3、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一方面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扎扎实实为群众多办实事;另一方面,要拓宽工作思路,努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特别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文化活动,形成政府、社会多渠道筹资的文化建设投入新格局。最近,省文化厅出台了《关于创建江苏省文化示范县(市)的实施意见》,这是各县(市)基层文化事业建设所面临的又一契机。希望上级部门要再出台一个与之相对应、配套的《创建省文化示范乡镇的实施意见》。并针对苏南、苏北、苏中发展状况不尽平衡的现状,本着实事求是,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的原则,继续进行等级文化站的申报、评定。启动中心集镇文化示范点建设工程,按“一级站”要求配置文化活动厅室。力争使全县人均在县、镇两级公共图书

上一篇:乡镇文物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乡镇行政执法检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