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责任论文范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审计责任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彰显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是对经济责任审计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为重新审视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完善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

第一篇:审计责任论文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探讨

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标志着我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走向了制度化,同时,也表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走向了成熟。特别是根据实际情况区分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轻重不同的三种责任,是在以往规定基础上的重要创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在界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具体经济责任时仍面临一些困惑,不同的审计人员对于经济责任界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做法。就经济责任界定的标准,笔者试图与审计人员进行探讨。

一、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中面临的困惑

1.履职制度不健全,义务规定不明确。

《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了经济责任的概念,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作出规定,造成审计机关在界定经济责任时,面临无的放矢的尴尬。例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关注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而对于什么是重大经济决策,我国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只能在实际工作中,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重大经济决策的标准,从而开展审计工作,这种做法易导致不同地区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参差不齐。

2.《规定》界定责任标准仍不全面,操作中依赖审计实践经验,弹性较大。

《规定》第三十四条明确,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同时,分别在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对三类责任的界定标准进行了规定。应该说,上述内容为审计机关界定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提供了操作原则,但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操作方法各异,依赖审计经验的比重较大,审计人员无形中拥有了自由裁量权。

如,第三十五条规定“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领导干部应承担直接责任,而在实际工作中就存在“决策应该进行集体研究但没有进行,却并没有造成后果”的现象,那么此种情况是否属于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內部管理规定的行为呢?如果属于,那么直接责任的界定范围未免过宽,如果不属于,那么又很符合这一规定的形式要件。最终审计的结果,基本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

3.《规定》界定标准与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目前一种比较普遍但不很适当的理解和做法,是把直接责任等同于“主管工作责任”,即领导干部直接主管的部门、主管工作出现问题的责任,此外的问题都是领导责任(有一种观点是:领导责任等同于不负责任)。经济责任如果按照“主管财务工作”来理解,那么领导干部如果不主管财务工作,岂不是不用承担直接责任?目前有的企业领导和地方政府领导正是通过“不分管财务或财政部门”的办法,来规避直接责任的。

其实根据现行会计法和审计法规定,单位领导对履行财务收支的职责义务,在多处明确规定要承担直接责任。如《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但从审计实施效果来看,这种理解和做法很难行得通,大部分领导干部的财务收支问题因其不直接分管财务都归结为领导责任。

4.经济责任链条该不该建立的疑惑未解决。

根据两办规定的精神,审计机关应当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应当承担的三个责任(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那么这三种责任是否应存在一个责任链条呢?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不承担直接责任的情况下,谁来承担直接责任呢?从目前的实践看,界定经济责任的链条尚未形成,对于界定为领导责任的问题,是否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界定何人承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这一问题实践中审计人员的认识还不一致。

笔者认为,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中查证认定的所有问题,审计机关应当追求和实现经济责任界定的责任链条,即不能断开,要根据审计认定的事实,由相应的领导干部填补这个链条,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坚持这个原则,形成责任链条,才能使经济责任人格化,使之落到实处。经济责任审计要避免经济责任空泛化,为下一步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问责”奠定基础,有必要坚持这个原则。

5.决策程序合法的前提下界定经济责任操作不一。

《规定》明确: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应承担主管责任。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有一种误解,即程序合法就不必承担经济责任,似乎只要决策程序经过集体讨论、多数同意,主要领导对于企业经营发生的重大失误就可以不承担经济责任,或者只承担领导责任。《审计法》第二十五条、两办规定第四条,都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履行财政财务收支的责任或“职责义务”,都没有规定与决策程序相关联。因此,按照法律法规,经济责任与程序合法无直接关联,集体讨论的意见不能免除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更不能作为规避或推卸经济责任的借口;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更不能以“程序合法”免除经济责任。

如果以程序合法代替经济责任,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也很难操作。首先,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都以经营业绩、财务收支状况作为考核依据,以程序合法替代经济责任,则于法无据。其次,审查“程序”不是审计机关的专长,也超出审计责任,更不符合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审计中难以操作。

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界定困难的解决路径

一是推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制度化。

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为平台,探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制度化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和依法行政的背景下,推动制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行政规定,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同时,也为审计机关具体界定经济责任提供规范的操作依据。更重要的是,对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健全完善责任制、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进一步总结经验,细化《规定》。

以《规定》颁布实施为契机,以审中交流研讨会、审后总结汇报会等形式为载体,同时,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标准与实践操作的课题研究活动,进一步总结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中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细化《规定》或出台实施细则,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标准更具操作性。

三是加强参审人员培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仍带有其他审计模式的影子,如,审计内容不够全面,仍然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缺乏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全面审计,特别是还不能完全实现“带着责任找问题”的工作模式,最终影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客观评价。对此,应通过强化审前培训等手段,提高参审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水平,为客观、准确界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类别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

作者:韩民

第二篇:创新基层经济责任审计新思路,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彰显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是对经济责任审计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为重新审视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完善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度假区”)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可知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创新基层经济责任审计思路,优化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创新审计方式、严控审计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强化审计整改和问责,建立“负面清单”和“销号”制度等。综合利用審计成果,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层面分析问题,研究制定对策,更加深入地发挥基层审计的服务与监督作用。

关键词: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新思路;审计新模式

一、度假区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时效性不强,审计结果利用不理想

目前各级组织人事和干部管理部门往往是在领导干部离任、调任或提拔之后才提出审计委托,“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较普遍,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的现象。这种情况下被审计对象往往已经调离或升迁,所以会产生对审计结果不够重视,而对于接任领导干部而言,则是新官不愿理旧账,容易出现配合不力,甚至推诿的情况,致使审计人员取证难,不易及时发现问题,也增加了审计风险。这种现象造成审计结论和评价未能及时有效的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审计成果利用不理想。

2.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

基层审计力量相对有限,人员少,任务重,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宜安排过多,否则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而干部任用管理、监督部门则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需要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现阶段,干部管理部门主要关注的是任后和离任审计,加上有些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变动相对频繁,基层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十分繁重,且常有时间要求,加大了审计风险。

3.审计思路相对保守,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拓宽

基层审计单位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其内容大多还停留在财务收支层面。在实施阶段,发现问题的媒介大都来源于账簿、报表、凭证上。在编写的审计报告中,对财务数据测算、分析,和发现的财务类问题占了大部分,对于贯彻执行国家和有关经济政策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内部管理情况、预算编制管理和执行情况等方面关注度还不够深入。

4.基层审计相对权威性不足,审计整改落实难度大

由于审计整改建议对审计整改对象并没有直接的行政强制力,被审计单位怎么整改才算是到位,基层审计单位应采取什么监督措施落实整改,审计整改缺乏评判的标准和依据,往往使审计整改不彻底。其次还难在被审计单位认识上,有些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审计工作的目的和作用还存在困惑,协调和沟通意识还不强。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是在被审计单位工作进行完以后才进行的,针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事后监督容易造成被审计单位误解,认为“工作已经做了,事情已经办了,钱也花了,审计部门说不合理、不规范,已是既定事实了”,因此对待审计发现的问题还不够重视。

二、促进基层经济责任审计优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探索审计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审计效能

转变方式,探索以任中审计为主的指导方针,客观灵活地对待先离后审的矛盾。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在干部管理机制中前移,积极推行“先审后离”的工作模式,提高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比例,并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组织程序,从而增加干部的责任感,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有效避免干部任用失误,提高组织威信。

同时推行基层干部离任经济责任事项阳光交接机制,增强干部责任意识,从而确保整体工作的连续性,实现无缝对接,使离任干部交得清楚、接任干部接得明白、前后任领导责任界线清晰。

(二)进一步优化审计新环境,加强协作,多部门联动,实现资源共享,高效有序的推进基层经济责任审计

整合各方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联动作用。针对特殊的审计项目可联合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国资、农办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共同组成审计组,共同参与审计工作,这样既可解决基层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状况,又能发挥各部门的整体力量,达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力量整合的目的。

(三)创新审计理念与方法,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加强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目标与思路的研究,利用数据信息系统技术从多层次、多领域的角度,探索新的审计信息分析方法,从纷繁复杂的大数据中挖掘其蕴含的价值,并提出合理预测和建议,为助推审计全覆盖打开新局面。

(四)强化审计整改和问责,建立完善问题“负面清单”和“销号”制度

1.研究完善跟踪整改机制。将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分类问责。对审计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实行“清单”式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目标和结果,要求被审计单位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任务细化、分解,并明确审计整改责任,形成一套整改销号清单责任体系。

2.建立整改问责机制。以审计结果中反映的问题为导向,建立整改台账,确定整改时间表,各被审计单位要落实整改责任人,对无特殊原因不执行审计整改或整改不力的被审计单位,将有关情况向纪检部门反映,进行立项督查,或与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屡审不改”等情节严重的单位进行问责,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总结

基层审计作为基层经济监督的守护者,在维护本地区财经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本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度假区审计工作日益纷繁复杂,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量和所担负的审计责任越发重大。通过不断强化和完善度假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更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好度假区经济发展“安全员”和权力运行“监督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伟平.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14(4)

[2]冀立迎.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路与创新[J]. 财经界(学术版),2014(4):239-239.

[3]马家平. 探索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J]. 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0):41-42.

[4]程诚. 新形势下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与建议[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3):38-38.

[5]梅丹. 基层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T市A区审计局为例[J]. 财政监督,2016(6):97-101.

作者: 刘德珍

第三篇:浅谈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范围及责任界定

【摘要】本文结合公司的审计探索和实践,从董事长承担的责任出发,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及相应的责任界定。

【关键词】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责任界定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审查考核,来正确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政治素质和决策水平,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规。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和国家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贪污腐败,促进廉政建设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一、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历程

最初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始于1984年,那个时期我国企业陆续实行了厂长负责制、承包制、租赁制,审计机关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有企业领导人员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为此,审计机关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研究探索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新思路。1986年底,审计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厂长(经理)调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对厂长(经理)离任审计进行了原则性规定,随后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开展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这就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了制度保证。

后来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国家陆续出台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20多年来,随着审计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审计内容不断完善,审计成效显著提高。

我们公司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立了审计部,负责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业务,这其中就包括公司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以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大多针对企业负责人,一般是指对企业的总经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对不主持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董事长则很少涉及。随着法人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于下属单位既有董事长又有总经理的,其董事长也要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对董事长的经济责任进行认定、审计范围如何确定的问题就摆到了我们内审人员的面前。目前,关于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比较成熟的、权威的指导意见尚不多,可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也不太多,为此,我们仔细研究了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和指导意见,经过我们内审人员的反复探讨,确定了“董事长管什么就审什么”原则,最终确定了针对董事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范围、审计方案和责任划分。下面就以我公司的审计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对董事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期抛砖引玉,互相学习。

二、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董事长的经济责任与总经理的经济责任不同,其往往是负责比较宏观的战略管理工作,在开展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时,应采用有别于总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根据《公司法》中针对董事长和董事会的相关规定、所任职的公司章程规定和实际工作分工,来确定董事长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然后确定审计范围、审计重点,从而制定审计方案,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下面进行具体论述:

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应定期召开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并主持。这就是董事长具体职责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时就要重点关注公司各种决策会议的如期召开情况,以判断公司法人治理机构是否正常运作、是否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

因为董事长领导董事会,所以还要关注董事会的履职情况,如《公司法》规定:董事会(董事)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第一,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第二,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第三,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第四,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第五,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第六,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第七,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第八,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第九,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

第十,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第十一,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根据以上董事会职责,我们认为董事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法人治理机构的健全情况

包括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首先公司治理机构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基本健全的。股东会、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应该符合公司法、公司章程的规定,和公司的治理结构、规模相称。所设部门机构应该能满足公司正常管理的需要,既不能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也不要出现职责划分不清、甚至无人承担的现象。

其次,还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制度能够涵盖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使得公司业务管理均有制度依据,能够以制度管人、以流程管事。

(二)股东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收集公司任职期间股东会资料,查看股东会决议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以判断董事会或经营管理层是否执行了股东会的相关决议。

(三)重大事项的决策情况

公司对外投资、重大资产购置、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等重大事项是否都经由董事会决定;决策程序是否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四)公司经营计划和财务方案决策情况

公司的经营计划、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等是否经过了董事会的审批。

(五)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

收集相关资料,核实公司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查看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否都由董事会决定。

(六)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情况

收集公司人事任免信息,查看公司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决定其报酬等事项是否均经过董事会的批复,是否符合公司的决策程序。

(七)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查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的建设情况,看其是否均经过董事会的批复。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只有经过董事会批复的管理制度才是有效的管理制度。

(八)董事长承担的其他管理职责

主要是根据公司章程的具体规定或者公司内部管理分工决定的。2010年我们曾对某公司董事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该公司就对董事长的职责规定的比较具体,如:

“子公司董事长除按照《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外,还应承担创建并维护子公司良好的外部关系,包括为公司获取相关优惠政策、维护政府及大客户关系;为子公司可持续发展协调资源,包括土地、资金和关键人才资源;负责子公司重大事项管理;负责子公司规范治理及风险控制事项。”

具体到被审计单位,该项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是指董事长还将集中抓以下事项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风险管理;区域环境建设。涉及以上内容的上报事项,需经董事长审批、决策后上报。

在对该同志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就专门针对这一项规定,执行了相应的审计程序,对其履职情况进行了核实,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董事长任职期间,该公司员工由年初编制160人、实有93人增加到10月编制165人、实有118人,其中人员缺岗情况由年初67人减少为47人。

第二,董事长任职期间,通过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通过招拍挂形式取得滨海旅游度假区内5,533亩土地。

第三,旅游度假区项目合作协议项下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污水厂和燃气站),并且县政府部门未按约定接收该公司已建成的公共市政道路。该公司积极与市政府协调,并书面致函县政府,最后县政府明确由政府各个相关的职能部门(旅游区管委会、公路局、交通局、公用事业局)与该公司研究提出移交方案报政府审批。为下一步市政配套设施建成打好基础。

第四,该公司通过定期董事长沟通会履行职责,向经理层提出高度关注企业的内部管理建设,要求经理班子除完成好工作任务外,发现问题、发现不适应市场变化等事项应及时提请董事会研究,促进公司的规范运作。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关于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要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确定的职能进行审计外,还要关注公司内部具体的职能分配,并能和实际工作对应起来,有具体的事例支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责任界定

明确了董事长的职责范围,责任界定也就比较容易了。

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在任期内职责可控范围内应当负有的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第一,直接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因直接违反或通过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以及失职、渎职等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应负有的责任。

这一点和其他类型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样的,即与董事长本人直接相关的、直接违反、授意、指使、强令、纵容、所形成的违反财经法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都应负有直接责任。强调的是与董事长本人行为直接相关,并不在于是否在职责分配范围内,如果因为越权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更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主管责任是指根据企业内部分工,企业负责人对其分管部分工作以及企业经营、投资等重大事项,因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职责应负有的经济责任。

对应董事长本人直接负责的比如召集股东大会、董事会,需经董事会审批的重大决策事项的批复等事项就应该由董事长承担主管责任。另外,在有些单位董事长可能还会分管理人事、审计、监察、风险管理等具体管理工作,这时候其分管的工作也应由其本人承担管理责任。

第三,领导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对其所在企业应负有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以外的管理责任。也就是指除了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以外,作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董事长,不论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对本企业在其职责范围内的各种经济问题都应负有一定的责任,即领导责任。

四、结束语

面对企业组织及管理形式的多样化趋势,审计人员应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研究,弄懂其思想内涵和理论精髓,创新理念,并能将其充分应用于审计实践,丰富审计实践,创造性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应有的经济监督职能,当好企业的经济警察。

作者:岳拓

上一篇:品牌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饲养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