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立法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物权立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物权法是一部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物权法》是一部民生法、民权法,也是一部金融创新的促进法。我主要谈四点看法:第一,《物权法》完善担保物权立法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稳健快速发展。

第一篇:物权立法论文范文

论物权法定原则在我国物权立法中的重要性

摘要:诞生于罗马法时代的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律制度的建构基础,也是当今各主要大陆法系国家物权立法的首要原则。理论和实践证明,物权法定原则对于我国物权制度体系的稳定和财产归属利用关系的明晰至关重要。我国应坚持这一基本原则,以此建立健全稳定的物权流转机制和安全体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关键词:物权法定原则; 归属;利用

前言

物权法定原则也被称为物权法定主义,是物权法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实现物的定分止争、促进物尽其用方面展现出了其他原则无法替代的功能。该原则最早起源于罗马法时代,之后逐渐被继受罗马法的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纳,并成为近代各国编纂《民法典》时物权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生产生活和交易方式的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传统的物权法定原则的缺陷日益明显,其局限性和僵化性性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诟病,甚至有学者直接提出了废除物权法定原则的口号。[1]作为多数大陆法系国家物权立法中备受推崇的物权法定原则,难道真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吗?本人认为恰恰相反,在我国社会发展急速转型,民事立法日趋紧迫的今天,物权法定原则不仅能够完全融合于我国法律体系中,而且还能指导与引领民商事法律主体的行为活动,并没有背离社会。因此,对于物权法定这一基本原则,我们不仅不能抛弃,而且还须巩固和强化其应有的地位,同时努力将其加以完善,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一、物权法定原则基本内涵

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一部法律始终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物权法定原则作为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深刻的影响了该法的制定和颁布,并且是该法的适用和解释的基准。物权法定原则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即权能)应当由法律直接规定,当事人不得基于自由意志而协商创设或者确定。物权法定原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物权种类法定、物权内容法定、物权效力法定、物权公示方式法定:

(一) 物权种类法定。是指物权的种类只能由法律设定,当事人不得自行约定某一类权利为物权,也不得创设无法律依据的新的物权类型。

(二) 物权的内容法定。是指物权的内容必须来源于法律,当事人不得通过协议商定,即主体的权利义务内容由法律明文规定。

(三) 物权效力法定。是指物权的法律效力由法律明确规定,不得由当事人自行创设,如优先权等,均以法律的规定为限。

(四) 物权公示方法法定,就是法律明确规定了物权取得和变动时应当采用公示的方式,非以法定方式公示,物权的取得和变动的行为无效或不得对抗第三人。[2]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重要性

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物权立法的重要原则,各国都对物权的种类及其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如《日本民法典》第175条规定:“物权,除本法及其他法律所定者外,不得创设。”《韩国民法典》第185条规定:“物权,除依法律或习惯法外,不得任意创设。”为什么各国立法不约而同的接受了这一古老原则甚至不惜背负与私法自治相违的嫌疑呢? 有的学者认为是继受罗马法所致,但本人认为更重要的是该原则对于促进一国物权立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障交易的安全迅捷和实现定分止争、物尽其用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国物权立法的角度来讲,具体如下:

(一)民事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任意法。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是否适用某一民事法律规范,由当事人协议决定,例如债权法。但是,民法的任意性并不是绝对的,其中也包含很多强制性的规范,因而具有一定的强行法性质。物权法正是如此。这是因为,物权拥有对物的绝对性和支配性以及排除他人干涉的排他性。对于具有这些特殊属性的权利,必须赋予其法律规定上的严肃性。同时,物权不仅涉及当事人的利益,而且涉及第三人利益,甚至涉及国家和集体的公共利益,一旦准许当事人任意设定,在没有标准的法律框架下,势必会损害到上述利益。同时物权的滥设也会导致物权法适用中的混乱。因此,物权法具有强行法特征,并且成为民法中区别于其他财产法的一个典型特征。

而物权法定原则,正是物权法中强行性规范的一个着重体现。只有强制性的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禁止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才能避免物权滥设现象的出现,维护好物权主体的利益,使得物权法沿着稳定的适用轨迹,促进其功能的完善,实现应有的效果和价值。因此,坚持物权法定原则,是我国《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二)物权制度是一定社会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反应,与其他法律制度相比,物权制度最直接的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且是直接为特定社会关系的所有制服务的。[3]只有法律明确规定了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等,才能从法律上确认和巩固社会经济关系并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制定和实施《物权法》,是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说,其参与市场交易的前置条件是拥有财产和能够支配财产。只有确保其对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才能进一步行使市场主体的各项权利。坚持物权法定原则,能够规范市场主体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实现所有权对物的全面、永久的拥有与支配,促进完善的物权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保障市场主体的经济地位,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物权作为直接支配物的绝对权,权利的行使无须他人的行为,这就要求在市场交易中必须保证物权的透明度,使得他人对权利的情况一目了然,这样才能既充分发挥物权效力,又不损害他人利益,从而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迅捷,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而公示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保证物权透明度的方法和途径。采取物权法定原则,明确物的种类和内容,能够最大限度的推动物权的公示,让不特定的人所知晓,从而保证了通过市场所取得的物权的真实性,让当事人能够放心大胆的进行交易,维护了交易的安全。同时,通过法律强制的方式对物权加以明晰,使得交易中的当事人无须再对所交易的对象进行繁冗的审查即可获知欲知悉的内容,极大的减少了当事人的谈判障碍,大大的节约了交易双方的成本,这样有助于建立交易信用,提升了交易的便捷和效率,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点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四)梁慧星先生指出物权法最主要的功能便是定分止争,物尽其用。“财产所有权归属确定,就可以消弭纷争,反之,财产权归属不定,权利界限不清,就会引发纷争”。 [4]中国目前财产权保护的突出问题,就是产权不清,这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矿山林地纠纷、土地边界纠纷、承包经营权纠纷,小到车房杂物纠纷、用水用电纠纷,劳动报酬纠纷等等。产权不明,纷争不止。坚持物权法定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对物权的种类和内容进行明确的设定,解决对财产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能确立清晰明了的产权界限,从而有效地化解矛盾,消弭纷争。有了明晰的权利界限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便能激发人们对财产的利用热情,不仅所有权人能利用自己的财产,还能通过设立用益物权,将自己的财产交给他人利用,这有利于充分发挥物的经济效用,最终实现“物尽其用”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物权法定原则,通过法律确认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等,对于鼓励创造财富、繁荣国家、富裕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

物权法定原则是人类社会在财产的分配和利用关系上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它涵盖了大部分的物权形态, 在当今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的情况下, 仍有很强的适用性和融合性。就物权制度所必需的持久性与稳定性而言,物权法定仍是主流的发展趋势。纵观世界,即使在某些民事法律关系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对这一原则仍然推崇备至。同时,鉴于我国《物权法》处于初建和实施的初级阶段,需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物权的基本类型和内容,以建立健全物权流转的统一规则和安全体系。[5]因此,我们更应该遵守和坚持这一基本原则。

当然,物权法定并不意味着我国物权立法体系是完全封闭的抑或物权的法定形态是一成不变的。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具备物权特征的新型财产归属和支配关系, 我国法律也应当适当加以确认, 从而使物权体系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尽管该原则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如前文所提到的局限性与僵化性。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不断的前进,不断的丰富与创新现存的理论,才是正确的道路。物权法定原则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一原则本身的弱点,增益其所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这也正是目前民法学界研究的方向和课题之一。(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雪斌,张元城. 我国物权立法应放弃物权法定原则[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25)

[2]王利明. 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88- 90.

[3]杨立新. 物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5

[4]梁慧星. 物权法的作用——定分止争 物尽其用[N].人民政协报,2007-04-23(B04)

[5]顾华详. 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问题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

作者:王磊

第二篇:宋效军:《物权法》完善担保物权立法,优化银行经营环境

物权法是一部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物权法》是一部民生法、民权法,也是一部金融创新的促进法。我主要谈四点看法:

第一,《物权法》完善担保物权立法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稳健快速发展。我国现行担保制度存在一些对金融发展不利的因素,主要是:(1)法定担保物范围太窄,动产的担保价值无法充分发挥,造成了金融资源浪费,增加了中小企业和农民融资的难度;(2)偏重于不动产担保,加剧了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加大了金融风险;(3)缺少便捷的担保登记系统,担保权执行效率低,不利于信贷人权利保护和信贷市场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不好的担保法律会导致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以弥补借贷风险,并减少借贷,最终导致信贷市场萎缩;而好的担保法律,有助于减少不良贷款、防范金融风险,有助于降低贷款利率、提高信贷服务水平,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多的经济增长。因此,《物权法》的出台,将完善我国担保物权制度,优化金融生态,并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第二,《物权法》完善担保物权立法有利于化解银行经营中的相关法律风险。《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颁行之后,一些部门规章先后做出特别规定,允许以公路、桥梁收费权,高等学校公寓收费权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房屋设定担保。依据“物权法定”原则,这些财产上设定的担保在合法性上存在瑕疵,同时,银行接受这些财产进行抵押,办理抵押登记的登记机构、登记程序、登记时限、收费标准等问题也缺乏配套规定。因此,在现行法律框架下,银行相关信贷资产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及时完善担保物权制度,增加新的担保方式,扩大担保范围,有利于化解银行业经营中的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第三,《物权法》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多更好金融服务。过去银行愿意服务国有大企业,特别是在带有垄断色彩的产业领域,企业往往凭借国有光环得到银行的特别惠顾。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即便发展很有潜力,银行也不敢放手支持,万一出了风险,感觉在法律保护上不很塌实。《物权法》从法理上把国有企业放到了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中,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优待,而在发生经济权益上的争议时,国有企业也只能以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参与确定的司法程序,彻底脱离政府力量的不当保护,从而真正减少了银行风险。在市场经济主体平等的法律原则下,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处于同样的法律地位,市场竞争将以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这一永久性的格局变化将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带来深刻的挑战。当然也深刻影响银行,会促进银行对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提供支持。

第四,《物权法》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与广大社会公众的互惠互利、和谐平等。本次物权法有关条文集中反映了普通民众的集体呼声,体现了物权立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面。如《物权法》第14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以后,自动续期”根据这一规定,一套住宅用房只要还没有达到它的使用寿命,就可以让子孙后代住下去。“有恒产则有恒心”这一古训的力量将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保证。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

第三篇:物权立法的历史学思考

摘要:在人类立法史上,物权立法可谓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无论是《德国民法典》还是《法国民法典》中的物权制度,都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过程,都是经过许多人的长期努力,在艰难曲折中才制定出来的。我国的物权立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曲折过程,它需要丰富的理论基础,适应经济运行环境,注重立法技术。现行物权法是在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并满足这些条件之后,才得以顺利通过的。

关键词:物权法;历史;理论;实践

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该国家的历史密切相关,不同的历史会形成不同的法律理论,这种理论成为左右立法的因素。并且,一部好的法律应当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适应经济运行环境,注重立法技术。物权立法也不例外。我国的物权立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曲折过程,现行物权法经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已经正式通过。回顾这部物权法的制定历程,可以认为它是我国立法史上酝酿时间较长的一部法律,也是一部比较成熟的法律。在此,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物权立法作一点思考。

一、制定过程

法律是渐渐生成的。历史上的物权立法大都经历过一段不平凡的过程,往往是经过许多人的长期努力,在艰难曲折中才诞生的。

物权法被认为是《德国民法典》最有特色的部分,但是《德国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激烈的论争。在学术界,德国自然法学派代表蒂伯特于1814年发表《论统一德意志民法典的必要性》一文,呼吁德国尽快制定统一的民法典。对此,历史法学派代表萨维尼则发表了反对文章《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的使命》,强调德国制定统一民法典的条件尚不成熟。法学界的这两派在制定民法典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而在当时德国统治阶级内部,围绕统一民法典的制定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主要是因为一些小邦的统治者担心制定统一民法典会削弱本邦的自治权力和封建特权,反对编纂统一的民法典。这些论争的存在,延缓了法典的制定过程。直到1874年,德国联邦议会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开始起草《德国民法典》的草案。法典编纂委员会历经13年完成了民法典第一草案,该草案出台后却遭到多方批评。无奈,联邦议会于1890年重新组建了法典编纂委员会,该新的法典编纂委员会又花5年时间制定出了第二草案,经联邦议会修改后提交帝国国会讨论,帝国国会对草案又作了若干修改,经过53次会议审议后,才于1896年7月1日通过、1900年1月1日实施。不难发现,《德国民法典》的制定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它是德国社会各方面尤其是法律发展和法学研究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这种积累就不可能有《德国民法典》的诞生。

我国早在商朝就有关于物权法核心内容——土地所有权制度的规定,此后直至明清,有关物权法的规定始终出现在各个朝代的典籍当中,只是由于中国古代以刑为主的法制特色,物权法的地位不突出而已。清朝末年,随着法律变革才诞生了突显物权法的《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内含物权法的民法典草案,有学者在对该法典的编订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证后认为,清末编订民律草案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我国现行物权立法的最初构想萌生于1994年,这一年全国人大首次将物权法列入立法规划。1998年3月,我国物权法的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托江平等9位法学家成立了民法起草工作小组,使物权立法走上了专家立法之路。但是,事实上,从1998年开始起草以来,有关物权法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针对物权立法出现的重大问题,专家、学者及民众都参与了讨论,仅物权法专家建议稿就有多部,其中主要有1999年3月的梁慧星建议稿、2000年12月的王利明建议稿,以及后来的孟勤国建议稿。2005年7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物权法草案是在综合-梁、王二人的建议稿,经过多番研究、论证以后才确定下来的。而该草案公布以后,又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甚至引起了法学界的轩然大波。2006年3月份,呼之欲出的物权法未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直至2007年3月16日才获得通过。

物权立法的历史证明,物权立法过程艰难曲折,除了最有代表性的德、法物权制度以外,日本J日民法中的物权制度也因民法论争未能如期施行。即使是兼收德、法两国民法典之长,包含物权制度的意大利民法典也是经历了一番努力后才被固定下来的,直到意大利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社会政治、经济结构趋于稳定,意大利民法典的编撰条件才成熟。由此可知,我国现行物权立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争议和曲折是正常的,一部好的物权法是能够经得起时问的检验的。

二、理论基础

物权立法之所以历程艰难,除了社会的外部因素以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物权立法需要以一定的法学理论做支撑,而这种法学理论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任何理论都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这里有普通群众观念的积淀,更有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理论的成熟是理眭思考的过程。任何法律出台的背后都蕴涵着丰厚的理论积淀,这种积淀是经过长期的探讨积累而成的,它是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物权立法同样违背不了这一法则。

物权制度源自古罗马法,而罗马法是建立在丰富的法学理论之上的。罗马法学Ng,物的概念和分类人手对物权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通过长期的法学研究活动使物权理论逐渐成熟,产生了所有权、占有、不当得利等物权制度的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学家在继承罗马法私法规范和制度的同时,通过结合罗马法与希腊哲学,对一般民法概念进行界定,从而导致了新的物权规则的诞生,使法学理论更加趋于成熟,为近代世界各国的物权立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法国民法典》,是在继承罗马物权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法国的政治思想理念制定而成的。而《德国民法典》的制定,与其说进程缓慢,不如说其理论严密。19世纪以后德国的法学研究进入了黄金时代。世界法制史上,创设完整的物权法理论体系和立法体系的,当属德国民法学者。德国物权法以其逻辑缜密、法理严谨、体系完备而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为完备的物权法。很多受德国民法理论影响的国家都相继在本国民法中规定了较完备的物权制度。

我国物权立法的理论也是在各界学者专家的精心研究和探讨下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虽然近几年有些概念尚存争议,但是将依循大陆法系传统的物权法理念这一点却无可怀疑。法理念是法律的灵魂,法律规则最终还是由法理念决定和制约的。我国法律的现代化,不可能只是一套细密的具体法条规则外加一套严格的司法体系,而是与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心态以及行为相联系的。我国物权研究的深人,产生了相关法学理论的积淀,使得物权制度的价值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物

权立法最终顺利过关。

除了法学理论成熟之外,物权立法还需要以宪法作为依据。综观物权立法,从《法国民法典》到《德国民法典》无不是以宪法作为立法依据的。我国物权立法在物权理论逐步成熟的背景下,自然应当依据宪法进行重新构造。

三、实践条件

物权立法需要理论支撑,更期待实践成就。从历史上看,法律制度是在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诞生的。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使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以内,不断进行着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创造了各种社会调整手段,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调整的规范体系。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法律已经成为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各种矛盾、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与法律发生着经常而紧密的联系,任何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经济生活中都需要由法律来确认与财产有关的权益,然而它的确认既与每个国家各自的文化历史不无联系,也体现了历史发展与法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古代法中,由自然经济的条件决定,虽无近代意义上的物权法的概念,但散见于历朝法律典籍中用以调整财产归属关系的规范却大量存在,原因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规范。

马克思主义法学观认为,法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也反映经济生活,它必须与一定的经济条件相适应。民事立法也一样,它决定于一定社会的客观经济基础,但同时又确认和维护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法、德两国民法典就分别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法国民法典》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强调个人自由、以个人为本位的要求;《德国民法典》适应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需要,在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开始注重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对个人利益的行使有所限制。

在市场经济社会,物权法通过规范财产的占有及支配关系,为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市场经济运行推动了物权法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有关经济运行的规则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形财产大量出现,原有的物权制度不能调整新的经济关系,必须诞生新的物权制度。物权立法的实践条件基本具备,于是物权法应运而生。它被称为公民财产权利保障书,因为它是一部关系所有人切身利益的法律,国家通过向全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彰显着法治社会法律与公民休戚相关的要义。

同时,各国民事立法无不打上了时代生活的烙印。例如,《法国民法典》的制定主要是针对农业社会,法典中的许多规定都缜密地考虑到农村的实际生活需要。又如美国财产法虽由英国财产法发展而来,但却有自己的特点:紧密结合本国经济及社会生活需要。美国建国初期地广人稀,相关的财产法规鼓励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转移限制较少。而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股票、商标、专利等无形财产地位日益突出,于是,新的财产法又加强了对这类财产权的保护。

民法和老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财产是社会乃至人们生活的必需,它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市场经济是一种由资源所有人推动的经济,我国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资源需要重新分配,要赋予个人或组织以可流转的财产权利,必将带来相关财产制度的变革,由此国家逐渐地制定和出台了比较零散的物权制度。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社会的日益复杂化,这些零散的物权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这也是我国现行物权立法的社会实践基础。因此,我国现行物权立法必须与当今国家的经济运行节奏合拍,贴近人民的社会生活。简言之,经济运行、生活必需是任何历史时期物权立法的实践条件。

四、技术层面

我国现行物权法草案出台后受到广泛关注,部分意见反映该草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众所周知,我国的物权立法是民法典制定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物权立法应遵循法典编纂的立法技术,在法律概念的使用、术语体系的构成上要规范、严谨、合乎逻辑。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物权法的制定作为民法典编纂的一部分,就应该在立法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上落实民法典所承载的各项功能。立法的价值取向和功能需要通过立法的技术层面去实现,既要参照他国经验,更应立足本土实际。

法、德两国民法典在体系上均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但风格各异,这仍与立法时的各国历史情况相联系。《法国民法典》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主要是受当时起草者的思想所影响。该法典的起草者认为:法律应该是成文的,并应以清楚明确的语言写成,以便让每个公民能够理解,以便适应当时法国作为农业国家的需要。《德国民法典》比《法国民法典》晚近一百年,它吸收了19世纪法学研究的成果,因此在体例、语言和逻辑等方面严谨合理。近代德国十分重视法律科学的发展,在立法技术上已取得较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在德国近代法制建设中得到运用与体现,并形成独特的风格,如讲究法律语言技术构成,注重体系严谨,善于抽象概括等。这种立法风格,使得德国法在大陆法系中独树一帜。

各国的物权法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共同规律的反映,所以各国的物权法又是彼此相通的,其立法经验是可以互相借鉴的。立法应当借鉴国外法,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法律制定都应遵循的一条原则和重要经验。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更是如此。我国的物权立法也不例外,这是现代国家立法的共通做法。但是,由于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历史传统相去甚远,各国物权法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民族的烙印,因此,物权法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其特殊性。也即各国物权法因国家、民族、历史传统的差异而往往互不相同,尽管当今世界两大法系已经开始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由于物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其种类和内容的设定,其行使和保护的方式,都深受本国的经济、政治、民族、文化、历史、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各国民法中,物权法是最具本国、本民族特色的法律。也就是说,物权法作为固有法,它与民族性紧密相连,它既有与历史割不断的痕迹,也有在历史基础上发展、进步、创新的内容,否则,物权法无进步可言。有鉴于物权法的这一民族特性,物权立法过程中更应关注法律的本土资源,也就是说立足本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法律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它深深地影响了法律的运作。所以,民法专家王利明教授认为,在物权立法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移植的概念与历史和社会的语境有着密切关联@o物权法要反映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习惯,尊重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只有这种民族精神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由此产生的法律与文化才是合法的。根据这种精神,才可能形成真正的法律。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如果忽视了民法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土壤,而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或者具体条文,那么,中国的民法典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法国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罗马法与地方习惯法诸因素有机结合的产物,日本的司法组织架构是西方的,而法律的社会运作却根植于其本土。综观我国现行物权法,它在借鉴国外优秀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更注重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它是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大量吸收人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具体设计和安排相关的内容的,例如,将生活当中那些好的关于物的占有及利用的习惯做法吸收进物权法,这是我国物权立法坚持本土的立法技术的最好例证。

综上,从历史学的视角来看,我国现行物权法在立法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挫折,但实属正常,它符合世界民事立法的一般规律。历史证明:延长物权立法的制定时间,可以使物权法的基本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同时,物权立法也应该贯彻宪法精神,保护合法的公私财产;物权立法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贴近百姓生活;物权立法应当注重本国民俗资源,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现行物权法是在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并满足这些条件之后,才得以顺利通过的。

责任编辑 韩成军

作者:谢冬慧

上一篇:信贷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