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思考与探索——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9-11

随着社会生源的减少, 大学扩招, 加上考生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 造成高职学院生源不足的局面, 如何做好高职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 以应对高职学院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 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是高职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开始高职办学迄今已九年有余, 在九年多的办学历程中, 我们不断加深对高职教育的理解, 特别是通过我校历年来对招生数据的研究讨论, 使我们对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1 影响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的成因

当前, 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在招生工作形势严峻、竞争加剧上, 这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校处于湖州市, 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文明古城。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有些情况已经在悄然变化。从客观方面分析:

1.1 地理位置没有优势

从近两年来的情况看, 普通高校举办的高职和省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的高职院校, 生源普遍看好。以我省为例, 位居省城杭州 (即便是挂上杭州名字的) 、宁波、温州等大城市的高职学院录取分数线相当高。而一些由地方举办的高职院校, 却普遍存在着“吃不饱”的现象。录取过程中, 填报这些学校的志愿少, 调剂录取的考生报到率不高, 给地方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们不禁带来困扰。为此,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 我们必须深入思考, 采取于情于法均合理的对策。

1.2 整体经济缺乏实力

湖州目前的地位的确很尴尬。历史上的湖州相当风光, 但是转瞬之间, 太湖周边地区, 苏南迅速崛起, 嘉兴也奋起直追, 摆脱了传统农业社会, 迅速嬗变为工业文明。湖州可以说黯然失色。自1997年至今, 在长三角16城市每年的横向比较中, 湖州的人均经济指标排名靠前, 但经济总量及G D P增幅均相对靠后。

几年下来, 湖州在经济发展上还是难以找到可以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与长三角大大小小的其他城市相比, 湖州显然不再具备多少个性化的优势, 反而是在基础设施的同质化下, 湖州无论是产业能级、投资环境, 还是人力储备、旅游资源, 呈现出了劣势。当然, 这种尴尬中, 湖州叫响了一个口号:“从苕溪时代走向太湖时代”, 希望进一步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中。

1.3 湖州品牌对考生吸引力有限

一个城市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影响力, 才能不断扩大影响, 增强活力, 提高城市竞争力。品牌就是效益, 品牌就是价值, 一个城市有了鲜明的品牌, 往往可以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2005年, 湖州市委、市府对湖州城市品牌展开了专题研究, 形成了统一意见。在长三角城市群中, 湖州最能体现的城市核心价值可能就是“生态、和谐”。如果能确立起“生态、和谐”的城市品牌, 真正成为长三角的绿肺,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让长三角地区、全国、全世界都了解湖州城市的核心价值, 那将有利于拓展湖州发展的空间和潜力。然而, 由于高职院校的考生年龄小, 在湖州当地就学时间短, 计划在湖州就业的并不多, 对湖州的品牌战略并不非常关注。加上考试普遍存在着“趋大 (城市) 弃小 (地方) ”的心理, 故对浙江省考生的吸引力有限。

2 解决高职院校招生基本对策

学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了学生, 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生源匮乏问题是当前制约高职发展的核心问题。从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和高职长远的发展着眼, 解决高职院校招生困难问题要从一下方面着手。

2.1 优化宣传方法手段

我们在宣传中, 着重宣传正确的升学、就业、成才理念, 尽可能减少宣传的功利性, 提高认同度。我们严把宣传口径关, 变强行灌输为平等交流, 变短期应急宣传为长期经常宣传, 变我要招生为向应届初中毕业生及家长提供升学、就业服务, 最大程度地赢得社会认同。笔者认为, 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1) 优化校内招生环境

我们热情接待学生及其家长来校咨询, 使其到校可以马上了解到学校的办学特色、基本设施建设、生活学习条件、专业设置及就业等情况。在全校进行动员, 组织一支过硬的招生宣传队伍奔赴全省各地, 为学校招生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 加强媒体宣传策略

在总结以往宣传效果的基础上, 对往年招生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反复的推敲, 力求宣传内容全面准确, 宣传形式喜闻乐见, 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去年我们学校在省招办《招生计划》和招生热线上发布我校的招生信息, 均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3) 争取社会力量支持

近年来, 有些地区的招生市场还不够规范, 招生无序竞争的现象时常出现, 尽管我们学校在社会上有比较好的影响, 但由于地方保护和情感交流不深, 有的生源学校还不敢或不太愿意直接宣传我校, 导致报考生源数量的无形减少。因此, 要依托各地市、县的老朋友、老关系, 尤其是我校毕业生资源, 把招生宣传做到地方教育局、招生办、中学, 确实将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4) 加强招生队伍建设

招生队伍的建设是保证招生工作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激发招生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是保证招生质量的重要措施。学校举行了多次专题工作和协调会议, 开展重点宣传。由于各教研室主任、实训中心主任均参与到工作小组, 工作渗透力度大, 宣传面广, 招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具体运作中非常顺利, 充分体现了集中、高效、节约的基本原则。

2.2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1) 做精学校品牌宣传, 提升院校形象

要强化品牌的精品意识, 优势宣传宜精不宜多。根据近几年对考生的心态分析, 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强化浙江省政府公办院校概念;二是注重学风校风品牌创建和学习激励措施宣传;三是注重学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有效成绩;四是加强我校学生继续教育的优势引导;五是树立专业、基地和师资建设的典型。

(2)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 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学校围绕市场的变化, 不断调整办学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和功能。因此, 学校要支持和组织学校有关人员到就业市场比较集中和职业教育搞得较好的地区进行考察、了解, 通过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推动专业调整、课程改革的进程, 逐渐淘汰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根据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增设与省、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相关专业, 重点建设一批与就业市场有效对接的示范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 使我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社会的需求同步。我校以“优化结构, 注重应用, 协调发展, 突出特色”为原则, 紧密结合湖州市及浙江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趋势, 进一步做强“电子信息类及自动化、商贸、文秘与旅游”专业群, 扶持建筑类、艺术类专业的建设, 创建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新专业, 形成“综合但有集群, 有跨度但不离散”的专业格局, 因事制宜创新“工学结合”模式, 大力倡导“订单式”人才培养。

(3)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以质量求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走向多元化、多样化, 质量标准也应多元化、多样化。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企业招聘的学生, 是为了取得更大的利润, 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质量是关键之一。而高职院校作为新生事物, 如何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高势力, 需切实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关键举措。我校大力倡导“以质量谋生存”的办学理念, 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强化质量意识,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的观念。同时, 学院建立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用人单位对我院高职毕业生评价较高。

(4) 遵循发展才硬道理原则, 向市场要效益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注重内部质量管理。我们遵循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 坚持在不违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 积极支持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利于满足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的事情。强化激励机制, 对招生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人员给于表彰, 树立招生先进典型。鼓励全员积极参与学校发展的全局意识、主动意识。

在新形势下, 我院努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招生, 求真务实、锐意进取, 努力建立招生、教学、就业、效益等统筹协调、良性互动的机制, 在探索中前进, 在前进中总结, 在总结中提高。

摘要:自1999年起, 我国高职院校大幅度的扩大招生规模, 各地高校录取分数率不断攀升, 使得读大学不再是件难事, 考生们便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高职院校的招生应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笔者结合本校的招生特点, 剖析高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与招生改革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招生,建议

参考文献

[1] 郑晓齐, 叶茂林.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

[2] 王亚杰.质量制胜:学位质量集成创新的思考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9.

[3] 赵亮宏.高校招生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4.

上一篇:依托党校教育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新本领的思考下一篇:肺炎支原体感染在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