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县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

2024-04-29

环江县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共10篇)

篇1:环江县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辖6个镇、5个乡和1个民族乡,共127个行政村21个社区3080个村民小组。末总户数11.71万户,总人口37.81万人。其中乡村户数8.84万户,乡村人口32.43万人,占总人口的85.77%。全县土地面积45.53万hm2,耕地2.77万hm2,占土地面积6.1%,其中水田面积1.58万hm2[1]。环江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无霜期长(290d)。年平均气温南部丘陵19.9℃,北部山区15.7℃。年平均降雨量北部山区1750mm,南部1389mm,4~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70%[2]。种植业基本布局为:盆地平原地带为粮食、桑蚕主产区,中南部丘陵地带为糖蔗、水果主产区,北部山区地带为林业及香猪、香米、菜牛等特色产业主产区。近年来,全县以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农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8亿元,比上年增长6.7%;农民人均纯收入3397.52元,增加382.91元,增长12.7%[1]。

篇2:环江县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北方农业经济在我国农业经济中是重中之重,但是在农业现代化的环境下,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以河套地区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篇3:环江县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

一、**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新一轮农

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来抓,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制订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农政策和措施,使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在1000-4000万元的有20家,2004年,全县3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2.5亿元,预计实现产值4.9亿元,利润3673.4万元,上缴税收2023.48元。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促进了全县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培育,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该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生产和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宽。36家农业龙头企业已涉及全县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中食品加工企业8家,木材加工企业10家,乳制品加工企业1家,农业技术服务型企业3家,养殖业企业2家,果品加工业2家,特色蔬菜加工业6家,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4家。生产经营的产品有蔬菜、畜牧养殖、奶制品、饮料食品、木制工艺品、水产养殖、种子种苗、饲料、油脂、蚕桑等十大类上百个品种。

2.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2004年,全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联系农产品基地11万亩,带动联系农户4万户,实行订单农业面积3.5万亩,收购加工农产品13万吨,计2.5亿元,切实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不少企业还出资自建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更加密切。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和泰盛**食品有限公司均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徐州昌平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建立苹果、黄桃、白酥梨基地近万亩,去年收购本地苹果1000吨、黄桃600吨、蘑菇100吨,收购金额达780万元;特别是该公司分别来源于在大沙河镇李寨村与岳庄村建立苹果、白酥梨基地2000亩和3000亩,使这两个村的年人均收入分别增加了500元和800元。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研制开发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牛蒡系列产品、果酥脆片等食品,大大提高了特色蔬菜的附加值,使当地特色蔬菜的收购价格每公斤上升了0.2元,去年该公司收购特色蔬菜4891吨,为周边地区农民增加收入进1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3.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出口创汇能力明显提高。据统计,2004年,全县有出口创汇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4家,出口创汇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出口创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出口创汇100-500万元的企业有6家。出口的产品有四大类几十个品种,既有蔬菜、木制品、果汁、罐头、乳制品等产品,也有附加值较高,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如木制工艺品、畜禽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县农业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如天翔纺织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扩建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出口创汇能力连年上升,已成为**县农业龙头企业出口创汇的排头兵。金迪纺织公司主要生产少数民族针织用品,产品全部出口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最近被国家民委认定为全国少数民族用品指定生产企业。徐州昌平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天舜公司、华元公司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竞争,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从原来单一的苹果加工扩展到芦笋、牛蒡、蘑菇、黄桃、梨等六大类十多个品种,成为全市最大的果蔬罐头出口基地。

4.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出口能力,**县农业龙头企业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涌现出一批全省性、区域性的知名品牌。2004年,**县农业龙头企业有8项产品获奖,如**县天穆集团公司通过内引外联,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研究中心联合开发新产品,近几年已研究开发新产品专利3项,瑞**公司、绿海公司生产的冻干蔬菜,填补了我省冻干食品生产的空白。如旺达食品有限公司、天利公司,凭借自己的技术、资金、人才和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其“旺达”牌产品多次荣获省、市奖,牛

蒡菜、牛蒡酒、牛蒡茶等系列产品行销日、韩,久盛不衰。农业龙头企业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为加快**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提前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该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招商引资活动,投资

主体不断拓宽,国内外资本纷纷投资效益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县农业协议利用外资154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1万美元,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外资280万美元;协议利用内资2.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亿元。全县有10余家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总投资2.2亿元。如我县计经委通过招商引来的吉林森工刨花板项目、利宜热电项目,前期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开发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并准备用3年时间投入亿元来促进镇村经济发展,带动一、三产业发展。国内外资本的大量进入,为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拓展了新思路,带来了新技术,注入了新活力。

二、**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县农业龙头企业经过几年来的扶持、培育和发展,企业数量、生产规模和出口创汇能力均有较大增长,但与周边县(市、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存在“低、小、散、弱”的问题,加工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缺少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和有效主体。主要体现在:

1.企业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普遍缺乏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经营人才、科技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企业生产设备较为落后,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能力不强。由于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县出口的农产品中真正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大部分是经过粗加工的初级品,许多出口企业仅仅充当国内外公司的原料车间,农产品经过简单的洗涤、加工、包装即销往国内外。如安德利果蔬汁有限公司、旺达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果汁、保鲜蔬菜食品销到国外后,再经过国外公司的深加工,然后投放市场,利润的大头被国外老板所得。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较低。企业管理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意义上的龙型企业寥如晨星,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从资产总额看,资产总额超亿元的企业只有1家,而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20家,占总数的55。从销售收入看,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达12家,占总数的33。企业规模小,导致出口渠道单一,国际市场狭窄,市场竞争力较弱,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应变能力和回旋余地较小,一旦遇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或其他原因出口受阻,企业就会蒙受巨大损失。如旺达公司、天舜公司,由于受日本市场的影响,导致牛蒡系列产品生产线无法使用,企业造成损失,产品出口也受到较大影响。另外,有不少企业产品单一,只加工1-2个品种,实际生产时间不到半年,产值和效益上不去。

3.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加工转化本地农产品的比率不高。据调查显示,全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加工转化本地农产品约占其加工总量的50左右。如天穆集团公司在本地收购的小麦仅500吨左右,大部分从外地调入。大沙河罐头厂加工的黄桃,大部分从安徽、河南等地收购。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现有农技推广部门及科研单位与企业关系不够密切,企业真正所需的技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不够规范,受价格利益的驱动,企业和农户很难履约,使得企业加工所需的原料得不到保障;三是农户出售的农产品的规格、品质不能满足企业加工的技术需要,无奈之下只好从外地调入。

4.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2000年**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从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扶持资金偏少,配套政策不完整、不系统的弊病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制订了许多扶持政策,但在贯彻落实中,由于受到体制束缚和传统落后观念影响,不能正确认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民”,存在着政策浪费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

5.品牌意识不强,缺乏自己的主导产品。**县14家有出口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有自己的主导产品,打自己的品牌,注册产品商标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出口产品有的借用其他企业的商标,有的产品连产地、品名也不标注,在国际市场上名牌产品没有。其结果企业出口渠道单一,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弱,一旦出口受阻,企业就会蒙受损失。

6.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资金使用与其他工业企业有所不同,一年四季的资金周转不平衡,每到收购旺季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但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金融部门不愿将资金放到农业产业上,农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取得信贷资金比较困难。此外,企业普遍反映,农产品加工和出口企业增值税环节税赋过高,农产品粗、深加工的界定和税率不合理,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难等都是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但因贷款难,担保难,原材料收购资金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不得不向民间借贷,企业生产受到影响,严重制约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三、加快**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根据**县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工作目标,综合各方面发展因素,**县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从明年起4年内,每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5家,到2009年达到50家;年销售总额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到2009年达到8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3家;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09年带动联系农户7万户,带动联系农产品基地20万亩。

农产品加工业介于一、二产业之间,在国际上被称为朝阳产业。我们必须面对入世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依托**县的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现有农业龙头企业优势,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升级,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做强、做大、做优农业龙头企业。

1.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近几年,**县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有较大幅度提高,但面对入世后的严峻形势,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力度。围绕优势产业,采用贷款贴息、技改扶持、奖励企业、税收优惠等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有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的企业、出口创汇能力强的企业和产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重点扶持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2.大力营造发展环境。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融入“东陇海”产业带,完善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工商企业来**县投资农业。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与升级。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务公开,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手续。加强信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使大集团、大公司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加强农业企业土地权证办理工作,为企业办证提供各种便利。

3.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优先贷款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向农户收购农副产品所需流动资金,特别是在收购旺季,要简化贷款手续,及时发放贷款。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切实增加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投入。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应扩大担保业务,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4.提供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服务。农业技术部门要培育、引进、推广适合加工专用的农产品品种,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协作,承担起培训农民、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职能。质检部门要及时为龙头企业提供国内外最新农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信息,为加工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快捷、优质服务,为建立企业质量、计量保证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工商部门对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新办农业龙头企业,应及时给予工商注册登记。对暂时尚不具备条件且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有关职能部门应允许先登记后规范,逐步完善。对因生产发展需要变更的,应按有关规定及时给予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同时,要切实加强服务,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创品牌,及时做好**县知名商标的认定和省、市知名商标的申报工作。

5.组建农产品加工协会。发展农产品加工协会是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建议建立县级农产品加工协会,政府给予必要扶持,在制定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等方面予以帮助。协会正常运作后,政府赋予协会必要的管理职能,使其逐步树立权威,让其在产品市场准入、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绿色壁垒应对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篇4:环江县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

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均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安徽加工贸易近年来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其加工贸易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其在承接过程中其竞争力显现不足。因此,充分认识安徽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劣势,研究加贸企业应如何在低碳经济下提升其加工能力和竞争力,对安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近年来安徽加工贸易整体发展情况

(一)安徽加工贸易整体情况

安徽自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以来,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得到了一定的增长,由2005年的15.89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89.49亿美元,增长五倍多。其中2013年累计出口53.39亿美元,同比增长31.32%;累计进口36.10亿美元,同比增长62.52%。总体运行良好。

从各地市加贸情况看,铜陵、阜阳、马鞍山、宣城、安庆、亳州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较去年增长均超过千万美元,其中铜陵、阜阳、马鞍山净增额分别达到11656万美元、6271万美元和5259万美元。但合肥、省直公司、芜湖、黄山、六安、淮北、蚌埠市和池州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从加贸的主要市场来看,亚洲市场是安徽加工贸易的主要市场。2012年安徽对亚洲市场的加工贸易额达29.28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总额的46.57%。北美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市场分别占全省加工贸易总额的17.5%、17.0%和13.6%。

从中部省份加贸发展排名来看,安徽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由2010年居中部六省第三位的位置降至2012年第四位,落后于河南、湖北、江西之后。安徽加贸进出口的总量没有江西大,增速不及山西、河南快。且加贸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比不上湖北、河南。

(二)安徽加工贸易企业整体发展情况

1.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减少

安徽有加工贸易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由2005年的262家增加到2010年的372家,但到2012年仅有310家。其中增长较大的企业有芜湖美智空调(净增1.724亿美元,129.58%)、铜陵有色(净增1.72亿美元,88.0%)、安凯汽车(净增1.15亿美元,2839%)等,但奇瑞汽车、佳通轮胎、省技术公司等这些原来加工贸易占比大的大型企业则出现加工贸易量减少的现象。表明安徽加工贸易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竞争力弱。

2.加工贸易企业出口能力增强

2005年安徽加工贸易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只有15家,到2010年加工贸易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增至45家,有8家企业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2012年进出口规模不足100万美元的加工贸易企业仅达133家。说明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能力较以前有所提升。

3.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自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来,尤其引入芜湖美智空调、合肥京东方、合肥宝龙达等外来转移企业后,安徽加工贸易增长迅猛,出口产品结构也得到优化。2005年安徽加工贸易出口集中在轮胎、纺织服装、铜及铜材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2013年冰箱、空调、叉车、汽车等高新机电类产品已经成为安徽加工贸易出口的主流,约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60%以上,加工贸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所带来的“转型升级”的趋势已经初步显现。

二、低碳经济对安徽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新增环境要素增加企业成本

低碳经济下新增的环境要素会对加贸企业提出更多的要求,会降低企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安徽加贸企业从事的行业主要是电解铜、轮胎等劳动密集型和原料资源型产品,这些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形成的低价格。而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意味着在比较优势中需新加入环境要素,那么安徽加工贸易企业就失去了原有的比较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地位,也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碳关税的征收将会削弱加贸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低碳经济下要求对碳排放量大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而碳关税的征收必将增加出口产品的交易成本。同时,将会引起出口产品比重的下降。安徽加贸企业本身规模偏小,过亿美元加工贸易企业仅13家,但不足100万美元的加工贸易企业230家,占到全省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的53.1%。随着碳关税的征收,势必会削弱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此外,碳关税的征收将给加工贸易企业带来一定碳风险。不仅削弱产品竞争能力,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还将被淘汰。如铜陵有色是安徽加工贸易的主要支撑点,但其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

(三)非关税贸易壁垒将抬高加贸企业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

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引起新的贸易壁垒的出现,许多国家会近一步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阻碍别国优质产品的出口。安徽加工贸易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就比较弱,且加工贸易企业积极性不高,又缺乏政策支持。如多年来支撑安徽加工贸易的铜陵有色、美菱股份、合力叉车、奇瑞汽车等国有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源动力不足。而低碳经济引起的非关税壁垒势必会影响这些企业产品的出口,从而进一步打击这些企业从事加工贸易。

三、低碳经济下安徽加工贸易企业的提升对策

(一)加快加工贸易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安徽加贸企业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增强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具体来说,一方面,对于如铜陵有色这样高污染高排放的加工企业应督促其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改造,把节能降耗融入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产品生产资源投入最小化。要通过对能源、原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选择,减少产品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安徽骨干加工贸易企业,如合肥联宝、芜湖中达、佳通轮胎等,应围绕电子信息、家电、船舶、汽车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和铜、轮胎、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技改研发力度,努力引导加工贸易向中高端制造业延伸,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推动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应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改变企业目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现状。

(二)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培育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安徽加工贸易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必须转变传统的以价取胜模式转向以质取胜,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改变传统的以电解铜、轮胎等附加值低的资源性产品的生产比重,加快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同时,加贸企业应注重培育名优品牌。虽然安徽目前加工贸易企业中部分企业的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如联宝电子、奇瑞洗车、佳通轮胎等,但更多企业的产品知名度并不高,因此,企业应加快品牌建设,通过引入高新技术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因外,加工贸易企业还应加强出口企业间的联营度,建立集团化经营方式,促进专业化生产水平,完善加贸企业出口的经营模式,以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借鉴国外经验,强化碳标签意识

安徽加工贸易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下提升其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还应注重加强对国际低碳标准的研究,借鉴国外低碳经验,强化碳标签意识。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都会逐步加强对国外进口产品的碳排放要求,加注了碳标签的商品会更加容易进入国际贸易流通领域。

因此,安徽加工贸易企业应多研究本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碳排放要求,根据国际标准来生产本企业的产品,提高产品本身的质量,加快低碳技术的引入,强化碳标签意识,使本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以此更好的去应对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影响。

(四)强化加工贸易企业环保意识,促进环保和利益的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会促使发达国家为实现对本国企业和产品的贸易保护而制定出更多的贸易壁垒,尤其是对具有一定潜在污染的国外进口产品。安徽加工贸易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其环保意识,对企业生产的产品中,一些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生产应尽快进行技术改造。如化工类产品的企业应建全污染净化系统,严格按国际环保标准来进行。此外,安徽加工贸易企业面对低碳经济,在考量劳动力价格和能源价格时,应把节约能源放在生产经营的重要位置,实行生产岗位量化考核,并与劳动者的收入挂钩,形成节能降耗人人有责的氛围,从而实现企业环境保护和企业利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贾飞.低碳经济对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证券期货,2013(1).

[2]于瀚,肖玲.基于产业集群化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

[3]龚建.关于提升江西加工贸易企业竞争力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0(19).

[4]肖婧.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低碳经济要求下的发展对策[J].现代商业,2010(5).

篇5:养老地产发展现状及融资策略论文

引言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日了突破2亿,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人日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日的比重达34.80Io 0 末,重庆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日达到了584万,占重庆市人日比例约17 %,并呈现出“未富先老”、地区老龄化程度小平衡、城乡倒置等特点。而对我国未来庞大的老年人日,老年人日分层次养老,应该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政府应做好“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工作,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群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目前,国内有多种养老模式,主要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随着居民收入和储蓄的显著增加,社会对老年产业的逐步重视和开发等因索,养老地产成为一种新兴的业态在全国发展迅速,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老年人对老年社区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养老地产应作为中高收入老年群体社会养老的一种重要形式。

虽然国家表示支持社会资金介入养老地产的发展,但是逐渐向成熟道路上迈进的养老地产在融资问题上荆棘丛生。制约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土地;二是资金。在土地方面,国家在养老地产项目上政策非常优惠:土地可以免招拍挂:项目享受税费减免

一、重庆养老地产项目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重庆在建和拟建主要的养老地产项目有6个,分别是: 南岸:宽庭实业开发的如恩岁月医疗护理养老公寓

巴南:常青国际养老产业开发的巴南羊鹿山常青国际养生园

万盛:金科地产开发的金科中华养生城

大足:台企品安生命集团开发的五星级养老院

南川:美国舒仑士颐养国际打造的国内首个养老护理主题大型国际社区

壁山:中水电地产开发的重庆三担健康城

二、重庆典型养老地产项目的项目融资分析和财务分析

在重庆现有的养老地产项目中,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的养老地产项目是RY医疗护理养老公寓(出于企业商业秘密的考虑,项目名称用RY代替),在区县范围内具体典型意义的养老地产项目是JS养生城(出于企业商业秘密的考虑,项目名称用JS代替)。笔者通过专家访谈法,从相关企业负责人处获得了与项目相关的经济数据,以下分别对以上两个项目做实证分析。

RY医疗护理养老公寓项目融资分析和财务分析。在获得项目相关的经济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本项目的总投资估算,结果如下:本项目总投资3.97亿元,其中:建设成本3.21亿元,配套的三甲医院投资1,000万元,项目装修费3,000万元,项目建设期资金利息(静态,年利率:12%) 3 } 600万元(项目建设期:24个月)。

三、重庆养老地产项目融资模式

(一)重庆养老地产建设项目融资模式选择。项目融资模式有PPP,BOT,PFI,等等。

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通常译为“公私合伙/合营”。PPP本质上是公共和私营部门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而达成的长期合同关系,公共部门由在传统方式下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提供者变为监督者和合作者,它强调的是优势的互补、风险的分担和利益的分享。广义的PPP泛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狭义的PPP,更加强调政府在项目中的所有权(有股份以及与企业过程中的风险分担和利益。

BOT,即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一经营一移交),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或典型的特许经营项目融资模式。BOT是指政府(主要是省市级以上)通过特许权协议,授权外商或私营商进行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开劫的融资、设计、建造、经营和维护,在规定的特许期(通常为10-30年)内向该项目的使用者收取费用,由此回收项目的投资、经营和维护等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将移交(一般是免费)给政府。

PFI,即Private-Finance-Initiative的缩写,即“私营主动融资”。PFI起源于英国,是BOT之后又一优化和创新的公共项目融资模式。PFI更强调的是私营企业在融资中的主动性和主导h}。采用这种模式是政府部门发起项目,由财团进行项目建设运营,并按照事先的规定,提供所需的服务,政府采用PFI的目的在于获得有效的服务,而并非旨在最终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所有权。在PFI下,公共部门在合同期内应使用承包

四、对重庆养老地产运用PFI融资模式的建议

发展养老地产,是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要,但融资问题阻碍了其社会养老功能的实现。政府一定程度地参与养老地产项目,规范和监督养老地产的开发经营,对于降低项目风险,提高社会资金进入养老地产乃至养老产业的积极性,提高项目的社会性和外部性效应,最终实现社会养老功能重要。

目前,我国缺失对养老地产和PFI方面的立法监督,为了保证PFI融资模式对重庆养老地产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做以下建议: 要完善养老地产相应的投资法律法规,出台针对性强的法律,使其适应PFI项目建设和经营的需要。

篇6:环江县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

新疆尽管存在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并不大,因而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使龙头企业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优势品牌。首先应积极挖掘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对它们的支持力度,努力为它们搭建发展的平台,提供资金技术等服务的支持。对现有企业进行引导,鼓励它们做大做强,创建自己的品牌,发掘自身的优势,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方面进行自我突破,发挥龙头作用,成为真正的行业带头人,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层次。其次要积极培育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与农户的合作,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等不同方式与农户建立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最后,政府应在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搭建桥梁,使企业能够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促进农技水平的提升,将科技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并且拉伸产业链条的纵深,不断对产业链条进行优化,使地区性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政府还应积极借鉴外省优势品牌(如蒙牛乳业、金龙鱼等)和地方产业品牌麦趣儿、汇昌油脂等发展经验,在政策制定上给予引导。还应联合企业积极参加像亚欧博览会这样的展销会,打造自己的农业品牌,增强农业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农产品进一步进行深加工(棉花产业可以像服装行业进行延伸,番茄可以向保健品行业进行延伸),挖掘出产品的潜在经济价值使相关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5.2按照市场规律培育农业产业

想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市场的地位,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发展战略。建议当地政府在制订当地农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条件等因素,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型,在专业分工方面也更加明确,从而符合区域战略的发展要求。首先,要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农技水平,鼓励多方交流,建立行业协会、产业协会等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渠道,增加信息的流通速度。其次,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新疆地处中亚,在生活习惯、民族信仰和中亚地区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部分民族同胞在饮食上有严格的讲究。因此应把握优势,积极开展与中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同时还应建立与国外市场要求一致的质量认证体系,严格把关,最大程度的打开国际市场。政府应该鼓励拓展网络渠道的销售,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向企业传递国际农业生产动态,促使企业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最后,积极关注市场动态,这要求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帮互助,实现信息充分流动,减少因市场信息流动慢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5.3建立社会化支持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农业集群发展环境

社会化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对规模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加速构建产业集群并使之更趋完善,而政府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促进公共服务的有序开展。政府应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便利的交通,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等,都有利于农业集群的发展。政府除了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经济环境,同时还应加强普法教育,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部署和落实,在审批流程方面进行精简,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在农业风险的防控方面,要确保农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设立专项资金对企业进行扶持,通过各种手段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总而言之,政府需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对优势产业提供更大的支持,从而创造出更适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

5.4完善集群内部分工协作体系

农业产业集群主要包括农户、企业、政府,要明确各个主体的工作内容。农户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特别是对利益的分配和风险的承担做出详细的规定。这要求加强农户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政府应在充分考虑农户和企业的需求,提供健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产业集群不断的壮大。政府、企业、农户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分工和协作机制,最大程度降低集群内部产生的交易费用,增加产品竞争优势,建立完善的合作网络。

参考文献

[1]陈恭军.扬州市农业产业集群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

[2]尤晨,魏世振,陈良珠,等.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及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35-38.

[3]周雪松,刘颖.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S1):37-40.

[4]杨志锐,赵阳.广东农业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4):313-314.

[5]曹庆穗,严俊文,褚芳,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6):608-610.

[6]黄海平,黄宝连.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新疆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2(1):102-106.

[7]陈绪敖.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12):2620-2623,2627.

[8]周丕东,孙秋.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12(8):80-83.

[9]杨同卫,陈晓阳.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2(9):80-82.

篇7:农业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论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状;发展趋势

在农机化主导作用发展的今天,唯有促进农机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作时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1.1当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

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我国农业的思想相对较为落后,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认识不足,对于现代化设备的接受能力较差,同时,农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能力不足。从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市场情况来看,鱼目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多会选择价位较低的产品,但这些机械质量不过关,在使用中常会出现各类问题,导致利益损失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市场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农业机械的良性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小型自用为主,大型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严重短缺,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迟迟无法提高,农业机械化宣传力度与售后服务也跟不上,使得农民对此认识不足,影响了我国农机推广的发展进程。

1.2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篇8:云南现代烟草农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云南农业大学 烟草学院 10烟草,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我国是烟草大国,但不是烟草强国,随着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现代化不断进步,烟草农业在新形势下也要有新的突破,因此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成为当前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实现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目前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进而针对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论述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必然性和对策措施。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现状;发展策略,云南

2007年6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在福建烟区考察指导工作时提出了烟叶生产要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并指出:“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就是要打牢一个基础,努力实现‘四个化’,即全面推进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外烟草业迅速发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越来越好、种植集中度和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广泛,烟叶生产质量水平迅速提升。而我省虽然是烟草大省,但烟叶整体质量水平还有待提高。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科学发展观统领烟叶工作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世界烟草农业发展方向,对提升烟草产业化整体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烟区、促进烟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1】。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省烟草行业该如何应对挑战,走怎样的发展道路,怎样才可能具备核心竞争力,是烟草行业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因此,就云南现代烟草农业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实现现代烟草农业的对策进行了论述,以期对理解和探索现代烟草农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提供参考。1 现代烟草农业的定义及发展思路

现代烟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具有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同时又有其鲜明的特点。所谓现代烟草农业,就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运用科学生产方式通过加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产率,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达到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目的的烟草农业形态。

现代烟草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通过加大要素投入,转变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烟农收入持续增加,构建适应卷烟大企业、大品牌规模要求的原料保障体系,努力为烟草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2 云南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现状

2.1 逐步完善了烟田基础设施建设

烟区设施装备是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目前烟草农业发展中急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云南省按照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的基本要求,示范区基本烟田建设结合中低产田地改造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制度,保证稳定高产的基本烟田;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了示范区烟叶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了烟农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使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大幅提高,为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截至2010年,全省烟草行业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04.4亿元,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本烟田933万亩,配套烟水工程74万件,机耕路3811公里,配置农业机械4.2万台套, 育苗设施1377件,密集烤房10.9万座,改建烤房13万座,新建晾房18.5万座。2010年,云南省在滇东三州(市)四县建立跨行政区划、大范围的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综合示范区,规划基本烟田117.3万亩,实现了从村、乡局部试点到整县、大区域推进的跨越式发展。在2010年遭遇百年大旱的情况下,依托烟水配套工程的基本农田,只有10%的种植面积成灾,低于全省32%的旱灾成灾面积【2】。

2.2 规模化种植水平有一定提升

所谓烟草种植规模化就是:数量规模化、质量规模化、效益规模化。烟叶生产是计划生产,云南省现代烟草农业就是采用现代烟叶生产组织方式,通过技术创新,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烟农种烟效益和烟草企业效益最大化。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积极推进与有效探索下,云南省烤烟种植户均规模水平有一定的提升,并逐步建立了一批稳定的职业种烟户,加快了烟叶产业化的进程。在烟草发展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按照优化区域、优化地块、优化农户的“三优化”原则,从实际出发,依法、自愿、有偿的引导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烟田,实施规模化种植,使宜烟土地向种烟大户和各种烟叶生产合作组织集中,引导、组织种烟技术能手扩大种植面积。通过烟草优惠政策的扶持和产前补贴、灾害风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全方位支持,逐步建立了一批稳定的职业种烟户,加快了烟叶产业化的进程。

2.3 集约化生产经营稳步推进

为实行分片管理,使其逐步向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过渡,云南烟区成立了烟农协会和专业生产合作组,全面推行集约化、智能化烘烤,积极探索烟叶的集约化经营。做到了统一对烟田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规划,统一按要求自愿联合实行烟叶规模化种植,统一实行机械化作业和专业化服务建立专业服务队,统一农事操作,统一组织烟农的培训,统一实行信息化管理。使烟叶生产逐步由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向集约化、现代化的生产模式转变。2010年全省发展种烟专业户24万户、家庭农场1198个、专业合作社4658个,覆盖种植面积549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88.4%。通过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践了土地互换、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积极发展了种植专业户、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提高了烟叶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2.4 专业化服务组织运营效果明显

云南烟区在推进烟叶生产专业化分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专业化分工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云南现代烟草农业以“五统一分”方式,即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物资配送、统一机械、统一培训和分户经营实现了分户经营和专业服务的有效结合。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中间(农机、植保)专业化、两头(育苗、烘烤)工场化”,促进烟叶生产关键环节服务专业化,推动烟草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不断健全完善机耕、育苗、植保、烘烤专业化服务组织。在专业服务上,全省主要有育苗合作社、机耕合作社、植保服务社和烘烤合作社四种形式的专业服务合作社。2010年,全省全面实现了专业化统一供种、育苗,达到100%;专业化统一机耕、植保得到大面积推广,分别达到67.5%、62.5%,专业化统一烘烤、分级在探索试验,达到39.4%。对不宜统一经营的环节,仍坚持烟农主体地位,实行分户操作。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运营,有效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2.5 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很大改善

信息化管理对烟叶生产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衡量烟叶生产科技含量高低的重要内容。通过充分利用云南省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物资管理、户籍化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绩效考核、成本控制、烟叶收购等各项工作信息输入电脑,利用信息化平台实行对烟农的综合管理,同时给烟农提供烟叶各个生产环节的各类生产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了烟叶生产经营信息化管理水平。另外,利用信息化平台,依照阶段农事操作、合格履约率等情况对烟农分类评定,按其类别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通过分类管理,提高了烟农的合同意识,既严格了合同管理,又促进了烟叶生产信息化管理。3 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烟区尽管在某些方面、某些区域已经具备了现代烟草农业特点,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形式,但由于其发展时间短,山高地不平,地区差异较大,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总体来看现代烟草农业的特征并不突显,主要表现在: 3.1 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不高

基础设施整体建设进度较慢,烟水配套面积不够,智能化密集烤房数量不足,烟区沟、路、渠配套不完善,服务烟农的农机和机械化作业设备短缺,机械化水平不高,减工降本效果不明显。2011年6月29日,由于冰雹灾害,使全省烤烟受灾面积达到11.8万亩。在受灾的烤烟中,绝收面积达5.6万亩,损失60%-80%的面积1.8万亩,损失40%-60%的面积2.1万亩,损失40%以下的面积2.3万亩,烟农受灾损失超过2亿元,灾害共涉及14个县(市),53个乡(镇),2万余户农民。大灾之年暴露出生产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的实际问题,旱涝保收田面积较少,靠天收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3.2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仍然偏低

企业和大户的带动力不强,土地流转困难大,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农户多,牵涉面广,各方利益难以平衡,实际操作存在诸多困难,如土地租金逐年提高,土地流转周期不长,烟草的非规模化种植带来种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势必导致烟叶质量不一,最终影响现代烟草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另外,烟农种烟方式以家庭生产为基本单位,适宜种烟土地较为分散,有的地方把大块的土地划分为小块土地,这种“划整为零”的做法以及农户与农户间的思想不统一性和差异性,最终导致烟草种植的经营和管理存在较大的不和谐性,也给土地有效流转带来较大的困难,致使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还很低,有的地方尚完全处于手工劳作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3】。3.3 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

尽管出现了一批育苗专业户、机耕服务队、烘烤专业户、植保专业队,除专业化育苗和专业化机耕外,在栽培、中耕培土、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烟叶成熟采收、调制与分级等方面专业化分工尚处于手工操作的初级水平,有的甚至尚处于自由发展阶段。与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还相差较远。

3.4 信息化管理不系统

信息化管理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虽然初步实现了产购合同管理信息化、烟叶调拨业务信息化、建立了烟草局域网等,但是信息管理还不广泛、不系统、不全面,烟叶生产的信息化过程控制不全面,大多数地方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专门针对现代烟草农业的农业气象专家预测系统、烟草养分测试施用专家系统、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专家系统、烟叶田问成熟识别及其与之相配套的调制参数系统等。烟叶信息系统还无法帮助烟农提高种植水平,无法有效的帮助领导和技术人员提高烟叶生产管理决策水平。3.5 烟农队伍文化程度低且老龄化

由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大一部分有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就业,烟草种植主要由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民进行,烟农队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观念陈旧,信息不畅,老龄化严重,接受新技术较慢,又随着生产物资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同时其他经济作物与烤烟争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烟农种烟积极性不高,烟农生产技能较弱、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真正的种烟农民职业化。烟叶种植比较效益下降,烟农希望通过种烟获得较大经济收入的目标不能实现,成为制约云南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4】。4 云南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对策与讨论

4.1 加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烟草农业的机械装备水平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国家国土资源整理、沃土工程等农业工程项目经费,积极整合其他社会资金,结合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5】,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进行土地整治,抓好烟水工程建设、烟路工程建设、漂浮育苗基地建设、密集型烤房群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烟田产出效益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积极引进、改造和研制作业机械,降低烟农劳动强度,改善烟区农民的生活、交通现状,稳定种烟群体,促进适度规模化种植,保证烟田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基本烟田机械化作业水平。4.2 探索社会化服务和专业化分工的生产组织模式

用政策和加大投入力度的方式引导、组织烟农向优质产区、好田好地转移,扩大种植规模,稳定烟农队伍。通过统一规划烟地,向种烟能手、种烟大户转租种植,实行土地合理流转,整合烟地资源,发挥规模种植效益,促进烟叶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6】。培养和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从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收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商品化服务,通过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提高烟叶生产设施装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把烟农从技术难度高、劳动周期长、管理风险大的生产环节中解脱出来。另外,组织一批有一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烟农,发展育苗专业户、机耕专业户、植保专业户、烘烤专业户,解决烟叶种植分散、技术推广困难、效益低下不稳、种植风险大的问题。探索和发展烟农新型合作组织,逐步摸索出既能实现烟叶生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又利于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模式【7】。4.3 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 4.3.1 加大规模化种植

对示范区及其它宜烟土地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基本烟田种植区,将种植区烟田以行政村为单位分为几个大区域,每个大区域又以自然村为单位分为若干个种植小区,然后由土地承包人、烟区村干部与村民共同商定土地租赁期限和租金,通过多种流转形式,逐步形成以烟叶生产合作社、烟叶农场和种植大户为主体的现代烟叶生产格局,发展适度规模化种植【8】。4.3.2 对烟农加强新型的知识化培育力度

烟农在烟叶生产中至关重要,烟农的科技素质程度决定了技术的落实效果。而我国烟农整体文化水平较低,职业技能不强,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烟农技术水平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依靠价格、扶持、科技、服务等综合配套政策措施的支撑,对基层专业服务队伍和烟农加强培训,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管理规范、服务优质、工作高效的基层科技服务队伍和具有较高种植水平及以种烟为主的职业化烟农队伍。加强知识化新型烟农的培育既可以通过建立科普工作室和技术推广站的形式完成,也可以通过发展烟农职业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形式完成。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培育知识化新型烟农,关键是要建立长效机制。4.3.3 加强技术指导,让烟农技术到位率进一步提高

从云南各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集中培训与烟叶生产第一线田间现场培训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服务到田、烘烤指导到炉、责任措施到人。让烟农技术到位率进一步提高,进而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减工增效,提高烟农收益。4.3.4 加大宣传现代烟草农业的力度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对云南山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特别的意义。烟叶是山区财政和烟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加加大宣传现代烟草农业的力度,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提升烟叶生产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树立现代烟草农业意识,促进示范区建设健康持续发展【9】。4.4 在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中重视科学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

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建立优质烟叶生产预警系统,保证现代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稳定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大力普及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烟草农业。加大烟叶标准化生产工作的推进力度,完善烟叶生产科学技术推广体系。选择适宜产区,以促进烟株营养平衡为内涵,以新设备和新技术为形式,建造优质烟生产的科技园区,体现出机械化作业、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平衡施肥、烟水配套和三段式烘烤综合配套技术的高水平,把这些示范园区变成新技术示范基地,以此引导烟农观念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10】。

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高度评价:“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高水平规划,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实施,体现了新思维、大手笔、超常规,收到了显著成效。”这是对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肯定。当然,如何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大环境下,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现代烟草农业是烟草行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云南省的探索和创新从某个角度上说,为我国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供了一个范本,也可以说为我国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也为其他农业部门的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这是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成功与骄傲。

参考文献

[1] 左光益.云县爱华镇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思考[J].云南农业科技-2009年B11期 [2] 何宇鹏.云南省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经验与启示.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12年10期.

[3] 唐世凯.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 2l】一2l3 [4] 刘榕辉.连城县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9期.

[5] 姜成康.张平洋.顾惠华.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四方面取得新突破[J].福建烟草。2008(1):8-9.

[6] 唐世凯.集团化培养烟草农业技术人才模式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8—92.

[7] 丁伟.王丰,李继新.等.加拿大烟叶生产对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启示[J].中国烟草学报,2008,14(1):47-50.

[8] 刘杨舟.王江萍.宋光龙.等.因地制宜实施配套技术—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之二[J].耕作与栽培.2011年 第6期.

篇9: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前农村发展状况的另一种体现。通过由机械装备协助农民进行日常的生产活动,从而减少了农业生产者的劳动量,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同时也增加农民的收入。更为主要的是,它代表了当前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由传统农业转变为了现代农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的现阶段,及时的分析当前现状及问题,提出有利的改善措施对策,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1当前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看,中国农业机械化呈现一种上升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要成就。首先,我国农机的固定资产值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目前已经达到3000亿元之多。其次,农机服务市场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在服务类别上由粮食作物拓宽到了经济作物领域,此外,还包含着畜牧业与养殖业等方面的服务市场。第三,农业劳动者从业比例占全社会从业者的比重,已经降到50%,在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在中国农民中有一大部分已是使用先进农业机械进行生产的新型农民,尤其是在一些东部地区更是如此。

2农机发展存在的不足

2.1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发展,但目前来看仍处于基本实现的初级阶段,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数量上占大多数,在一定层面上看,也能够反映出农业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仍存在没有根本性质的改变。

2.2发展不平衡

就目前来看,首先,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在耕种环节表现了较高的水平,但收获环节与耕种环节相比就显得不具有那么高的水平。其次,种类的`不平衡。总体来说,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主要侧重在粮食作物方面,经济作物水平则没有显现出较高的水平。第三,毫无疑问,在东部与大城市郊区等较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而西部与一部分欠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低,此外在粮食主产区机械化也呈现较高水平。

2.3制造业水平与科研水平的不足

总体来说,我国整个农机制造业存在着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农机科研院所与科研人员作为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软实力,在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也寻找着一些不足。科研院所与人才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从业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不足,导致一些较为核心的技术与高端的产品在研发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3主要对策与措施

3.1推进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积极有效的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上加快步伐,进一步优化科技开发资源配置。

3.2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化

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机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对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影响。而这主要可以通过拓宽农机服务领域等措施来实现。

3.3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完善的关于农业机械化政策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农业机械的购置上需要能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一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对农业机械的购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需要能够加大财政的补贴与扶持力度。

3.4加强交流与合作

篇10: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初步探索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6~8]。最早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的国家是英国,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有针对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此理论是由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的。但这时的生态农业发展过于保守,大多的形式为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发展较为缓慢[9]。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持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加剧,农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欧美快速兴起了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农业新浪潮,在此形势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1975年在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有机农业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9]。日本生态农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减少农田的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9]。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国际生态农业的典范,大规模结合农工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购买生产资料却能保持高额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废料和污染[1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所接受。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到了确立,该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推进速度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人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其生态农业发展着重追求生态效益,不再将农业的产量作为终极目标,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用地比例逐步升高,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世界上实行生态农业管理的土地约1055万hm2,其中,生态农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拥有约529万hm2,约占世界总生态用地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10]。截至2000年,全球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11~14]。进入21世纪后,生态农业模式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生态农业市场进一步扩大,据德国生态与农业基金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01年末,世界经过认证的有机农场约有40万个,世界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已经接近2300万hm2,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阿根廷、意大利等国家[15]。

上一篇:新零售论文下一篇:在年底工作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