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堂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自然课堂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所以“让我们的教学回到原点,重新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主人”,把空间还给“上帝”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回归本质的教育。

第一篇:自然课堂论文范文

自然教学法简介及其课堂运用

摘 要: 本文试图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阐释对自然教学法的理解。首先从理论上介绍自然教学法的来源、主要教学原则及其优缺点,然后再从实践出发,列举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期帮助英语教学工作者加深对自然法的了解,选取其中有用部分为教学服务,甚而完善教育理念。

关键词: 自然教学法 可理解输入 情感过滤 学生需求

一、背景介绍

自然教学法最早是由一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任教的西班牙语教师泰勒(Tracy Terrell)提出的。1977年,泰勒草拟了一份语言教学新哲学的提案,他把它称为“自然法”。这一举措试图将“自然主义原则”(naturalistic principle)融入语言教学中。与此同时,泰勒借助克拉申(Stephen Krashen)颇具影响力的二语习得理论为他的教学法提供理论支撑。1983年,克拉申和泰勒通力合作出版了《自然法》一书。书中既阐释了理论原则又结合了教学实践。当然理论部分由克拉申担当完成,而泰勒负责实际运用部分。此书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主要是因为有了克拉申的理论支持。

克拉申和泰勒把自然法视为“传统教学法”的一种。这里的传统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中注重的是基于交流情景下的语言使用,不借助于母语,不进行语法分析、语法操练,也没有一套特定的语法理论。克拉申和泰勒将“自然法”联系到“直接法”,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这两者是相似的。尽管两者确有相似之处,但新的“自然法”和旧的“直接法”之间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直接法也强调儿童的语言学习遵循“自然主义原则”,这一点与自然法是类似的。然而自然法不像直接法那样强调老师单一的输入、直接的重复、正式的问答和精确的目标语产出。自然法强调的是语言的“沉浸”(exposure)而非操练;强调要优化学习的情绪准备,在输入与输出之间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还强调使用书面和其他材料作为可理解性输入的来源。总之,自然教学法将“可理解”(comprehension)放到了语言学习的中心位置。

二、主要教学原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自然法主要是为初学者设计的,帮助他们由初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目标是:学生能在目标语情景下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他们能理解目标语说话者(可能有时会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也能够表达自己的请求和观点(不在强行规定的条件下)。他们不需要知道特定语域中所有词的意思,也没必要在表达中做到句法、词汇精确无误,但表达必须是可被理解的。他们应该使意思表达清楚而不必要在所有的语法细节上做到准确无误。(Krashen & Terrell, 1983, 见Richards & Rodgers, 2001)

由于自然教学法提供的是一个总的、普遍的教学原则,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具体的教学目标还要因学生的需要、所学的内容和所达到的层次而定。这一点和交际语言教学法是一样的。

由前面克拉申和泰勒对教学目标的阐释可以看出自然法培养的也是学习者基本的交际能力,重点在产出性技能“说”和“写”的培养上。它和交际法一样也注重场景的设定,话题的设定,以及在真实的场景下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具体教学目标依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定是自然教学法的一大特点。正如克拉申和泰勒(1983,见Richards & Rodgers, 2001)指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随着学生的需要和他们特定的兴趣而变化的。”因而自然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是基于学生需求的基础之上的(needs-based)。课堂上教师只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语言交流的情境,并不期望学生最终能掌握多少词汇和句法,只是期望他们能在特定的情景或话题下做到有话可说,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教学活动

自然教学法从来就强调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它和直接法一样注重直观感受,“言之有物”。因而教学活动中常常借助于课堂内的一些实物或者其他相关的图片。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说,学习者情感因素的有效控制可以促进二语习得,我们可以做的,如,提高学生的自信、降低其情感焦虑,等等。因此,在自然法教学下,教师允许学生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才开口说话,在这之前学生只要用简单语言甚至是肢体语言回应老师的要求和问题即可。

在具体的教学技巧和活动上,自然法常常借用其他教学法中的一些方法和活动。如直接法中的问答活动、全身反应法(TPR)中老师给口令学生作反应的活动,还有交际法中的小组活动等。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学生和教师在自然教学法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

1.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

自然教学法中一条基本的理念是:学生对有意义交际活动的参与程度决定他们习得语言的数量和质量。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意义输入的过程,根据克拉申的“I+1”理论,输入的难度要稍高于学生目前的水平,而且超越学生水平的部分是学生通过语境和其他非语言因素可以推断的。

学生的角色是随着他们语言能力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一切的变化都是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的,他们可以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发言,说什么,怎么说。卡拉申和泰勒(1983)认为,在前产出阶段(pre-production stage)学生只要参与语言教学活动听从教师指导和口令即可,可以不用目标语回应,比如学生根据口令做出反应或是听录音识别图片,等等;在产出早期阶段(early-production stage),学生只需用简单的词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选择性疑问句或有着固定回答句式的问题;到了最后的语言产出阶段(speech-emergent phase),学生应该可以在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表达自己的观点,解决一些问题。由此看出,从最初的有意义输入到简单输出再到复杂输出,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反映了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自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第一要提供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的方向,这样课堂活动可以围绕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情景展开。第二,积极参与有意义输入的活动。第三,决定什么时候开口说话还有讲话的难度。第四,语法学习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学生和老师可以共同决定花在语法处理上的时间。

2.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在自然教学法课堂中教师起到三个中心作用。

第一,教师是有意义输入的首要来源。课堂时间首先就是要保证对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输入,而语言教师就起到输入的作用。不像在其他许多交际法课堂中学生基本总是处于课堂活动的中心地位,在自然教学法课堂上教师常常起到更中心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前两个阶段,这个在上面提到了。

第二,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的情感焦虑得以降低,而学习动机和自信心得到增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避免在学生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让其发言,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不应立马纠正学生发言中的错误。

第三,教师必须依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和组织一系列既有趣又有益的课堂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后,收集相关的材料并设计使用到课堂活动中去。

另外,在自然教学法教学中,教师会与学生沟通有关教学组织和安排的事宜,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学习观。

三、评价

在教学法史上,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到近期由交际法引申出的各种教学法这一路是从注重语法分析到注重社会文化,从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到注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曲折发展过程。诚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再加上一定的功能知识才能真正达到交际能力,最终真正掌握语言。所以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常常各取每种教学法的长处,尤其在我国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大前提下,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在二语习得的环境下总结出的教学经验,该用批判的眼光汲取有益于自己的部分。而自然教学法恰恰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中国人语言学习的模式,因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一方面自然法顺应了现代教学法中语言和社会文化紧密相连这一发展趋势,另外一方面它不排斥传统教学法中的一些精髓,它注重可理解的输入,因而必要的时候不排除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语法翻译,等等。

自然教学法还有一大优点归功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说。回顾早期的教学法包括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它们当中都没有出现涉及处理情感因素的理论或原则,而在之后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情感状况。克拉申的情感过滤说可谓是情感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外,自然法中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原则同如上的情感过滤说一样都透出了人本主义的色彩。

前面提到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从有意义输入到简单输出再到复杂输出,理论上层层递进,但实际上最大的问题是从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的跨度似乎太大。试想前一阶段还只是回答一些诸如How are you?What’s your name?的简单问题,后一阶段学生立马要脱离固定的语法句式自由表达,这两者之间实则是一个质的飞跃。不过话又说回来,从有意义输入到创造性的输出之间本身就有一个很长的过渡时间,所以从阶段二过渡到阶段三切不可操之过急。

还有一个问题是到了语言产出这一阶段,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他们在活动中自由使用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克拉申、泰勒认为在这个阶段无法保证语言的可理解输入。然而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得到解决。拿游泳来做比方,讲解再多再有意义,还是要亲身一试,试过后再总结比一味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学习语言也是这样的。

四、教学步骤

因为自然教学法一开始就是为语言初学者而设计的,所以接下来就以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堂为例,表现自然法在实际课堂上的运用。本课的主题是学生喜爱的话题——动物。

(一)前产出阶段

通过一段录像或几张图片导入过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学生一边在脑海中回忆,教师一边在大屏幕上放映一些动物的图片,这些图片尽可能囊括了常见的动物还有另外一些珍稀动物。接着,教师邀请个别同学通过指认图片的方式回答刚才自己的提问:你最喜爱的动物是什么?

当第一位同学指猴子时,教师就顺便说出:Oh, it’s a monkey. Your favorite animal is a monkey.以此类推,当问了七八个同学之后,教师就停止提问,把图片重新一张张按顺序开始放映。放映到猴子时,教师描述到:This is a monkey. ××’s favorite animal is a monkey. A monkey is smart.如果放映到刚才没有学生选择的图片,教师就问道:Who likes this one? Please raise your hand.如果有学生举手了,教师就像上面一样描述该图片,如果没有人举手,教师就说:Nobody likes a snake. A snake is evil.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时而停下来要求学生跟自己一同朗读新单词。

(二)产出早期阶段

待教师将所有图片描述一遍之后,学生初步熟悉了那些动物名称。接下来,教师把图片顺序打乱,让学生以补充句子的形式齐声说出每个动物的名称及其特性。如This is a ____. ××’s favorite animal is____. A monkey is____.

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的趣味性,教师把提前准备好的纸制动物图片发给几位学生。拿到图片的学生要想办法将图片上的动物特征用动作或声音表现出来,而其他学生猜出动物名称。

在以上过程中,对于学生所犯的发音或语法错误,教师都没有正面指出。有些就让其过去,因为学生会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对于有些问题,通过教师对同一句话或一个词的复述,学生能立马领悟。

参照前面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到目前为止,学生还只达到了简单输出这第二个阶段。而到了以下的第三个阶段,前面也说过,难度跨度比较大,所强调的知识是综合的全面的,远不止一节课上所教授的几个词汇、句法,更多要求学生充分调用以前所学的知识,甚至是平常的生活经验。

(三)语言产出阶段

由于每堂课的时间有限,前两个阶段的教学步骤为一个课时,第三阶段开始为另一课时。首先,教师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段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录音片段,在里面可以看到对历届奥运会吉祥物的回顾和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挑选过程。看完后,学生都很兴奋,在底下,窃窃私语,表达着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即时向学生抛出了问题:谈一谈“我”心目中奥运会的吉祥物,并且陈述自己的理由。

活动按照小组展开。整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负责记录的同学。必要时,教室桌椅也要重新排列便于每小组围成一圈来讨论。在学生们进行小组发言的同时,教师轮流加入每个小组,帮助控制时间、节奏,还起到推动学生发言的作用。待小组发言结束,教师邀请每个小组中负责记录的同学总结汇报自己小组中每位组员的观点。最后由教师总结整个小组活动,指出活动中产生的一些思维的亮点,鼓励同学们集思广益。当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将自己课上的发言进一步完善写成一段话,第二天交给老师批改。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技能,另一方面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反馈。

为了反映自然教学法指导下的整个教学流程,笔者按照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选用了以上三个教学步骤。虽然在实际课堂上,这样的阶段划分可能是不明显的,而且根据实际需要我们会增减一些步骤,但从长远和整体上看,自然教学法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为遵循学生语言能力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而设计的,如上的教学步骤仅是代表性的列举,给他人提供一个参照。

参考文献:

[1]Diane Larsen-Freeman.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Rechards J. C. & Rodgers T. S.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Rechards J. C. & Rodgers T. S. 2000.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谢文山.外语自然教学法[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庄煜

第二篇:让数学课堂教学回归“自然”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所以“让我们的教学回到原点,重新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主人”,把空间还给“上帝”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回归本质的教育。 一、“不教而教”的老师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曾讲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些都是最简单、最根本的真理。 在《充分必要条件》这节课里,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探究一 小明学习很用功,在去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命题p:小明学习很用功 命题q:小明考取了清华大学 (1)p

q(用“?圯”或“?坩”填空); (2)

的充分条件; (3)

的必要条件。 定义: 充分条件:

; 必要条件:

。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教师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一方面用问题导学,一方面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欲望,教师只是发挥了“导”的作用,而学生却充分扮演了主要角色,通过学思小组,将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从而理解了充要条件的内涵,达到了“不教而教”,回归了教育的本质。 “不教”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不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因此“不教而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双能够随时抓住教育契机的慧眼,一颗对教育真诚奉献、激情如火的心灵,一个对学生循循善诱、热爱、包容、大度的情怀。这样的老师才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而为之。 二、“不学而学”的学生 这里所说的“不学而学”不是不学习,而是指不能纯粹为了学习知识学习,知识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并不是生存所需要的唯一能力。知识不可缺少,但有了知识并不一定就有了探究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讨论探究、独立思考非常重要,而其学习的热情更为重要,如果点燃了学习的火把,那么学生学习知识也就不在话下了,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 比如,在《古典概型》这节课里,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据统计:美国的42位总统中,有好几对总统生日相同。 我敢打赌:在高一(10)班49位同学中,至少有两人生日是同一天。 请各组记录员统计本小组同学的生日,然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看看结果。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认真地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出来后,果然有好几对生日相同的同学。 然后提出问题: (1)这是巧合吗?(2)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有多大? 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的热情像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整节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本节课的知识也在学生的合作、讨论、思考中迅速被消化、吸收。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件被挤压、被塑造的工艺品,一件等待被填灌的容器,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件件刻上知识烙印的产品,不是一个个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有着丰富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教育难免不被披上悲哀的色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才是教育的契机,回归本质的教育需要教育者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性,深入受教育者的内心精神世界,把受教育者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一种优秀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三、“无为而为”的课堂 “无为”指的是老师“无为”,学生“有为”,老师的“无为”为的是学生更加“有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我们要将古代“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哲学智慧用到极致,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教育专家,他倡導“生本教育”。有人曾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表面看来,郭教授是在传授错误的知识,实际上,郭教授是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说明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原有认知与问题间产生激烈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深度思考,真正掌握知识里面所隐含的本质规律。如此,老师的“无为”,却使得学生“大有作为”。相反,如果老师一而再宣传教科书里的真理,把真理剖析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课堂里,老师是“大有作为”了,可是学生耳朵都起老茧了,其所掌握的不过是老师的“谆谆教诲”,哪里会有内心深处的强烈感受,学生自然也就“无为”了。 要达到“无为”胜“有为”,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课堂必是老师组织有方,启发有术,引导有理;学生表达简洁流畅,争论激烈而不混乱,合作探究恰到好处而不过分多余。所以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有理”的课堂: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辩论,但是却不混乱无序而是有理有节,把课堂变成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变成学生思想火花激烈碰撞的赛场,变成学生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2.“有序”的课堂:课堂探究过程应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这个过程是“一思考”“二讨论”“三辩论”“四总结”“五提升”“六生成”。 3.“有效”的课堂:课堂探究不能看似热闹却流于形式,而要达到增知识长能力,拓视野长见识,重交流讲合作的目标。 今天在校的学生就是明天独自行走的行路人,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并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己走路的本事,教给学生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刻意而为,要顺其自然,回归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编辑 段骁晋

作者:黎庆波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的自然与和谐

数学教学不光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数学教学中一个自然而和谐的统一整体。从教坛上一路走来的教师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成功的喜悦,还有失败的教训。失败的存在,与紧张的课堂气氛、非自然的处理教学活动过程有很大关系。课堂教学中要形式和内容都同时处于“自然而和谐”状况,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就从教师的仪表与教态、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这三个方面谈谈营造“自然与和谐”的方法。

一、树立形象,让课堂自然和谐

教师课堂形象就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仪表和教师的教态。

教师在讲台上其仪表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又要服务和服从于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教师的仪表行为要以学生的欣赏水平为前提。教师仪表行为的每一个变化,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慎重地把自己的仪表行为调整到符合学生的欣赏水平上,必须在为人师表的宗旨下,服饰打扮整洁朴实、美观大方,充分地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精神风貌呈现给学生;言行举止,应谨慎谦和、文明礼貌;为人热情真诚、落落大方,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既值得尊敬、又和蔼可亲的形象。教师的仪表风度,归根到底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它要求我们教师“诚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使美的心灵与美的仪表、美的谈吐、美的举止和谐统一起来,使自己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展现出美的风采。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在不断提高自身内在素质的同时,加强外在素质的修炼,使仪表风度更好,以不辜负学生心中“偶像”之称,让学生接受你。

教师教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处的状态,它是教师表情系统的完美体现。教师的教态对营造课堂的自然与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以精神饱满,满怀激情健步走上讲台。总之,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生动形象恰当的调动全身各种器官,积极运用诸如眼神、表情、语调、动作等教态语言,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而愉快,让学生喜欢你。

二、锤炼语言,让课堂自然和谐

用一句不过份的话来说“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因为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使课堂气氛自然优雅,和谐协调,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应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易懂,简炼。说话明白是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对于数学科教学教师要准确地讲清楚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语言要做到毫不含糊,要让学生听懂,听得明白,听后知是非,这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数学的定义、定理和公式本来就是精炼、简洁而明快的。教师应该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讲解,不可话无头绪,东拉西扯,这样就能腾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有利于发展智力,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部分作业,以减轻课外负担。

第二,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数学教学语言不但要善于说理,而且要富于表情,要以语言的趣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数学教师要努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应注意的是,我们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味,并不是无原则地逗人一笑,把课讲成“闹剧”。一定要密切结合教材,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掌握分寸,恰到好处。要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以有力的逻辑论证,精辟的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达到顺利地传授知识,有产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第三,教师语言要幽默。幽默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和调味剂,是重要的、每一位教师必不可少的法宝。谁希望站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整节课板着面孔、照本宣科的木讷的老师?教师要懂得运用一定的幽默语言艺术,寓教于乐,既能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也能让学生赏识你,容易走近你,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提高学习效率。幽默是金,幽默是一种才华,幽默是一种智慧。著名音乐教育家钱仁康说:“幽默是一切智慧的光芒,照耀在古今哲人的灵性中间。凡有幽默的素养者,都是聪敏颖悟的。他们会用幽默手腕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而把每一种事态安排得从容不迫,恰到好处。”

三、多维互动,让课堂自然和谐

“多维互动”的和谐交往形式 在和谐课堂中,反对师生交往“单向静化”的倾向,倡导教师积极搭建一种多维互动的交往形式,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和教师的文化以及师生文化的交融与整合,不仅关注固化知识的学习,更关注已有知识的创造与生成,尽量缩小教师与学生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使学生独有的文化得以提升,产生变化和获得发展。这种多种维度不同类型的互动形式,实质上就是不同文化在不同群体和层面上的交往,不但可以缩小文化之间的距离,促成文化之间的交融与整合,而且可以达成文化的共同提升与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形式上的自然、和谐,内容上的舒展自如,与教师的仪表教态、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多维互动”有着密切关系,这也是大家值得研究的课题。

作者:曾碧君

上一篇:施工项目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研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