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调研通知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立法调研通知范文

立法调研提纲(初稿)

《陕西省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立法

调研提纲

1、立法需求。《陕西省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立法的原则、目的和意义,立法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各地在地下水管理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

2、地下水管理体制。现行全省地下水管理体制的利弊;当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哪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立法中再明确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地下水管理机构管理职责划分;在地下水管理中应如何协调划分国土、环保及水利部门的职能。

3、地下水管理规划。地下水规划管理制度实施与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设立哪些管理措施;市、县是否要编制地下水资源发展规划和站网建设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哪些;编制时如何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需要;其审批权限和程序应如何规定。

4、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如何规范地下水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地下水管理机构参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竣工验收如何规定;废井封填如何具体实施。

5、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包括地下水超采区划分、禁采 1

区限采区划分、地下水超采治理主要措施等。

6、地下水资源保护。在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面沉降易发区、生态脆弱区、渭北岩溶区地下水保护以及地下水涵养与补给方面需要设立哪些管理措施;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地下水污染预防及水质保护方面应行使的监督管理职能。

7、地下水监督管理。在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与水位控制、地下水取水许可、地下水水质保护、地下水监测等方面需要设立的监督管理措施。如何让加强农灌井、分散取用地下水的管理和监督。

8、在水资源的动态监测中,特别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动态监测,有关部门需要如何配合。 发现水量、水质情况发生变化如何进行动态监测,以及按什么时效、程序及时向政府、水利、环保等部门报告情况。

9、地下水动态通报、预报向社会发布的权限如何规定。

10、如何实行动态监测资料共享,哪些重要规划、重点项目建设以及水资源管理使用的监测资料需由哪一级地下水管理机构审查。对于无偿提供资料需要何种界定?

11、地下水监测是否要原则划定环境保护范围,如何划定保护范围。

12、对于采矿等地下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管理,应该规定哪些管理和补偿措施。

13、对于地源热泵等新兴利用地下水的行为,如何规范,如何管理。

14、农村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合理管理。

15、取水审批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的界定。

16、需要规范的其它事项。

第二篇:社区矫正立法调研问题:

1、社区矫正概念的内涵,社区矫正与监禁刑在制度安排上有哪些差异,如何保证两项制度的衔接?

2、社区矫正人员的称谓、权利、义务和管理方式,权利被侵犯的救济途径和程序?是否需要设立专门场所集中管理社区矫正人员?

3、社区矫正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法律性质和职权?谁是处置违法和重新犯罪社区娇正人员的最适格执法主体?

4、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享有什么权利、应当履行什么义务?有关机构和组织可以提供哪些服务以帮助被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5、违反社区矫正法律制度承担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方式?

第三篇:安全生产法立法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法》贯彻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尊敬的易主任、各位领导: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天到消防大队调研《安全生产法》贯彻实施情况,首先,我代表县消防大队全体官兵和文职人员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防工作一直是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行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去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县消防大队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将《安全生产法》与《消防法》、《四川省消防条例》的宣贯和执行同步进行,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工作中的问题,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1、高度重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大英县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消防工作,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结合全县安全工作实际,抓好了以下消防安全工作:一是全县建立了消防安全委员会制度,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了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二是坚持将一把手作为消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和“一票否决”制度,县政府每年与各乡镇、园区和行业主管部门签订专门的《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严格实行层层负责的目标管理。三是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的基础管理,重点行业和单位普遍建立了专人负责的消防档案,修订和完善了火灾事故处置预案。

2、强化宣传,努力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消防大队通过“安全生产月”、“普法宣传月”、“119消防宣传周”等活动载体,不失时机地加大宣传学习《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的工作力度,全民的消防安全生产意识有了提高。据统计,近两年大队组织咨询、讲座、录像、电影等各项活动近50余场,参加人数达1.5万余人次;悬挂张贴安全警示标语和横幅7000余幅;印发《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汇编》等宣传材料5600余份;举办各类培训27期,受训人员达3100人次;发送各类消防安全提示短信30000余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的消防工作。

3、加强检查,认真消除火灾隐患。首先,大队提请县政府建立了重大节日(或活动)由政府领导带队参加的安全检查和每季度一次的消防安全委员会工作例会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其次,安监、公安、文化、卫生、质检等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根据县政府总体部署,具体落实每季度每月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今年1-4月,全县共检查社会单位700余家,通过检查发现各类火灾隐患240多件,排除220余件,整改率90%以上,同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查处消防违法行为,有效地遏制了恶性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4、突出重点,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和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消防大队近期报请县政府主要开展了“今冬明春消防安全专项整治”、“重大火灾隐患集中专项整治”、“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并且密切结合国内近期重特大火灾事故和大英县的实际开展石化企业消防安全大检查,及时排查了隐患,狠抓了整改,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消防安全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推动了全县安全生产状况的进一步好转。

二、存在的问题

从消防部门开展实际工作的情况来看,我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情况还有待加强。新《安全生产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按照法律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但是从实际的工作中看,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意识不够,认为安全生产就是安监部门的事情,消防安全就是消防部门的事故。

2、部分私营企业的工会组织还不不健全,职工在安全生产和工伤保险方面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新《安全生产法》规定,“工会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私营企业的工会组织建立健全还有待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指导,工会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有待加强。

3、少数企业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层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安全生产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尤其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一些经济效益急剧下滑的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的投入和重视程度都在降低。以工业园区王茂线业为例,作为生产棉麻类的消防安全重点监管单位,在运行多年的基础上消防设施严重缺乏,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4、全县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应急快速反应能力亟待加强。一方面,关于市政消火栓的建设。最近两年,大英县城的城市道路改造与城市给水管道建设没有同步进行,造成城市市政消火栓建设严重不足。各乡镇的消火栓建设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从消防部队的日常接处警情况来看,消防水源成为了制约消防抢险救援的一个重要因素。截止目前,全县还没有一个消防取水码头。另一方面,关于城市消防站建设情况。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普通消防站的保护面积不宜大于7平方公里,消防队在接到报警后应该在5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根据大英县城市规划,大英县规划城市面积为34平方公里,2014年修订的大英县城市消防规划明确全县将建设文化产业园、郪江新城、太吉、工业园区、梁家坝五个消防站。目前全县仅有工业园区消防站在投入使用,由于该站处于城市边缘,距离新城区路程较远(经测试,从目前消防站出警,在避开上下班高峰,并且选择最近道路的前提下,最小的抢险车到达高速路口需要8分50秒,满载的水罐消防车需要12分钟),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园消防站虽已经政府同意,但是目前处于停滞状态。

三、几点建议和工作请求

1、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及生产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继续抓好《安全生产法》的宣传学习,扎实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努力让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掌握安全法规的基本内容,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把社会普及性宣传教育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内容,把老百姓最需要,最适用的安全常识传播出去,提升安全知识的知晓率。

2、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要根据全县总体发展需要,加大领导力度,不断提高职能部门和镇乡、街道、社区三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继续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坚持“一票否决”制度,积极探索先进、高效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各行政主管部门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3、加大公共安全资金投入。2012年,成都市政府将全市消防队站建设、消防装备建设和公共市政消火栓建设纳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作为百姓安居工程目标任务中“完善应急设施”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加重的消防安全保卫压力,恳请各位领导能为消防部门呼吁,支持市政基础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以及消防队站建设,集全民之力维护全县火灾形势的稳定。

大英县公安消防大队 2015年5月10日

第四篇:编制立法计划中选项问题调研报告

为增强立法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立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立法机关每年都会通过编制立法计划,以期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因此,如何选准选好立法项目,使立法计划切实可行,真正把握住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提高立法质量奠定基础和前提保证是立法机关每年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在批评地方立法质量不高的说法不少,更多提到的原因和问题多在已作

为立法项目后的实质起草、审查及审议阶段,立法立项作为立法工作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受到关注的问题反而不是很多,但它却是影响立法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从立法立项环节找出影响立法质量的因素,有助于全面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而立法立项主要包括立法项目的提出、汇总、征求意见、调研论证、酝酿协商、筛选确定等环节,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两个问题:一是立法项目的来源问题;二是立法项目的选择问题。

一、立法项目的来源及其问题

(一)项目申报来源单一

首先,尽管国家、本市的法律法规规章都把立法立项作为立法工作很重要的一环节,专章进行了规定,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有一定的局限甚至没有明确,给项目申报和立法项目建议的提出带来困扰。如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九条规定“国务院部门内设机构或者其他机构认为需要制定部门规章的、应当向该部门报请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或者下级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应当向该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报请立项。”对其他组织、单位或公民如何提出立法项目建议或能否申报立法项目则没有规定,也就是说部委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项目的来源,目前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的来源渠道只有政府部门这一方式。《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对立法项目的征集、来源更是没有提及,仅是规定编制立法规划、计划要征求社会意见。刚修订的《厦门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的程序规定》虽然对项目征集和项目来源作了比较祥细的规定,征集渠道也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向社会公开征求立法项目也成为方式之一,还建立了全年常态化的项目征集、建议和处理机制,但这一新规定2008年11月才开始实施,尚未有实践的经验。

其次,实践中,在工作上对立法立项的征集、立法项目的选择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存在重视对法规规章项目的起草、审查、审议等制定工作,忽视对立法立项的征集、选项等工作的现象,甚至有时是怕麻烦怕增加工作量,不愿去多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从多年来的实际情况看,通常的做法是:市人大法制委和市政府法制部门共同发文征集政府各委、办、局和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修改、废止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立法项目建议,在编制立法计划过程中也只是督促有关部门申报立法项目,这种做法,大大限制了立法项目的来源范围,造成绝大多数的立法项目还是由政府部门提出的。

(二)立法项目仅来源于政府部门的问题

立法项目基本来源于政府各行政部门,这种单一化的项目来源渠道必然会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1、 降低了其他渠道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削弱了立法视角的全面性。

2、 使得立法工作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往往需要“等米下锅”,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法制机构对地方立法工作的主导性受到了极大约束。

3、 由政府部门提供立法项目,政府部门往往习惯从本部门的立场出发,从强化行政管理和方便行政管理的角度进行立法,部门利益倾向明显。

4、 由于立法项目来源只有政府各行政部门,编制立法计划时则只能对各有关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简单汇总,导致政府各行政部门报什么就立什么,谁的积极性高就给谁立,立法计划往往成了“大拼盘”。

5、 由政府部门来提供立法项目,容易导致立法项目中修改和废止的项目偏少。实践中,由于有的部门认识上的问题,有些部门把制定新法规规章作为工作成绩,认为修改或废止法规规章不仅成绩不明显,而且影响工作形象;还有的部门认为只要不影响执法活动,改不改无所谓,所以,有些政府部门往往对制定新的项目积极性相对较高,而对修改、废止法规规章的立法项目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这样,一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法规规章得不到及时修订或废止,造成虽有法规规章却“有法难依”,影响了地方立法的权威。

二、立法项目的选择及其问题

(一)立法选项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立法选项的主要工作是人大法制部门和政府法制部门对申报的立法项目进行简单的汇总,然后排列组合“拼盘”而成立法计划,这是立法选项工作中常见的总的状况。当然,尽管只是简单的“拼盘”,有几个倾向和现象还是值得思考或注意:

1、根据申报部门的积极性情况进行立项。对于申报的众多立法项目,选择时往往对立法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较高的部门提出的项目先予立项,认为这样有利于今后的起草工作,而问题在于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等于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根据立法项目内完成的难易程度立项。面对几个项目的取舍,对感觉内比较容易完成的项目常常

被优先考虑,因为有一个立法计划和立法任务完成的问题,立法的迫切性等因素这时可能就此被忽视。

3、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或凭对申报立项的题目的感觉立项。立法申报项目中列举了某个事项的种种重要性或者某方面问题的种种严重性,在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未深入分析问题原因的情况下,只是觉得申报的项目好像确实存在某方面的问题可能需要通过立法调整解决或确有立法的一定必要性便仓促立项,不顾立法时机与条件成熟与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夸大了立法的功能。实践中,有的问题纯属执法工作不力造成的,有的要解决的则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还有的是想通过立法配合一段时期的重大活动,甚至是希望通过立法提高政府或者社会对本部门工作的重视度,如此种种问题,都是不能或基本上不必依靠国家强制力解决的问题,就不宜或者不必通过立法去解决。

4、凭领导的意志,领导人的“建议”,而未进行论证立项。实际立法选项工作过程中,有时还存在立项过分尊重权威,没有处理好尊重权威与尊重科学的关系的现象。甚至是立项的概率与领导者个人权威成正比。

5、凭工作关系的情况立项。对那些地平时工作联系紧密、关系良好的部门,申报的立法项目容易立项。客观地讲,工作关系良好,对一些分歧意见和问题比较容易沟通,也容易形成共识,因此,这种因素对立项有所影响应属正常。但问题在于难以做到立法为需而立,难以排除个人偏好。

6、根据平衡的结果立项。筛选项目时还常见有平衡的倾向,各个专委会之间或各个部门立法数量的平衡,各个有份或者今年这归口部门立明年另一部门立,立法项目之间的联系性、系统性不够。

总之,由于立项上这些不规范的现象,使得有些重要的急需的项目没有列入立法计划,有的立法项目半途而废,有的立法项目则进退两难,为完成立法任务不得不“带病”通过,有的成了标语口号式的宣传品。

(二)造成立法选项问题的原因

之所以有这些现象,以下几个原因不可忽视:

1、把握社会对立法的需求的情况不够。负责立法计划编制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机制和专门的渠道参与当地具体的中心工作,掌握的当前的重要信息有限,同时,掌握社会立法需求不够,往往只是到开始编制计划时,才进行一定的调研。因此对立法需求把握不足,只能简单对申报项目进行选项。

2、没有建立立法选项的论证机制。国家和本市的法律法规规章对立法征集的项目最后确定为立法项目,都没有规定必须经过论证的制度,实践中虽也经常开展立项研究活动,必竟没有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缺乏明确规范。

3、缺乏科学的立项标准。长期以来,在立法计划制定中,一直缺乏统

一、明确、可操作的立项标准,对某一个项目是否列入计划,各个方面由于出发点和对立项标准的理解不同,往往有不同的观点,影响了立法计划的科学性。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对如何进行立法选项并没有规定,《厦门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的程序规定》第八条虽规定了选项的标准和条件,一是申请立法的论证完善程度,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三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但却尚未实施,且还不够具体,因此,立法选项工作基本是没有明确标准和条件可遵循。

4、负责立项编制的部门主导性不强。由于只能在现有的申报的项目中进行选择,无法对一些调整范围相近的项目进行整合,编制部门的主导性不强,影响了地方立法的总体结构,

三、完善立法立项机制

地方立法资源有限,申报的立法项目不可能都能进入立法程序。因此,科学地选择立法项目是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的第一步。当百姓充满希望地将立法意见和建议寄送立法机关时,无疑表明了广大群众对地方立法工作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也是对立法机关立法工作的支持和信任。立法机关如何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望,科学地选择与优化立法项目?近来,本市和各地都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试图通过建立相应的立法立项审查论证制度,形成民主科学的立法项目遴选机制。

(一)拓展立法项目征集渠道

完善立法建议项目公开征集程序,充分保障各方表达意见的权利。使公众从立法源头,即“立什么法、怎样立法”全面参与到立法活动的全过程是当前立项编制部门应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参与立法的意识。尽管公民参与立法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由于公民参与立法的一些形式和渠道并未为群众所了解或存在障碍,使得公民主动参与立法的热情不高,如《厦门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的程序规定》对公民提出立法建议以及向社会公开征求立法项目的规定,还有全年常态化的项目征集、建议和处理机制等内容,了解的人并不多,导致公民现阶段参与立法的整体态势还不太令人满意,因此,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的丰富形式进行宣传,既向公民宣传法律知识,又让公民了解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渠道,为公民发表言论、意见提供便捷的窗口,这样,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扩大立法中的公民参与。

2、建立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建议的反馈和奖励机制,保护和调动公民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市人大曾经对参与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活动的公民进行奖励,且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应该使这一制度固定下来,进一步得到规范和落实,更好地集中社会各界群众的智慧,为地方立法继续献计献策。

3、改变立法项目征集渠道单一的做法,建立多元化的来源渠道。

目前,地方立法项目绝大多数为政府部门申报,人大及其各部门、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提出的立法立项所占比例较小。因此,拓宽听取立法建议的渠道,使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政府各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政协和工青妇等单位以及人大代表,包括广大群众,都成为地方立法立项来源的重要渠道。同时,重点发挥以下几个渠道在地方立法立项中的作用:

(1)继续发挥政府部门在立法立项中的作用。虽然由政府部门提供立法项目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但政府部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肩负着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了解全面,使其立法建议更有针对性。

(2)发挥人大和政府法制部门在立法立项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其所处的地位比较超脱,具有不受部门利益局限的优势,能够比较客观地提出立法建议,因此,要充分发挥其提出立法立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向社会公开征询地方立法立项的建议。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广大公民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又是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他们对于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切身的感受,因此,在编制立法立项时,应该广开言路,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面向社会公开征询地方立法项目的建议。认真征求和采纳广大公民对地方立法项目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听取弱势群体对地方立法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4)发挥政协在立法立项中的作用。政协是一个由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和各方面人士组成的统一战线组织,社会联系面非常广泛,代表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以及社情民意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因而应当充分重视发挥政协在地方立法立项中的重要作用。

(5)领导人提出的立法建议或所作的立法批示是地方立法立项的来源之一。领导人提出的立法建议或所作的立法批示从形式上看是个人意见,但从实质上看,领导人在处理公务时,会收到大量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信息和情况反映,以及各种反映社情民意的建言献策。所以,领导所提出的立法建议或所作的立法批示也是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的,可以作为地方立法立项的一个来源。

(二)建立立法立项审查论证制度。

从地方立法实践看,随着法治的推进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立法建议日益增多。不少立法建议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立法需求,但也不乏并无立法需求的立法建议。因此,对立法需求的供给需要认真研究,如果不加甄别地都启动正式立法程序,可能导致立法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法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建立地方立法立项论证制度,对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确认立法需求的真实性和急缓程度,分别作出满足需求及时立法、把握时机适时立法、衡量得失不做立法的不同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立项带来的弊端,实现立法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在编制立法计划时,对立法建议项目初步筛选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使立法项目的筛选一开始就有理论上的支持和中立的意见,从而不受有关利益群体的左右,同时,可以更广泛地听取民意,反映民情,使“立法为民”的理念落在实处,有利于增强立法计划的科学性。因此,应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立项标准。

在立法项目的确定上,哪些项目要立法,哪些项目可以不立或者缓立,目前仍然缺少统一的可操作的立项标准,实践中随意性较大,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科学论证机制。因此,确立立法选项标准,有助于科学、合理地筛选和确定立法项目。个人认为立法立项标准还是在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注意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及本地相关法规的关系,以及立法条件是否具备,是否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等因素,具体考虑选项时坚持以下原则:即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体现地方特色;坚持质量第

一、数量服从质量、时间服从质量;坚持“立、改、废”相结合,把修订和废止法规规章放在和制定法规规章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立法为民。在此基础上初选出的项目再注意几个“优先”的原则排定项目顺序,也就是:一是关系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项目优先;二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优先;三是属于本地区创新性的项目优先;四是立法条件成熟的项目优先。此外,申报项目能否立项,还要看是否进行了调研论证、有没有起草草案等前期准备工作情况。一般而言,凡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考虑作为立法计划项目:一是已经有政府文件,但实践证明其效力不够,需要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的项目;二是国家已经立法,但其规定比较原则,需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性法规或规章的项目;三是国家尚未出台法律和行政法规,本地实际需要依法进行规范,实践依据、社会条件已具备,涉及的重大问题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且不与上位法相抵触的项目;四是已经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修改或修订的项目;五是政府在推进改革和促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法律依据不足等难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亟需通过地方立法加以解决的项目。

总之,通过建立民主科学的立法项目公开征集和遴选机制,实现立法机关与全社会广泛互动,吸引社会各界的参与,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经过专家的严格论证,实行民主科学决策,从而达到科学合理地安排立法项目的目的,这无疑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有效举措。

第五篇:加强地方立法完善法规体系的调研对策

地方立法是指享有地方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级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活动。地方法规体系是指由全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所构成的、具有内在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一九八八年我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市以来,我市的地方立

法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我市改革、发展、稳定为主线,以加强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为重点,以全面统筹我市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我市的地方立法及法规体系建设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88 年至2005 年,我市共制定地方性法规37 部和政府规章92 部,基本形成了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法规体系,为建设“法治无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制支撑和保障。

一、 地方立法的现状分析

地方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障宪法和法律在本区域内有效实施和推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职能。经过20 多年的努力,我市的地方立法从无到有,从探索起步到逐渐规范,从数量不足到基本成形,在完善我市的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推进法治无锡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法制保障。总结我市地方立法工作,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持依法立法。在我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市伊始,我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根据《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分别制定了《无锡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规定》,对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主体、范围、条件和程序进行全面规范,将我市的地方立法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使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为地方立法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

2、坚持规划先导。我市的地方立法始终坚持规划和计划相结合,统筹安排立法项目。市人大常委会在每届换届伊始,就开始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坚持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和改革创新的原则,从全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着眼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统筹考虑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和对外开放等各项事业相协调,制定为期五年的地方性法规立法规划,从宏观上把握地方性法规体系的建设导向,增强了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根据立法规划,制定和调整年度立法计划。市政府每年也根据工作计划部署,坚持安排一定数量的规章作为年度立法计划项目,并严格按照计划有序推进,确保每年我市地方立法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3、坚持地方特色。我市的地方立法始终坚持“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则,不仅追求法规、规章数量上的扩张,更注重牢牢把握地方特色的生命线,根据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条例》、《无锡市蠡湖风景区管理办法》、《无锡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等一批具有浓郁无锡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特点,不断谋求立法新突破,涌现出如《无锡市外送快餐管理规定》、《无锡市粮油安全管为我市依法管理地方经济社会事务提供了法制保障。

4、坚持立法创新。我市的立法机关坚持以创新为目标,努力调整立法理念和思路,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法制反腐的新举措,先后制定和出台了《无锡市检察举报条例》、《无锡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依法保护举报人和证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在全国开创了法制反腐的先河。同时,立法机关还积极探索开门立法新途径,通过召开立法听证会,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法规、规章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立法草案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立法创新的举措,既提高了立法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又提高了立法的内在质量。

5、坚持调整完善。为使我市地方法规体系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我市的立法机关结合《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我国加入wto后的法规清理工作,先后三次对我市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清理,废止一批如《无锡市暂住人口管理条例》、《无锡市外来务工劳动力使用管理条例》、《无锡市私营企业劳动管理暂行办法》、《无锡市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办法》等一批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地方法规,修改了一批如《无锡市集贸市场管理条例》、《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无锡市汽车维修与配件经营行业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取消了一批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使我市的地方法规体系内容更加合理完整,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

二、地方立法及法规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地方立法及法规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

来看,还存在法规体系结构不协调和内容不完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促进经济发展的立法工作滞后,在整个地方法规体系所占的比重偏小,与我市经济大市地位不匹配,与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协调;

2、法规体系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法规体系不健全,对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影响;

3、新农

村建设的法规、规章较少,跟不上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

4、创建文明、环保、节约型城市法规和规章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创建工作的步伐和城市品位的提升;

5、规范政府自身依法行政的法规、规章偏少,从法律刚性上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不够;

6、法规体系评估机制缺失。对法规体系的价值评估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执行效果也缺少反馈机制,影响了法规、规章的执行效果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地方立法及完善法规体系的对策措施

加强地方立法及完善法规体系工作,是推动依法治市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我市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制保障。为此,我们要以建设“法治无锡“为目标,以加强地方立法及完善法规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地方立法及法规体系建设质量和水平,为我市创建“两个率先“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1、加快促进经济发展立法,打造“活力无锡“。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为此,立法机关要以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立法及法规体系建设,确保无锡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不动摇。一是要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立法,努力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运营质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加快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立法,加速经济国际化步伐,吸引更多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走进无锡,鼓励我市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三是加快促进和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立法,引导民营经济优化结构、壮大规模、提高水平,切实保护个体私营企业及其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把我市创建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佳成长区;四是要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立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壮大规模经济,不断提高经济运营的素质和质量,实现产业升级,从整体上提高无锡经济的竞争力,营造发展新优势;五是要加快促进企业资本经营的立法,鼓励更多的我市企业到海内外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培育出一批批像无锡尚德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无锡经济国际化水平;六是要加快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立法,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构筑高新技术发展新优势;七是要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立法,进一步调整和改善我市的经济结构,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构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八是要加快园区经济发展的立法,大力推进我市的国际科技园、国家工业设计园和软件园、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信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国防科技创新园和软件园等八大专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八是要加快推动创新立法,坚持“四尊四创“,鼓励创新,激励创造,支持创业,推动创优,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打造创新无锡;九是要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立法,以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促进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是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立法,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投身我市的经济建设,构建人才荟萃的新高地,为我市的三个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2、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维护社会公平。

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无锡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人权保障的现实需要,也是无锡实现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们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和法规体系的完善。一是要加快职工就业、失业、工伤、生育、最低生活保障的立法,健全社会保障法规体系,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快保护妇女、老人、儿童等方面的立法,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保障残疾人和精神病人权益的立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四是要加快贫困者和受灾者救济的立法,体现社会关爱,让弱势群体充分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3、加快新农村建设立法,统筹城乡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为适应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立法及法规体系的完善。一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立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立法,加强农村产业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三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大病合作医疗保险、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工权益保障法规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四是加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的立法,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加快地方法规配套建设,保护农村村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做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的各项建设。

4、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立法,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是无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无锡经济社会保持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我们要以“打造山水名城,共建美好家园“城建行动纲要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立法,推动我市的“五大中心“、“五大名城“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的立法,提升无锡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立法,鼓励、吸引和规范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建设,促进特大型城市的开发建设;三是要加快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的立法,规范拆迁行为,切实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无锡;四是要加快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的立法,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繁荣城市经济;五是加快推进“绿色无锡“的立法,建设生态城市,倡导绿色文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设和谐宜人新无锡;六是要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立法,弘扬吴文化、工商文化传统和“尚德务实,和谐奋进“城市精神,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城市品位;七是加快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立法,做大做强做优景区品牌,打造山水名城。

5、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立法,打造服务型政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充分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做到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此,立法机关要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动力,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立法,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要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立法,进一步推进政企、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稳妥推进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体制改革,为我市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二是要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打造透明政府和阳光政府;三是要加快政府效能建设和监督的立法,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四是要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立法,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和购买服务管理改革;五是要加快政府投资决策体制改革的立法,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公有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的经营监管,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六是要加快深化社会事业和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管办分离“、“管养分开“的体制改革的立法,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服务外包;七是要加快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的立法,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八是要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为重点,清理现有的政府规章,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行政程序,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6、健全法规评估机制,提高法规质量。

建立和健全地方法规、规章评估机制是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地方法规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地方法规体系的建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创新和健全法规评估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法规、规章评估标准体系,不断提高地方立法的质量。一是要建立法规、规章评估机构。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或者市政府牵头,广泛吸收法律专家、学者、立法工作者、执法人员、司法人员、律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代表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代表参加,建立地方法规、规章评估机构,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活动,对已经颁布实施的法规、规章进行全面评审,充分听取社会各界代表对地方法规、规章的评价意见;二是要建立法规、规章评估标准的科学体系。我市可以参照国际上先进的立法评估标准,结合我市的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立法评估标准,对法规、规章的立法成本、效益、正义、公平、平等、自由、安全、秩序等价值标准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评估,并提出专题分析评估报告,供立法机关参考;三是要完善法规、规章执行情况的跟踪反馈机制。要把立法工作和执法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市大常委会和市政府每年要选择若干件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开展“立法回头看“活动,切实做好法规、规章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以执法监督促进立法工作。同时,要注意调查、了解、收集和整理我市地方性法规、规章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善于从法规、规章实施的信息及反馈中调整立法思路,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加快地方立法,完善法规体系,是建设法治无锡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市创建“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活力无锡、富裕无锡、绿色无锡、文化无锡、法治无锡、平安无锡“的建设总目标,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和水平,使我市的地方法规体系建设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和谐宜人新无锡作出新贡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立法调研通知范文】相关文章:

立法调研方案范文05-29

立法调研成果范文05-29

立法调研报告怎么写05-01

市容条例立法调研报告02-27

立法论文范文05-08

参与立法范文05-16

立法机关范文05-16

立法原则范文05-16

立法完善范文05-16

正式立法范文05-18

上一篇:理财为了什么范文下一篇:林家铺子赏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