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职能论文范文

2022-05-0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审计职能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我国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铁路投资的大规模增加,铁路审计行业面临的建设风险也在增加。目前,铁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能满足当前新形势下航运铁路企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关注内部审计风险,推进企业综合防范对策,已成为铁路建设行业内部审计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一篇:审计职能论文范文

我国国家审计职能演化研究

【摘要】 本文以1983年审计署成立为起点,从审计的发展历史角度,对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政府审计职能的表述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认为审计职能发展经历了财政监察、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政府内部控制、国家治理工具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三十年来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规律进行了总结,主要有本质职能没有改变、审计职能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以及变化轨迹符合国家治理的发展方向三个特点。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审计职能 政府工作报告

一、引言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3年审计署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审计已经走过三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治民主的逐步加强,以及审计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最高审计机关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每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包括当年工作任务和政府自身建设等内容,对当年政府内部的政府职能、民主化建设、依法行政、政风建设等方面将要施行的工作举措和工作计划进行详细阐述,其中自然也包括对审计机关的工作部署。本文从审计的发展历史角度,根据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政府对于国家审计职能的表述,将审计职能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探讨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并对演化规律进行总结,以期为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规律,对未来的发展战略作出合理的安排提供一个得以支撑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国家审计职能演化分析

根据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政府对于国家审计职能的表述,结合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划分为财政监察、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政府内部控制、国家治理工具四个阶段。

1、财政监察阶段(1983—1987)

成立之初的审计署,与从财政部独立出来之前的国家审计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在审计署成立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就审计机关的职责做了特别说明。归纳起来就是解决搞活经济但不乱,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维护财经纪律。可见当时审计主要的功能仍然是财政监察,只不过监督力度相对较大,监督层面更加宏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是从原来财政系统调入的;二是因为当时国家审计的职责还不够明确。

财政监察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维护财经纪律。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改进国家的计划指导,发挥财政、税务、物价、银行、审计、统计、工商行政的监督管理作用。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要严肃处理。真正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分开放活”。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审计,对审计的职能定位是维护财经纪律。二是服务于国企。在违反财经纪律不严重的地方,审计机关抓一些经济效益方面的审计。198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审计对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厂长的经济责任方面实行监督。审计机关通过对国有企业开展审计调查,查明原因,提出建议,为企业扭亏为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参与宏观经济调控阶段(1988—1994)

1988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出现大幅度上涨,经济秩序混乱。中央领导层认识到这种情况是由于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经济过热造成的。1988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1989年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是今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1992年,李鹏总理进一步指出“审计机关在中央层面工作重点主要是对国务院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审计”。

这段时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始终把审计与宏观调控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审计在推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改革、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监督和调节作用。1989年更是明确指出“健全审计监督制度,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并且第一次用一整段文字对审计机关的工作作出指导。审计工作重点转到宏观管理服务上来,标志着我国审计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政府内部控制阶段(1995—2007)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5年开始施行。《审计法》有两大亮点,一是实行“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的审计监督制度。二是审计机关实行“两个报告”制度,即审计机关既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情况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应向国务院或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审计工作报告。

1998年之后“审计风暴”将中央各部门违纪违法问题进行披露,制约了中央部门的权力。1999年,国家审计制度创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将经济责任落实到个人,对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运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3年12月,审计署发布了面向所有社会公众的审计结果公告,使得政府信息更加透明。

这段时期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到的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领域有:勤政廉政、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领导人经济责任、治理腐败、预算执行、政府系统内部监督、权力运行、反腐倡廉等。并且要求“各部门都要加强内部管理,积极配合和支持审计、监察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整改”。政府运用审计进行互相制约,加强内部行政控制,并将审计工作结果向人大报告,迈出了寻求政治控制的第一步。国家审计功能正向政府内部控制方向演进。

4、国家治理工具阶段(2008至今)

“国家治理结构中需要一个环节来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审计正是这样一个环节,充当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这是国家治理结构的必然安排”(刘家义,2010)。在宪法秩序不变的情况下,国家审计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工具更为妥当。中国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其中关键的关键是政府改革,中心是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一个有效政府。政府治理的目标朝向高效政府、责任政府和透明政府的方向改革,行政型国家审计的制度设计决定了国家审计机关与政府的关系是一种辅佐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审计者与被审计者为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相互支持,加强合作,最终实现善治。

从2008年以后《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审计职能的表述可以看出,中央对审计对象的描述已经延伸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政府自身建设,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的责任,以及政府性债务和节能减排工作。2009年直接要求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2012年指出全面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这要求国家审计不能仅局限于查错防弊,而应从宏观层面分析体制、机制存在的缺陷,完善国家治理机制,促进实现国家良治。

三、国家审计职能演化的特点

1、本质职能没有改变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的职能也在不断变化,但反映审计本质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即以“独立的经济监督”为主要属性的审计本质特征没有改变。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其在国家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发挥监督职能的作用是不变的。这是由国家审计产生的根源和国家审计的本质决定的。监督的本质属性在《宪法》中也得以明确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2、审计职能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其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随着审计技术的发展和审计人员能力的不断提高,审计机关也越来越能够胜任更多的职责。反映在国家审计职能方面就是其监督内容的广度和过程的深度不断得到拓展,从最初的整治财经纪律和服务于国企,到现在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其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外延得到不断拓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审计职能将会显现出来。

3、变化轨迹符合国家治理的发展方向

在现行的行政型审计管理体制下,我国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家公共资源的职责,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此外,国家审计在资源配置方面必然会考虑到投入产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所以审计资源往往被投放在对于加强政府治理、调节宏观经济环境效果最为明显的领域,或者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从而促进国家治理目标的贯彻实现。国家审计立足于民主法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大局,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依法开展审计监督。

四、结论

从长期历史趋势看,审计工作的存在和审计职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国家审计的产生源于国家治理的需求,国家审计职能的发展方向决定于国家治理的目标。国家审计推动民主法治,实现国家良好治理,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国家审计的制度设计应服务和服从于国家治理。

(注:本文是“审计科学与技术”省级优势学科和南京审计学院重大招标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国家审计制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M].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2] 姚爱然:国家审计在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J].审计研究,2006(5).

[3] 孙永尧:论国家审计职能和作用[J].会计之友,2006(11).

[4]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

[5] 张立民、赵彩霞:论善治政府治理理念下政府审计职能的变革——基于政府绩效评价视角的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9(2).

[6] 朱星文:论转型期政府审计职能的拓展:预防和查处职务犯罪[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

[7] 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 完善政府治理机制[J].审计研究,2007(1).

[8] 时现、李善波、徐印:审计的本质、职能与政府审计责任研究——基于“免疫系统”功能视角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

[9] 陈太辉:我国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规律研究[J].审计研究,2008(5).

[10] 张庆龙、谢志华: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审计研究,2009(4).

[11] 杨茁:国家审计防御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辨析与借鉴[J].求是,2011(6).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周季秋

第二篇:加强铁路内部审计 发挥审计管理职能

摘要:随着我国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铁路投资的大规模增加,铁路审计行业面临的建设风险也在增加。目前,铁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能满足当前新形势下航运铁路企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关注内部审计风险,推进企业综合防范对策,已成为铁路建设行业内部审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阐述铁路内部审计工作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铁路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铁路;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一、引言

铁路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的多元化战略和高速铁路的粗放运营给铁路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铁路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提高铁路部门的经济效益,在铁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使铁路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国内铁路需要对当前的问题进行反思,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二、开展铁路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这有利于促进铁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如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仅要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技术设备水平,还要提高管理能力,对风险防范和资金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必要的形式是要审计人员完成了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收入管理、成本管理、债务清算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评估,并通过对审计程序的调查和宣传,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考核建议。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服务的作用。考虑到铁路改革和运输运行的变化,铁路审计机构应当服务于生产要求,满足一线要求,并可以通过专项调查,对铁路行政领导、沿线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瓶颈和其他项目审计工作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三、铁路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铁路内部审计机关的监督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铁路审计机构缺乏对建设单位的监督能力,没有正确判断建设单位的内容,目前,在出现问题处罚较低的情况下,铁路建设项目和账户混乱,建设单位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劳动强度、采购质量问题。但是,由于审计机构本身的缺陷,在施工期间,相对较多的铁路建设单位数量仅进行一次审核,这对施工项目造成了危险。

(二)内部审计的质量难以把控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内部审计本身也需要严格的质量管理机制。内部审计的质量本身就是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保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加强审核方案的系统规范性,全过程审计的规范性,检查制度的监督性、工作程序性。内审基本上是以时间为中心的.有一定的同一性。特别是,年度审计计划在没有足够的提前期、检查时间和报告时间时,还可以客观地评价审计结果,对企业的经营可能起到负面作用。

(三)我国铁路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因素

我国铁路监理管理条例十分明确,但对铁路建设内部监督检查管理却没有统一的规定。铁路内部监督在经济监督管理中发挥着独立的作用。由于我国对铁路监督检查不够重视,对铁路建设中被审计入的违规行为没有严格的处罚制度,导致被审计入的会计核算程序混乱。如果有些建筑企业做了两个账户,一个是施工企业的实际流量人账,另一个是处理铁路审计和监督的虚假账目。国家应当打击虚报的存在,一经发现,就要严惩。由于内部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和一些监督机构的素质低下,内部监督不能充分发挥建设铁路独立经济监督的作用。铁路建设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全。因此,有必要明确铁路建设内部审计管理,继续放宽铁路建设内部审计管理。

(四)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滞后

在社会信息化时代,铁路内部监督检查必须采用更多的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铁路运输企业监理信息系统。它可以筛选铁路数据,简化领导评审,快速计算财务数据,并缩短员工的工作时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时间必须改进铁路信息技术,与审计数据共享资源,促进数据收集。铁路虽有信息审计系统,但系统更新缓慢,审计信息管理应有序进行。这需要一个完整的审计计划来更新系统。

四、加强铁路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铁路建设内部审计在经济建设中的监督

铁路审计管理可以说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管理地位,国家经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加强铁路审计预算和基层预算的控制,注重经济建设,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损失,有利于提高铁路的监督协调能力和集聚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铁路审计管理职能发挥着监督作用。因此,明确铁路审计监督与服务的互补性,是铁路建设审计管理与服务目的最终体现。只有明确两者的关系,严格监督铁路建设单位的资金流动,认真服务于铁路组织内部管理,才能体现铁路建设审计管理和服务的目的。铁路建设内部审计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实施。

(二)加强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要求在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中使用详细的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和相互沟通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实行精细化管理。形成一套内部审计行为守则和质量控制机制,确保审计的整体质量。单位及其下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的法律、评价和严格控制制度、审计制度和责任制度,由单位或者主管机关的主要负责人采取。

(三)完善铁路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为了完善铁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审计机关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责任,按照企业的发展目标、治理结构和经济范围逐步健全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对铁路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独立客观审计。会计工作提供了系统的保证,铁路内部审计机构应在整改后集成公司治理结构,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公司治理结构。同时,结合铁路企业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审计管理体系,董事会主席(党委书记)在董事会编制下设立内部审计领导与内部审计机构,有利于内部审计的发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服务,保持审计独立性。

(四)全面执行大数据网络审计

随着审计领域和审计范围的扩大,由于新时代的发展,对大数据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铁路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建立,包括审计管理、会计操作、分析和报警四个关键系统。目前,收集财务业务数据、数据来源和心理管理信息系统的依据,铁路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应向下扩展。

建立基于访问数据的查询分析模型。重点关注铁路资金和资产的安全、重大项目的投入和产出以及关键措施的实施,运用会计处理、财务报表等财务数据,建立重大资产处置和重大工程投资。记账系统中的固定资产,并在开单和收入系统中检查并确认票据和杂货。资本的分析模型與投资回报。通过对现有系统和新接入系统的数据进行综合,组合的构成模型和指标分析系统的构成是预先构建警用指标,预先建立报警模型,准确扩展审计模式。

五、结论

铁路审计部门是发挥监督服务作用的重要保证。铁路审计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要及时调整实际审计工作的会计思想、方法和技术,抓住铁路发展的机遇,改善内部环境,促进内部会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做好铁路审计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高志强.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5(7):44-46.

[2]靳源源.加强铁路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8(8):121-124.

[3]徐丽丹.新常态下的铁路内部审计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2):206-207.

[4]林哲春.加强铁路内部审计工作对策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35(4).

作者简介:

陈磊,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作者:陈磊

第三篇:内部审计职能转变中风险管理审计探讨

摘 要:当前很多大中型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而作为审计部门来讲,也应针对企业的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展开审计,由于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正在发展的一个审计模式,对其的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这对审计机构和人员来说开展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挑战。而对活动于企业的内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而且还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参与评估企业存在的风险,合理提出防范风险的措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职能

1 内部审计职能转变中风险管理审计的发展

风险管理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控制和处理的主动作为。它要求人们研究风险发生和变化规律,估算风险对社会经济生活可能造成损害的程度,并选择有效的手段、用最小的成本代价,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所谓风险管理审计是指组织内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它的总目标是:以风险管理为标准,审核被审计部门在风险识别、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于损失发生之前能作出最有效安排,使损失发生后所需要的资源与保持有效经营必要的资源能达到适度平衡,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因此内部审计是对风险管理、控制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预警,它既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又是风险管理的倡导者,它通过风险管理为组织创造价值,成为内部审计的首要使命,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务丑闻的频发致使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SOX法案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美国商业对全球的深刻影响,SOX法案事实上已影响到全球的内部审计人员。SOX法案特别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控制和管理、公司治理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使得内部审计在参与到企业价值增值活动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机。2004年,美国COSO委员会在原有“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为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指南,这也必将促进内部审计由以内部控制评估为基础向以风险管理评估为基础转变。

内部审计的职能从最初的监督职能,经历了以消极防弊为主、以积极兴利为主以及为组织增加价值三个阶段,发展到今天已经是集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管理咨询职能于一身。准确的职能定位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前提。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1年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由此可见,现代内部审计是建立在两项基本职能基础上的:一是内部审计要识别企业所面对的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关联交易、合资以及合伙风险,企业重组、包括合并和购置风险,新业务、产品和系统的风险,适应汇率变化或现金流量变化的能力、信息系统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等。二是内部审计要评价管理部门为减少风险而设置的控制是否适当、有效,最终目的是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

所以,以上定义通过强调内部审计范围包括独立性和咨询活动,突出了内部审计要积极主动关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的关键问题。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内部审计的重心由事后评价控制转向事前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其中,风险管理又是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焦点与核心问题。

2 内部审计职能转变中进行风险管理审计的现状及原因

2.1 职能转变中风险管理审计现状

目前,从世界范围看,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尚处在发展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还没有实行,风险管理审计的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及成果还比较少,风险管理审计的发展还存在着若干问题。

(1)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有待改善。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安然事件、世通事件及安达信危机发生后,美国审计行业才注重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我国风险管理审计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相当缺乏,不能很好的规范保障风险管理审计的开展,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束手束脚,不利于开展风险管理审计。

(2)企业组织机构及各项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企业治理结构问题,使得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在以眼前利益为目的的决策层次上,而不能像西方一些企业将风险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企业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缺乏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当风险发生时,各职能部门间互相推卸都在想方设法逃避风险的责任。

(3)企业领导班子还没有意识到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性。

企业领导层他们大多认为只要把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管理好,就可能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并没有意识到内审机构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重大意义。但是内审机构开展风险管理审计更能促进风险管理的进行,更系统全面的对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更合理的风险防范建议,以达到降低风险损失。

(4)经验不足,创新能力不足阻碍内部审计开展风险管理审计。

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一项新的内容,一个新的领域。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刚刚起步,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更缺乏相关的审计工作经验,这就是内审人员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最大弱点和挑战,在现阶段,就要求内审人员在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和丰富工作经验,开拓风险管理审计的新工作局面。

(5)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人才严重匮乏。

目前,由于企业缺乏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导致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再延伸的风险管理审计人才更加严重匮乏。由于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风险意识不强,工作创新能力差等,将严重影响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和质量控制。

2.2 内部审计职能转变中进行风险管理审计的原因

风险管理审计之所以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全新的审计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1)受托责任多极化的需要。

利特尔顿教授在他的《会计理论结构》中说“审计职能就在于研究、审计和评价受托人对委托人所赋予之受托的履行情况;审计应对受托责任报告加以测试;应审核包括现金要素在内的许多要素的综合受托责任;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公司资产的受托责任,向来就是重要的审计问题”。历史地看,受托责任从最初的仅仅要求报告已取得和处理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保管责任演进到含义颇宽的管理业绩概念,充分显示了受托责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随着受托责任的要求越来越多,企业风险的大小自然成为委托人所关注的重要信息,相应的内部审计的内容也要进行拓展和延伸,风险管理审计则是必不可少的。

(2)市场经济环境下强化企业管理控制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尽可能多地占有市场份额,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必须不断地改善管理工作,而管理控制的一种方法就是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因此,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管理控制。

3 内部审计职能转变中进行风险管理审计需采取对策

3.1 转变传统观念,重视风险管理审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范围大幅扩大,风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并且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要求企业管理层要彻底转变观念、增强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与此同时审计人员也要转变观念,尽快实现从传统的账账基础审计、绩效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变,突出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性。

3.2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内审人员要想成为风险管理专家,不仅懂得财务会计及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扎实专业技能,还要精通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开展风险管理审计。企业应该花大力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为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奠定基础,主要做法:一是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水平;二是选拔优秀审计人才出国学习现代风险管理审计技术。

3.3 创新工作能力,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任何工作中,人的因素是最具有影响、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只要能够发挥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任何难事都会迎刃而解。中国及世界企业界当中,目前由于风险管理审计刚刚起步,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并没有完善,工作也还是探索摸索当中,还没有什么经验及范本供大家遵循和参照,在这种情况之下,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断创新工作能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开拓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新局面。

3.4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要做到经常化

由于风险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幻想一次、两次风险管理审计就能解决根本问题是荒谬的、不现实的,因此风险管理审计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要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审查评估。经常性地开展风险管理审计,不断的总结和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审计的质量,最终能够把握风险管理的精髓,把自己变成风险管理的权威性专家,提高内审机构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孙素清.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应用初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5):25-29.

[2]菊红.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2005:15-17.

[3]王亚琴.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11):10-13.

作者:李 青

上一篇:法学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审批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