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审计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H市的领导违纪案例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再一次成为理论学者和工作实践者重点关注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分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审计心理,针对审计人员提出一些审计建议,为审计工作的实践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审计的全面发展。

第一篇:审计心理学论文范文

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与应对

摘要:受工作性质、社会广泛监督等因素影响,审计人员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审计全面覆盖形势下,为保障其高效、高质量开展工作,需要针对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的类型、成因和影响,通过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构建团队支持机制,增进审计人员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帮助其释放、缓解心理压力,提升个人工作效能。研究以审计工作人员主要面临的心理压力为基础,通过分析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对審计质量的影响,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审计工作人员 心理压力 审计质量 影响 应对机制

审计工作是一项客观审计要求与主观审计过程相结合的复杂活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受审计活动、被审对象等因素影响,审计工作人员通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难以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不仅直接影响了审计方法、审计工具的选择,还对审计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为有效改善审计工作质量,不仅要创新审计方法、更新审计理论体系,还要实时化解审计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确保高质量完成审计工作。

一、审计工作人员主要面临的心理压力

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通常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存在“审—被审”的心理博弈,受工作压力、被审对象的配合程度等因素影响,部分审计人员容易出现过度焦虑或紧张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审计经验相对较浅、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工作人员,更容易出现恐惧忧虑、畏难情绪,影响了审计质量。

1.工作压力:“严要求”引发的心理压力

为进一步提升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度,需要确保审计活动的专业水准与权威性,更好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责。一方面,在智慧审计及审计活动全面覆盖环境下,对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等要求,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专业的审计知识、审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等,要求审计人员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重视提升个人的专业审计技能。另一方面,随着审计过程、审计结果的透明度不断提升,审计人员在社会大众普遍监督下开展审计工作,面临更为广泛的监督机制,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心理负担。

2.行业压力:“治已病”引发的心理压力

审计工作是以“查病治病,防范未病”为导向,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的监督活动,工作性质具有一定约束力与法律效力。因此,审计工作多处于“审—被审”的心理博弈状态,需要审计人员始终保持较高的注意力与工作压力。此外,被审计对象受认知心理影响,存在相对明显的抵触情绪。面对审计结果及整改意见,难以用积极、主动的心态来解决,出现了从众、应付等负面心态,容易挫伤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其他压力:多元困境引发的心理压力

审计工作具有持续性、系统化特征,为保障审计活动有序开展,需要审计工作人员持久参与,特殊的工作性质引发了多元压力。一是受工作性质影响,审计工作人员需要长期出差,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由于审计工作人员缺少陪伴家人、照料家庭的时间,容易产生心理负疚感。二是受生活压力影响,审计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但个人收入一般,内心缺乏必要的成就感,容易出现“付出-获得”的心理矛盾,产生挫败情绪[ 1 ]。

二、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为做好审计质量控制工作,需要明确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完善审计反馈流程。在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力进程中,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往往会转移到工作中,具体体现为审计效率不高、质量低下等问题,甚至会造成工作人员的心理懈怠情绪,妨碍和影响审计工作的有序实施。

1.增加审计失误概率,难以保障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论是国家审计人员,还是从事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都需要承担项目复杂、业务难度大和数量众多的审计工作,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荷量。一是当被审对象的规模庞大、业务复杂时,审计工作人员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随着审计时限不断临近,甚至超出了审计人员的可控范围,难以确保审计人员具备充足时间来执行完善的审计程序,不得不采取压缩时间,甚至提前终止相关审计程序,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与完整度。二是当审计工作人员长期面临较大工作压力及高强度负荷时,会产生相对明显的职业懈怠情绪,影响审计效率。比如,部分审计工作人员容易疏忽接受可信度不高的审计证据,或难以有效识别相对异常的审计数据,增加了审计失误的可能性。三是从影响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的现实根源看,工作量过大、工作复杂程度高是主要诱因,通过以审计工作人员签字客户数作为衡量和评估其审计工作忙碌程度的量化指标,工作量过大,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度。

2.疏于审计监督,难以保障审计结果的实际质量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定量的工作压力能够产生正向激励与监督约束效果,激发审计工作者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机。第一,从理论视角看,审计工作人员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就能有效保障审计质量。但在具体审计过程中,不同审计人员对其理解与认识不同,一旦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较大,就容易丧失对《独立审计准则》的坚守,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第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与审计对象之间通过长期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信任伙伴关系,会逐渐淡化和减弱审计工作人员的质疑心理,容易放松或忽略对审计对象的公正监督,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合理控制审计任期,通过适当控制审计人员的心理压力,消除审计人员过度自信的消极心理。

三、缓解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的相关建议

为有效化解审计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结合心理学、审计学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分析心理压力对审计工作质量的具体影响,从提升专业水平、完善人文关怀和做好常态沟通等角度,探寻释放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的策略。

1.专业层面:以“强技能”化解职业风险,释放心理压力

良好、扎实的审计技能是审计工作人员从容面对审计工作,有效减少和规避负面心理压力的关键基础。要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学习意识,通过完善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体系,增强其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促使其成长为审计领域的“行家里手”。第一,要做好审计工作人员的学历继续教育及审计知识教育培训,通过构建“互联网+培训”机制、办好“审计学堂”,持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水平与专业度,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确保审计工作人员能做出正确、专业的审计判断。第二,要完善内部轮岗交流机制,使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在不同审计工作场景中得到有效锻炼,形成处理复杂审计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第三,要发挥制度优势,注重总结审计工作经验。以制度形式,将内部优秀经验和主要做法提炼转化为具体制度,助力审计工作人员全面提升审计技能。要定期做好审计质量总结工作,通过交流审计工作心得,避免审计工作人员过度依赖审计工作经验,化解审计工作人员的思维惯性或心理压力,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2.组织层面:以“善管理”化解工作压力,增强自我效能

从审计环境看,审计工作人员仍呈现严重的紧缺问题,如果不能合理控制审计工作任务量,极易引发“高压低效”的现实問题。因此,要综合考虑审计工作特征、行业因素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审计工作压力指标。首先,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为审计工作人员分配适当、合理的工作任务量,通过合理设置绩效考核体系,避免出现超负荷参与审计工作现象,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要充分把握时间压力的双刃效应,积极发挥时间压力在提升工作绩效、幸福感方面的正向激励作用。其次,审计工作人员要完善学习机制,注重掌握心理学、审计学知识,并能够熟练操作必备的智慧审计系统和操作软件,学会使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培养审计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反思习惯,养成耐心细心、客观细查等审计意识,有效规避审计工作风险。最后,相关机构应正视工作压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通过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减轻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分配公平感,激发其创造力。通过构建分权型团队、专长型团队,合理配置团队人力资源,构建相对完善的支持机制,从而缓解和释放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3.个人层面:以“增动力”化解心理压力,强化自我激励

随着国家审计法规及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审计工作需要承担的行业要求更高,特别是在智慧审计、审计全覆盖环境下,需要审计人员完善自我调节,强化自我激励,通过及时释放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优化审计工作质量。一是要面向审计工作人员开展常态化的审计精神教育,通过强化审计使命意识,夯实审计思想根基,淬炼审计干部思想,强化审计干部专业技能,持续引领审计工作高质量、高效能开展。二是要充分做好审计“家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审计主题教育,举办传递审计文化特色活动,保持慎独慎微、严谨细致的工作文化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三是要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工匠精神”。与消极情绪相比,积极情绪更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创造力表现。通过引导和培养审计工作人员对审计工作充满热情、专注力,形成精益求精的良好从业心态。要重视做好审计经验总结,通过明确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详细梳理审计风险点,从而确保依法、规范开展审计,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四、结语

当前审计工作仍是“由人主导”的审计活动,受工作性质、监督约束职责等因素影响,审计工作人员普遍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为有效开展审计工作,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加强思想建设,通过改善个人心理素质,严格遵循审计法律及相关法规,积极推动依法、廉洁和高效审计。此外,相关机构要为审计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通过搭建内部互助平台,增强审计人员的心理归属感,实现“减压增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人机协同智能下的合作创新促进机制”;项目编号:19FSHB010)

【参 考 文 献】

[1]余玉苗;宋子龙;刘颖斐.年报预约披露、时间压力传导与独立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16,(2):58-65.

(责任编辑:姜秀靓)

作者:王梦莹

第二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审计心理研究

【摘要】H市的领导违纪案例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再一次成为理论学者和工作实践者重点关注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分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审计心理,针对审计人员提出一些审计建议,为审计工作的实践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审计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领导干部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审计心理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自然资源稀缺,利用效率低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也提出了“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的要求。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科学。凡是有人活动的领域就有心理学。审计工作的实践离不开审计人员,审计人员进行监督活动时必然伴随着心理活动。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分支,审计心理学是在研究审计活动过程中三种关系人(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人)的心理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三种关系人面对审计事实产生的心理活动反应,从而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文献综述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研究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发展。作为保护环境的一种管理手段,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逐渐得到重视。蔡春认为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体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组织也可以进行辅助,促进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深度交叉融合,从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陈献东提出保护环境的责任不仅仅应该是政府的责任,内部审计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公众也应参与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黄溶冰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体应该以各级审计机关为主,采取上级审下级的模式。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体只有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对象应该是各个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二)审计心理学相关研究

审计心理学是一个新领域,国内关于审计心理学研究较少,发表的文章也不多。南京审计学院王会金教授在审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建立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审计心理学,探讨了审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与发展及审计各个阶段的心理等。隋玉银等提出了研究审计心理学对于审计领域的重要意义。袁晓勇提出了在舞弊审计中,矫正各类被审计人的不良心理是非常必要的。王小红等提出我国应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重视审计心理学的研究,既要重视审计主体心理分析,又要重视审计客体心理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很多学者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表现出很大的关注,但其理论基础还很薄弱,很多方面还没有达到共识。审计心理学的研究肯定了心理学在审计领域中的运用,审计心理学与审计实践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心理分析

(一)审计授权人心理

不管审计授权还是委托,都带有特定的动机目的。动机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心動机目的,另一种是表面动机目的。审计人员在接受授权委托时要分析授权人的真实意图,即授权人的内心动机目的,不要急于按照表面动机目的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授权可能出于服务心理,鉴证心理,维护心理,问责心理以及纠风心理。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查证干部任职前后所在地区主要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情况,判断其是否存在严重损毁自然资源资产和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典型问题,是否存在挪用占用开发或建设中的资金以及经济效益,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二)审计主体心理

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初始阶段也就是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容易有畏惧心理,因为被审计人是领导干部或是审计人员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从而对审计工作产生了畏惧心理。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容易出现拖延心理,由于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审计人员希望反复的确认,客观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过长时间的工作,审计项目进入终结阶段。这个阶段审计报告的编写,档案的整理等成了细枝末节,审计人员往往容易有懈怠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审计项目的进程就会被拖延。

审计工作的进行离不开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心理情绪对审计质量审计效率的影响十分重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对象一般是领导干部,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容易给审计人员带来心理压力。所以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不平等领导干部处于心理优势的问题,不利于审计工作顺利完成。针对这种心理不平等,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审计工作的进行,比如选取自己熟悉的地方进行谈话,掌握分寸有的放矢,在心理上给对方一定的压力,扩大调查范围,取得实证。这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对问题的处理,交流与沟通能力等。

审计工作也离不开被审计者的配合,被审计者的心理也对审计工作有着重要影响。被审计者的防范心理和厌烦心理会使审计工作进度缓慢,被审计者的配合可以为审计工作节省时间成本,但是容易让审计人员忽视一些重要问题,比如被审计者是否存在误导审计人员的现象。所以审计人员应该时刻保持职业谨慎,不能大意。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综上,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会金.审计心理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李晓波,姜法竹,王树锋.审计心理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5):3-9.

[4]陈献东.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4(5):15-19.

[5]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几点认识[J].审计研究,2014(6):3-9.

[6]王小红,张丽丽,晁军宁.基于审计心理学的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0:136-138.

[7]王会金.审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及发展趋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1):16-22.

作者:赵阳

第三篇:管理学视角下的我国政府审计资源整合

摘要:本文认为,随着社会公众对政府要求的提高和政府自身建设的不断深入,管理学正在越来越多地渗入到政府行政中。政府审计作为重要的职能部门,面对环境变化和资源约束,提出了整合审计资源的规划。在审计资源的整合中,可以引入管理学的原理与方法,从管理学的视角探索资源整合的路径。政府审计具有资源整合的优势和一定的制约条件,应当科学规划审计项目、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充分整合内外部的审计资源。

关键词:管理学 政府审计 资源整合 实施

一、引言

政府是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是接受人民委托,利用公共资源,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管理机构。一方面政府为礼会提供服务,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优良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合理运用资源,注重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政府在依法行使权力的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经济资源作保障,也必须受到资源提供者(社会公众)及其代表、国家法令、合同协议及其他约定的限制,必须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有效性和效果负责。在现代社会的民主进程中,公众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增强,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政府程序繁杂、层级分明、运行僵化、开支庞大、效率低下的弊病,引起公众对政府的不满,也促使包括政府及其管理当局在内的利益团体思考和研究对传统公共行政体制的变革,并将这种变革的思考和研究成果付诸实施。在变革中管理学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无可争议地渗透到了政府的公共行政中,成为变革的理论基础之一。虽然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存在本质的区别,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优越于传统的公共部门的管理方法,而且公共部门的管理与私人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什么区别,作为管理有共同的本质。管理学强调绩效、管理技术、创新、质量、顾客满意度等,为政府行政的变革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甚至管理学的思想和方法直接运用于公共行政,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改善政府形象。这不仅体脱在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些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寻求适应市场分化、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范围竞争的“企业化政府模式”,建立高效、高质量、低成本、有健全的责任体制的新型政府行政管理。

二、我国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相关性分析

(一)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动因分析 随着政府审计的不断深入,以及审计对象的复杂化,政府审计正面临着挑战。政府审计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工具,同时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监督的期望越来越高,而政府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却更加突出。对此,审计署将“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整合审计资源”列为未来国家审计的三项基础工作之一,中国审计学会也将“政府审计的资源整合与利用”列入了审计理论研究规划。我国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动因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审计资源的约束。政府行动能力的基础是获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用好用足,实现价值增值,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一定时期之内,政府审计拥有的审计资源是有限的。政府审计是政府的行政机构,其资源主要来自财政预算,财政预算不仅总额有限,而且不同开支的比例结构也是受到法律法规严格限制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公众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力。在短期内,政府审计不可能任意从财政预算中多获得份额,只能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安排审计任务,完成审计使命。现有审计资源的约束和审计固有任务的压力,促使政府审计机构必须科学整合审计资源,挖掘潜力,使有限的审计资源产生更多的审计效益,从长远看,在市场经济中,因为资源总是配置在最有效率的地方,所以,政府审计机构通过整合现有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增加效益,提升组织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国家财政将会以其贡献而给与相应的补偿,政府审计也将能得到更多的审计资源。

(2)树立高效节约政府机构的要求。现代政府以高效、高质量、低成本、廉洁、科学管理等特征而区别于传统政府。作为经济监督和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拥有一定审计查处权力的政府审计机构,更应该成为高效、节约、廉政的典范,珍视公众寄予的特别期望,不但要对公共资源在有关部门和机构中使用的安全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而且还要提高本身公共资源使用效率,要降低审计成本,树立成本一收益责任意识。所以,政府审计机构要借助审计资源的科学整合手段,树立自身形象,顺应公众的要求。

(3)体现权威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审计实践中,存在着重复审计的问题。由于我国行政管理权力分配下的条块分割,一个单位可能有多个管理部门,会出现一个单位被多个监督管理机构审查的状况,在政府权威性得以表现的同时,导致了重复审计,给被审计单位带来过多的压力和负担,增加了交易成本。现代政府是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法治、人本和亲民的政府,应当摒弃漠视社会各主体权利的官僚主义,以人为本,关心民愿。通过审计资源整合,审计计划和项目的科学管理,可以合理安排筹划,减少对被审计单位不必要的重复审计,减轻被审计单位的负担,切实体现政府服务职能。

(4)进一步满足公众对政府审计的需求,加强审计_监督。政府审计机构是政府设立的监督机构,而政府又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组织。在私人领域,非常关注顾客的需要,私人部门必须为顾客提供所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尽力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才能得到顾客的承认,体现存在的意义。在政府审计关系中,政府审计的委托人是政府,而政府的委托人又是公众,所以,公众是政府审计的终极委托人,是政府审计的“顾客”,政府审计必须以达到公众的要求和满意度作为使命和最终目标。现实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的变迁,不仅使公共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继续受到公众的关注,而且效益性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不仅要有量的要求,还要有质的保证。面对公众的需求,必须要整合有限的审计资源,使政府审计以较少或同样的资源实施更多的审计,产生更多的成果,更好维护公共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满足公众对审计监督的要求。

(二)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当一个组织确定了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就要进行相关的环境、机会、优势和劣势等的分析,以正确制定计划和保障有效实施。如果将政府的审计资源整合作为政府审计的一项顺应时势的变革,并使这种变革取得成效,必须分析其中存在的变革优势和制约条件,才能制定出更可行有效的措施。

(1)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优势条件。政府的制度创新优势。制度创新是改变一种制度安排,实现其价值增值的过程。制度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仅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撑,也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政府在制度创新中具有强制优势、组织优势、效率优势,因而政府制度创新通常是交易成本最低的创新形式。政府既可以为制度创新提供外在的、适合的制度环境支持,也可以通过拥有的国家权力强制实施,而且政府有比较完整的组织系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耗费实施新制度安排。政府审计资源整合可以看成是政府审计的一项制度创新,政府审计组织既是制度创新的需求者,又可以成为制度创新的供给者,保证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低成本和有效

性。政府审计机构内部的共识。源自外部期望和内部压力而产生的组织的自发变革,可以减少沟通成本和变革的阻力,获得对于变革的普遍支持,增加成功的几率。从上级审计机关到基层审计单位,都提出了审计资源整合的要求。审计署特别制定的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划中,将整合审计资源列为了未来国家审计的三项基础工作之一。最高领导的发动增强了变革的权威性和执行效力。查阅有关文献,各省市县审计机关在工作总结和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在审计中要整合审计资源,实现整体联动。政府审计机构的体制优势。我国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有三个特征:一是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领导;二是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同时受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三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即我国政府审计在组织体制上具有上下级的垂直关系。在管理学中,这种管理方法被称为管理的行政方法,上级行政组织可以依靠权威直接指挥下属的工作,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等特点,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各部门密切配合和协调,发挥管理职能,有效而迅速地进行组织的活动。上级审计机关可以依据业务领导优势组织协调审计活动,传达信息,为系统内部的审计资源整合提供了组织基础。政府审计机构的地位优势。要达到既定的目标,政府必须综合利用政治、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不仅在组织内部进行动员,而且要在全社会实行动员,获得社会支持。政府的这种主要以权威为依托的社会力量动员,意味着自愿服从、政令畅通无阻,以及成本的最小化。当前,我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还拥有经济资源配置权、社会事务管理权,这些权力为政府获取、运用和整合相关资源提供了行动的基础。我国的政府审计部门与社会审计组织、单位内部审计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对于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机构同样有一定的监督权。这种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渊源关系和管理关系,为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在审计资源整合中,政府审计可以借助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主体的人力和智力,以及相关的已有审计成果,增加可运用的审计资源,减少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2)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制约因素。机构体制的制约。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实行条块分割管理,审计管辖范围也呈条块分割状态,如中央所属单位不属于地方审计机关管辖,地方审计机关无权审计。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内设机构也是分行业设置,强调上下对口,各机构只负责自身的审计业务。综合部门权力较小,难以整体协调。另外,各地方、各部门的审计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级行政管理的制约,存在着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影响了审计资源的整合。成本效益的制约。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政府同样要关注成本与效益问题,将成本观念引入日常的政府行政管理。政府审计资源整合,能够带来效率提高、减少被审计单位负担的效果,但是同样存在整合的成本。沟通成本、培训成本、协调成本、付费成本等。针对政府管理实践,有的研究者指出,通过民营化和签约外包来实现公共部门市场化的做法,可能会使成本提高,而且民营化和签约外包使合同的执行和责任的追究变得复杂和难以实现,带来更多的技术和政治问题。私营企业的技术运用于公共部门也存在着许多自相矛盾和弱点。“竞争和调控之间存在矛盾”导致行政的公正性和公共性很难得到保证。此外,还有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责任问题,不同审计规则的遵守问题,外包审计的质量控制问题,政府审计、社会审计、被审计单位的幕后交易问题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思索和探讨的。

三、我国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途径

(一)内部整合:政府审计内部的资源整合 组织的有效运行,要求设计的组织结构合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正趋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矩阵组织富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项目小组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完成重要的任务。通过合理的组合和安排,在总的人财物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企业的组织结构改善为政府部门整合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审计组织内部,通过建立能够有效协调人力、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操作系统,将有限的审计资源运用在最有成效、最能满足需要、最能反映工作业绩的地方。比如,简化科室设置,按照审计任务在科室中公开招标;构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网络,对审计项目在时间、人员上进行具体、合理和科学的配置;集中业务骨干,打破处室界限,有针对性地查处重点、热点问题;还可以利用审计机关垂直领导的便利,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省市县范围内进行资源的调度、重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整体推进。目前在政府审计实践中,一些政府审计部门也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审计署南京办试行动态管理,江西国债审计、海口关税审计、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财务收支审计等采用负责处室牵头其他处室配合的方式,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审计,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

(二)外部整合:政府审计与外部其他审计机构、组织的资源整合 外部环境的因素是整合的潜在资源或完成组织使命的同盟,内外部的界限变得模糊。针对组织重构、政府角色与职能的转换,政府需要结合民间的力量与资源,蓄积充沛的社会资本,从政府威权管理向平权管理转型,增强与社会的互信与凝聚力,提升与民间各行动主体的互动能量与品质,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在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已经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的垄断,将一些公共服务向市场开放,允许和鼓励私人企业进入,将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更多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形成政府与私人的竞争,或者缩减政府的服务范围甚至政府从该公共服务中退出。这一方面增加了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从公共资源的审计领域来讲,我国已将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大部分转移给了社会审计机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更大程度让社会审计机构介入,开展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合作。政府审计可以运用对社会审计的地位优势,联合社会审计机构,借用社会审计的人力资源及其专业智力知识,也可以利用社会审计已有的审计信息,适当减少对被审计单位再审计的程度和次数。业务外包也正在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选择,把一些重要但非核心的业务职能实行外包,这样可以把最优势的资源集中起来进行安排。政府审计可以将一般常规性审计项目委托社会审计去实施,由政府支付一定的审计费用,同时进行审计质量监督。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同样是政府审计可以整合的资源。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更加熟悉内部审计环境,审计方法灵活多样,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降低审计成本。通过外部整合,政府审计可以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用于重大审计项目,发挥宏观监督和绩效评价的作用。

四、我国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实施

(一)科学规划审计项目 现行审计资源配置主要是以审计机关内部科室为单位,综合部门加以汇总的方式进行,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固然可以提高某项专业审计的工作效率,但也导致了部门功能单一化的问题。特定部门只负责特定领域和范畴内的问题,一旦工作对象发生改变,或者出现综合性问题时,就会出现功能僵化和紊乱的现象。这种方式不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也不利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应当以审计项目为基础,通过审计前的调查准备对审计项目进行分析归类,科学合理确定审计项目,从管理和组织架构的角度进行审计资源和审计对象的优化配置,采用灵活的组织结构形式,对综合性较强的审计项目,打破处室界限,抽调不同专业审计和综合部门人员组成审计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对于重大审计项目,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行审计资源整合,如审计机关上下级联动和引入外部审计力量。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对于政府审计,审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身为公务员的政府审计人员的行为,审计人员是审计资源的主体,是审计资源整合的关键。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实施需要有能力有责任的政府审计人员来完成,其关键在于对他们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是否完整、统一和有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人的行为起点是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通过设置物质与精神奖励,使人产生动机,从而产生积极的行动,来实现组织的目标。针对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来讲,除了物质的激励,应当提供更多的精神性激励资源,激发责任心和成就感。肯定成绩、公开表扬嘉奖、鼓励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和工作总结以至职务晋升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激励手段。另外,如果政府审计人员从审计资源整合中切实感受到了效率的提高和成果的扩大,成为这一行为的利益共享者,他们也会接受并积极参与其中,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激励。在良好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学习型的政府审计机关也是十分重要的。彼得·圣吉在《第五次修炼》中指出:企业应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其标准之一是要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分享组织中的知识,学习要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借助这一观念,政府审计机关也应当学习与成长,提升审计人员的价值,提高审计人员的“满意程度”,通过“乐业”而进一步“爱业”、“敬业”,从根本上增加政府审计的竞争力。

(编辑 聂慧丽)

作者:陆晓晖

上一篇: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