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领域的新发展,为了使审计风险模型更好的应用实际,使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自身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应对审计风险模型和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解,以对其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本文对审计风险模型与风险导向审计进行研究,以为其实际作用的发挥提供借鉴。

第一篇:审计风险论文范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风险的界定

[摘 要] 我国已经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但职业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风险的内涵仍缺乏统一的认识。而只有明确了风险所在才能为下一步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导、指明方向。本文根据业界的两种观点,提出对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而言,审计风险主要是指经营风险;而对于现代风险导向的社会审计而言,审计风险主要是指重大错报风险。

[关键词]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经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一、我国目前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风险内涵的两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指经营风险( business risk) 或称商业风险。所谓经营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或经营情况,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之间意想不到的竞争等,而使企业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者期望值的风险。持有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以“四大”为代表的大型事务所。

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指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其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 = 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准则制定机构和监管部门。

两种观点的共同点都是要评价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但前者的立足点是经营风险,强调对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计划进行分析,将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视为经营风险的副产品。后者的根本立足点是重大错报风险。

二、两组风险概念的比较分析

为了理清概念之间相互的联系与区别,我们通过几对概念比较来进行分析。

1. 营业风险、经营风险、战略风险

这3个风险的承担主体是被审计单位。营业风险也就是经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在企业经营风险之中。随着现代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正确的经营战略与投资战略对企业意义重大,战略风险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强调审计人员要以战略分析、业务环节分析为起点,进行风险评估。

2. 重大错报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控制模型中,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来共同代表由于审计客体导致的风险,固有风险是指拟定客户不存在内部控制的情况下,某项重大错报发生的风险;控制风险作为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程序的结果,某项重大错误陈述未能被修正的风险。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中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定义是:会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线始终是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不得不经过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可见,重大错报风险不仅涵盖了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如果与管理当局串通舞弊以及内部控制失效等所导致的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 level)。

(1)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由于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①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②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在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③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 ,BMP),分析企业在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框架。④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

三、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对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而言,审计风险主要是指经营风险;而对于现代风险导向的社会审计而言,审计风险主要是指重大错报风险。

(1)现代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是以内部审计的主体组织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考虑公司治理在内的、以组织整体风险作为审计重点的一种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对风险评估来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有效降低所在组织的风险,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所以作为审计的内容,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的风险是针对组织目标、管理层次的经营风险。

(2)现代风险导向的社会审计是审计主体在进行审计程序时,首先评估企业的风险,然后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确定审计的重点,从而决定审计资源的分配,进而确定余额测试和交易测试的内容。现代风险导向的社会审计的目标则在于审计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即通过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来服务于审计主体,以维护审计主体自身的利益。而现代风险导向的社会审计的宗旨就是使审计风险处于严密的控制之下,有效地减少社会审计的法律责任,而作为审计的策略,现代风险导向社会审计中的风险只是与企业报告的编制流程相关的、影响企业报表公允性的重大错报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兆华,刘芳. 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因素分析[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2-24.

[2] 李永红. 风险导向下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构建[J]. 会计与审计,2004,(11):211-213.

[3] 高亮英.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概率分析[J]. 审计,2006,(2):48-49.

[4] 张连起,丁勇.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J]. 理论研究,2004,(10):9-33.

[5] 石爱中,胡继荣. 审计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李孝林 马 哲

第二篇:审计风险模型与风险导向审计研究

[摘 要]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领域的新发展,为了使审计风险模型更好的应用实际,使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自身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应对审计风险模型和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解,以对其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本文对审计风险模型与风险导向审计进行研究,以为其实际作用的发挥提供借鉴。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风险导向设计;成本;知识结构

1 审计风险模型研究

1.1 审计风险模型的概念

审计风险指的是因财务报表中含有重大错误,而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后所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而审计风险模型则是对于审计风险的一种数字表达形式,它对审计风险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进行反映。

1.2 审计风险模型应用局限性

(1)具有较高的审计成本。风险导向审计中对于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需要在审计之前,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此外,还需要具有较高审计水平的高级审计人员和合伙人的参与,这就形成了相对较高的技术成本。在审计程序当中,风险的观念是贯穿始终的,在审计过程中如出现了问题,就要对于既定程序进行重新的评估。也正因为如此,如果企业没有做好自身的经营管理,对于内部的监督控制不利的情况下,必然会引起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时间的延长,这都将会使审计成本加大。

(2)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当前,我国企业中不乏内部控制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则了解的不够,缺乏对于数据的积累。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对客户的环境和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这无疑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审计和会计知识,还应当对薪酬管理、业绩评估、战略管理的现代管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审计人员在应用审计风险模型时,才能对重大错误报错风险加以识别,这亦是对风险导向审计引进的最大桎梏。

(3)对于审计软件的开发欠缺。对于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于整体的客户经营环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针对客户的不同风险,来为其进行个性化审计程序的设置。然而,现实是我国对于审计软件的开发存在滞后性,这不仅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也使得评估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4)信息资源缺乏共享性。要想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导作用,就应当具体单位和单位环境进行清楚的了解,其目的是为了评估和识别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风险。但是实际中,存在着很多信息都不能共享,例如,外部环境报表和统计数据等。从而导致重复性工作,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

1.3 风险审计模型应用

(1)对于期望审计风险的设定。不同的审计实务往往会由于政策、审计人员、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偏好、审计对象及能量水平的不同,而对期望审计风险的水平进行不同的设定。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单位的深入调查和了解,就可设定一个主管的、试探性的初步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进而再对期望审计风险的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

(2)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对于重大风险错报的评估应当按照三个审计程序进行实施,包括:对于审计单位及单位环境的了解;对于重大错误风险定理地进行分析;进行风险评价集的建立。当审计风险水平一定时,重大错报风险同检查风险水平呈现出反比的关系,错报风险越高,检查风险越低,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

2 风险导向审计研究

2.1 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

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指的是以审计风险评价为出发点,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降低检查风险,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此外,风险导向审计也通过对审计成本的节约,来起到提高审计效率的作用,进而促进审计行业的不断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属于一种多维的、新型的审计模式范畴,随着审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

2.2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风险审计导向同其他基础审计制度相比,显示出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立体观察理论的应用,来对审计风险进行动态全面的分析评估;第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会应用到审计风险模型;第三,风险导向审计被运用到整个内部控制当中;第四,对于风险的检查与分析具有综合性;第五,能够起到有效提高审计效果与审计效率的作用。

2.3 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基本步骤

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分为准备、实施及报告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又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第一,对程序进行分析,通过了解、调查、评估、分析等方法来对重要标准进行确定,进而对审计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价,并对重要审计范围和审计计划进行确认和编制;第二,对于重要的资料来源进行了解和评估,其目的在于对控制弱点的查找和确定,通过对企业、行业的预备研究,作出分析性的检查,进而对相关控制进行确认和评估;第三,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查了解,并作出初步性的评价。先是对于固有风险的考虑,从这一基础出发,进而作出对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第四,对于审计计划的拟定和执行,进而获取审计相关证据,综合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来确定评估结果和风险水平;第五,对工作底稿进行汇总,通过对审计结论的全面评估,来做成书面文件,进而进行对于审计报告的拟定。

2.4 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首先应当对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目标进行确认,之后对目标产生的影响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风险水平,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建议,最后再通过后续审计的形式,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防范进行测定。在审计的过程当中,审计人员应将审计重点放在是否能够得到适当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这样的风险审计应用,可以针对于直接的企业问题和风险,并在事前和事中对风险评价进行反馈和延伸。审计人员将企业目标同风险直接联系在一起,其审计服务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和治理层都是相当有价值的,从而确保了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重要地位。

3 小 结

通过对于审计风险模型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风险导向的审计应当以审计风险模型为突破口。审计风险模型同风险导向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改变,一个是对于审计风险要素、种类及关系的研究,一个是对于从过程、多角度地对审计中审计风险的作用进行分析。审计风险模型是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组成,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采用已经是趋势所在,但是在实际的事务审计当中,还缺乏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实践基础,在不断的学习与借鉴当中,逐渐积累审计经验,提升自己,以最终实现风险导向审计合理、有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辛旭,刘佳.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12):57-61.

[2]嵇涛,严敏,张瑗.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应用问题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0):65-66.

作者:杨昆慧

第三篇:植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及其审计风险

其实,一切审计都可以归结为经济责任审计,因为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可靠,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由于我国审计工作的特殊性,一般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来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对经济职责、遵纪守法等的履行情况,其结果能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调整、任免领导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审计风险伴随着审计的产生而产生,受财产所有者委托评价经营管理者履职情况就是一种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具备常规审计的所有风险外,还具有其独到之面:一是不可选择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受组织人事部门的委托,无论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本次审计将承担多大的审计风险,都不能选择放弃审计。二是组织分配风险。对干部的监督、考核、管理、任用是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用人得当与否的风险是组织人事部门的内在属性,将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交与审计部门审计,对其经济责任作出评价,为任免领导干部提供参考,是将组织人事部门的一部分风险转移到审计部门。三是责任界定风险。常规审计事项有现成的法律法规作评判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界定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界定难度大、不易量化,特别是对领导人没有事先约定的、明确的经济责任,一些不可量化的非经济责任的内容,如领导水平、管理能力等更难界定,而审计人员又不能作出“保留、无法表示意见”等结论,必须作出“有或没有”的结论。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及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进行的审计,又称经营风险审计,其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与传统的风险模型相比,其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及外延却扩大了。其主要优点是克服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弊端。一是风险模型更合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尽管审计人员在计划中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对该三个风险期望的评价基本上是主观的,只有大体上的可信性。二是更符合系统理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它只关心企业的内部控制,认为审计人员通过对各个账户层面的认定进行审计就可以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没有充分关注企业(部门)与外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企业(部门)内部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发现重大错报的概率几乎为零。三是审计资源分配更优化。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在审计资源上面面俱到,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扩大了对被审单位的分析范围,加深了分析深度,可以更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在提高效率保证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审计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就是将被审计对象置于一个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其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部门)所处的政治环境、商业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控制因素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着重于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二是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来评估审计风险,其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经营失败带来审计失败;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管理舞弊可能性就越大;经营风险反映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上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有可能失真。三是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为中心,不仅分析报表和财务数据,也分析政治、经营环境和非财务数据,分析工具也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四是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可以克服很多有财务、审计、或者长期与审计打交道经验的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五是审计人员专业知识重心转移,即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中心转向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为中心。六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审计相结合,相互印证,提高效率。七是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

三、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植入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理由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地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业务比较复杂、领导任期时间长、经济责任界定难度大,特别是审计对象一般都拥有较大的政治或经济权力,其违规行为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加上人事变动有时具有批量性,比如任期、换届等,在短期内很容易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多、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这些因素都会增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首先是运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从被审单位的经营环境、经营风险和战略管理分析入手,确定实施审计的重点和范围,进而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做出实质性的判断,从而确定相关的审计程序;其次,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中充分运用重要性判断的原则,对审计结果进行取证。最后,再结合自下而上的思路对财务报表的整体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其重点由控制测试向风险评估转移,提出了审计人员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有利于揭露和发现被审单位的财务舞弊现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将风险导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有利于事先确定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据此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将检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

四、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等展开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对单位资金多、领导干部权力大、历年违纪违规问题多、社会反映比较差、近期有举报信件的单位或个人列为重点,从而整合审计力量,加强重点对象的审计工作,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经济责任事项,从而确保整体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前移,在审前调查注重发现审计工作的起点和重心,关注被审计对象与外部大环境的关联,关注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执行情况。因此,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植入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事先确定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据此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将检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

1.审计计划及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在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前,必须花大力气做好审前的调查了解工作,将审计风险重心前移。审计人员应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信箱、个别走访、座谈、实地观察检查等多种形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被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情况等,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中“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责任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是否合理、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上级审计及管理机关的检查力度;平级的审计及管理机关的监督力度;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权力大小、外部环境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等。根据重大错报风险事项,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调配审计资源,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到实施方案个性化。

2.审计实施及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实施审计,结合实际情况对方案不断修改完善,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和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实际,如审计的期间长、内容多、工作量大、审计人员有限、素质参差不齐、组织人事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需求较急等确定总体审计措施。比如:审计人员应当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将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分派到重要事项的调查中,或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注意采取一些被审计人员及其相关的部门不能预见或事先了解的审计程序,如个别谈话等;坚持账面审计和外围调查相结合,注意对非会计资料的审计,从各个渠道广泛收集领导干部主要业绩和问题的资料,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在涉及到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事项时,应注意收集较多的证据,必要时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要十分重视其相关事项的调查了解,以证实是否真正存在重大错报,在可控的检查风险范围内将重大错报风险降至最低。

3.审计评价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关系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荣辱升迁,也关系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所以审计评价要谨慎,有针对性,责权分清。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在完成上述工作步骤后,全面总结前几个阶段的测试结果并进行一些追加的测试,以便在审计风险水平限度内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从而从发现弊端到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政府机关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国家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绩效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

作者:桂姣

上一篇:教育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税法体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