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2-09-11

2 1世纪,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关键, 更是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须。“O M”活动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于一体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课外活动, 它的核心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能对事物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想象, 找出事物的本质, 从而激发新的灵感, 发现新的规律, 提出新知识, 找出新方法, 发现新技术、新工艺, 创造出新产品、新成果的能力。在人的各种能力中创新能力则始终处于人的各项能力素质的核心位置, 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是推动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第一, 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释放激情。第二, 创新思维的培养。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 养成符合创新学习活动的求新、求异、综合、发散思维方式, 以便产生新的成果。第三, 创新“问题”的培养。要求敢于质疑, 大胆探索并勇于提出新问题。第四, 创新技能的培养。要求懂得一般的创新方法与技巧, 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创新技能。第五, 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力, 耐挫折能力和健康的创新情感。

让我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我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让我用我的创造力把我居住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誓言, 也是它的精神所在。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英语原意为Odyssey of the M i n d (缩写为O M) 。它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新泽西葛拉斯堡罗学院的教授塞缪尔·米克卢斯博士。“O M”竞赛活动于1 9 7 8年在美国的葛拉斯堡罗州立学院开始, 由于新颖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 所以很快受到了广大师生欢迎和公众的关注, 并很快在全美普及。“O M”竞赛的宗旨是:向每一个人提供创造性的解题的机会, 培养独创性、扩散性思维, 它通过集体解决具有挑战性的、不止一个答案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整个队的一起工作, 使队员学会团结协作、尊重和理解他人以及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它的核心是一项开发学生大脑潜能, 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验能力的创造实践活动, 是集动手、动脑、想象、表演、艺术于一身的创造力竞赛, 通过这样的活动,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思维通常可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 大部分教育都关心促进辐合思维而压抑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鼓励对问题找到“正确答案”, 设想问题只有一种正确答案, 而答案可在课本上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具有创造力的发散思维者倾向于表现出厉害、烦躁、忧郁等特征, 而创造力稍差者则往往表现为平和、令人满意、谨慎等特征, 因而教师通常喜欢创造力稍差的学生, 觉得这种学生更好合作。其实我们现行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 从小学到大学各种标准化测试铺天盖地, 特别是一些大型考试, 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单项选择题和填空题, 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从长远眼光看, 如果注重的是辐合思维, 就必然压抑了以自主性与创造力为主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当然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O M”活动恰恰是没有“正确答案的活动”, 它崇尚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如活动中的即兴题:尽可能多的说出动物皮的用处, 每一个回答得1分, 高度创造性或幽默的回答得3分。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思考和训练,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又由于创造性或幽默的回答得分较高, 所以学生在思考时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潜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类型的题目贯穿着“O M”活动的整个过程, 因此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动手实践就是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运用实践中去, 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遇到新问题, 学生学会开动脑筋, 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这实质上就是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O M”活动中坚决反对“成人”协助。学生在完成题目和演练成果的时候完全是自主动手。“O M”活动中自主学习和讨论氛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反映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以及将这种认识运用于自己组织独立的实践活动的能力。在“O M”活动中, 许多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查找资料来获取一定信息量, 这无形中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 而学生通过自学能力的提高, 无形中又加强了对未知世界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这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力水平。

在“O M”活动中, 答案没有唯一, 过程可以丰富多样, 学生在讨论中由于不受约束, 因此发言大胆, 思维活跃, 在讨论中悟出新知, 在讨论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如:《因果关系》中, 在完成开灯的动作以后要继续完成其它任务, 每一位同学都经过了深入的思考, 但是总想不到办法, 最后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 突然有一位同学突发灵感提出是否可以把点亮的电灯的光能转化为动能, 而继续后面的任务呢?但是这一方面知识又是同学们所缺乏的。在得到指导老师肯定以后, 他们主动寻找这方面的材料, 了解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以及如何制作等等。最后,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当点亮的电灯照到光电演示器上, 把光能转变为电能后, 小马达转动提起小木板, 使放在小木板上的头部装有小针的小车下滑, 临空刺破气球, 同学们的脸上溢满了笑容, 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因此“O M”活动中营造的讨论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同时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最终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人格主要是指创新性人物那种独特的创新性个性心理特征, 如对创新的现实态度, 对创新的意志表现, 对创新的情绪特征以及对创新的理智行为等。创新性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机制, 任何创新性活动, 都受着人格因素的极大制约。具体而言, 创新性人格具有以下特质:强烈的生存意识、相互合作精神、具有独立个性和坚定的意志品质。“O M”活动是一项集体和个人相辅相成的活动, 一个题目的完成既需要学生学会自己做事, 承担过程中随时遇到的挫折, 又需要学生学会合作和交往, 在活动中达到团结协作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当代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群体活动, 任何“独善其事”的行为是不可能成功的,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得不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O M”活动中所塑造的创新性人格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虽然“O M”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但是由于参与竞赛活动的学生面较狭窄, 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为使学生广泛程度上切实提高创新能力, 则必须要深入推进创新学习理念, 培养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使我们民族能牢固屹立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

摘要:“OM”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 活动的实践表明, “OM”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OM”活动中所推崇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格的培养等理念均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推进学生素质深入发展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OM”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上一篇:增值税扩围对建筑业的税负影响及建议下一篇: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再思考