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课堂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历史,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国民教育的开端,让民族文化进幼儿课堂对于培养幼儿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幼儿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的家国情怀有重要意义。

第一篇:课堂文化论文范文

“槐”文化进物理课堂

【摘 要】校园文化——槐文化,槐谐音怀。寓意关怀,宽容。文章结合物理课堂教学情况从课堂激励、教学中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和发挥实验人文功能三个方面较深入阐述了“槐”文化进课堂,达到了课堂教学教授的是知识,传播的是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校园文化;关怀;心理教育;实验

物理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物理教育的许多功能特别是其丰富的人文因素值得我们去挖掘。在新时期课改形势下。物理课堂教学需要新物理教学观。所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贴和关怀学生的身心感受。关怀学生的终身发展。让我们的物理教育既充满智慧和理性又充滿人文的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谈一些看法。

一、课堂要充满激励

激励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创造和谐的物理课堂。当教师走进物理课堂时。除了准备实验器材、教学案、教学法。还应该准备生动、富有生命力的激励性评价。给学生带去一顶顶自信的“帽子”。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赞扬学生。这是一种激励的手段。是课堂上的催化剂。我们还应具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长处的“慧眼”。善于捕捉学生长处。才能点燃学生自我展示的激情。才能开出自信的花朵。在教师的激励下。一节成功的物理课应充满笑声、赞美声。

通过不断的思索和实践。我认为物理课堂教学中多用“启发+奖励”式的上课方式。要充分利用并合理分配好时间。使这40分钟尽量高质量高效率。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坐公交车人很多,我前面刚好有一位漂亮的女士。这时司机见车前有人横穿马路立刻急刹车。致使我向前撞上了那位美女。还没等我开口说对不起,那位回头说了句‘德行’。”然后我很无奈地对同学们讲:“这是什么现象啊?”“惯性!”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那同学们还能不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类似的例子呢?”大家都七嘴八舌议论开来。然后我就提问一部分学生。他们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二、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非常关心和不断探讨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从物理教学的角度,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深有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教师成功的关键,除了要深刻的领会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还要会应用心理学,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以便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开思想,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这一节的教学中,复习提问时,我采取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互相问答,且有层次,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发挥实验的人文功能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所要求的“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思想已逐步深入人心。如何把思想观念的变革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关系。是每一位课程实施者必需探索解决的问题。努力营造富有活力、智慧和情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同时。高效地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创设情境、融入经验、奠定基础。

在探究实验中做好失败实验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如果演示实验失败。教学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事实上。众多的演示实验。即使都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操作也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是成功之母”。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总结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经验。这也正是人不断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曾谆谆告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科学知识和人文关怀的结合,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场所,而是一片充满着浓郁情感的“动感地带”,是一个充盈着旺盛生命活力的舞台,是一片闪现着灿烂人性光辉的美丽天空!

我们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扎实推进校园“槐”文化的推广和传播,立足本质把握课堂每一环节,让关怀温润心灵,从而共同营造学校美好而光明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陆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作者:张恩增

第二篇:滋养幼儿文化符号:民族文化走进幼儿课堂

摘要: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历史,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国民教育的开端,让民族文化进幼儿课堂对于培养幼儿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幼儿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的家国情怀有重要意义。同时,其更深层更持久的意义在于通过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来滋养幼儿自身文化符号,以更好的发挥民族文化的正向功能。本文通过对民族文化进幼儿课堂的现实审视,旨在探究民族文化应如何融入到幼儿教育中助力幼儿习得优秀文化符号,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儿女创设积极条件,铸牢根基。

关键词:民族文化;幼儿教育;文化符号

一、关于文化符号的解读

(一)人与符号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关于人的核心界定: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可以通过符号认识事物,创造思维。他将人具有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对人与自然动物严格区分。他指出,虽然在动物界有很丰富的类似于人类的情感语言,但其不能表达客观的指称或意义,并由此将“信号”和“符号”区分开来。在动物的行为中虽然存在较为复杂的信号系统,但信号和符号不同,符号不可能被还原为单纯简单的信号,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的论域,信号是简单的物理存在,而符号更多的是有关精神和意义的存在,动物拥有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慧,而人类拥有完全不同于动物形式的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人可以利用符号作抽象的反思,并在抽象的意义上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对事物作出理性的区分和联系。

(二)滋养幼儿文化符号的实质内涵

关于卡西尔人论中“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观点的解读,不同的学者对其重构解构,形成各自独到的见解。笔者认为,处在一定社会圈和文化圈的人都拥有个体身上特定的符号,这些符号有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它类似于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海面以上的冰山是肉眼可见的,而海面以下发挥基底作用的冰山是隐秘不可见的,这对各时期的教育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孩子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考虑通过何种方式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让孩子成为具有浓厚文化涵养和人文情怀的人。对于正处于身体发育、智力开发的幼儿而言,教师需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让幼儿涵养可开发挖掘的文化符号,让其在认识表象知识的同时,也初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滋养幼儿符号的实质内涵。

二、民族文化进幼儿课堂的现实审视

(一)对民族文化融入幼儿课程的价值定位不明晰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覆盖并渗透到各个教育阶段。然而,根据已有研究发现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认为民族传统文化已然跟不上现代化发展步伐,认为其陈旧、不合时宜,并未从根本上剖析优秀民族文化的传输对于幼儿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重要价值。忽视其在知识价值方面,能让幼儿开拓视野、广博知识面;在能力价值方面,助力幼儿德、智、体、美、劳五大能力的培养;在情感价值方面,可以让幼儿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态度意识从小注入,为构建和谐相融的民族关系奠定情感基础。对民族文化融入幼儿课程的价值定位不明晰,最终导致幼儿欠缺必要文化符号的习得。

(二)民族文化课程资源选择范围狭窄,传播形式、内容单一化

课程是传递文化、知识的重要形式,将民族文化融入幼儿课程是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目前,无论在民族地区还是非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选择都较为狭窄。从已有研究和实践经验得知,在民族地区,倾向于将地方代表性的文化融入幼儿课堂,而欠缺挖掘其他优秀文化资源。在非民族地区,多数幼儿园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等为主,鲜有幼儿园挖掘传统民间游戏、武术等更多能够激活幼儿智力体力的课程元素,对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更为捉襟见肘。此外,从已有研究中发现,幼儿园学习民族文化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例如,学者研究发现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课程时,主要以开展单一的语言活动为主,以环境创设为辅,并未融入裕固族生活、技艺等其他文化。

(三)多方参与机制不健全,民族文化进课堂未系统化、常态化

学校是学习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域,在这个场域里,除了学校这一主体,还包含它所辐射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的层面,只有以学校为中心,家庭和社会为两翼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形成合力让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心底。目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担基本落在学校身上,学校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作為共同责任人的家庭和社会,其参与度较低,各方并未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加之,民族文化进课堂是广度上多方参与、深度上持续不间断的过程,然而目前民族文化在校园的传承是间断甚至错位的,例如在早期教育阶段会在课程中注入较多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学阶段迫于学业压力对民族文化的输入锐减,在大学阶段倡导学生自由发展,并未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发展。

三、民族文化进幼儿课堂的路径探索

(一)以幼儿为中心,充分挖掘适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

0-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儿童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享受民族文化熏陶的关键期,要在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首先,可以游戏为主要课程形式让儿童直观感知民族文化,培养幼儿对民族、家乡与祖国的情感。其次,民族文化教育要结合具体的民族文化内容,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以各种形式,集体或个别地融合到其他课程领域,促进其人格形成。最后,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尤其在民族地区,加强幼儿普通话与民族语言的双语教育也成为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儿童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学,不断输入语言符号,能帮助幼儿在大量的语言输入中获得知识,吸纳民族文化要素。

(二)丰富民族文化内容形式,开展多样化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区域活动能有效激发幼儿身体机能,促进其各项能力的形成,可将主题活动和传统节日作为区域活动的两大突破口。在主题活动中, 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内容。在传统民族节日,教师应注重民族传统节日的整合,使熟悉的生活和文化场景以新颖多样的形式融入区域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以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阔时节”为例,在创建区域活动时,教师可根据节日元素强调活动元素与传统民族节日的整合,引导儿童通过熟悉的节日元素更好地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最终,幼儿可在主题活动和民族传统节日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使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入幼儿,树立其良好的民族文化情怀。

(三)鼓励社会参与和家园共育,盘活民族文化教育资源

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离不开家庭、社区的参与,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须多方联动发挥作用。具体地,可以建立幼儿教师与民族文化艺术团体之间的互动学习机制,邀请民族文化艺术家定期访问幼儿园;在幼儿园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教育活动。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五境乡镇幼儿园,学校每周四下午会邀请文艺团到校表演藏族锅庄舞蹈、傈僳族阿尺目刮等,还聘请藏区资深的弦子手给孩子上音乐实践课程,每个孩子人手一把弦子,跟随老师的手法、节奏“有模有样”地拉弦子。在民族地区开展的这类活动,充分整合了民族文化的教育资源,让幼儿在学习初步阶段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增强其对文化的认知,助力其具备初步的文化涵养。

(四)完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促进民族文化教育常态化发展

民族文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渗透应该是持续不断的,幼儿阶段是基础,青少年阶段是提升,成年阶段则趋于稳定。持续不间断的注入才能确保个体文化符号在缄默层面稳中求进。因此,必须建立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纵向教育传播机制,强化教育的连续性;建立从幼儿园、家庭到社会的横向互动机制,加强民族文化传播的多方合作机制;创造基于“大数据”信息通信技术的“网络 + 民族文化教育”的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无论是垂直式发展还是水平式互助,都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选择适合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民族文化課程资源。

参考文献

[1]王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3):9-14.

[2]方娟.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传承的价值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2):49-52.

[3]周智慧,姚伟.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13(1):152-155.

作者简介:陈威1987.12.26,男,汉,湖南娄底,院长/讲师,硕士研究生,云南工商学院,学前教育,教育基本理论。

作者:陈威 和玲

第三篇:文化课堂:朝向美的彼岸

摘要:在课堂深度变革,学习方式不断改进创新的今天,寻找到适合学校实际的课堂实践话语表达方式显得至关重要。基于对当下课堂现状的理性审视,海门市东洲小学进行了文化课堂的初步探索,从情感带入、活动带入、生活带入、智慧带入、艺术带入等方面设计基本路径,由制度推动、主题带动、课程撬动、家校联动等途径推进文化课堂,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五种气质”的培养构建,并注重文化教师的培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文化课堂;基本路径;推进策略;评价方式;文化教师

文化课堂主要针对当下课堂中儿童认知世界的狭窄、心灵体验的匮乏、活动形式的单一、文化精神的沉沦等一些弊端提出的。文化课堂中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濡染、一种智慧。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而课堂走到深处是文化。文化的独特内涵与新课程改革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文化课堂由此应运而生。

一、文化课堂的基本路径

文化课堂追求以文化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五个带入”:情感带入、活动带入、生活带入、智慧带入、艺术带入,达到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一)情感带入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儿童是靠情绪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在学习中需要情绪的驱动、濡染、感化、浸润。教师应满怀激情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内驱力,活跃儿童情感力(指体验力、感受力、觉知力)。

(二)活动带入

学校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以技能为主的“训练”活动,小组合作为主的“探究”活动,情感陶冶为主的“体验”活动,艺术表现为主的“表演”活动,社会性互动为主的“合作”活动以及一切内隐活动等,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

(三)生活带入

学校倡导一种大学科观,让教学既源于教材,又能跳出教材,联系生活。儿童在与自然、社会、信息世界的对话和沟通中,丰富感知,活跃思维,获得可持续发展。

(四)智慧带入

“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课堂中,教师通过观察、体验、联想、类比等方法教会学生智力策略,如判断、推理、概括、比较、综合等,形成直觉智慧、逻辑智慧、想象智慧和创造智慧等。

(五)艺术带入

教学不仅要有教师的教学艺术,还要有教学方式的综合与艺术化。教师用自身充满艺术的教学语言、教学仪态、教学机智,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文化课堂的推进策略

(一)制度推动

学校组织骨干力量研制并出台了《文化课堂建设与管理行动纲领》《文化课堂学科标准》《文化课堂实践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制订了“三项制度”为文化课堂的实践保驾护航。一是组织领导制度。学校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校长和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学科主任为主要成员,各级教育骨干为第一责任人的文化课堂领导机构。二是学习分享制度。《静悄悄的革命》《学与教的心理学》《人民教育》等成了行政会议、业务学习的重要共读内容。每周安排阅读其中的2至3节或一个专题,由电脑抽签决定三位教师讲述读后感。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学科沙龙研讨,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课堂发生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成为可能。三是行政听课制度。重点关注教师的常态课是否达到文化课堂的底线标准,行政人员听课后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并填写好记录表,然后在每周分管教学校长、教导处全体成员例会中,一起查阅行政记录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一一列出,如“三维目标的分解与整合”“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小组学习的有效性”“教学资源的有效选择”等,然后进行筛选、整合和引领。学校对没有达到文化课堂底线要求的教师,进行二次调研,直至达标。

(二)主题带动

如何把文化课堂的系列理念、模式、原则等真正落到实处?我们从日常的调研中提炼出一个个研究的主题,如“文化课堂中儿童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文化课堂中教学多样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与文化课堂的整合”等,围绕一个个主题开展文献阅读、课例研究、反思写作。南通市教坛新秀江丽娟老师曾围绕“文化课堂中引导儿童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变革”这一主题,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儿童语言教育》《读者剧场Easy Show趣味故事篇》等书,随后,在英语学科同课异构活动中围绕这一研究主题执教了英语课外阅读课《The story of the little mole》。她引导学生从绘本美妙的图像语言中捕捉信息,体会蕴含其中的童真童趣,在情境中尝试表演故事,感受英语绘本语言独特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基于儿童发展的“植入性”英语阅读教学》一文,在东洲小学教育管理集团文化英语课堂研讨中作专题发言,后发表于省级期刊。这种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文化课堂的研究,使得文化课堂不断向前发展。

(三)课程撬动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早在多年前,东洲小学的教师们为了改变国家课程一枝独秀和儿童精神世界单调贫乏的现状,精心设计了适合每一个儿童发展的课程:文化语文、智慧数学、文化英语、生态艺术、快乐体育、综合实践六大校本课程,追求多元整合、丰富、开放,关注课程创生的价值,通过丰富的课程形态,来培养出更多有丰富的个人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的文化人而不是知识人。如今,学校的课程已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在课程研发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是关键,必须由原来的单调狭隘走向丰富开放,在文化课堂研究的大背景下把“教什么”做实、做优、做精。例如:祝禧校长执教的《蝴蝶翩翩》为主题的文化语文课,借助“e学习”平台进行文化阅读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并整合文化资源中的“相似块”,形成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教育文化活动。《蝴蝶翩翩》涉及的文本资源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等。教师从基于儿童的学习实际出发整合课程资源,通过精心编制“阅读地图”,使遴选后的资源如无声的导游引领儿童进入充满挑战的阅读之旅,在自主、探究、合作中促使儿童由文学意象形成综合知识、能力与情感,以及美的精神[1]。丰富的课程资源、自主的学习方式、唯美的教学情境进一步丰富了文化课堂的样态。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分享自主探究的乐趣,发现合作学习的魅力,感受课程文化的清香,教师更多地让位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家校联动

文化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通过《告家长书》、家长开放日、翼校通、家长学院等平台让文化课堂的价值、理念、要领、评价等获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同频共振,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互通互融。2015年上半年,学校开展了数学学科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文化课堂的研究。五(8)班作为实验班级,学生人手一台iPad。平板电脑会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家长们并不怀疑,但他们担心的是,孩子会不会沉溺于游戏,会不会导致视力下降等。针对这些疑问,学校专门召开了实验班级家长会。“我们希望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学得更有趣,更自主、更有效。”“我们制订了《iPad使用公约》,明确使用的方法和要求。”“教师不开启外网的话,学生是无法登录到外网的,更不可能玩游戏”“一般在课堂上,iPad的使用时间会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且不是所有课程都使用iPad。”实验班的翟秀炜老师对家长们的疑惑一一进行了解答。家长们纷纷表示支持学校的这项改革,有的还帮助孩子自主熟悉iPad中安装的各种软件,同时监督好孩子在家使用iPad的情况。良好的家校互动,最终让这项“互联网+文化课堂”的改革得以顺利开展。

三、文化课堂的评价方式

文化课堂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五种气质”的培养:即底气——课堂上底蕴丰厚,各科都有足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灵气——课堂上踊跃发言、知识面广,发言面不少于80%。锐气——课堂上敢于质疑提问、勇于探究。大气——课堂上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展示。帅气——课堂发言落落大方,声音响亮,板演工整。为了把文化课堂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每一节课上,学校制订了东洲小学“文化课堂”观察表,具体从学生表现和教师表现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学生表现关注学习状态、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分享、质疑反思和学习水平等六个方面,教师表现关注情感带入、活动带入、生活带入、艺术带入、智慧带入等五个方面,同时,明确“学”的用时总量少于整堂课的三分之二,则不能评为优课。文化课堂观察表引领教师把握文化课堂的基本要点,从规范走向创造。

四、文化课堂呼唤文化教师

文化教师的培养是文化课堂最重要的支撑,一切教育理念的落实、课堂方式的变革都要依靠教师。文化教师的培养针对所有的教师,主要是进行文化阅读、文化沙龙、文化讲坛、文化欣赏和文化创造。教师应是文化人,只有将教师培养成有着人文情怀的人才能实现文化课堂。不管是共读一本书,还是围绕主题进行思想碰撞;不管是在“北斗星”大讲坛上进行成果分享,还是亲临现场观摩优秀话剧、音乐会、球赛;不管是班级特色课程的开发,还是参加各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不管是微课的制作,还是省市级课题的研究;不管是参加名师导师团、送教团还是远赴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地考察,这些独具个性的研修方式,让教师们站在文化的大背景下立体成长着,为文化课堂的营建注入了源头活水[2]。

此外,学校相继成立了九大学科工作室。各个工作室都确立了领衔人和核心团队成员,通过核心团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在学科建设和文化课堂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学术才能、专业才能和管理才能,为文化课堂打造精品课例,出优质成果。青年教师曹亚男老师自2014年2月加入南通市文化语文工作室以来,在领衔人祝禧及团队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研发了富有班级特色的“经典吟诵课程”和“绘本讲述课程”。曹老师带领着“大手小手班”的孩子们,从“读”到“诵”到“吟”到“唱”,体会诗词歌赋中的情味、韵味,让孩子们的身心受到艺术和经典文化的濡染。曹老师短短两年多时间执教省市级公开课十余节,成长为“亲近母语”点灯人飞翔计划导师团导师,“六和公益”组织资深培训师,入围2015年“全人教育奖”,被评为海门市教坛新秀。文化课堂的研究为教师的成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五、文化课堂的研究成果

(一)教师层面

学校先后走出了6位特级教师,70多位县市级教育骨干,他们无一不是文化课堂的实践者。“儿童文化语文教育研究”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心理—道德教育研究”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发表文化课堂专题论文80余篇,执教文化课堂研究课160多节。

(二)学生层面

一是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经成为东小学生标志性的学习方式。课堂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仅仅依靠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生活中让这种学习方式得以延展和提升。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对人生有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深刻理解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文化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在文化课堂的浸润下,东小学生的阅读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都有了明显提高。他们深厚的学科素养得以完美呈现:无论是顾人豪同学被评为全国十佳“读书小榜样”,还是每学期有600多篇的学生作品发表;无论是东东合唱团在省市比赛中屡屡夺冠,还是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创造海门市比赛七连冠的奇迹;无论是东东生活创意社团创编的“俄罗斯方块”登上了央视舞台,还是东东机器人社团走出了7名世界冠军、14名世界亚军等等。这些足以验证了东小学子的底气、灵气、帅气、锐气和大气。

(三)学校层面

学校承办市级以上文化课堂专题研讨活动20多次,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30多个。文化课堂的实践已经推广到东洲小学教育管理集团各个校区,学校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学校,成为江苏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南通市情境教育实验学校,文化课堂成了新生活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文化学家皮尔森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文化课堂的研究亦是如此。我们期待儿童能从中获得高尚的德性、丰盈的智慧、健壮的体魄、丰富的美感、幸福的生活,让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文化课堂上,朝向美的彼岸,浅吟轻唱,一路欢歌!

参考文献:

[1]祝禧.意象构建读出文学的真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55.

[2]祝禧.在新生活学校文化仪式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1.

责任编辑:石萍

作者:施剑

上一篇:新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儒家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