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9-11

社会服务职能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 也是学校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2011年,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 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

1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现状

1.1 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不够紧密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备案结果》, 高职专业共有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1150种专业, 专业设置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专业的需求。然而, 分析四川省的情况发现, 高职专业设置比较集中, 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据初步统计, 截至2012年底, 四川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55所, 其中, 公办高职院校39所, 占高职高专院校的70.9%。39所院校开设的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制造大类、土建大类的专业布点数均在100个以上, 总计达到700个, 占据39所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总数的69%。专业设置与三产业结构相关比例为2.8:36.1:61.1。

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精神, 今后五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服务业比重提高,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到2015年,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10.2:50.8:39”。

显然, 四川省公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不能全面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对接第一产业的专业还很薄弱, 第三产业过快过量增长, 第二产业相对不足。

1.2 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不够强烈

四川省公办高职院校多由中专升格而来, 在管理中还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服务的观念, 还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加之, 目前高职院校职称评定以发表文章作为主要评价标准, 所以教师对纵向教改课题青睐有加, 对横向科研课题不闻不问。导致教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热情不高, 意识不强。

1.3 服务地方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够灵活

从高职院校机构设置来看, 部分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统一领导、管理和组织全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没有将教师和部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在技术服务、管理咨询等方面的需求, 多数通过人脉关系与高职院校对接, 高职院校因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服务机制只能被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与企业合作和服务社会方面缺乏长远规划, 没有整体性、连续性, 没有形成长期和系统的服务, 不能树立具有良好声誉和较大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1.4 科研力量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普遍比较繁重, 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科研;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缺乏工程项目实践经验, 科研转化率很低。此外, 高职院校, 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 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 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导致科研条件较差, 严重影响科研成果水平提高。

2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实绩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 于2003年由原内江财贸校、原内江工业校、原内江农校、原内江水电校等五所中专校合并组建而成, 是内江市政府举办的唯一综合类高职院校。学院以“立足内江, 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 依托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 走出了一条地方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之路。

2.1 准确办学定位

学院在三线城市、散点办学的艰苦条件下, 不懈努力, 形成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提出了“立足内江, 面向成渝经济区, 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2.2 优化专业布局

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指向。内江职院按照“重点专业引领产业, 一般专业推动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 优化专业布局, 提升专业内涵。

内江正加快建设区域五大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 学院围绕“三农”办专业, 相继开设了畜牧兽医、兽药生产与营销、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8个涉农专业, 涉农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21%, 形成以农林专业为核心, 工管艺为补充的服务“三农”专业群。

内江市已初步形成冶金建材、电力能源、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 内江职院对接内江支柱产业开设建筑类、电气类、食品加工类、机械类专业;面向内江特色文化产业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为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大城市建设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又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学院重点建设的7个专业“紧密贴近区域、深度对接产业”, 更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 打造了内江特色文化品牌。

2.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内江职院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内江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逐步形成了学院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如畜牧兽医专业的“5+1模式” (学校5天+企业1天)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创新训练”模式;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基地+研究所+市场”四方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的“四环节渐进+六项基本技能+课证融合”模式, 并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培养服务“三农”人才:学院与企业和乡镇村社携手, 把涉农专业办在农田、办在养殖场、办在农技站, 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 住进养殖场所, 开展农技服务, 为三农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下得乡, 用得上, 吃得苦, 留得住, 发展好”的现代农业专业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农业创业人才和新型农民。

(3) 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学院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 专业带头人由校内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培育人才, 同时搭建校企深度合作桥梁, 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服务。仅2012年, 该院国内外送培教师110人, 聘请86名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和指导实训和讲座, 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狠抓教学质量, 近三年学院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得国家、省市奖励177项;学院呈现出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势头,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 其中42%的毕业生立足地方, 服务区域经济。

2.4 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学院充分发挥重点专业在师资、实验室、实训基地方面的优势, 将重点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内江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教师的研究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依托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立了内江汽车零配件生产、研究、培训基地和曲轴研究中心, 研究“内齿牌”曲轴、“天视”车镜等的工艺改进;依托畜牧兽医专业成立内江本土畜牧养殖业研究中心, 重点对内江猪、隆昌猪和隆昌鸭等品种的保持和改良;依托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夏布艺术设计研究所, 注重夏布产品的开发;依托会计专业建立产品成本核算研究所, 对接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对中小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研究。学院以这4个院级科研组织为平台, 开展落地项目研发, 解决内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提升了学院服务社会的功能。

2.5 服务区域经济

(1) 服务“三农”, 引领“一村一品”。学院让教师亲临农林业生产第一线, 通过技术研发、改良品种、技术培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杨永德老师与内江市残联市中区金马村共同承担起“内江市残联百村千亩食用菌推广技术”项目;吴俊老师在市中区太平寺村创办的内江市江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专业养殖白乌鱼;王治明老师为市中区新房村指导葡萄种植技术;王少农教授的夏布画项目, 促进隆昌周兴镇、石碾镇苎麻种植基地发展。形成了村镇种养殖的规模, 带动一方致富, 呈现了引领“一村一品”的特色。

(2) 对接产业, 服务地方经济。学院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六昭老师为内江四海锻压机床有限公司设计了Y26-100精冲机电气控制系统、开式双点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 为企业创造价值近千万元;为内江鸿强机床有限公司设计了JH21-315数控高性能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王治明老师为内江市退耕还林、长防工程、天堡工程、内江成渝高速公路绿色经济走廊等项目作技术指导及培训工作, 为内江市林业经济创收18.47亿做出了贡献;为内江市星座种植园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使该园在2011年累计产值达到2000万元, 成为四川乃至全国先进的标准化高产优质柑桔示范园;为内江市植保植检站指导稻飞虱病虫害防治, 取得了3000万元的经济效益。陈友贵老师作为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以来, 作讲座报告近200场, 培训15000余人, 该公司年销售额逐年翻番, 他主持内江市奶协科技推广, 指导发展132户奶牛专业户脱贫致富, 养殖户日增值12200元, 年纯增值375万元, 奶牛生产总值从250多万元经三年增长到2334万元, 约增长10倍。杨永德老师与内江市残联共同承担起“内江市残联百村千亩食用菌推广技术”项目, 为当地经济带来了约300万元的经济收入。谢泽学、扶振新等老师为四川满绝热工程技术公司、内江科源医疗有限公司等企业做技术指导。王治河老师长期为内江丰池顺铸造有限公司进行模具、工艺设计。学院为内江市培训农村经纪人、家政服务人员、会计人员等等, 累计培训各类短期专业技术人才2万余人, 为内江市各乡镇培训村党支部书记1598人。

3 结语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还指出: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 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作为地方高职院校, 要坚定不移地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之路。在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有“为”才有“位”, 唯有此, 它的吸引力才会更大, 它前进的步伐才会更稳健。

摘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 地方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优化专业结构,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搭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等措施, 才能很好完成这一重要使命。文章以四川省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地方高职院校在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有益尝试。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梅, 汤生玲.对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教育与职业, 2011 (35) (总第711期) :18.[1]李梅, 汤生玲.对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教育与职业, 2011 (35) (总第711期) :18.

[2]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2]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3] 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0 (9) .[3]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0 (9) .

上一篇:关于裂缝的灌胶加固、补强、堵漏浅议下一篇:对“顾客忠诚”的界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