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课堂内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学类课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现当代文学当前面临课时被严重压缩的问题。

第一篇:课堂内外论文范文

大学英语课堂内外融入中国文化的探索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重要课题,高校英语教师有责任在课堂内外渗透中国文化元素,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文章旨在揭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并借助慕课平台和任务性课堂内外活动,探索新的文化传播方法,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协作能力,为中国培养出具有文化自信的新青年作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中国文化;课堂外辅助活动

引言

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是众多高等院校均有开设的必修课程。如何利用大学英语课程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对本国的文化自信成为当下英语教学的研究重点问题,它不仅具有时代现实意义,也具有学术研究意义。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于挖掘课堂内教学内容里的中国文化传播,忽视了课堂外活动。如何通过一些辅助性活动延续学生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和课堂内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文化自信培养成果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1]。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熏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学生的大学英语课时数量不高[2],教师能影响学生的时长不够,如何能课上刻下相结合,双规并行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成为了潜在的问题。第三,英语教师一般对民族文化认知不足,文化渗透效果不佳。[3]因此,高校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内外的多种方法,为我国优秀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在大学英语课堂内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课堂内外的中文文化渗透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思辨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跨文化交流、文学比较、历史对比等方法,学生能从不同的维度和方向出发去看问题。在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碰撞中,了解各方异同点,从“同”中看文化的共通性、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异”中看文化的异质性,了解人类历史发展不同区域的偶然性。在对比材料学习和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儒家文化优秀的世代传承,并能辩证看待西方的部分不良价值观,正确树立文化价值观,取长补短,辩证思考。

(二)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

世界交流的日益增长和地球村的快速发展引起新的文化问题,如何让新生代青年人传承好中国特色文化和价值理念成为了热点问题。而大学英语课堂内外引入中国文化的介绍,正好能解决此问题。教师可以以语言学习为载体,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讲好中国传统故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最终可以化解众多学者指出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1]。

(三)提高课后学习时间可利用率并提升比较文学的鉴赏能力

通过英语课堂内外的结合,实现教材和课外活动的并轨,在课前、课后两个时间段规划学生活动,延长学习周期,融入中国文化主题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比较文学等材料,能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技巧,客观评价中西方作家,传承民族文学特色。正如凌淑珍学者所说,比较文学是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保留国际联络的文学批评[4], 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媒介。

二、高校大学英语课堂内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方法

(一)课堂内外结合创新,助力文化传承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热点,慕课平台学习、翻转课堂、微课堂等英语教学改革深入各大高校,教学方式更为新颖和多元。[5]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开展的创新中,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微课堂并作为中国文化知识的媒介,利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时间,提前观看和教学内容相关中华文化知识,既能达到预习目的,也能达到文化辩证对比的目的。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My Dream Come True为例,英语教师可以在慕课平台中接入中国排球运动员郎平的故事,并以此英语小短文和教材中外国运动员的故事做对比,剖析中西方运动员的异同点,弘扬中国运动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强大精神。教师利用这种额外阅读或视听材料,将学生的英语学习置身于特定的文化主题下,用比较阅读提高同学们的思辨能力,既能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也能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二)增加团队产出类任务,提升团队协作和文化想象剖析能力

根据二语习得研究,理解性输出对语言习得非常重要,是关键的一环节。[6] 文秋芳学者提出产出导向法[7],阐明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的教学假设,为英语课堂产出类任务教学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八单元第二篇文章Volunteer for peace为例,英语教师可以设计课后团队活动,安排学生用英文拍摄中国志愿者活动过程,任务全程涉及用英文编写脚本、英语口语输出,查阅英文文献等内容,角色涉及编剧、演员、剪辑、导演等。活动不仅提升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也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利用输出性、产出类任务,完成了英语能力的提升和文化剖析能力。

(三)增强共同教研,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的文化积淀高低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成效有直接关系。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具备丰厚的文化素养。增加教师自身文学阅读量,能直接促进教学产出。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共同教研,共同编织文学阅读材料鉴赏内容。利用云教研平台,留存和分享学习材料,提升教师的整体文化素养。

结束语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中国文化的融入课堂内外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虽然当前的教学改革逐步关注中国文化传播,但是课堂内外结合的研究仍然表薄弱。如何通過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心,更好地把单一的教材和丰富的课堂内外活动相结合,实现多元化教学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二语习得的研究,需要在实践中,和中国文化传承相结合,互相作用,提升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灵活掌握英语技能,并为中国文化传播服务。

参考文献

[1]吕佳凌. 高校英语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J]. 海外英语, 2021(20):2.

[2]徐宏武. 学时缩减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证研究[J]. 海外英语, 2021(19):2.

[3]招周银. 大学英语教育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J].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1):4.

[4]凌淑珍. 叶公超的比较文学思想研究[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2(4):8.

[5]令狐曼. 科技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未来发展研究--评《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与探索》[J]. 人民长江, 2022, 53(1):2.

[6]Swain M, Lapkin 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 16(3): 371-391.

[7]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 47(4):12.

作者:达芳

第二篇:模仿写作为媒,课堂内外勾连

摘要: 文学类课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现当代文学当前面临课时被严重压缩的问题。为适应四川工商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需要,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课程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创造性将教学评价课后作业中的“模仿写作”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后阅读勾连起来,弥补学生文本阅读时间不足这一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课堂采用传统讲授方式,课后开展“模仿写作”实践活动,以写作引领阅读,以阅读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文本阅读;模仿写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传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是该专业八大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课程主要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和发展规律,其内容囊括1919年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历次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作家创作及文学史发展规律等,兼具“文学史”和“作品阅读”两课的性质,它以文学史为基本线索,辅以经典作品的解读。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四川工商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高等院校,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在课时设置时增加了大量地方性、应用性课程,作为传统文学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量被极大压缩。目前,四川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设置在第3-4学期,每学期48课时,共计96课时。

有限的课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都是巨大挑战。如果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势必无法完成。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起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知识体系, 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面对课时紧张的严峻挑战,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唯一的出路,便是进行教学改革。但是,若要彻底突破传统教学框架,探索一条又快又好达成目标的崭新道路,虽然充满理想主义者的激情,令人神往,但这拓荒之路困难重重,殊为不易。因此,本研究结合四川工商学院实际情况,一方面追随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一方面遵循传统教学框架,对该课程进行了局部改革尝试:即创造性将教学评价课后作业中的“模仿写作”的教学评价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后阅读勾连起来,弥补学生文本阅读时间不足这一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课堂采用传统讲授方式,课后开展“模仿写作”实践活动,以写作引领阅读,以阅读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弥补课堂内外文本阅读时间不足,引导学生加强课后阅读

(一)学生阅读时间不足

弥补课堂内外文本阅读时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

对于文学学习而言,大量的文学阅读就是基础,阅读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文学阅读,受到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浸染。只有在大量的文学阅读基础上,尤其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才能真正获得提高。本世纪初,四川大学的曹顺庆先生就提出了“原典阅读”的概念,他认为在本科学习阶段,读原典、读作品比理论的学习更加重要。我国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一切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有其坚实的基础。文学学习的基础就是阅读。

(二)学生课外阅读面临大量干扰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经典文本阅读面临巨大的干扰。近二十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流行,有人声称目前已经进入读图时代、视频时代,因此传统的文本阅读受到强烈冲击,使中国读书人千年来形成的文本阅读习惯逐渐改变,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文本阅读也面临着挑战。除了时代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非常大。为就业考虑,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在考证、实习实践等活动上。如不能采取有效的阅读督促措施,很多学生对最基本的经典著作阅读任务往往十分敷衍。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阅读积累,课堂上教师梳理文学史、进行经典作品分析时,对学生来说就是空洞的,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学生被动接受文学知识,师生之间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交流,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文學的内涵、领悟文学的美妙。

(三)课内文本细读处境尴尬

由于课时量被极大压缩,课堂教学中文本细读活动变得尴尬。如果不进行文本细读,文本分析很难深入;如果细读,势必大大压缩文学史和相关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等内容的教学,这很容易使现当代文学课程“语文化”。总之,课时的减少,如果不设法弥补,将直接严重影响本课程的授课进度和效果。另外,四川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时是文理兼收。大量的理科生在高中时期文学阅读量更是极为不足,譬如有不少学生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更不用说《呐喊》、《彷徨》、《子夜》、《骆驼祥子》等现当代文学名著了。

文本阅读是文学类课程的基础。没有文学作品阅读作为根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内容空洞和虚浮。形而上的理性归纳,很容易使文学课程演变成理论课程。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能掌握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宏观理论,但在面对具体的文学文本时,可能连人物、故事都知之甚少,更遑论精彩的语言了。因此,“如何弥补被压缩掉的课堂文本阅读时间”就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

而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唯一途径,就是要求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我专业在学生入学之后,即推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目100本。该阅读书目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的“中文系本科生必读书目100本”和“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必读书目”,并结合四川工商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另外还要求学生根据阅读书目制定本科四年的阅读计划。这套书目里包含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26本(套)。另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之后,任课教师还推荐了课程学期阅读篇目各50篇左右。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模仿写作引领课外阅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决定课程教学模式

“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 [1]

四川工商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这就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核心任务不是培养现当代文学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人才。不过,在课堂教学方面仍然沿用本课程长期以来的一贯做法,讲授以文学史为基本线索,以作家作品的解读为重点,重视理论,在课堂上完成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传授,建构起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框架。通过课堂教学,引起学生对作家、对文本的浓厚兴趣,再通过作业的布置,促使学生课后进行大量的文本阅读工作。

(二)模仿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外阅读的检查向来是个难题。一般而言,学生课外阅读全凭“良心”。为了让学生的“良心活”变成“实心活”,在课后作业布置时大量采用“模仿创作”的方式,让写作成为引领学生阅读的良好途径,而阅读也能反过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模仿创作”有两大益处:一是可以有效促使学生进行阅读,完成课程的基本任务。学生也因要模仿作家的创作,所以必须去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也很容易从他的作文中暴露出来。而学生课堂上听了教师的讲授,对作家的特点、风格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又因为需要完成作业,不得不静下心来去细读有关作家作品,在阅读中又会有一种课堂内容鲜活起来的感受,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刻,甚至还能够产生新的想法。二是模仿创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温儒敏认为:“中文系的学生培养有什么特点?和其他文科专业比较有什么更‘强项’的地方?我看就是‘语言文学’的能力,包括文学感受力和评判力,而这一切还要落实到写作的综合能力训练上。”[2]年少成名的作家蒋方舟曾经说过,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将著名作家的作品再重新叙述一遍,或者从中寻找灵感。模仿是学习写作的良好方式。文学素养和文学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中进行,但如果只是读,就容易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的境地,模仿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强制学生必须进行思考的过程,而独立的思考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文学素养。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模仿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实用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虽不是以培养作家为目标,但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就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传统教学中是一门更强调其人文价值的课程,但增强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与提高学生实际的写作技能不应该是矛盾的。今天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他们实用意识空前强大,所以他们更喜欢实用类的课程。本课程的改革恰好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心理,改变观念,更新思路,课上知识传授,课后能力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后阅读,模仿写作,这一系列的课程学习过程,学生也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这也更好保持了他们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模仿写作为媒,勾连课堂内外

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站在时代前沿的课程,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持久的兴趣,引领他们未来保持对它永久的兴趣,这是本课程改革的方向。而将学生的兴趣与课堂内外的阅读勾连起来的就是“模仿写作”。

(一)课堂采取传统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淡化文学史线索,以作家和文学作品为中心展开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在学生没有完整的文学作品阅读体验时,尽可能选择经典的文段进行讲授,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课后的阅读。在进行重点作品分析时,也注意结合学生阅读中的疑问来分析,注意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判能力,把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用心”,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 “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3]

(二)课后布置“模仿写作”作业

在课后作业训练中,通过“模仿写作”训练使学生逐渐对阅读产生兴趣,而大量的经典文本阅读又能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更高质量的阅读成果,又编制了与课程相适应的必读篇目,要求学生以文学专业人士的眼光来阅读,而不能以个人的阅读喜好、审美兴趣来取舍必读的阅读篇目。要求学生将文本阅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阅读相结合,结合课堂内容,明确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线索。最后,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个人阅读体验与感受,对教材观点提出质疑,开展作品赏析写作。作品赏析写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传统训练项目,在教学中也沿袭了这一传统,目的是为学生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夯实基础。

本课程将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能力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每个学期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说、一首现代诗歌、一篇小品文、一个小剧本以及一篇评论文章的写作。在教学中,也结合当时的一些实际情况,适当变通,如2020年眉山市彭山县组织“平安彭山”征文活动,即将散文写作变成模仿瞿秋白、邹韬奋等人的报告文学作品,并参与征文比赛,之后在其中选送了其中10篇优秀作品参加此次征文比赛,最终8篇获奖。这证明四川工商学院的课程教學改革方向应是正确的。

(三)加强作业检查督促

当然,“模仿写作”这一课程的改革对授课教师来说有一个挑战,就是作业批改量会成倍增加。为了缓解教师批改作业压力,课改中采取了学生互评互改、推荐优秀作品等方式。 “互评互改”采取的是“班班互评”模式,学生之间既有一定的熟识度,又没有朝夕相处的情感牵绊,另外还要求评阅学生打分、写评语,并留下评阅者的姓名学号。这些措施都促使学生必须以尽量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同学的作业,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互评互改,不仅缓解了教师作业批改压力,也增加了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促使他们产生见贤思齐之思。如19级1班的学生模仿作文一开始较为敷衍,很多学生书写也比较潦草;但在该班与作业态度认真的19级3班互评作业后,1班学生的作业态度与质量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而课程模仿写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即发表在本专业公众号上,使之进一步扩大了交流范围,也提升了学生的荣誉感。

另外,一定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检查督促,将课外阅读计入课程平时成绩。课程之初,要求学生准备两个笔记本,一个记课堂笔记,一个写课外阅读笔记。期中与期末各检查一次笔记情况,并计入平时成绩。以分数为指挥棒是不得已而为之,虽有强迫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有助于学生克服阅读中的惰性,保证课后阅读的时间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28.

[2] 温儒敏.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263-270.

[3]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0

作者简介:李玉兰(1977- ),女,汉,四川高县,文学硕士,副教授,四川工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生阅读与写作等。

基金项目: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中心)2021年立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评价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BXH21YB231)

作者:李玉兰

第三篇:中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相长于课堂内外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育,蕴含着特殊的人文价值。因此,教师可以把英语教学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点,从解析教材内容入手,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展开多形式的课外拓展活动,渗透人文教育。初中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相互促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健全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是以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之一,使学生增长知识和智慧的同时,不断拓展他们的文化认识。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往往更多地关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不太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英语课上,教师除了系统地向学生讲授英语知识外,很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所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做人”,不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灌输人文精神、渗透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与初中英语教育相互促进。

二、解析教学内容,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

教师深入挖掘英语教材,对解析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是大有裨益的。调查显示,80%的学生希望英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国内外的文化、风俗、习惯和礼仪,而教材中涉及的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和领悟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开阔视野,培养国际意识。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政治历史、伦理道德、价值审美以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并适当地予以引申和阐发。充分解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智慧,引导学生去品味佳作,拓展学生思想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使学生养成思考辨析的习惯,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培养目标。

三、以学生为中心,彰显人文教育

著名的英语教育家张正东教授认为:“人文教育思想,就是把你的学生当作和你一样的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改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倡导以学生为本、以个体发展为宗旨是目前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趋势,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现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和特长。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把英语课堂还给学生。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提出“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非人所造成的人”,所以,中学英语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学生的发展才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教学过程贯穿人文教育

教师应更新观念,结合课文,把人文教学列入教学目标,使人文教学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适当地渗透人文意识,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的舞台。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容、自信和团结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英语课堂中的人文教育不仅要介绍语言的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关注语言对社会文化过程的映射,用新的思维背景反映新的社会现实。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是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发表意见和自由辩论,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交流中巩固新知和复习旧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讨论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同时能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想法,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另外,小组合作的交往性学习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而且能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倾听的艺术,重视每个学生,读懂每个学生的要求和反应,传达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不能只是机械地授课,还要学会赏识教育。往往教师的激励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教师的热情和鼓励会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教师还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的过程、效果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尤其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

五、课外交际拓展内化人文教育

教师要通过课堂内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外的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为了提高中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自我,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如让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具有挑战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组织班级的English Club,通过讲一个英语笑话、唱一首英文歌、表演多人英语话剧、念童谣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用英语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同时,组织学生定期参加English Corner,以扩大学生英语交流的范围,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在不断的磨练中,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又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通过网络查找英语学习资料、赏析英文原版电影,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另外,中西方国家都有一些传统的文化节日,这恰好给学生提供了内化人文知识的机会。在中西方重大节日来临时,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关于此节日的活动,例如举办化妆晚会、圣诞Party、制作节日贺卡等个性化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亲自感受中西文化风情。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结语

人文教育体现在英语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体现在课堂内外的每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挖掘和分析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样、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活动,使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相互促进,有利于调动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冯秋红.论中学英语教育人文教育[J].教研视点,2007,(5).

[3]许瑛瑛.初中英语教学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学生之友,2010,(4).

[4]王瑛.英语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人文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9,(7).

[5]冯辉.成为“完整的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2010,(5).

(作者单位:李海峰 南昌职业学院;潘国培 江西服装学院)

作者:李海峰 潘国培

上一篇:自媒体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