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思考

2024-05-02

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思考(通用9篇)

篇1: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思考

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思考

2009-9-24 17:23:26 阅读数:526

网友评论:0

此文荣获征文二等奖

关注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实施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促进城乡幼儿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办园水平差距的关键要素。2004年,我市正式启动了我市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课改实施,我市农村幼儿课程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与城区幼儿园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解我市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现状,我们于2008年3-4月,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农村幼儿园(班)、教师座谈等方式,对厦门市同安、集美、海沧、翔安四个区农村中心幼儿园(公办)、农村村办幼儿园、附设农村小学内的学前班、农村个人举办的幼儿园(班)的课程现状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了解农村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寻求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我市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农村幼儿园课程问题

1.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

农村幼儿园的课程仍存在明显的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的倾向。其表现有三:一是集中教育活动仍为农村幼儿园的主要教学形式,游戏及其它活动在农村幼儿园未得到足够重视;二是教师组织教学以集中讲授为主,适宜幼儿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在农村幼儿园得不到运用;三是一些村办幼儿园和学前班仍习惯以1998年版的《福建省幼儿园小(中、大)班教师用书——<教育参考书>》的学科教材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而不使用新版的“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学科课程在农村幼儿园课程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2.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

幼儿园课程中,既有显性课程,又有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以教材、教学计划等形式存在;隐性课程,则通过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在农村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学,“上课”成了农村幼儿园课程的代名词,跟班观察发现,农村教师关注的是教学、上课等显性课程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她们更多的关注幼儿是否获得知识、学会技能,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及玩具材料对幼儿的影响不大重视。在其它活动环节,教师则更多的是关注幼儿有否打架、是否安全,而对抓住时机及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则不大重视,更不要说充分挖掘资源,创设有利于引发幼儿探究的丰富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3.重视上课,忽视课程的整体效益。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即课程。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是由班级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各种活动组成的。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安排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一日活动是否科学、合理地得到安排和组织,是考察幼儿园是否落实新《纲要》精神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一些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课程实施中存在小学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 “一块黑板、一本教本、一支粉笔”的“上课”方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以故事、儿歌、识字、写字为主,幼儿学数学采用口头背诵加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中应有的操作方法、操作材料在一些农村幼儿园(班)无法见到;作息时间与小学一致,幼儿室内集中教育的时间长,室外活动时间少,各类游戏几乎从不开展。一日活动的其他环节不被认为是幼儿园的课程,课程的整体效益得不到重视。

4.重视教材,忽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调查发现,传统的六门学科课程很受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欢迎。多数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不会使用福建省2001年开始试用的新编幼儿园主题和领域教材,不知什么样的课程是主题课程,不懂得整合课程要如何实施。除中心幼儿园外,95%的农村幼儿园(班)室内玩具多是以桌面的积塑、积木为主,品种单一,适合幼儿的户外体育玩具、器械稀少,多仅有跳绳、皮球,41.81 %的幼儿(班)却连基本的跳绳也没有。64.3%的中心园及学前班因教师有经过专业培训,能够为幼儿自制一些玩具,但是多数的代课教师因没时间、没精力、不懂得制作,无法为幼儿提供基本的玩具。22.84%的农村幼儿园(班)除教材外,没有可供幼儿阅读的图书,有的幼儿园甚至缺乏教学必备的挂图和磁带。71%以上的教师不懂如何挖掘利用周围的资源服务于教学。

二、农村幼儿园课程问题原因分析 1.教师专业素质低 由于幼儿入园率低,教师工资待遇低、地处偏远等原因,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农村师资素质的恶性循环。

调查发现,公办教师100%都是正规幼师毕业,近73%的公办教师集中在中心幼儿园,只有同安区和集美区有共42个公办教师在基层的农村幼儿园、学前班中任教,90%的农村幼儿园(班)教师均是低薪聘用的代课教师,有近一半的代课教师仅有初中毕业,且有达63%的教师没有取得专业合格证,可以认为,我市农村幼儿园、学前班有许多不合格的教师!因此许多代课教师连最基本的教育活动的计划能力和组织能力都非常欠缺,当然谈不上开展课改了!由于跳槽频繁,学区辅导员或中心园教师经常要担负着手把手教新上岗教师“教幼儿”的任务,多数的学区辅导员们反映,刚刚教会了一个教师怎么上课,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又走人了。频繁的更换教师,不仅加重了学区辅导员、中心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农村幼儿的学习情绪,影响了农村幼儿园课改的深入实施。

2.教师课程观落后

100%的调查对象采取的业务学习的形式主要有:参加教学观摩研讨、集体备课;60%以上的农村幼儿园(班)还采用师徒制的方式,由老教师或公办教师一帮一的培训农村幼儿园(班)的非专业教师,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虽然,大多数的学习多局限于学区内,大约每二至四周,学区辅导员均能利用双休日组织一次的学习研讨活动,每学期能深入各教学点指导教师上课。但是,由于包班上课、路途远、交通不便、无专门的教研活动经费(教师参加市、区、学区的教研得自己负担交通费,一些教师因工资微薄无法承受)等原因,学区辅导员也不忍频繁组织教研学习等活动,到区、市学习的机会许多农村代课教师根本无机会、无时间参与。

由于学历、专业素质存在差距,农村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课程观上出现两极分化,公办教师希望通过课改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代课教师更希望解决自己的工资及“三保”问题。因此,50%的农村代课教师不明白农村幼儿园为什么要课改,认为农村设备条件不足,无法开展活动区活动和游戏活动,家长素质低,课改无法实施。许多代课教师普遍缺乏对新课程的基本认识,37%的教师只知道按教材内容上课,不明确教学目标,从不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的重难点,87%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不知道为什么课程要有预设和生成,不知道如何生成课程,认为只有按照教材上课,才能完成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

3.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教育目标

传统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定位于幼儿对静态知识的掌握,是具体的、定性的、定量的、明确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师落实。而新《纲要》指导下的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以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新知识观为基础的宽泛的教育目标,侧重于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虽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新《纲要》的教育目标进行了一定的分解,但是,由于省《指南》教育目标的分层要求只是对国家目标在文字程度上进行分解,缺乏操作性,市《课程指南》的目标看似具体了些,但对长期习惯于以量化的知识技能目标为教学目标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来说,按照新课程理念所确定的宽泛目标让他们无所适从,“不知上课要完成什么(具体)任务”。4.缺乏适宜于农村幼儿园的教材

我市农村幼儿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以“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领域活动指导》和《主题活动指导》为主,这两套教材是以新《纲要》为指南、以“过程模式”的设计思路编写而成的,是“为教师提供‘操作平台’,而不是教材”[1],给予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学目标较为“简约和泛化”,“内容较为宽泛,并具有相当的弹性”[2],允许教师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去“选择”和“生成”教学内容,课程的结构化程度较低。这样的教材对于长期依赖于教材中的现成教案上课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来说,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组织教学。

加上两套教材主要是立足于城镇幼儿园,大多内容源自于那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课程资源,而农村孩子身边熟悉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丰富的农村自然与文化资源,却极少在教材中体现。虽然许多农村幼儿难以接触和体验到的事物,可以借助录像和挂图才能展开教学,但对于经费短缺设备不足的农村幼儿园(班)来说,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农村有限的课程资源和现有缺乏针对性、操作性的教材就大大地限制了农村幼儿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师只能从教材到教材,照本宣科,幼儿被动学习的状况难以改变。

三、解决农村幼儿园课程问题的对策思考

1、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素质。我们知道,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是落实课程的关键因素,师资素质决定着课程的具体进程,因此,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推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键。农村幼儿园的课程问题,与农村幼儿园代课教师多,师资队伍不稳定有极大的关系,教育部门可通过多种方式,稳定代课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如建立农村奖教机制,给予工作时间长的优秀代课教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建立培训机制,要求每位代课教师必须接受一定课时的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参加一定课时的各种教研活动等,以提高农村代课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归属感,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2.加强业务指导,规范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幼儿园(班)教师人数少,教研无法开展的情况,强化区、学区、园三级农村幼教“大教研网络”及学区、园际、园三级“小教研网络”的作用,带动农村幼儿园开展多形式的互动教研活动,强调“送教下乡”“城乡手拉手互动教研”的实效性。根据农村幼儿园的具体情况,设置个性化的一日活动时间表,确定教学的基本范式,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农村的幼儿园可多采用高结构的课程来组织活动,但同时,应重视以较低结构的活动课程满足幼儿的自我发展和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重视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村幼儿园推广区域活动,坚持开展各种游戏活动。3.开发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教材。

只要善于开发,农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应是教师,让教师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资源,处处可以展开教学,是农村课程改革的一条途径。因此,必须立足厦门农村共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教师提供适宜农村幼儿园教学的教科书,让农村教师能够有实施教学的“抓手”。同时,应指导农村教师利用废旧物及自然物开发教玩具,解决农村幼儿园各类教玩具不足,引导农村教师充分利用幼儿生活中的田野、山石、花草、村庄等资源展开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或以身边的资源为内容,生成课程。农村幼儿园课程质量是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保证。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行幼儿园课程改革六年后的今天,推进农村幼教课程改革,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是体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建设和谐社会所需。

篇2: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思考

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朱文哲

摘 要:农村幼儿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分析了农村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实现农村幼儿园课程的优化,推动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3: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一、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

1.农村地区幼儿入学率低

在农村,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守旧的观念, 认为学前教育学不到什么实际的知识本领, 上不上幼儿园无所谓。家长总是认为幼儿的成长目标就是吃好、穿好、玩好, 并没有期待通过学前教育促进孩子今后的成长。除此之外, 农村的居住地都较为偏僻, 幼儿园无法独立成班, 这也使得幼儿的就近入园和家长的接送十分不便。许多以个体形式举办的幼儿园大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往往会在选址的时候考虑到生源、管理、成本等一系列因素。这也使得一些优势区域幼儿园分布密集, 数量较多, 而那些弱势区域完全一片空白。

2. 办园设施、条件建设有待扶持与管理

一般情况下, 公办幼儿园在农村是很少的, 大多数都是民办幼儿园。而且幼儿园的规模都比较小, 大多只有2~3个班, 教师人数也多为3~5人。大部分幼儿园的业主都是采用自建房、租用房或店面等作为园舍。许多幼儿园没有幼儿寝室、食堂。幼儿的休息、就餐等存在诸多不便。有些幼儿园甚至连户外活动场地都没有, 只能在室内进行小范围的活动, 光线和通风条件等都非常的差。这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许多幼儿园仅是在活动室摆放十几张桌椅, 前面挂上一块小小的木质黑板, 几盒粉笔, 这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教学课堂。连VCD、彩色电视、录音机、投影仪都没有, 硬件设备极为缺乏。这些都是需要得到迫切解决的问题, 社会以及相关部门应当要引起重视, 加强管理和扶持。

3.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脱节

农村家长的主要职业都是务农, 由于大多数家长一年四季都在忙于农活, 孩子基本都是自己入班学习。离班的时候虽然有教师组织护送, 但是教师与家长见面的机会极少。即使能够见面, 交流的时间也是微乎其微。教师对于幼儿的家庭情况并没有进行详细了解, 亦没有和家长主动沟通联系。将幼儿的在校情况向家长做出及时的反馈和说明。与此同时, 家长也并未积极与校方交流沟通, 配合幼儿班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的教育认识不到位, 存在严重偏差。他们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后, 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应该是幼儿园全权负责, 与自己毫无关系。这样一来, 校方与家长就形成了完全没有交流的局面, 对于幼儿的教育二者并没有采取一种相互积极配合的态度, 也就无法共同为幼儿创设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树立正确的农村幼儿教育观

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首先, 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要形成一种关心幼儿、支持幼儿教育事业的新风尚。动员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 为幼儿园的兴建出资出力。其次, 要想方设法转变家长观念, 在社会上寻找更多支持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力量。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充分地发挥好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辐射作用, 采用多途径、多形式的家庭指导动员工作。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理念,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 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2.提升乡村幼儿教育的办学质量

虽然农村幼儿园在各方面存在不足, 但是不可否认, 近几年来农村幼儿教育一直是在不断发展的。特别是乡村幼儿园的出现标志着乡村幼儿教育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由于农村幼儿教育的起点比较低, 要想让其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则需要更为科学的指导。农村幼儿教育作为农村的新期望和美好未来, 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担负着培养好新一代的伟大历史责任。因此, 社会以及各地方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农村幼儿教育, 推动其不断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 各地方政府要重视农村幼儿教育问题, 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支持和监管力度。实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 对农村幼儿园老师定期实行检查培训, 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水平。帮助其树立起新的适合幼儿成长和发展的教育观念。对于那些存在质量不合格、设施不达标、硬件不齐全的幼儿园, 应该进行相应的整改。情况特别严重的要予以取缔。定期对各幼儿园进行检查评估, 不断加强和完善各园的管理。相关部门要以幼儿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为宗旨, 在资金政策宣传等方面都要对幼儿园进行鼓励扶持。另一方面, 幼儿园的负责人也要负起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学习各种先进的办学理念, 努力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所聘任的教师要严格把关, 力求以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 学习生活提供前提和保障,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创新家长教育形式, 构建家庭和幼儿园联手发展幼教的良好局面

幼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合作, 对家长进行相关的指导和教育。利用各种开放日活动、家长联系卡、宣传栏等向家长宣传关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早期幼教的方法及意义。通过各种宣传活动让家长了解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让他们明白早期的幼儿教育并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无所不能的神童天才, 而是要让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的知识, 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让孩子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各方面能力, 树立起他们良好的道德意识, 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自觉遵守纪律等, 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幼儿教育。

三、结束语

作为终身教育的启蒙点,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农村教育也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 虽在不断发展, 却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缺陷。只有社会各界引起重视, 做好各种扶持引导工作, 为农村幼儿教育出一份力, 方能推动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培养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农村幼儿教育的流弊及发展研究切.江西教育科研, 1995, (2) .

[2]杨丽丽.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思考[M].安徽文学, 2010, (11) .

篇4:农村幼儿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

关键词: 农村幼儿 教育现状 解决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自古以来,幼儿教育备受关注。国家颁布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確提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对比例,农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全民素质,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发展缓慢,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相对城市居民而言素质不高,导致农村幼儿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急需分析农村幼儿教育现状,更新思路,创新教育方法,强化教育效果。

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一)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用于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中,仅有1.3%左右被用于幼儿教育,而经费中的大部分流向城市幼儿园,用于农村幼儿园的经费寥寥。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农村幼儿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带来以下问题。

1.占地面积少,安全隐患较大。第一,生均占地面积、绿化面积和户外活动场地面积均不理想,甚至是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需求。第二,存在基础设施隐患。有些幼儿园的教学楼年久失修,电路使用年久老化,很容易造成火灾事故。

2.活动用房不标准,设备不足。幼儿园大多条件简陋,建筑陈旧,部分幼儿园甚至没有一间标准的幼儿专用活动室。有些幼儿园虽然配备活动室,但是活动室各项标准与优质园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幼儿园由于资金有限,设备较陈旧,玩教具、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均不够,给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适,给幼儿园管理带来不便。

(二)师资队伍不稳,办园水平不高。

城市公办园师资主要来源于幼师和本科幼教专业,学历基本达到专科或本科。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园的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职高幼师班,学历和专业不达标,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不足。由于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为聘用人员,工资低,教育水平有限,工作积极性不高,流动性大。由于教师队伍不稳定,导致幼儿园办园水平普遍不高。

(三)家园要求不一致,幼儿教育小学化。

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有些家庭里,留下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教育孩子,而隔代教育这一教育方式、方法不甚科学合理,有些甚至有可能和幼儿园老师的方法相悖,有可能引起家园矛盾。在园五日养成的良好习惯,如讲究卫生、吃饭定时定量、按时午睡等,到了周末往往孩子又重回老样子。

农村居民往往文化水平低,对早期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太了解,再加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认为上学一定要学习书本知识,往往以老师有没有教授书本知识为评价老师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准,有些家长甚至强烈要求老师教授小学知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幼儿园、幼儿班开设一些小学课程,如识字课、英语课、数学课等。而且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不甚先进科学,往往效果不佳,质量堪忧。这些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往往效果不佳,反而引来负效应。

二、解决农村幼儿教育相关问题的策略

(一)完善办园体制,加大农村幼儿园经费投入力度。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福利性事业。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相关部门要重视农村幼儿教育,依法将幼儿教育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之中,投入资金努力改善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部门应该对幼儿教育适度倾斜,保障幼儿园发展,将幼儿教育转变为民生工程。

(二)改善办园条件,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除了政府加大幼儿教育投资力度外,还要号召广大民间力量将目光投向幼儿教育,成立幼儿教育专项基金会,设立专用资金通道,用于加强农村幼儿园硬件建设,从而逐步改善办园条件,添置设施设备,消除安全隐患,进而为幼儿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其次,高度重视幼儿园师资建设,除了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外,还要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不仅保障他们的生活,而且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专业能力有强化的渠道,农村幼儿教师自然能努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一心扑在心爱的教育事业上。此外,本着对幼儿教师身心健康负责的态度,还要适当增配保教人员,保证合理的师幼比例,从而有效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总而言之,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打造一支稳定而优秀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三)提升家长教育理念,丰富家教知识。

1.加深家长对家园共育的理解。在农村,传统落后思想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有时当我们向家长宣传一些新的理念时,家长不能很快接受,比较困惑。为了让家长更重视家庭教育,我们给孩子布置一些需要亲子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家长和孩子加强交流,家长们会逐渐接受“家园共育”这一理念。有理由相信,只要持续努力,就一定会形成良性循环。

2.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开设家园共育栏目。每位家长都会在某一方面有成功的教子经验。教师要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家长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幼儿教育方式。如可以邀请家长开设讲座,介绍自己的职业,讲讲工作经验,也可以谈谈工作中经历的酸甜苦辣。一方面开阔孩子的眼界,让孩子了解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融洽亲子关系。还可以开设教育讲座,帮助家长进一步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可以邀请一些教育专家,也可以是园内有经验的老师专门开设讲座,让所有家长进行讲座式学习,从而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家园携手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重视发展幼儿教育的国家或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就足以说明幼儿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国家、地方、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多种措施齐施,多种策略并用,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

[2]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5: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贵州习水三岔河中学 母建林

内容摘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方法陈旧,故而学生头疼,教者堪忧,效果欠佳;认真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现实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众多教师也在潜心思索、苦苦找寻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只要教者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相信师生会走进作文教学的阳关大道。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时下农村初中学生中,颇为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学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虽然是一句戏谑之言,但一定程度上却反映出中学生对作文的烦厌心理。因为怕写作文,所以初中学生大多对作文深感头痛;因为教师指导无序,所以中学生的作文水平难有长足进步。

一、写作现状与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效果不佳,令人堪忧,其中重要归因在学生。学生写作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其原因又何在呢?

1、书写不“规范”,文面“惨不忍睹”

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行款格式,标点停顿,文字书写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直接影响着文章表情达意。学生作文中,字迹潦草难以阅读,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乱写错别字的现象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既说明学生缺乏基本写作常识,更反映出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同学对这些基本常识、写作习惯重视不够。

2、兴趣不浓厚,作文“敷衍应付”

“作文作文,一提头疼”。这一口头禅形象说明了学生对写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每当教师布置作文,较多学生唉声叹气,愁容满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才能激发起作文的灵感,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我想写”的动机,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才能触发文思泉涌,逐渐造就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功夫,他们只顾一味布置作文,收取作文。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平淡无奇,甚至味同嚼蜡,难有成功的体验,写作兴趣一点点被磨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头疼、逃避作文。

3、语言运用能力偏低,不能准确表情达意

“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福楼拜曾经对莫泊桑说:一定要仔细观察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人,然后分别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述他们。“最恰当的词语”即是要尽可能准确精练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实际呢,一方面因为学生词汇积累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又缺乏对学生遣词造句系统的训练,学生语感自然不强,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偏低,作文不仅文采欠缺,而且作文中滥用误用词语、前言不达后语、表达欠严密等毛病比比皆是。学生作文时常出现“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 1

达”的尴尬处境。

4、教学“重文轻语”,“文”妙而“语”拙

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的需要,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

却让人不敢恭维。目前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学生从教师的命题

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

对谁说,为什么说,怎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固定模式“说”文,这种“口头作文”拿到

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

5、作文“闭门造车”,文品与人品反差强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

泼泼地流个不歇。”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有限,交际范围狭窄,“泉源枯竭”,又怎

能“溪水流个不歇”呢?

“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如果学生不关心社会,不到生

活中实践,心中烈火般的激情就得不到激发,他们对生活必漠然置之;如反映在习作里,试想,这种离开社会实情、脱离生活实际的孤陋寡情之作能感动人吗?

对生活缺乏了解,缺乏体验,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本

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虚构,产生了许多矫情枉作。

如果我们的教师视若罔闻,无视于学生这种感情上的虚构,担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与

人真诚相处、团结协作就成问题。

二、教学现状与分析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泰兴市洋思中学有句名言:只

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归因还得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1、教学随意性强,缺乏系统安排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

学必须立足实际,制订方案,以便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个计划不仅应包括整个中学阶

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而且更要落实到每学期的阶段目标以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

和要求。很多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

学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也很大。一学期有只做一、二篇作文的,有做足

数作文但只批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

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

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这种无规律的“蜻蜓点水”、“突击备战”式作文教学根本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心态。

2、命题脱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无序,必然导致命题的盲目随意。有临时出题目的,有照本宣

科出题的,有拨高性出题的,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同步,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也没有体现由低而高整体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命题

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这种命题所要求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没有亲切感,也找不出动情点。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应付式的交差或虚构一番,这

是与“说真话、抒真情”相悖的。如果我们老师深思熟虑,掌握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把握其心态,适时从其喜怒哀乐中捕捉兴奋处、动情点,设计命题,就能为学生创设积

极作文的氛围,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命题规定的范围,最终完成作文。

3、批改欠科学,高耗而低效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教师,就有多少个批改标准。一些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往往要求过高,无

视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实际。有经验的老师则完全会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确定自己的批改标准。钱梦龙先生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家》。其要求就两项:(1)、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2)、文章要分段,家里有

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结果,这些平常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一下子得到了“优秀成绩”,少则80分,多则90多分,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强烈的成就

感。这种低起点的批改标准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有老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

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少是劳而不得。”

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提倡“评阅浏览自改法”,学生在短时间完成后,老师立

即抓紧时间把全班作文浏览一下,发现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和进行

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改。这样,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

出来,而且能有效地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4、缺“成功教育”,伤学生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

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对好作文,尚可“鸡蛋里挑骨头”;对较

差的作文,则应力求找出其“闪光点”,哪怕就一丁点的进步,都应毫不吝啬地加以肯

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样容易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轻易在作文本

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着学生作文的希望之花。

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

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就会倍增,作

文训练形成良性循环,作文水平自会得到提高。

5、脱离生活,闭门造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

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

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写作积累过程中时刻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才

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

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

作灵感的。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

我们应该谨记。

6、重文轻道,跛足而行

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文道”结合。只可惜为了应试,一些老师只注重培养

学生的写作技能,认为技能提高了内容是可以随意填塞的。于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思想也不进行疏导教育,忘记了自己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7、重教轻写,纸上谈兵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

功倍。”可见,教师经常“下水”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语

文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但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才

能提高。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取向和心态有很大差异。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技法的迷信,更多的是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写作显得生涩、神秘,让学生望而生畏。后者把自己写作的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将写作化难为易,化苦为乐。

三、改进现状 提高效率

现实的作文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应敢于面对,立足农村实际,积极寻找对策,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投身于作文教学改革,极力扭转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之弊端。

1、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不断积累丰富素材

没有丰富的生活,哪有精彩的作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全面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启迪学生留心学校、家庭、社会人与事;指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载,并及时建立“生活素材库”,以备作文时搜寻提取甚至信手拈来。

2、加强学生练笔训练,有序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作文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学生练笔包括读书笔记、美文摘抄、日记周记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美文,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能让学生学习优美词句,逐渐丰富自己的文采。新教材每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大做文章。那些需要掌握的词语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朗读,正确书写,更重要就是要灵活运用。怎样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这样可谓一举多得。

3、作文命题,力求灵活宽泛,促进有“话”可说

言之无物是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病。为何如此?大多因为作文题目学生生疏,没有亲切感,学生没有写作激情,未能触动创作灵感,自然不可能“文思泉涌”。如果拟题灵活宽泛些,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就可以选择熟悉的可感的题目作文。学生有话可说,内容自然充实有力。

4、作文指导,变教师说教为学生各抒己见

半个多世纪来的作文指导,都是一读范文,二给命题(材料),三作讲解(从审题立意到选材安排),四提要求。这四步曲,唱腻了,师生双方都没有兴趣。如此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构思,甚至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如果改为学生各抒己见,情况大不一样。所谓各抒己见,就是教师少指导,学生先思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学生的见解可以启发其他同学的思维,同时不同的思维相互交流、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不同学生就会写出不同的作文,甚至有见地的作文。

5、作文批改,变孤笔批阅为群笔修改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回家改。教师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学生所得却很少。如果变老师一支孤笔批阅为学生几十支笔修改,立即会出现崭新局面,立即会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批改。”变孤笔为群笔的具体做法是: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二次创作→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成功作文与佳作积累。

6、作文评讲,变一人点评为师生共赏

传统作文评讲是唱独脚戏,一人点评众人听:朗读优秀作文、剖析典型病例、指导修改等。这实际上是“满堂灌”、“填鸭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反映。结果,自然滋生厌恶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无论是优秀习作,还是典型病例,都可以变

教师一个人评说为师生各抒己见,共同评析。

师生共赏评析是学生“显山露水”的好机会,也是品评和接受品评的好方法。人人动脑筋,个人显其能,大家有长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能普遍获得提高。

四、主打话题作文,进行系统训练。

参照“话题作文100题演练”,从第五周起,力争每周训练一个话题,指导学生写成功作文,走阶段性“一劳永逸”,三年后“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成功之路。

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自然事半功倍,低耗而高效。

篇6: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现状及思考

一、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现状

2007年10月,教育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上公布了2006年我国幼儿园园数的统计数字,2006年全国幼儿园总数为13.05万所,农村有幼儿园6.47万所,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49.6%,可见,农村幼儿园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家园合作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幼儿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幼儿健康的成长。为了了解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的基本情况,笔者于2008年底对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桃花乡、小黑河乡、西菜园乡的9所农村幼儿园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走访。根据调查资料,笔者对目前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现状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合作态度:初步认同,缺乏广泛合作

在调查中发现,各幼儿园均开展了家园合作工作,并纳入了幼儿园工作计划,并且教师与家长对开展家园合作的赞同度达到了89.4%,这说明家园合作在农村已经受到了关注,教师和家长也具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是,意识上的认同并不代表现实中的实施,应该注意到这种合作并没有完全深入到每个家庭中,家长们也没有完全参与到家园合作的活动中去,只是在态度上有了合作的意识,缺乏真正的广泛合作。(二)合作程度:形式单一,缺乏双向交流

家园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定期家访、家园联系册、家长宣传栏等。然而,目前农村幼儿园开展家园合作的方式主要是以家长会进行的,其他的形式或被视而不见或被束之高阁。家长会的内容也多半是教师或园长讲一下孩子的表现和提一些要求,最后礼节性地请家长提意见或建议,这种缺乏双向互动的家园合作,不仅不能让家长体验到参与的乐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没能针对性的给予家长以指导,没有真正提高家长今后教育孩子的能力。

(三)合作效度:浮于表面,缺乏深层合作

调查中反映,农村幼儿园开展家园合作的情况很不乐观,家园合作中实质性的合作方式几乎没有开展。如公办园只是在学期初公示教学计划,每月、每周的教学计划都没有公示,并且这种教学计划也就是课程表的展示。私立园则根本没有公示教学计划。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功效,因此,深层的、实质性的合作是急需开展的。

二、影响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的因素(一)幼儿园方面

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长期不足,幼儿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近十年间均在1.3%左右,且仅有的财政性幼教经费主要投向了城市。因此,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是少之又少,迫使私立园成为了农村幼儿园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笔者的调查中,9所幼儿园中,6所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私立园大部分是家庭式幼儿园,这些设立在农户家里的幼儿园普遍采用低成本、低收费、低质量的运营模式,许多举办者为下岗的民办教师,根本未经过专业的办园学习和培训,不了解国家的幼教法规和幼教基本规律,家园合作活动组织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比比皆是。可见,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这样的办园状况根本难以保证幼儿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何以谈的上合理的组织和开展家园合作活动?(二)教师方面

农村幼儿教师大多数由小学教师转化而来,或中师所学为其他专业,并且未接受后续的幼师专业课程培训,这就造成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不能满足教育需要的现状。因此,家园合作作为一项要求教师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活动,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多数都处于一种表浅层次上。从调查看,农村幼儿教师对于家园合作的理解过于强调幼儿园的服务任务,认为家园合作就是将自己的工作向家长汇报情况,结果,家长会就成了农村幼儿园开展家园合作的主要方式,双方很少会主动的了解幼儿在幼儿园或在家庭中的教育情况,更多的是有事时的交流,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成为了单向的信息输入。(三)家长方面

目前农村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识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教育,改善处境。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家长们都习惯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既然幼儿园包办了幼儿教育,家长只需要努力干活给孩子按时交足学费就行了。同时,随着农村进城务工的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剧增。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监护和照料,这种隔代监护照料者在年龄、健康状况和教育程度方面都不能充分满足家园合作的需要。因此,这也是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一大障碍。

三、提高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水平的建议(一)增加财政投入,提升办园标准

农村幼儿园占有的教育经费极少,作为农村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主要场所,政府应加强对其的投入与扶持。对于占农村幼儿园绝大部分的私立园,可以采取分类管理的模式,对于不具备办园条件的,要给予资金筹措上的政策支持;对于办园资金不足的,要联合政府、乡村和个人的力量,加大投入,共同建设;对于那些不符规定又不及时整改的,要责令其停办整顿。可见,严格要求和规范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标准迫在眉睫,只有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办学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督导、教学评估以及考核,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水平,为农村幼儿园开展和落实家园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规范教师队伍,加强职后培训

稳定而专业的教师队伍是解决农村家园合作问题的关键。首先,应该建立和健全农村幼儿教师任用制度,落实农村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切实把好教师的“入关”口,真正做到岗位考核、择优录用。其次,应该落实职称评定制度,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医疗和养老保险问题,提高其工资待遇,真正激发其积极性,建立稳定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最后,应该制订和落实师资培训规划,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幼教工作,用自己的智慧和真诚赢得家长的理解与合作,提高家园合作的水平。(三)加强教育培训,改变家长观念

对于农村幼儿家长,首先,应该考虑家长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把家访作为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在家访过程中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了解家长的需要和想法,真正做到教师和家长的双向交流,确保家园合作的成效。其次,幼儿园要利用家长会、宣传栏、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做好新《纲要》和《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宣传,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家园合作是家园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认识到家庭与幼儿园是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家长形成新的教育观,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做到家园合作真正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

篇7: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思考

浅谈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新课程的改革给农村小学带来了生机,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客乐观的现象,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确保新课改落到实处.

作 者:王世环 作者单位:太和县旧县小学,安徽・太和,2366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22关键词:小学 新课改 现状 对策

篇8: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思考及对策

一 村级小学面临的现状及原因

1. 生源锐减, 规模萎缩

受村级小学在校生逐年减少、村级小学布局不合理、点多面广、各级财政对村级小学的投入不够以及农村人口出生率的持续降低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农村村级学生人数逐年减少, 办学规模日趋萎缩, 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受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影响。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和赞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家长纷纷把孩子送进教育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和乡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就读, 甚至全程陪读。因为很多流入地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 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 还不用额外缴纳借读费用, 与当地学生一样可以平等地享有优质的教学资源, 并且家长还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起居, 消除了后顾之忧。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 农村村级学生生源日趋减少, 办学规模日益萎缩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的短缺, 中心校要求所属完小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均到中心小学就读,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生源逐渐减少, 生源严重不足。本人目前所在学校只有两个班级, 共5名教师, 17名学生。因为没有平行班, 导致学生学习气氛不浓, 学习效果不理想, 这就导致了家长对村级小学的教学质量的不满和失望, 转学和借读的学生越来越多, 造成了村级小学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发展的困境。

2. 村级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我地区村级小学师资队伍的构成一般是多数年老的和少数年轻的, 教师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有一些村小, 教师平均年龄都达到了45周岁以上。还有一些优秀、年轻的教师纷纷调往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较好的城镇学校另寻出路。

第一, 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在村小教师队伍中, 45岁以上或是工龄在30年以上的老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 且老教师中多数都是民办转正的教师, 实际文化专业知识不够, 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 知识水平有限, 吸取新知识、新方法的速度慢, 又因为不懂信息技术, 获取知识的渠道窄, 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迅猛发展的教育形势, 又因身体情况和家庭经济情况不佳根本无法胜任教学任务。即便在岗工作, 也多从事低年级教学, 由于精力不够、知识老化等原因, 实质是在看孩子, 而不是教书育人。如本地区的宝泉完小, 包括幼儿园在内, 共有6个教学班, 公办教职工9人, 50周岁以上4人占44.4%, 41~49岁的4人, 占44.4%, 40岁以下仅有1人, 这样的年龄结构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

第二, 教师整体知识结构不容乐观。在本地区, 小学教师中专科第一学历人数远远低于镇内学校平均水平。可以说, 整个教师队伍结构表现为三个三分之一, 即三分之一的第一学历, 三分之一的后续学历, 三分之一的民办转正。这样的队伍结构决定了教师队伍整体知识结构很难适应迅猛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需要。

第三, 教师观念更新困难重重。由于经费所限和工作所需, 许多教师往往从参加工作至今, 很少走出去学习, 以至于教育观念十分陈旧, 教学的方式方法几乎一成不变。即使偶尔参加了一些培训, 但由于不能连续、流于形式, 仍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 出现了“教学无效益, 家长不满意, 学生不喜欢”的尴尬局面。

第四, 教师工作负担重, 责任心不强。村级小学办学规模一般较小, 办学条件差, 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少, 教育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呈现出“既多又少”的局面, 即:相对于师生比例而言, 教师数量多, 相对于农村学校实际而言, 部分学科严重缺人, 致使部分艺术类学科 (音、体、美) 等无法正常开课, 但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很多教师不得不担任多学科教学, 甚至复式班教学。再加上部分教师业务能力水平较低等因素, 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不能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诉求。

同时以“务工潮”为背景, 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 致使农村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孩子多由祖辈代管, 或溺爱有加, 或放任过度, 或管教的精力不足, 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了教师和学校, 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 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

近年来, 国家和各地区政府向农村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 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 随着校安工程的落实, 乡镇中心学校有了崭新的教学楼、餐宿楼和新的课桌椅, 但与需求相比还差得很远, 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教学设备缺口还很大, 我地的乡级中心小学只有一个多年前建立的多媒体教室, 电教设备相当老化, 图像不清晰, 学校仅有几台老式电脑。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更是不容乐观, 他们依然住着多年前盖的砖瓦房, 有的甚至是危房, 没有基本的教学仪器, 没有音、体、美及其他活动课的教学设施, 上文化课只能是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被动接受, 教学质量怎能上得去?

二 村级小学走出困境的相应对策

村级小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 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 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一大半, 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 也就谈不上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 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 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村级小学教育, 才能使村级小学走出目前的困境, 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1. 科学决策, 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 提高办学质量

教育相关部门应科学决策, 客观而全面地分析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合理调整农村小学的布局, 积极解决农村学校生源日益减少、办学规模日益萎缩的问题。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 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 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的办学规模;并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 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 集中投资, 既可保证重点, 适当提高标准, 加强软硬件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 又可节省开支, 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不能因为学龄儿童少, 大范围撤校并点, 而违背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要积极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 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2. 加强村级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素质

只有建设一支基本功扎实、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教师队伍, 才能提高教师的素质。

第一, 科学合理制定教师编制,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相关部门要结合农村学校实际, 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 解决农村因缺编造成的困难, 以促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对老龄化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 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老教师实行转岗使用, 并以优惠的政策鼓励部分刚毕业的师范生和其他地区青年教师去农村任教, 对新上岗的教师积极培训, 使他们尽快胜任教师角色, 并出台优惠政策使年轻教师喜欢到农村工作, 积极留住人才。防止出现令到人不到、人来取令走的不正常情况的出现。通过改善教师的招聘、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 从多方面调动村级教师的积极性, 激励他们献身农村基础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只有教师队伍稳定了, 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了, 才能使农村教育出现生机和活力。

第二,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素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实效性, 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村小教师能参加继续教育。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 特别是音、体、美及英语教师,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公平, 通过学习和培训, 使教师能真正了解最新教学理念, 掌握现代教学手段, 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改善, 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 落实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措施及管理方法鼓励城镇学校优秀教师到薄弱农村学校挂职或任课。选派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先进学校学习任教。通过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第四, 实施好“青蓝工程”, 通过青老教师结对互相学习, 提高教师个人业务素质。

3. 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

中国教育的基础在于小学教育, 而小学教育多数在农村, 所以改善农村现有教育条件已刻不容缓, 各级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筹措资金, 以保证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优惠政策多向农村倾斜, 没有好的教育条件, 没有教学硬件设备, 没有优秀的图书资料, 怎能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只有提供给农村学校必需的教育教学硬件设备, 给农村教师应有的待遇, 才能使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三 结束语

邓小平同志曾说:“忽视教育的领导者, 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 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 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 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 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 抓好义务教育, 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总之, 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 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 希望上级相关部门能顺应教育发展趋势, 多方调研、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把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当作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农村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出现喜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1)

[2]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J].中国农村观察, 2003 (1) :26

[3]李伦娥.一个乡村教师的困惑[N].中国教育报, 2002.9.1

篇9: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思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5-0060-03

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它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层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反应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自主权的加强。短短20多年里,这一思想波及了世界众多国家,不仅发达国家,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出台了把课程权力部分乃至全部下放到学校的课程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给我国长期以来中央集中管理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进行课程权力的再分配,至此,全国各地掀起了校本课程研发的热潮。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研发的目的、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研发校本课程不仅给民族地区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机遇,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校本课程研发是落实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措施校本课程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上着眼于培养学生了解、热爱并服务家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掌握必备的生产劳动技能和生活本领,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校本课程研发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有利于综合系统地传承和弘扬本地民族文化。

3.校本课程研发有利于加强人文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说,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为了补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4.校本课程研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学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是有利于借助学校现有智力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打造非物质文化品牌;二是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民族非物质文化知识,具有维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心,扎根本土又面向世界的文化心态和创造现代文化能力新人,转变长期忽视民族民间文化进入学校教育的观念,树立民族文化科学发展观,以推动民族古老文化生命记忆的延续。

5.校本课程研发有利于填补学校教育中本土文化的缺失

课程作为教育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其先进部分不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而且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使其连绵不绝、流传不息,不仅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成员的共同不可推卸之责任,更是这一地区学校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所在。然而,长期以来,地方文化及地方知识一直被排斥在学校的课程之外,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充斥学校课程的是所谓建立在西方认识论基础上的“科学”的知识,学生对孕育于它们的本土社会和本土人民越来越陌生、越冷漠,处在这样的时代状况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地方文化,引导他们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把个体精神发展的根留住,让地方文化这一瑰宝在教育变革中散发出应有的光芒,并获得强大生命力,就成为校本课程研发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百色市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百色市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意识和能力问题,在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校本课程开发面窄

真正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涉及一系列中央教育部门、课程专家、教师教育机构、社区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由于地域、经济、文化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百色市整体教育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阶段,校本课程的研发也因意识和能力问题使校本课程难以在少数民族地区生动活泼的开展。目前只有小部分具有完备的设施和较强师资力量的示范性学校,才有能力进行校本课程研发活动。

2.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目前,百色一些学校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源于教师的兴趣与特长,如《诗词朗诵》、《学校礼仪》等,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發展和学校办学理念及学校特色,更没有考虑到学生兴趣,所以即使开设了也难于维持,也会因师资等原因流于形式,不了了之。

3.对校本课程的特性把握不准,多种课程界限不明

有些学校把校本课程同兴趣作文、兴趣篮球班和兴趣舞蹈班等兴趣活动混淆在一起,虽然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但教学目标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技能训练上,没有深入地挖掘课程潜在因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的模仿性学习,体现不出校本课程的真正内涵。

(二)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原因分析

1.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无心无精力顾及校本课程研发

近年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做好控制流失工作,加上城镇人口激增,适龄儿童入学人数不断增多,不少学校出现师生比例反差现象,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但繁重的教学任务、简陋的教学条件和单一的评价机制,使得很多教师不得不优先考虑升学率的压力,出现了教师们在研究考试而不是在进行研究教学的现象。

2.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经济落后,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们已习惯于完成教学任务,加上教师的知识储备老化、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教学观念较陈旧、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足等原因,缺乏改革和创新意识,课程开发意识低。在调查中,有20%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校本研发,40,1%

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能力有限。这些因素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研发的效率。

3.经费短缺,缺乏技术指导,没有良好的开发环境

课程改革的加快需要经费投入的支撑,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实行“一费制”后,农村教育靠政府投资,但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维持现有义务教育规模的需要,特别是面对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如何保证教育经费的足额快速投入,解决政府投入跟不上的突出矛盾是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难题。

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使得学校公用经费匮乏,运营困难。许多中小学校长反映,学校经费“只够吃饭,难以发展”,一些学校原本为推进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引进社会资金购买了计算机,现在因没有公用经费,而被迫停止了计算机教学。有的学校因无钱购买仪器和试剂,把物理、化学实验也停了,重新回到了在黑板上“开机器,做实验”的状态。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加上缺乏专家的指导,在校本研发中很多学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有的干脆望难却步。我们调查的数据也说明了在百色调频缺乏校本课程的开发环境,调查中有70.4%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研发缺乏专家的指导,有83.4%的教师认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经费的短缺。

4.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参与积极性低

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的孩子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和不上大学照样能赚大钱的例子屡见不鲜,加上近年来大学学费的不断上涨,使得农村孩子上学成本远远低于毕业回报。现实中昂贵的大学费用、严峻的就业形势并没有让大多数农村家庭“因学脱贫”,反而出现了“因学致贫”的现象。因而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通过考学“跳龙门”也不再是农村孩子的梦想,没有了升学的愿望,加上一些家长目光短浅,也赞同自己的孩子早出去打工挣钱,使很多孩子无心向学,有些教师发出了“想给马儿吃草,马儿却不愿吃草”这样的感叹。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研发参与程度低。在校本课程研发必要性的调查中,支持的家长有14.8%,不支持的有35%,无所谓的占50.2%。这些因素给校本课程的开发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研发对策

1.课程资源开发以地域文化为主,丰富校本课程研发的内容

针对校本课程开发面窄的现象,各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依据学生发展需求,立足学校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属于自己学校的个性化的课程。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而地域和民族文化之所以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是因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百色市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以壮族文化为主,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地域文化景观,秀美的山水、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已有6项民族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保护,12项列入省级保护,16项列入市级保护,203项列入县级保护。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独特而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研发过程中应重点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加深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2.与文化产业结合,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提高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研发的积极性

百色山川秀美,洞奇谷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景点众多,富有特色,而且品种齐全,内涵深厚。这些融历史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线路、旅游风景区(点),以“雄、奇、绝、幽、秀”而著称,散发着神奇、独特的魅力。目前百色市已经开发建设了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景区景点30多个,推出了红色经典——“邓小平足迹之旅”、大石围天坑群休闲探奇游、中越边境通灵一古龙山峡谷原生态探秘游、布洛陀壮民族文化寻根问祖探源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百色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在这样的优势条件下,可研发以培养旅游人才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凸显校本课程生命力,进行绿色证书教育,坚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依托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体现本土化,回归生活。百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在森林资源和林副产品方面,森林覆盖率达58,6%,是广西重要的用材林基地;植物资源方面,盛产桐油、茶油、八角、八渡笋、白毫茶、烤烟等,是全国八角、茴油的主产区,林副产品产量居广西前列。右江河谷是全国著名的亚热带水果基地、南菜北运基地和“芒果之乡”。百色是中国12个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被誉为“天崩”“地裂”的乐业天坑群和靖西峡谷群堪称为世界奇绝。这里山川秀丽、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百色电力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水利资源达600万千瓦,已开发450多万千瓦。百色矿产种类繁多,铝土矿、铜矿、水晶、褐煤、黄金等储量居广西首位,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铝土矿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百色正在依托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如果学校依托这些乡土文化,从中探索乡土化的课程体系,这对于培养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挖掘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开发乡土文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保护教师课程研发的积极性,加强技术指导,提高教师课程研发能力

在我们进行的校本课程研发问卷调查中,“你是否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非常愿意占68%,有必要开发占44%,从这些数据中可知教师课程研发积极性高,但缺乏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问卷中您认为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最主要的需求中选择“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的占52%,很多教师也表达了课程研发无从下手,希望能多出去学习培训的想法与愿望。在“您认为自己有能力进行课程开发吗”选“完全有能力”的占10%,比较有能力的占15%,一般的占23%,能力不大的占57%,从这些数据中要使校本课程开发达到一定的效果,还要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指导,或参观或外出学习或聘请专家讲学指导,提高教师课程研发能力。

5.引进民间社会工作者,优化校本课程研发的师资队伍

在坚持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多渠道引进师资资源。通过聘请民族历史研究者、民族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民间歌舞能手、传统文化爱好者等途径优化组合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独具特色的师资队伍,以解决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资源建设中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的状况,使校本课程有效的开展。

就目前看来,百色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要走向较为成熟的阶段,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如何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加快行程、走向成熟,体现其真正价值,仍是广大中小学校和课程改革专家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苏立军,校本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2).

[3]王倩,开发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必要性之分析[J]教育探索,2008,(3).

[4]刘培军,用校本课程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7,(7).

[5]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6]钟丽芳论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J],国民族教育,2007,(5)

上一篇:不渝梦,曾几何作文下一篇:寺头镇寺头小学体质监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