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题意识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10-25

1 从学生的想象能力入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 教师可以抓住开拓思维、启发想象的训练点, 发展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根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 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多向的开掘, 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 扩展想象能力。?例如, 在教学《丰碑》一文时, 我在课文结束之前, 设计了一组联想练习, 释疑拓展。我抓住“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这一烘托主题之笔, 提问:“我们学过的课文, 哪几课是描写红军战士的?”学生一下子列举出五六篇, 接着我让学生用“因为有, 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这一句式结合所学的内容说一说,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 众说纷纭:“因为有不拖累别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小红军, 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因为有黑夜冒雨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红军战士, 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因为有宁愿跳崖牺牲, 而不愿暴露人民群众转移方向的狼牙山五壮士, 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因为有为他人而宁愿让严寒冻死自己的军需处长, 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这些联想, 把学生带到了战争年代, 感受到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队伍中有许许多多类似军需处长这样可歌可泣的光辉形象, 深化了对“这支队伍”的理解, 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虚中求实, 培养学生的续补想象能力。

2 从满足学生情感与体验入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 巧妙安排, 想点新路子, 避免问得过滥琐碎。笔者认为可设计覆盖面大、角度新、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如教《凡卡》, 学生熟读课文后, 我这样问:“同学们都写过信、寄过信, 请你用心体会凡卡写信寄信跟我们的不同之处。”这一问题可覆盖课文中的所有问题, 又把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与其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还可以设计与学生情感体验相关联的问题。如教《梅花魂》, 学生初读课文后, 我这样问:“同学们读了课文感动不感动?请你读得感动你也感动别人。”教《曼谷小象》时我这样问:“同学们读课文后感觉到了什么人? (有学生说“美”) 请你美美地读一读, 让老师也感受到美。”这样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也将其与读文时的内心体验联系了起来, 与朗读训练紧紧地联系起来, 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问题, 给了学生一个巨大的思维空间, 一个多样的创造性的展示才华的舞台。

3 从对教材的求同与求异入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约束??。在解决问题中, 创新思维表现为发动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 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补, 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交融。儿童时期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 他们往往能借着敏锐的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寻找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认知事物, 表现出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和灵活性。故教师在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各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全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将教材中的因果关系颠倒, 变果为因, 引导学生由果导因, 进行逆向思维, 从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如学生理解了《美丽的公鸡》一课后, 引导学生想一想:公鸡改错误后, 啄木鸟、蜜蜂、青蛙会不会理他, 态度会不会改变?这样引导学生变果为因, 由果导因, 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 主动探求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麻雀》一文时, 教师讲完课文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位学生对课文结尾提出异议:“猎人唤回猎狗, 带着它走开了, 可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在地上, 没有脱离危险, 猎人一走开, 它还会被野兽吃掉或饿死的。”教师对这位学生的求异思维, 及时肯定并因势利导, 请大家给课文换个结尾, 有个学生说:“猎人应唤开猎狗, 并把受惊的小麻雀放回树上再离开。”又有同学争议:“小麻雀是被大风刮下来的, 鸟窝在树上不安全, 应该给它挪个窝。”瞧,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教师启发下,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迸发出来了。求异固然是创新, 有时求同也是创新。

4 从多角度设疑入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 常常是教师设置疑难问题, 老师问一问, 学生答一答, 所发展的大多是一种被动的“应答性行为”, 不利于学生主动创新思维的发展。故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 积极鼓励学生缘疑质难, 对教材、老师和同学询疑问难, 或主动引导, 或有意激发,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激趣设疑, 诱发思维。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后, 教师提问:“要是小蝌蚪问你小朋友, ‘我要怎样才能找到妈妈, 它长什么样子呢?你能告诉他, 帮助他找到亲爱的妈妈吗?’”这一充满儿童情趣的问题一出, 学生们纷纷举手帮小蝌蚪找妈妈, 绘声绘色地介绍小蝌蚪妈妈的特征, 更有学生还模仿寻人启事的口气活灵活现地描绘着呢!瞧, 学生在老师的问题情境下说得既准确又生动, 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 学生思维大大扩展。

悬念设疑, 激发思维。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 板书课题后, 教师引导学生从“预习提示”中拟出悬念: (1) 鱼在水里游, 怎么会“游到了纸上”来呢? (2)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这两个问题从课题入手, 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学习对课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带疑读文, 同桌互议, 进一步拓展思维。

矛盾设疑, 比较思维。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中描绘2 2位英雄英勇夺桥这一组镜头时, 为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感受红四团战士舍身忘死的形象, 我抓其中一组动词“攀”和“冲”进行比较:“攀”是什么意思?说明手拽着铁链, 很艰难地走:“冲”是什么意思?说明速度很快。这不是一组矛盾吗?通过学生思维比较, 由“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 体会战士们英勇顽强, 奋不顾身的精神。

变序设疑, 启发思维。这种设疑, 常常是打破事物发展顺序, 先“果”后“因”, 把事情某个紧要部分提到前面, 从而形成悬念, 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学《跳水》一课时可先设问:“谁叫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孩子遇到什么危险?为什么有危险?”让学生由“果”溯“因”,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层层设疑, 训练思维。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一问套一问, 相互联系, 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揪住学生的心, 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 维持思维的活跃性。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 可针对“一动也不动”设计这样一串疑问:邱少云为何一动也不动?怎样做到一动也不动?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假如动了后果会怎样?这样用一词牵动全文, 疑问一层深一层, 前问的“果”成为后问的“因”, 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推理, 大大训练了思维能力。

摘要: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思维

上一篇:对新时期河源市分散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的思考下一篇:我院首届励志冬令营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