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地方本科院校《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安康学院日语专业为例

2022-09-10

《翻译理论与实践》是高校外语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除英语外,其他语种由于大学进校学生几乎都是零起点,多开设在高年级。以笔者所在的学校——安康学院日语专业为例,该课程面向日语专业大三学生,开设在第5,6学期,其中第5学期教学内容为日汉翻译,第6学期教学内容为汉日翻译,目标是在学习基本的翻译理论的同时,训练学生的翻译技巧,培养翻译能力。

笔者毕业后仅有短暂几年的教学经历,但在授课过程及其他教学相关环节中发现问题颇多:

一、师资方面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对于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日语专业处于开设晚,师资较薄弱,学生少的局面,在学校中也多处于非核心地位。以安康学院为例,自2009年正式招录日语专业学生,除2012级为2个班共40人外,其余每届均为一个班不足30人;而从教师结构来看,大多不满30岁,年龄轻,初级职称多,除1名在日本从事翻译工作多年的教师外,整体上基本是从学校毕业又进学校就职。可以说整体上翻译经验不足,缺少行业专业背景,即便部分老师有一定量的翻译量但没有具体的方向支撑,基本遇到什么翻译什么,而非在某一两个特定领域有较为深厚的积累与经验。

二、教学与考试方面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日语专业翻译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导,一般模式多为:上节课内容或作业的检查、讲解,引入;教授本节课内容;做相关练习、讲解;布置课后作业。教学内容一般跟随课本相关内容,引入其他书籍相关资料,基本由词汇到句子再到篇章,由于多数学生基础较弱,在基础阶段(词汇翻译,句子翻译)耗费课时较多。但在现实的翻译实践中,单独仅对词汇进行翻译(除专业词汇)、句子的情况是极少的,多数是篇章,或者对话,需要联系语境,考虑文本背景综合分析。

目前该课程采用笔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可带纸质词典)。从考核结果来看,学生的词汇翻译准确率较高,相比之下句子翻译能力较弱,篇章翻译及建构能力更是薄弱。对于课堂上讲过的内容准确率较高,其他出错率较高。可以看出,学生能够利用词典迅速查询到相关匹配解释,但是遇到考验翻译能力的题目,不足就暴露出来。单句翻译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有:疏忽时态、语法掌握不牢、人称缺失或者多余等;而从篇章翻译来看,文体使用错误或者混用、词汇选择不准确、日汉翻译中汉语表达不顺畅也是凸显的问题之一。

三、教材方面

目前全国翻译界尚无权威的为大家所认可的翻译学教材。部分翻译教材要么注重以单句

为单位的语法分析,内容浅显,流于经验主义;要么理论性太强,远远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学生的畏惧厌倦心理;还有部分翻译教材侧重技巧的培训,理论构建方面相对单薄,有的从语言学角度来写,有的从文学角度来写,有的从文艺学角度来写,都存在着以偏概全之嫌;还有一些教材,类别划分相对清晰全面,由词到句再到篇章,并且也涉及到了各类翻译手段等,但书中使用的例句过于古板,多选自数年前的文学作品,生涩难懂,作为课堂讲解或练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过大,且实用性不强。

四、学校提供的条件

校内外语教学设备落后、翻译实践基地过少,学生缺乏相应的练习及实践平台。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翻译课程本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之外仅在见习中有极为短暂的实践机会。很难切实提升学生的实地运用能力,也无法对课堂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发现问题。

五、当地环境

陕西深处我国西部腹地,发展较为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安康处于陕西最南端,属于国家限制发展区域,企业少,日企目前没有,直到近两年才有目标客户为日本的外包服务公司。

综上可以看出,在内陆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日语专业可谓困难重重,但目前为止,就我校已毕业的日语专业学生来看,部分考研成功(既有国内的也有日本的学校);就业的学生中大部分从事日语相关工作。就每一类所占比例来看,似乎与条件更好的其他院校相比也并无太大差异。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现阶段自身存在的劣势与不足,正视并进行改善,以为下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准备。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六、翻译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技能,因此翻译课程在日语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

做过翻译的人都能够深刻感受到翻译特别能考验外语水平。从原语理解考验到译语构建,拿日汉翻译来说,对日语的考验包括对词汇、语法、句型的掌握,文化、语境背景的推测;从日语转化成汉语的过程既是对汉语表达能力的考验,同时还要考虑与原文的效果是否对等,读者的感受是否能够基本相当。要做好翻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课程的设置、实践平台的提供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在笔者看来,为了更好地培养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今后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下功夫: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加强对已有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有利平台及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壮大现有队伍,带动队伍的发展:

1)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学术研讨会议等活动;

2)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等;

3)引入高层次人才,为队伍发展提供能量。

2、加强课程与考试改革

在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上可以考虑打破传统模式,教学大纲可谨做参考,未必非要课时、内容一一严格对应,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实际水平,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模式,比如:传统的授课模式如果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可以考虑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课堂内提供更多讨论的机会与平台,促使学生花更多的心思去琢磨、对比、讨论。

由于翻译能力的练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在于长期不懈的积累,因此笔者认为期末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应该更高,此外期末考试的形式也可以考虑这样的形式:由学生提交自己最为满意的一篇译文。

3、提供更适合学生的教材

由于现在市面上已有教材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各类书籍中取其精华,并根据班级实际进行合理安排。当然,在有一定积累的前提下,也可以考虑自己编纂最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在这里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书中加入本地情况的相关翻译,以便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

4、改善现有的平台条件

在增强师资这个“软件”的同时,“硬件”也应及时跟上。增加对语言实验室的投资,更新相关软件设备等,让学生能够使用到较为先进的设备进行学习,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必然很有帮助。

5、加强与地方政府、单位的合作

没有平台没有条件,为了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创造平台,创造条件。

虽然前期周围环境提供的平台极为有限,但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化,国际交流不断深入,这样的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善。

以安康为例,今年7月举办了中日地方交流促进研讨会,中日友好城市建设事宜也在积极交涉中,这对于日语专业学生来说可谓有了新局面,迎来了曙光。

在这样的有利情形下,我们更应该加强与政府、相关单位的合作,积极开拓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利平台,以培养在翻译方面符合企业需求的日语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高校外语专业均有其对应的翻译课程,翻译既是对外语习得程度的检验,更是外语学习者语言实践的重要平台。本文拟以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在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对翻译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日语,翻译,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潘贵民.西部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7).

[2] 蒋米娜.西部非重点院校日语专业基础教育现状及应对之我见[J].科技信息,2007,(27).

[3] 梁维.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学习导刊,2014,(12).

上一篇:地下钱庄非法买卖外汇模式及打击策略下一篇: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