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方法对比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2022-09-11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后出现前后位移位、尺桡偏的移位以及纵轴的旋转移位。因肘关节解剖结构特殊, 给手法复位带来一定难度, 但维持其复位更难, 容易导致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影响肘关节外形和功能。2003年至2009年共收治跟踪随访患者240例,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闭合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尺偏型) , 不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筋膜间室综合征的病例。男165例, 女75例。左肘157例右肘83例。年龄3.6~8.0岁。受伤后就诊时间0.5h~2d。其中GartlandⅡ型130例, GartlandⅢ型110例。

1.2 分组方法

按先后顺序排序1到240号, 单数为夹板组, 复数为穿针组。夹板组120例, 男85例, 女35例;年龄4~7岁, 平均5.6岁;GartlandⅡ型65例, GartlandⅢ型55例;受伤后就诊时间6h~2d, 平均8.0h。穿针组120例, 男80例, 女40例;年龄3.6~8.0岁, 平均5.4岁;GartlandⅡ型65例, GartlandⅢ型55例;受伤后就诊时间0.5h~1.5d, 平均7.0 h。

1.3 治疗方法

(1)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夹板组) 运用“正骨十四法”, 手法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维持复位。固定4~6周, 拆除夹板固定指导功能锻炼。 (2) 手法复位穿针固定 (穿针组) 基础麻醉下, 消毒铺巾。运用“正骨十四法”复位后用2枚直径2.0mm的克氏针交叉固定维持复位。术后石膏托固定4、12周后骨折愈合拆除内固定。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Dodgt疗效评价标准:优:携物角同健侧比较<5°, 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10°;良:携物角同健侧比较<15°, 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20°;差:携物角同健侧比较<15°, 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20°。肘内翻畸形:携物角同健侧比较<15°。活动受限: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20°。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处理。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1~6年随访, 平均4年6个月。夹板组120例中肘内翻:GartlandⅡ型2例, GartlandⅢ型1例;活动受限:GartlandⅡ型10例, GartlandⅢ型4例。穿针组120例中肘内翻:GartlandⅡ型7例, GartlandⅢ型3例;活动受限:GartlandⅡ型0例, GartlandⅢ型0例。尺神经损伤1例,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Ga rtl an dⅡ型骨折夹板组和穿针组疗效比较, χ2=0.6 78P=0.410,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GartlandⅢ型骨折夹板组和穿针组疗效比较χ2=0.153, P=0.696,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夹板组和穿针组比较:夹板组120例, 肘内翻3例, 发生率2.5%;活动受限l4例, 发生率11.7%。穿针组120例, 肘内翻1 0例, 发生率8.3%;活动受限0例。2组肘内翻的发生率比较χ2=3.985, P=0.046,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活动受限发生率比较χ2=14.867, P<0.0l, 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1) 2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 对复位稳定者指GartlandⅢ型、横形骨折、复位后显示骨折稳定者选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复位后不稳定者指GartlandⅡ型、小斜形骨折、复位后摄片已有骨折移位者则选用手法复位穿针固定治疗。明显减少了再移位的机会, 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提高治疗质量。 (2) 2种治疗方法的比较: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固定优点可有效防止骨折的再移位或再次整复的损伤, 手术后肘关节不必过度屈曲固定, 在肘关节功能恢复上明显优于夹板固定组。缺点是本组出现肘内翻发生率略高于夹板组, 失去二次矫正的机会, 并可能出现尺神经损伤, 本组出现1例。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的缺点是复位后位置维持较难, 但只要严格掌握夹板固定的指征85%以上, 仍可实现一次复位成功不出现再移位, 避免穿针治疗的恐惧和损伤。

摘要:我院自2003年至2009年共收治跟踪随访患者240例, 分别采用2种不同方法予以复位, 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关键词:肱骨骨折,骨折固定术,骨科手法

参考文献

[1] 钟广玲, 杨海韵, 陈逊文.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2:313.

[2] 杨建平, 刘宝琨, 张质彬, 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1999, 19:659~661.

[3] 吴银生, 林乔龄, 庄志强.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60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7 (3) :41~43.

[4] 冯林, 张锡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 2006, 14 (4) :294~296.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的疗效分析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