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美术院校公共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思索

2022-09-20

公共艺术最初概念的形成和较大规模的实施, 是以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 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实施为标志的, 此后, 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在我国, 公共艺术是还算一个新概念, 并不为广大国人所熟知。这个概念的提出及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 与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随着公共艺术在我国发展, 公共艺术不仅成了国内美术界或美术理论界时尚的一个话题, 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引发了众多的关注。并且中国许多城市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 公共艺术建设更是方兴未艾, 大有如火如荼之势。面对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兴起以及社会对于公共艺术的需求, 作为艺术推动者和教育者的国内美术院校已经敏感地发现这一趋势——伴随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完善、繁荣, 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文化的经济中的一个文化经济产业, 显性和隐性地表示着现实和未来的一种行业需要。因此, 部分国内美术院校近年设立了公共艺术专业方向, 开始开展公共艺术的教学与研究。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美术院校开设了公共艺术专业:中国美术学院自2001年创办的视觉艺术学院就是以公共艺术为主开设相关专业, 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探索;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五、第六工作室, 公共艺术为其主导教学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有壁画与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天津美术学院2002年成立的现代艺术学院下属公共艺术系;汕头大学2004年成立的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中含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2007年开始招收公共艺术方向学生;公共艺术更是成为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重点学科, 但主要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高级研修班学员进行公共艺术教学的探索和传播等等。[1]

其中, 中国美术学院可以说是最早开设公共艺术专业方向, 是有意识地比较系统化建设公共艺术教学和研究体系的先行者。在设立公共艺术专业近5年的积累的基础上, 他们率先于2006年9月举办了“公共艺术专业申报论证会”, 邀请国内美术教育界专家论证国内公共艺术新增本科专业代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会上, 受邀论证会专家一致认可公共艺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由中国美术学院经由浙江省教育厅向国家教育部申报增设本科公共艺术专业代码。 (目前正处于教育部的正式批复中) 。[2]一旦公共艺术专业代码的正式审批以及国内目前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巨大社会需求, 国内更多美术院校对于相关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强也必将是一种趋势, 对于公共艺术专业在国内美术院校而言又将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尽管国内部分美术院校已经关注到公共艺术的兴起, 逐步开展公共艺术专业的教学和研究, 通过借鉴和教学研究实践, 逐步开始建立起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从事公共艺术领域教学和创作的人才。但是在专业理论课程建设方面, 却仍然存在着相对滞后的局面, 很多设置该专业的高校目前都未曾设置专门的理论课程。[3]这也是造成部分院校公共艺术专业的毕业生甚至出现了对于“公共艺术是什么”这一概念都表述不清的情况。[4]

当然存在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主观的, 也有客观的。就目前而言, 美术院校公共艺术专业理论课程建设相对滞后最主要是以下方面的情况影响:

首先, 公共艺术专业作为新专业, 是新概念、新事物, 自然在课程建设方面先天存在不足, 这也是该专业课程建设滞后最重要的原因。公共艺术专业作为新专业、新事物、新概念, 社会上是处于——“国内对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我认为非常模糊”[5]这么一种状态。它不像传统美术专业, 比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 社会和学生即便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 也有着较明确的概念和感性认识, 更何况这些专业由于多年的历史积淀, 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也相当多, 因此公共艺术专业也更需要理论课程来对学生乃至通过学生去传播公共艺术的概念。而公共艺术, 尽管甚至被提到了“时代”的高度, 社会开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要用比较简单的言词给它下判断, 做出理论的概括, 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基本原因是:已有的关于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与讨论, 主要从所谓“公共领域”的西方理论挪用衍生而来, 多半还离不开套用的西方社会背景或语境, 与中国本身, 乃至要放入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领域还是有一定距离;虽然由此展开的相关论题 (如艺术的公共性、公共艺术的政治学等等) 也有不少, 相关的论坛因为公共艺术的兴起也举办了不少 (深圳、北京、上海等地都有举办) , 虽然对于公共艺术在国内的理论拓展有积极意义, 但因处在较小的学术圈子里, 理论进展相对迟缓;对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至今尚无相对一致的认识, 究竟艺术作品中什么可以叫做公共艺术什么又不能算并不清晰, 有关公共艺术作品的口径在一些论者那里好像也没有定规, 往往被随意地拉大或缩小, 致使对公共艺术具体案例的阐释与解读也往往出现离常识相去甚远的情况, 权威性的理论著作还相对匮乏。所以就目前而言, 在理论发展有待成熟, 学界存在的理论探讨和争论, 公共艺术概念界定多样化, 在教学经验和实践积淀仍不够的情况下, 公共艺术理论课程不可能立即随公共艺术专业设立而设置, 更不用说建设完善, 仍然属于一种探索状态中, 需要有一个从无到有, 从有到成熟的过程。

其次, 美术院校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造成重视程度不够。美术院校长期以来专业教授主要由师徒传承的一种模式, 强调技艺上的学习和提高, 强调对创作的研究和探索, 在理论研究和探索方面往往有所欠缺, 具体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更容易被忽视, 这也造成理论课程设置和建设的相对滞后。公共艺术专业也不例外, 国内的设立该专业的美术院校在这方面大都迟缓。尽管如此, 也不能因噎废食, 忽视甚至忽略公共艺术专业理论课程。虽然, 在日常的教学中主讲的教师的言传身教, 会对专业理论会有所涉猎, 给予学生以理性认识, 但这种涉及由于往往都是强调专业技能学习的前提下附带的, 更不是以理论课程规范和要求设置的, 缺乏系统性, 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也不够。因此给予学生的这方面的认识也往往限于狭小的范围。学生实际对于相关概念和认识并不是非常地清晰。

再次, 就学生而言。受这种美术院校专业学习传统思维影响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 更多地专注于具体技能课程的学习和提高方面, 对于专业本身自发性的思考和学习不够, 也是理论课程未得到充分重视的一个方面。

当然, 作为公共艺术专业本身而言, 它的跨学科性、多元性和复合性, 也强化了公共艺术理论课程建设的难度, 也影响了公共艺术专业理论的建设进程。

但是, 无论从该专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完整性, 还是从教学解惑的角度, 乃至通过不断增加的走入社会的公共艺术专业学生社会教育作用, 扩大公共艺术的社会认知度的角度, 公共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加强的必要性都毋庸置疑:

首先, 公共艺术理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这也是大学专业教育本质决定。虽然美术院校更强调专业技艺的掌握和运用, 但大学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在培养手工匠, 理论学习是艺术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视技艺是对的, 不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不掌握熟练的艺术技巧, 将来很难进行艺术创作。但是, 艺术究竟不是技术, 艺术家除了有高超的专业技艺, 还要有思想。因此, 公共艺术专业学生必然需要公共艺术理论课程的设置。

同时, 公共艺术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是整个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逻辑性和完整性的体现。专业理论学习对于专业学习同样有着重要性:通过专业理论学习, 让学生对专业本身认识更清晰, 能提纲挈领地、指导性地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具目的性, 能让学生观念性与技术性结合, 思想认识方面有深度, 在专业学习和创作中纲举目张。对于学习者本身而言, 有助于思路清晰, 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明确性。否则如果不能了解“公共艺术是什么, 公共艺术的如何发展, 公共艺术创作为什么”这些基本概念和知识, 又从何谈厚积薄发, 又从何谈公共艺术创作, 又从何更好地发展和推广公共艺术, 又怎么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艺术家?

其次, 公共艺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可行性。伴随着公共艺术在国内外的兴起, 关于公共艺术学术讨论的增多以及国内理论研究实践的广泛进行, 近两三年来理论著作逐渐增多, 其中不少的指导性和可借鉴性。比如, 国内就有孙振华著的由江苏美术出版社2 0 0 3年出版的《公共艺术时代》、孙振华和鲁虹主编的由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公共艺术在中国》, 马钦忠著的由学林出版社2 0 0 4年版的《雕塑·空间·公共艺术》, 王洪义著的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 0 0 7年出版的《公共艺术概论》, 诸葛雨阳编著的由中国电力出版社007年出版的《公共艺术设计》等等都对公共艺术有了比较系统化的论述, 可以作为理论来源和教学参考, 只不过对于教学而言, 还需要结合各自教学实际进行组织和提炼。而且, 在这些理论著作增多的同时, 应该说已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美术院校在教学上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无论教师本身还是教学探索方面都有了一定经验, 这也是理论课程的成熟设置有了可能。

再次, 课程模块的安排方面。从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出发, 专业理论课程安排一般应安排专业学习的开始, 所以一般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为宜 (像国内施行“二段式”教学的院校, 如中国美术学院则开设于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宜) 。

从课程内容出发, 则应至少涉及公共艺术的概念, 它的源与流, 公共艺术在世界的发展情况, 特别是美国、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情况, 公共艺术发展方向, 公共艺术创作目的等基本问题, 有重点的结合案例, 以达到理论课程教育的目的。

从课时安排方面。按照课程内容一般按照每周2至4个课时, 3至六周完成12个课时左右, 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

总而言之, 国内一些美术院校应国内公共艺术的兴起之潮, 开设了公共艺术专业 (或专业方向) , 进行公共艺术人才的培养是美术院校的社会责任。但是在这些院校逐步设置公共艺术专业, 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探索的同时, 专业理论课程建设的加强同样也是整个公共艺术专业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若要公共艺术专业的成熟、完善, 以及接受公共艺术专业教育的学生能拥有更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投入公共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中。从而更好地发展公共艺术专业, 从时间上而言, 美术院校在转变观念的同时, 应加强建设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力度。同时, 在现有条件下, 整个理论课程开设和体系建设完善化具备着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假以时日, 公共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完善一定会助公共艺术专业在国内进一步拓展, 为公共艺术的人材培养火上添薪。

摘要:近年来,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概念和形式在中国兴起。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对于公共艺术建设存在巨大需求, 相应地国内部分美术院校应公共艺术兴起之潮开始设立公共艺术专业, 进行相关教学和研究的探索。尽管有了几年的积累, 国内公共艺术专业建设逐步趋向成熟和完善, 但理论课程建设由于先天及后天的因素却趄待加强。本文就此分析该专业理论课程建设的现状以及就如何加强提出自身的意见。

关键词:美术院校,公共艺术,专业理论课程

参考文献

[1]  王洪义著.公共艺术概论,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7, 1.

[2]  孙振华著.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 8.

[3]  孙振华, 鲁虹主编.公共艺术在中国.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 2004, 10.

[4]  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学林出版社, 2004, 7.

[5]  邹文.景观艺术设计论纲,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3, 8.

[6]  诸葛雨阳编著.公共艺术设计,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3.

上一篇: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启示下一篇:石墨烯改性玻纤材料的制备与脱水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