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2-12-28

人类已经迈入了历史上最富有挑战性的时代-创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该民族和国家的社会成员所拥有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关键是要有创造性的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 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因此, 探索大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对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修订培养目标, 为国家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1~2]。

在我国,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影响, 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素质较低, 在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因此, 高校应通过各项改革, 切实对大学生加强创新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迎接教育国际化和时代发展的挑战。

1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人创造性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所谓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主体具有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 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的能力。也就是说, 主体以已贮存的知识、经验和实践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 克服思维定势, 创造出新方法、新形象、新观点, 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依据一定目的, 运用已知的知识和信息, 提出和解决新问题, 获得新成果的心理品质[3]。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创新能力是能力素质结构中的核心能力, 是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条件, 是谋生、立业、奉献社会的生存之根和发展之本。

1.1 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人生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 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20~45岁, 大学生正处在这一时期的准备阶段。他们即萌生了创造的欲望, 又正在接受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在常规性思维继续性发展的同时, 创造性思维也有显著的发展。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应抓住时机, 适时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2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历程, 其实际就是科技创新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当代,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新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 社会也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 而创新又使这个速度不断加快。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主题。当代大学生应注重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国家拥有强大的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才能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1.3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一方面, 良好的学风会给学生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 许多高校学生取得的科技发明创造的成果都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及领域知识的主动性, 从而带动学习风气的好转。因此, 科技创新活动在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水平的同时, 客观上也为学校的整个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4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

当代的大学生中, 有许多人重理论而轻实践, 因循守旧而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事实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学生学习成绩好, 不懂得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只能算是死读书。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真正的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主要看他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能力, 而不是那些空有满腹理论而不知如何去运用、去发挥的人是不会得到重用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甚至已经成为用人单位人才选择的标准之一。当代大学生要想在求职过程中觅得一个理想的职位, 为了自己以后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培养自身创新能力是关键。除了在找工作中, 考研究生的面试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

2 制约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2.1 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

传统的教育思想及高校学科专业划分精细化教育模式, 是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 大学里文理分科界线明显, 学科和专业划分很细, 学生的学习就被框定在某一专业, 学习根据这一专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极少涉及本学科与专业的横向知识, 学科和专业之外的知识涉猎更少, 这使学生可能成为专才, 而成不了通才, 无法把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缺乏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

2.2 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理工科院校教学中, 主要实践环节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但是, 目前, 上述各实践环节存在许多问题。例如, 在实验教学中, 大部分实验是验证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偏少。即使在验证性实验中, 一些学校由于实验设备台套数不够, 时间有限, 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在各种形式的实习中, 一般科技含量较高的单位出于技术上的保密、担心学生安全问题以及为了保证他们的正常生产, 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实习, 所以实习场所很难找到。即使有了实习场所, 实习也只是参观, 实际动手的机会很少或没有, 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 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及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在创新教育中, 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 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不注重启发学生思考,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许多大学教师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老师是主体, 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课后作业也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以课后习题的形式布置下去, 学生照书抄一遍答案或是套用所学理论和公式简单地进行应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课堂和课后作业中很少得到培养和锻炼。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师也需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能力。

2.4 学生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

在传统授课方式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只强调了知识的传承, 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鉴别、反思、质疑、改造的要求。再次,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宽度不够, 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缺乏对各科知识的整合、融会贯通, 致使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度, 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 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4]。最后, 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的实践能力, 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由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很少, 因此动手能力较差, 这在学生毕业设计或完成毕业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1 优化课程体系, 设置合理课程

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人才培养影响重大, 必须进行整合和优化, 合理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大类基础、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以及大量可供选择的选修课。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综合性, 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通识课程, 又要体现时代性, 固化最新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理论和成果, 同时还要给学生尽可能大的选课自由度。另外, 要注意更新教学内容。超前性和新颖性是创新的重要特点。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 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 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

3.2 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摈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采用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 运用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的文化成果, 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在专业课教学中, 要变单向传授为互动探索, 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参与。尽量将枯燥的知识与实际的应用实例相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还要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 让学生找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具体应用。

3.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要鼓励学生不要受已有知识的束缚, 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知识圈”, 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对高年级的实验课, 要尽量增设或加大综合性的、带有研究性的项目,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及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直至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总结, 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把实验过程变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 通过参加科学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毕业后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供多种渠道、多种机会,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独立实验的环节中,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

3.4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 把学生带到科学发展的前沿, 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 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形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并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 能创造性地、独立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 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教授、院士家等来校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报告, 作关于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科研与创新能力及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工作者工作的艰苦, 感受成功的喜悦, 陶冶为国奉献的情操, 激发对科学研究工作的热情;三是积极开展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竞赛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 激励学生创新的热情和欲望, 锻炼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

3.5 要建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 非大楼之谓也, 乃大师之谓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教学队伍。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更要创造、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创新型教师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优雅的教学品位。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 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应用于教学, 能创造性地获取、加工、传授知识。再次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善于与学生沟通, 以自身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校学风建设以及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针对这些制约因素, 文中提出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88~225.

[2] 刘宗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2 (1) :14~16.

[3] 盖晓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8) :118~120.

[4] 朱亚波, 张桂芝.让大学生研究性地学习[J].煤炭高等教育, 2005, 23 (5) :67~69.

上一篇:木质素基活性炭的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下一篇:高校体育教师应对运动意外事故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