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课堂论文范文

2022-05-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社课堂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新课标规定,课堂要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校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理念的指导下,鼓励大家参与到课改实验活动中。在教改实践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民主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第一篇:品社课堂论文范文

优化课堂语言,增强课堂趣味

摘 要: 语言是人思想的现实载体,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学术明星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思考、启示,远远不止于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名利。从学术明星到普通教师,在这里,我要谈的是语言风格、语言方式给政治课堂教学语言带来的启示。政治专业术语,构筑学生政治素养坚固堡垒。政治“趣说”语言, 改善学生认知心理内部环境。政治智慧语言,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政治德育语言,坚固学生精神人格灵魂支柱。时代社会语言,建立学生与时俱进现实基础。

关键词: 语言;课堂教学;正说;趣说;妙说

近几年,学术界关于学术娱乐化与学术通俗化的问题进行了不知疲倦的争论,争来争去,最终得出来的结论符合辩证法的一般规律。作为一名在一线的政治教师,我也喜欢看易中天、于丹等人不遗余力的为博得观众关注而接二连三抖出的包袱,一乐之下也获得了一些文史、出世的道理。在批评之声烽烟四起之时,我觉得他们的学术讲座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赢得观众的喝彩之声,能够在课后互相之间讨论所学,那么它就有了它存在的必然理由,他们就必然地成功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成功的教师,能够驾驭如此大的课堂,能够让这么多的学生喜欢听他们的课,并能够实实在在的学到一点儿东西,拿不叫成功叫什么呢?我们众多的在一线的教师大概终其一生也就是在追求这么个效应吧。那么是什么使得他们的课堂产生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在于语言,在于语言的多元化。

语言是人思想的现实载体,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无论是茹毛饮血、石刀石镰的上古时代,还是手机短信、EMAIL频发的现代化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无可避免地以语言(话语)作为基础的。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是核心。讲课效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技艺的水平。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会达到不同的个体接受结果。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决定性的意义。

学术明星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思考、启示,远远不止于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名利。从学术明星到普通教师,在这里,我要谈的是语言风格、语言方式给政治课堂教学语言带来的启示。

易中天把自己说史风格分成三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胡说,不瞎说,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了达到这个境界,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

把这这些境界引入政治课堂之中,并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势必可以使政治教学语言可以达到独有的美学效果,而不至于使学生听后乏味、课堂空洞了。

一、政治专业术语,构筑学生政治素养坚固堡垒。

政治专业术语,也就是易中天的“正说”。易中天在《品三国》的开场白中指出“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对“历史”负责的谨慎、严肃的态度,也是古往今来治学的根本精神。

引用于政治课堂教学语言,“正说”是指从整体上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严密性、简练性,体现谨严之美。对文本的理解有根有据,“不胡说,不歪说”。表达上,语意清晰,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等。教学语言切忌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过多使用专业性、学术性的陌生化词语而使学生莫明其妙的故作高深的“谨严”。

特别要指出,体现教学语言的严谨之美,这不仅是指少量的词句,个别的片断,局部的亮点,也是指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驾驭、调控语言,井然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巧妙衔接,各语言环节的衔接紧密而自然,浑然一体。从而表现出一种整体的严谨美感,能“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政治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二、政治“趣说”语言, 改善学生认知心理内部环境。

“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韓信,你不是个厚道人”“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啥的,那倒也是可能的”易中天把精英文化从象牙塔尖上搬运下来,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之变成活的现代文化,深入浅出,化雅为俗,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言语形式、言语内容。正如他所言“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这就像烧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调料一样,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

同样,课堂教学语言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雅而是俗,语言也要加进一些“佐料”。要考虑我们的学生能接受什么,喜欢接受什么。深入可以,但一定要浅出,要让他们听得懂、喜欢听。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听到的语言是要进行筛选的,只听那些他们能听懂的、喜欢听的话。老师通过“趣说”的语言表述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引发他们听课的兴趣、探索的热情。德国的学者海因兹·雷曼麦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教学语言的“灵动之美”,即生动、灵活、机智幽默的美感。教师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对各类语汇呼之既出,信手拈来。使无声的汉字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变得有声有色,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同时,面对复杂的教学语境,面对课堂上的突发、偶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够审时度势,随时随势而变,巧妙疏导,这些场合中的语言特别能够表现出灵动之美。

三、政治智慧语言,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

易中天品三国,有他带有现代幽默感的言语方式之外,更有其将三国纳入胸中“运筹帷幄”的大气。他以现代视角进行个性化解读,品读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让观众、读者获得现代语境观照下的古今历史与政治对比的感悟。在“一点思想,一点启示……”中给我们以思想启迪,以精神享受,以人生领悟。

对一个教师来说,单追求“趣说”,一如只重外表花哨,只有花架子,难免华而不实,我们更要追求语言的“魂”—— 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老舍对小说创作曾说过“风格与其说是文字的特异,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同样,教学语言与其说是语言的力量,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彩迭出教学语言有宽广的内涵。教学语言富有启迪、暗示、点拨、引导性,既有鞭辟入里的深刻,又有丝丝入扣的联系,这样的语言才会令人耳日一新,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产生内在的自我学习要求与愿望。

“这其实并不容易,就像说话既直白又深刻并不容易一样。在这里,真正难的还不是深刻,而是直白;不是雅,而是俗。因为媚俗的结果一不小心就是恶俗,正如直白一不小心就是浅薄。所以,俗而不恶难,俗而能大更难,由大俗而大雅,那就难上加难。但是,不容易并不等于做不到,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做。”(易中天《有话你就直说》)

四、政治德育语言,坚固学生精神人格灵魂支柱。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当前的课改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了他的基本精神,使学校教育真正转变到以人为本,以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为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终身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新课标中的德育工作高度重视课堂所起的作用在课堂活动中真正是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科学观等方面做到知行统一,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

一提到德育,人们就想到政教处和班主任,以为这是他们的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是目前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实际性不强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孩子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们喜欢说真话动真心传真请的课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需要互动理解沟通,能激发创造欲望的教育。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传知授法过程中必须把德育融入课堂,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语言是势在必行的。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道德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以以往的经验来衡量,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形成良好的认识,坚固学生精神人格灵魂支柱。

五、时代社会语言,建立学生与时俱进现实基础。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语言也在千变万化。如果还是墨守者以前的语言基础,那么势必要被时代所抛弃。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要有与时俱进的胆魄,能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一些时代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受时代先进教育。

在这方面,一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关心国家大事,大量阅读报刊书籍,并时刻注意影视广播,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从发展着的国内外形势中去提炼语言,坚决摒弃陈舊落后的术语,使自己的课堂语言不断升华,进而启迪学生。二是亲自实践语言训练,积极参加各种报告会、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虚心向自己的教学对象学习,从中捕捉新思想、新知识、新语言。三是教师之间要经常切磋研讨交流,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取他人之长,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学家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仍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换,每人就有两个思想。这个富有哲理性的比喻,同样适用于教学语言的交流。

通过这些途径,在课堂上运用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一能够使学生喜欢听你的课,认为你的课有特色、生动、有趣味。同时也能够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学生与时俱进现实基础。

综上所述,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广泛的运用各种多元化语言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最为重要的素质。把课堂教学语言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发挥得尽善尽美,应成为每个政治教师的至高追求。

参考文献

[1]《品三国》.易中天.上海文艺出版社.

[2] 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李斐斐.网络.

[3] 论教师语言艺术.罗婷婷.网络.

作者:沈莲

第二篇:民主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新课标规定,课堂要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校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理念的指导下,鼓励大家参与到课改实验活动中。在教改实践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民主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一、课例与反思

[课例一]《项脊轩志》教学环节之一:课前预习

师:前两节课我们阅读了李密的《陈情表》,感受了李密对其祖母的殷殷之孝情,现在我们再来阅读一篇与之同类的美文:《项脊轩志》。根据本文的特点,老师列举了如下的一些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和学习需要,选出你那个小组最关注的两个目标告诉老师,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出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2)能将课文译成现代文,并识记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虚词用法;(3)体会作者所抒发的真挚细腻情感;(4)围绕“悲”“喜”二字,作者写了哪些人和事?通过这些叙写,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喜”“悲”之情?(5)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悲、喜之情的?(6)如何理解“悲”、“喜”两种情感在文章中的和谐统一?(7)俗话说“景不必奇谲瑰丽,唯幽静能怡性,事无须惊心动魄,是真情才动人”。本文语言于平淡中见深情,你能结合具体语句谈谈己之体会吗?(8)用一段话表达出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和写作方面的一点收获。

做法:课前我集中了各小组的意见,虽然每一目标都被关注,但较集中的是目标(5)、(6)、(7)。学生在预习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大都不是教学重点,我将其布置给各小组查资料解决。课上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关注的问题。

【反思】虽然每篇文本都有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因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不相同,有的教学目标较难实现,有的则较浅显,有的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应清楚学生的接受水平,课前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目标,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最大程度的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目标由学生决定,这是以前谁也不敢想的,老师按照教参来教,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教与学都是件苦差事。观摩了魏书生和李镇西等优秀老师的示范课,研读了他们的教学经验,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教学民主氛围之浓,学生上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商量着来”是他们课堂教学的精髓,“快乐”是闪亮的精神结晶。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知识的建构者、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师之责是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课堂所需;帮助他们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和维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氛围,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发展其内在潜能。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充满对学生的关注和期待。这样,教学过程就会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自然就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例二】《我的四季》教学环节之一:拓展延伸

师: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轨迹。自然的春夏秋冬可以循环往复,而人生的四季却无法周而复始,相信你读了《我的四季》之后会获得许多深刻的启示,请你就感触最深处,结合自己人生体验谈谈读后的心灵飞跃。

(学生思考,分组交流,结合文本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

师:与大家一起品读张洁这篇借物抒情的美文,一起谈论人生,感受大家心灵的巨大飞跃,令人欣喜。优秀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收获是丰富的,快乐是无穷的。希望你们热爱语文,热爱书籍吧!

【反思】民主的课堂,要求教师满腔热情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共同享受获得知识经验的快乐。民主的课堂,要把课堂的时空交由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表达心灵的呼声,相互感染,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和成长。这需要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时把握每个环节,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欲燃的求知火花,催开欲放的思维之蕾。民主的课堂,不是搞精英教育,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权利。在课堂上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透视每个学生的变化,倾听到他们的心声,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变化。

【课例三】《项脊轩志》教学环节之一:教学反馈

学完《项脊轩志》后,请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收获”这一思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简单设计一个小检测题。

做法:各小组相互交流检测题,组长整合出一个检测题,然后老师集中各小组的检测,选择有代表性的检测题进行整合,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思】以前,我们把检测评价权抓在自己手中,依此分出优劣,不仅不能实事求是地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而且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很不民主的。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益。“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创建民主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既是我国民主发展的需要,又是我们教改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教师教学语言的注意点

实现课堂民主,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认为老师的教学语言对于建立民主课堂十分重要。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性——充满激情和关爱。传授同样的内容,为什么名师的效果显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语言充满情感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智幽默的语言最易调动人的情感,最易调和、融洽人际关系,开启人的智慧。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学生之所以喜欢我的语文课,就是因为我的教学语言幽默浅显,表达方式多样,课堂总是笑声不断。记忆十分深刻的就是北师大附中的特级教师朱镇国老师2008年在南京上《差不多先生》一文观摩课的动人情境,整堂课的语言机智、幽默、风趣,民主氛围显得十分浓厚,学生参与课堂的情绪十分高昂,给所有听课的师生留下了永久的深刻印象。这样的课堂怎能不高效呢?

2.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再简单的知识经验,学生掌握都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和掌握,这是对学生的激励和信任,是对学生的尊重,是民主的体现。教师的一句话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也能关闭学生心灵之窗。教师应该认真琢磨课堂的导入语,让它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认真思考每一个引导性的提问,让它利于激励学生探究的勇气;认真揣摩每一句点评语言,让它利于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认真设计每一项练习,让它利于维持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智慧才能得到提高。

3.激励性——评价要客观公正,发自内心,要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的学习教师总要给予评价,每一个学生也期待老师给自己的学习活动以肯定的评价。教师要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哪个人不喜欢听好话呢?尤其青少年学生更为突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思想变得越来越保守与深沉,轻易不肯表露自己的观点,我们发现,有的课堂学生热烈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课堂死气沉沉,叫人感到十分压抑,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激励不够。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么不置可否,要么给予“正确”、“错误”、“还可以”、“坐下吧”等简单的回应;如果有的学生出现离奇的答案,再来两句刺耳的话,所有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被消磨殆尽。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快、充满激励的语言利于激发人的激情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及时、恰当、客观地评价之时,语言一定要带有激励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强烈的期待心理,这样,民主的氛围自然就会弥漫开来。

一句话,没有课堂的民主就没有课堂的高效,希望我们共同创造出更多的民主教学模式。

作者:孟凡强

第三篇:课堂小生活 生活大课堂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明确指出了思想品德课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一、德育的目标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

“知”就是学生对思品课内容的知识构建,新课程除了认知与导行外,更多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获得经验。“行”就是学生学以致用,以知践行,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品德,由课内向课外迁延,从思想品德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简言之:“知”就是做到“課堂小生活”,“行”就是做到“生活大课堂”,“知”以“行”为目标,“行”以“知”为基础,知行合一,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石。

如何做到“课堂小生活”,也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完成对思品课内容的知识构建,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研究的热点,许多方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究。

笔者在这十多年的思品教学实践中,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包括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以“明理、激情、导行”为基本教学要求,“明理”就是明确道理,新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以确立处世安身的基础和行为的准则。“激情”就是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和美好追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性格、兴趣,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偏差,让学生有调控情绪的心理机制。“导行”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要积极引导学生展示生活实践,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

二、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思想品德课必须回归生活

要善于联系社会热点,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理论与实际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联系时政,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理论最终都要联系实际,教学最终也要回归生活,也就是要将思想品德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现“生活大课堂”,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提供可能,这是由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仅仅完成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构建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有合理的见解,做一个独立、自信的人。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本身就来自生活,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显示其价值和魅力。让思想品德教学走向生活,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需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社会及自然的大课堂中学会观察,着手调查、获取广泛的信息,学好思想品德课。

学生还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与家长一起,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体验,去学习。在学到相关知识时,结合社会调查采访,联系收集到的调查结果,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写好结论。这样,学生学习会更为生动活泼,学得的知识又得到了检验和升华,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想的追求。

思想品德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思想品德的内容,使思想品德成为鲜活的生活。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知易行难”,如何一扫多年来思想品德教育的疲敝与不振,如何真正迎来思想品德教育的春天,需要广大思想品德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作者:陈春广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